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格式:ppt
- 大小:915.50 KB
- 文档页数:17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及护理汇报人:2023-12-1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概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目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与控制0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概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发生在新生儿期的化脓性脑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伴有全身症状和脑膜刺激征。
定义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符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定义与诊断标准流行病学概况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危险因素早产、胎膜早破、母体感染、出生时窒息等都可能增加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的风险。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原体通过血流进入脑组织,侵犯脑膜和脑实质,引发炎症反应和化脓性病变。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发病机制0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高热寒战精神萎靡呕吐感染症状与体征0102030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常伴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
感染症状常引起新生儿寒战,表现为四肢抖动、口唇发绀等。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导致患儿精神萎靡、嗜睡、食欲减退等症状。
颅内压增高时,新生儿可能会出现频繁呕吐的症状。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引起惊厥症状,可表现为肢体抽动、面部肌肉痉挛等。
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患儿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昏迷等症状。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能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030201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血常规异常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常规检查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症状。
脑脊液异常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可能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含量升高等症状。
化脓性脑膜炎(一)概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PM)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系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脑膜炎症,部分患儿病变累及脑实质。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5岁以下儿童多见,婴儿期是患病的高峰期。
(二)致病菌和入侵途径多种化脓性细菌可引起本病,致病菌类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0-2个月患儿以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3月-3岁患几以流感者血杆菌感染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主。
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脑膜:1.血行感染最常见。
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婴幼儿中耳炎常诱发化脓性脑膜炎,其次是乳突炎。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严重头部外伤或伴有复合性颅骨骨折所致的脑脊液鼻漏,脑脊膜膨出破损,椎管畸形等。
(三)临床表现1.前驱症状多为急性起病,患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
2.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全身感染或菌血症,可出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皮疹等;小婴儿表现为拒食、嗜睡、易激惹等。
3.神经系统表现(1)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最常见,其他Kerigsign 和布氏征阳性,婴儿可表现为举颈啼哭。
(2)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增高、心动过缓;婴儿可出现前囟增大、隆起、张力增高,颅骨缝增宽、头围增大等;严重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脑疝体征。
颅内高压久时可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3)惊厥:发生率20%-30%,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发生惊厥的原因有脑实质炎症、梗死或电解质紊乱。
(4)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
(5)局灶体征:可出现脑神经受累的症状。
4.新生儿及3个月内婴儿化脑表现(1)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
(2)颅内压增高可不明显(前囟和颅缝的缓冲作用):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简称化脑)又称细菌性脑膜炎(becterialmeningitis),是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多种化脓性细菌引起。
【诊断提示】(1)多在上感、肺炎、败血症等后发生。
(2)多数起病急,可见明显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头痛、精神萎靡、乏力、皮肤出血点、瘀斑等;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惊厥、意识障碍,部分患儿可见脑神经受累、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3)3个月以下婴儿可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
可见拒奶、吐奶、嗜睡、凝视、尖叫、惊厥、面色青灰及囱门隆起等。
新生儿患病多在生后l~7d,中毒症状重,皮肤黄染。
(4)外周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甚至脓样,细胞数由数百至数千,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明显降低,涂片可找到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措施】1.对症和支持治疗保证能量和营养供给,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全血;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静滴;及时应用脱水药减轻颅内高压;及时处理高热、惊厥,纠正呼吸、循环衰竭;注意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等。
2.抗生素治疗应及早选用抗生素治疗。
(1)抗生素选择:①病原菌未明时,应选用对常见三种病原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都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80万~100万U/(kg∙d)分3~4次静滴]加氨苇西林[150~300mg/(kg∙d)分3~4次静滴]或青霉素加氯霉素[60~100mg/(kg∙d),总量不超过2g,分3~4次静滴]。
目前多主张选用第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曲松[100mg∕(kg∙d)]或头抱嚷照[200mg∕(kg∙d),分2~3次静滴L②病原菌明确时可参照药敏给药:肺炎链球菌可选大剂量青霉素,对其过敏者,可改用氯霉素、红霉素[30~50mg∕(kg∙d),分2次静滴]等;青霉素耐药者可选用头泡曲松、头抱喂肺、氯霉素、万古霉素,流感杆菌首选氨苇西林,如耐药,改用第二、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吠辛钠或头抱嚷月亏钠,100~200mg/(kg∙d),分2~4次静注;或头抱曲松钠80mg∕(kg∙d),1次/d,静滴;大肠埃希菌对氨芾西林敏感者可继续应用;耐药者可换用头抱吠辛、头抱曲松或加用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必要时可给予碳青霉烯类等药物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指南解读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 NPM)是婴儿期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它通常会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内发生。
该病的发病率在各国的统计数据中都很高,而且患病后果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该疾病,医学界一直都在研发和完善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本文将从病因、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来简要介绍一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相关知识和指南方案。
病因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很多,包括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
其中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造成该疾病的主要细菌包括新生儿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细菌往往存在于孕产妇阴道、肛门和消化道等部位,有些病毒也可以通过产道传播至新生儿体内。
流行病学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通常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内发生。
它通常与早产、低体重儿等危险因素相关。
另外,母亲若有细菌感染,如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则也有可能通过产道将细菌传染给婴儿。
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很难进行准确诊断。
通常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此外,医生还需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来辅助诊断,例如高热、嗜睡、惊厥等情况都可以提示该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一般而言,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使用抗菌药物、天门冬氨酸钠、利尿剂等来协助治疗。
抗菌药物的选择很重要,医生需要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的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另外,该疾病的治疗一般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住院时间和医疗措施。
预防目前,防止新生儿感染的最好措施就是从孕妇入手。
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特别是需要进行细菌感染的筛查,如果存在感染则需要及时治疗。
此外,医生在分娩时需要进行全面的产房卫生消毒工作,以避免细菌污染,并注意新生儿卫生和护理。
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医生、家属和护士都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手卫生等细节。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婴幼儿多见。
病死率较高,神经系统共后遗症较多。
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小婴儿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个月至3岁小儿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年长儿脑膜炎多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引起。
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继之高热、头痛、精神萎靡,小儿表现为易激惹、不安、双目凝视等。
神经系统表现有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征、布XX斯基征阳性)、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囟门饱满、重者昏迷,发生脑疝,出现双瞳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衰竭)、惊厥等。
新生儿脑膜炎表现与败血症相似,体温可高可低、拒食、吐奶、尖叫、凝视、惊厥,由于颅缝及囟门未闭,对颅内压增高有一定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机脑膜刺激征不典型。
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癫痫等。
一.主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3.有受伤的危险于高热惊厥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二.观察要点1.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瞳孔、囟门等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2.监测患儿的体重是否维持在正常范围,所需能量、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是否得到满足。
三.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①.休息与饮食:保持室内安静,根据患儿年龄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意识障碍者应予鼻饲。
②.防止外伤: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注意患儿安全,烦躁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发生,防舌咬伤。
③.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正确面对事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症状护理①.高热的护理: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高热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
监测体温变化。
②.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脑水肿患儿静脉用甘露醇,或与呋塞米合用,同时用镇静药止惊。
•疾病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护理方案•护理查房流程与内容•案例分享与讨论•预防与健康教育01疾病概述特点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或死亡。
定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也称为新生儿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脑膜炎症。
定义与特点0102发病机制感染源通过血液传播,引起脑膜炎症反应。
病因常见的感染源包括新生儿脐带感染、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01发病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约为1/1000活产儿。
02季节分布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点。
03人群分布常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
流行病学情况02临床表现与诊断发热惊厥由于炎症刺激,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肢体抽动、面部肌肉颤动等。
嗜睡新生儿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睡眠时间过长或不入睡。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
食欲减退新生儿食欲明显下降,甚至拒绝进食。
临床症状脑膜刺激征01表现为颈部强直、Kernig征阳性等。
02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饱满、紧张,严重时出现脑疝。
03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
体征诊断标准病史有感染史或接触史。
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蛋白升高。
除脑膜刺激征外,还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黄疸、肝脾肿大等。
有围生期窒息史,CT或MRI可见脑实质损害病灶。
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鉴别诊断03治疗与护理方案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以控制感染。
抗生素治疗激素治疗营养支持在急性期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但需注意副作用。
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补充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
030201药物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维持正常体温注意保暖,保持患儿正常体温,避免高热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