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内容涉及的时间长,专业性强。
与内容有关的绘画、实物照片(如考古出土文物等)、文字资料比较丰富。
由于学生们初中基础的制约,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了解,为学生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奠定基础。
最后对古代商业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整体认识和理解。
引言本课引言由文字组成,介绍古代传奇人物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弃官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故事。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陶是春秋战国时代关东最繁荣的经济都会,被誉为“天下之中”。
“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繁荣是必然之结果。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也可出示《史记》的范蠡原文,然后向学生提问。
问题一:通过阅读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问题二: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教材以我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和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商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出现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最后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深入城镇农村,边疆海外。
人教版必修2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所涉及的《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人教版必修二《世界历史》的一个章节,是对于世界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述,内容涵盖了早期商业和贸易的起源、古代商业的经济作用和都市文化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和演变,明确其与古代社会的联系,并对商业思维、商业文明进行初步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早期人类的贸易活动及其特点•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起因和进程•理解古代商业对经济和文化的贡献•回答古代商业发展与古代社会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筛选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发现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对商业文明的启迪情感目标•培养爱好历史、热爱生活和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早期人类的贸易活动•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和贸易的起源•早期人类贸易的特点和内容•货币的发明与历史演变第二节:古代商业的经济作用•古代商业的发展起源及进程•古代商业在交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古代商业对于货币和市场的规范作用第三节:都市文化的形成与商业思维的启迪•古代都市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商业发展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商业思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四、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法通过提供课前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探讨,共同构建知识框架和思考模型。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互动式讲授法通过幻灯片播放和分组讨论互动,引发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传授一些经验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和考试。
细胞课程设计法在本章教学中,涉及早期人类的贸易活动、古代商业的经济作用和都市文化的形成三个大的知识点。
分别可以通过课前阅读材料、幻灯片播放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并且,三个大的知识点又可以进一步进行拆分,以小的单位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一、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简史中国的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
商业活动在夏商周时期逐步发展,商业日益繁荣,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已经流通,商业活动愈加繁荣。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货币统一标准,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汉代开始出现了丝绸之路,商业活动逐渐走向繁荣,唐代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舟车交通通畅,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商业经济再次发展,出现了金融、保险、票据等现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方便。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出现,商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古代商业经济主要内容1.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在古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河流和陆地两种为主。
商人常常选择从河流的上游运输货物到下游,最后使货物流通于各地。
而从陆地运输则需要人和马匹来完成,运输的时候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
2.货币的创制和流通货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布匹,随后是青铜、银、金等金属铸造的货币。
汉朝时期,开始流通刀币,唐代开始流通铜钱,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纸币,并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3.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古代商业贸易方式主要是赊销和换市。
赊销是指货主先把货物给商人,商人把货物卖出后,再把钱给货主。
换市是指商人把自己的货物和别人的货物交换。
随着金融贸易的发展,又出现了贴款和现汇的交易方式。
4.商会的出现商会是为了共同经营和管理商业事务的组织形式。
商会一般是由同行业的商人组成,共同管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
商会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古代商业经济的影响商业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交通运输、货币的流通,也加速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文化升华。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时间:2012、2、21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物的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称商业,专门从事交换的人称商人。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商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业。
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商业是一个行业。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两种形式(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商业只是商品流通的行业。
商品经济产生于前;商业产生于后,物物交换的行业不能算是商业。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都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低”“两高”“三次飞跃”。
或者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
1、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秦汉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物物交换,严格而言,不能算是商业。
(1)商朝:产生“商人”“商业”商朝人善于做买卖。
商亡后,商族人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为了维持生计,做买卖的更多了,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业。
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周人便称买卖人为“商人”,称商族人从事的职业为“商业”。
“商品”“商务”“商旅”等皆从“商人”一词沿用下来。
与“商人”“商业”名称的由来相似的还有:“胡说”的由来:“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
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尽管文化较为落后,但军事力量很强。
古代商业的发展——以山西商业为窗口教案一、前言古代商业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以山西商业为窗口,探讨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演变和影响,并为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资源。
二、古代商业的概述古代商业是指在古代社会中进行的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商品交换、贸易、商品储备、金融等方面。
商业活动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但真正的商业活动始于商周时期。
商业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进入明清时期期衰退。
三、山西商业的发展1. 山西商贾的兴起山西为中国著名的商贾之乡,其商业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山西商贾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多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政治稳定等。
2. 银号业的兴起山西商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银号业的兴起。
银号是指以储蓄和贷款为主要业务的民间银行,它在山西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
银号业的崛起为山西商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
3. 山西商业的辉煌时代在明清时期,山西商业达到了鼎盛。
当时,山西商贾以银号业为依托,逐渐成为内地贸易的中心。
山西的商业地位和财富吸引了大批商人前来投资,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国家财政体系的金融体系,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
4. 山西商业的衰退随着时代的变迁,山西商业的起伏经历了多次演变。
清朝晚期,中国的商业开始全面萎缩,山西商业也走向衰退。
民国时期,山西商业经历了一段重振和衰落的过程。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对私人资本的限制,山西商业的活力和能量已大大减弱。
四、古代商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山西商业作为中国商业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促进了商品流通古代商业通过商品交换和贸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山西商业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地区,其商业发展水平和经验对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第3课《中国古代商业》【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总结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重点聚焦中国古代商业中的“城”与“市”的发展与变迁,通过分析文献典籍、史家研究、文学和绘画作品各种史料,并设计认知冲突、设置历史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升分析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古代商业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仍不断发展,散发活力,体会商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分析的史学解读思维。
【教学过程】师:(导入)同学们知道弦高救国的故事吗?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行商,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军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商人和商业,商业起源很早,而且商人具有什么情怀?生: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从一种新视角,主要是从文学艺术的新视角出发来探究中国古代的商业。
生:(齐读)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师:研究古代商业这个大课题,可以从哪些小方面入手呢?市场、城市、商人、商品、商路等。
古代商业,我们感觉很遥远,也很抽象。
可以借助那些材料来研究古代商业呢“学生:教材、文献典籍、口述证词、史家研究、文艺作品、考古遗存。
(一)古代商业发展概貌:师:教材是我们研究商业材料,请阅读教材完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表》,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知识,使其变得脉络清晰。
从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中,我们可以做个有心人,去发现藏在细节里面的历史。
中国文学艺术成就博大精深,我们是不是能借助文艺材料解读历史呢?现在,让我们聚焦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研究古代商业,“城就是城,市就是市,从古典文学看宋以前的古代商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编制:审核:高一历史组领导签字:【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课堂上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学习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目标1、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2、了解古代市的变迁及古代城市的发展3、认识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以及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内容1、从第一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⑴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⑵隋唐及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从第二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⑶宋朝前后坊市变化的特点?⑷中国古代大城市发展的特点及代表?3、从第三个子目中找出问题:⑸官控贸易的发展概况及特点?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四、课前预习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指名学生阅读回答预习所列问题。
【疑难点拨】【合作探究】探究一: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名商人,听说秦国的丝绸价格很高,于是带了一批丝绸跋山涉水,千里迢迢,逃过军队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秦国,心想可以赚一大笔,没想到秦国的尺寸比齐国的大的多,尽管高价出卖,仍然没赚到钱,只拿到了本钱。
但是他又想在秦国做生意,可是秦国政府有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对商人征收沉重的赋税,这名商人最终是身无分文返回齐国。
请根据这个故事,结合课文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概括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探究二、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有什么主要特点?【重点阐释】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及影响(1)变化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交通、货币及政府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学习,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正确看待“重农抑商”政策的不利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古代商业发展不同时期的重大成就及经营方式和政策。
(二)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师向学生提问:古代的商业贸易与我们现代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相同之处?并且向学生解释商业贸易的定义,即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流活动。
那么古代的商业贸易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内容1. 夏、商、西周时期的商业。
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商业的背景,即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此引出当时的一些经济政策,如“工商食官”等。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介绍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如宛、丰、镐等城市。
同时,货币经济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商业。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交市的形成和商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从自由贸易发展到官府设置市令来管理贸易活动。
在此期间货币经济和长途贩运也发展起来,唐朝以后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大动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宋元时期的商业。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宋朝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形成了街市,同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时出现了许多大市场,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进行贸易活动。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
3.从商业的兴起、市场的发育和专制政府控制商业等方面去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前学习】一、归纳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时期发展状况原因(表现)商朝春秋战国秦汉利:弊:隋唐两宋元朝明清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用于和。
2、宋朝时,城市中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也被打破。
3、、、、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4、古代的、、、、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三、我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时期发展状况原因西汉唐朝继续发展两宋繁荣元朝清朝【合作探究】探究一:结合课文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概括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探究二: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市之地五都异之。
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8226;食货志》材料二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8226;令狐熙传》材料三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8226;百官志》材料四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五(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2分)(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4分)探究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当堂训练】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宝坻大钟高中李文恒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欢迎登陆大钟高中网站:授课人简介:李文恒,199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265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员,2006年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课改培训。
从教12年来,先后举办区级公开课4节:2001年《中国近代前期思想发展演变》、2007年《新中国工业化》、2007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09年《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2004年、2007年获宝坻区第五届、第六届双优课一等奖,天津市第五届、第六届双优课市级三等奖;先后撰写论文多篇,其中《打破瓶颈现象,培养创新人才》获天津市“创新杯”市级论文评选二等奖;《新课标下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实效性》获天津市第十一届双成果论文三等奖,并选录在国教育部的新思考网站上();《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互动研究》发表在《当代教育改革前沿》上;先后参与编写《金版1+1同步测控与解析》(北京教育出版社)、荣德基系列教辅书:2004年《点拨高考》;2005年旧人教版《典中点·历史》(上、下册)、《高考第一卷》;2007和2008年主编新人教版《典中点·综合创新应用题》(必修1、2、3);先后承担宝坻区三项科研课题;是学校市级课题的主要成员;2007年承担的《历史“有效教学”和“有效评价”关系的实践研究》由天津市教研室立项,获得二类经费支持。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古代货币、城市、外贸发展的归纳,分析三者发展的规律特征,初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2)通过探究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3)通过三看商人,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自主获得信息。
(2)通过小组探究展示活动,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商人的审视,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聪明智慧、诚信经营,辛苦劳作,自觉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唐朝的商业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商业繁荣,掌握唐朝商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掌握唐朝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商业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2.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想一下唐代时期的商业繁荣的情景,想象当时的市场场景,商贩们的生意兴隆。
二、学习内容(15分钟)
1. 展示唐代商业的特点和规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唐代商业的繁荣场景。
2. 讲解唐代商业的特点:集市、贸易、商贩、手工业等。
3. 讲解唐代商业的规模:货币、物品的交易,商业路线的发展。
三、讨论和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唐代商业与经济的关系,商业繁荣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2. 找出唐代商业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商业繁荣的原因。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唐朝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2. 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代商业的短文,包括唐代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2. 检查课堂纪律,确保学生合理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学会合作、独立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重点:理解古代市的变迁和古代城市的演变。
3.重难点:了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历程。
【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秦汉至隋唐之前(1)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2)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的限制。
3.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时期发展原因发展表现隋唐①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②交通便利:大运河开通①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②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4.明清(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
(2)表现①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表现宋朝以前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宋朝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②城郊和乡村的“”更加普遍③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明清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刘田庄中学高三历史王世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2)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
结合教材中所提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用比较法对史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二、重难点重点:市场的发展难点:商业发展的特点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设计导入:春秋战国的两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和郑人买履引出本课的主题——商业提问一:“什么是商业?”答案通过这一提问首先让学生来了解商业的概念提问二:商业的发展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提问总领本课是贯穿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
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谁到哪里用什么商品交换?“谁”——商人;“到”——交通;“哪里”——市场;“用什么”——货币;“商品交换”——商品,由此看出,商业的发展跟这些因素有关。
(幻灯片出示)商人——交易主体,商品——交易内容货币——交易媒介,市场——交易场所交通——交易通道接下来,我着重就从以上这几方面展开本节课的内容一、商人(幻灯片材料):“商人”名称的起源故事一:弦高救国。
通过此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商人群体具有爱国品质。
故事二:晋商和徽商。
通过介绍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秤平、斗满、尺满足”和徽商的代表胡庆余堂的“真不二价”,说明古代商人群体具有的诚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