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中医学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都是中医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脉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其中,有些脉象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下面将按类别介绍五种中医最实用的脉象。
一、脾虚脉脾虚脉是中医诊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脉象。
感觉是脉搏柔和无力,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有时感觉不像脉搏,更像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
中医认为,这种脉象预示着脾气虚弱,消化功能下降,大便稀溏等症状。
脾虚脉出现时,应该采取益脾健胃的中药调理,正常饮食生活习惯,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运动等。
二、肾虚脉肾虚脉也是中医诊断比较重要的脉象之一。
感觉是脉搏弱缓,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
肾虚脉与脾虚脉相似,但两者存在区别。
肾虚脉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例如脉搏玄约,且暂时中断。
中医认为肾虚脉出现时,预示肾脏功能下降,引起了各种相关疾病。
一般来说,肾虚脉出现在中年人或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应采取滋补肾气的方法,如适当食用肾气补益的食物,如海参、龟肉等,多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血瘀脉血瘀脉感觉呈现出脉搏沉紧,节律不规则。
中医认为血瘀脉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中,产生一种紧束或沉重的感觉。
血瘀脉和肾虚脉和脾虚脉有所不同,后两种脉象是气虚,而血瘀脉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应该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适当进行针灸、艾灸,进行拔罐等治疗方式,并避免长期久坐,加强运动,保持情绪平稳。
四、阳虚脉阳虚脉的感觉呈现出脉搏缓慢无力。
中医认为阳虚脉出现时,是由于阳气严重不足,引起了胃肠蠕动、气血循环等功能减退的表现,使体力逐渐消耗。
应采取温脾胃,补益阳气的中药治疗,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五、气滞脉气滞脉感觉呈现出脉搏紧绷、不畅等现象。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机郁滞,使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出现气滞脉时,应采取行气化滞的方法,如适当进行按摩、艾灸等调理方法。
中医脉象的标准制定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
中医脉象的描述通常会涉及脉位、脉率、脉力、脉形以及脉流的流利度等方面。
1. 脉位:主要描述脉搏所在的部位,如浮脉和沉脉。
2. 脉率:描述脉搏跳动的频率,如迟脉和数脉。
3. 脉力:描述脉搏跳动的力度,如有力脉和无力脉。
4. 脉形:描述脉搏的形状,如紧脉、滑脉等。
5. 脉流的流利度:描述脉搏跳动的流利程度,如涩脉等。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的脉象可能对应不同的病症。
例如,浮脉可能对应表证,沉脉可能对应里证,迟脉可能对应寒证,数脉可能对应热证等。
然而,中医脉象的标准制定并非一成不变。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用药。
因此,中医脉象的标准制定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中医)正常脉象
正常人体的生理脉象,称为“常脉”,又称“平脉”。
诊脉,首先要熟练掌握平脉,以常衡变,才能准确辨别各种复杂的病脉。
平脉,一息4~5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快不慢,脉来和缓,节律均匀。
其中以三部有脉、应指和缓最为重要。
平脉可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因素而存在差异。
如年龄越小,脉的至数越快,5~6岁的小儿脉常一息5~6至。
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老年体弱脉来亦弱。
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一般脉来弱。
身高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
瘦小的人,脉常较浮;肥盛的人,脉常稍沉。
性急之人,脉常数,性缓之人,脉常迟。
凡人体常见六脉沉细相等,而无病象的为“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同等,而无病象的为“六阳脉”。
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饮酒饱餐,或情绪激动时,脉多急数有力;疲劳饥饿时,脉多较弱。
此外,尚有个别人的脉象不见于寸口部位,而见于关后的,叫“反关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的,叫“斜飞脉”,这都是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不作病脉论。
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反映在脉象上亦有不同的变异,春季脉象见弦,夏季脉象见洪,秋季脉象轻虛浮软而见浮如毛,冬季脉象沉潜有力,如石沉水底。
中医脉象口诀中医脉象口诀一、脉象的基本概念⒈脉象的定义:脉搏通过动脉血管时所产生的跳动感受和听诊时所听到的声音和节律。
⒉脉象的分类:脉搏的节律、脉搏的速度、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形态以及脉与舌苔的关系等。
二、脉象的主要分类⒈脉搏的节律:(1) 弦脉:脉搏有力而舒张缓慢。
(2) 洪脉:脉搏有力而紧张、疾促。
(3) 细脉:脉搏细弱而长,与气虚有关。
(4)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与血瘀有关。
(5) 代脉:脉搏有力而缓慢,与气阻有关。
(6) 痿脉:脉搏微弱而阻滞,与阳虚有关。
⒉脉搏的速度:(1) 阳脉:脉搏快速,与阳热有关。
(2) 阴脉:脉搏缓慢,与阴虚有关。
⒊脉搏的力度:(1) 濡脉:脉搏强有力、滑利。
(2) 滑脉:脉搏强有力、濡润。
(3) 长脉:脉搏强有力、延长。
(4) 虚脉:脉搏弱无力。
(5) 实脉:脉搏强有力。
⒋脉搏的形态:(1) 弦脉:脉搏如弓弦紧绷。
(2) 洪脉:脉搏宽而有力。
(3) 细脉:脉搏细弱而无力。
(4) 缓脉:脉搏弱而有规律。
(5)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
(6) 弱脉:脉搏微弱。
(7) 虚脉:脉搏细软而欠钩。
⒌脉与舌苔的关系:(1) 平脉:脉搏正常,舌苔正常。
(2) 舌红脉细:脉搏细,舌苔红绛。
(3) 舌红脉洪:脉搏有力,舌苔红绛。
(4) 舌淡脉涩:脉搏涩滞,舌苔淡白。
三、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根据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症,下面是常见的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的总结:⒈弦脉:肝病、脾病等。
⒉洪脉:高热、急性感染、过度劳累等。
⒊细脉:气血不足、阳痿、冠心病等。
⒋涩脉:血瘀、妇科病、不孕症等。
⒌代脉:胸闷、气阻等。
⒍痿脉:阳虚、肾虚、阳痿、早泄等。
⒎阳脉:感冒、发烧、感染等。
⒏阴脉:阴虚、血虚、心神不宁等。
⒐濡脉:阳虚、气虚等。
⒑滑脉:脾胃虚弱、化湿等。
1⒈长脉:血压升高、感冒等。
1⒉虚脉:气血不足、阴虚等。
1⒊实脉:感染、炎症等。
1⒋弱脉:阳虚、衰弱等。
1⒌平脉:脉搏正常、健康。
附件:暂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速度收藏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常见脉象有很多,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诊断价值。
下面是一些中医常见脉象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1. 阴阳浮沉病脉知,头面常动是阳脉;胸腹起伏为阴脉。
这句口诀指出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和反映的疾病部位。
阳脉通常表现为脉搏紧实有力,而阴脉则相对柔和缓慢。
2. 寸口浮脉真阳脉,尺中沉大为阴脉。
这句口诀是指脉象的浮沉属性和阴阳属性。
寸口脉象通常浮而细软,代表真阳脉,而尺中脉象则较沉大,代表阴脉。
3. 寸口与尺中,逆尺则为阴阳。
这句口诀强调了尺中脉象的变异和逆转。
正常情况下,寸口脉象浮而细,尺中脉象沉大。
如果尺中脉象反而浮细,可能反映出一些阴阳失调的情况。
4. 十脉一毛,足络多刚。
这句口诀指出了足脉的特点。
十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其中足脉通常比手脉更为刚实,有力。
这些口诀只是中医脉象的简单概括,实际上,脉象的诊断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脉象,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掌握这些口诀,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医脉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之,中医常见脉象口诀是中医脉学的基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医28种脉象中医28种脉象一、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浅而深,有力透府,脉气浮散。
常见于发热、卫阳气虚、外感邪气等病症。
1·表浮脉:脉象紊乱,即浮时浅,沉时深,脉气不实,常见于表虚热症。
2·里浮脉:脉搏弦紧有力,但有浮脉特点,常见于里虚热症。
二、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深而浅,有力渗府,脉气沉降。
常见于阴虚、阳亢等病症。
3·沉实脉:脉搏弦紧有力,脉底沉,常见于实证。
4·沉弦脉:脉搏细长有力,脉底沉,常见于血虚证。
三、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而滑,脉气弱细。
常见于阴虚、血虚等病症。
5·阴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阴虚火旺证。
6·血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血虚证。
四、滑脉滑脉是指脉搏滑利,脉气畅通,常见于痰湿、寒湿等病症。
7·痰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8·寒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寒痰内结证。
五、偏脉偏脉是指脉搏在某一侧明显,另一侧不明显,常见于寒、痰阻等病症。
9·寒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寒邪内阻证。
10·痰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痰浊蕴结证。
六、洪脉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上火等病症。
11·阳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证。
12·火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上火证。
七、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
常见于肝风、肝火等病症。
13·肝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风证。
14·肝火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火证。
八、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
常见于血虚、阳气不足等病症。
15·血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血虚证。
16·阳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阳气不足证。
九、躁脉躁脉是指脉搏快速而无规律。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随图附赠,二十八脉分脉脉歌,详解于下: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中医脉象规律
中医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的规律可以反映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的流通情况。
中医脉象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节律:正常的脉象应有节律感,即按照一定的节奏有规律地跳动。
如果节奏不齐、忽快忽慢或跳动不规律,可能表示身体有问题。
2. 脉搏强度:正常的脉象应有适度的强度,既不过弱也不过强。
如果脉搏过弱,可能表示气血不足;如果脉搏过强,可能表示气血亢盛。
3. 脉搏浮沉:正常的脉象应该有一定的浮沉感。
浮脉意味着阳气上升,象征着脾肺功能偏弱或阴虚火旺;沉脉则表示阴气下降,象征着肾气不足或阳痿等。
4. 脉搏滑数:正常的脉象应该滑而有力,不应该感到涩或滑数。
滑数脉象可能表示气滞或血瘀等问题。
5. 脉搏长短:脉搏的长短可以判断体质的虚实程度。
长脉可能表示实证,如热证、实质过剩等;而短脉则可能表示虚证,如寒证、气血不足等。
总之,中医脉象的规律可以反映出体内气血的运行情况和脏腑
的功能状态,有助于中医师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
但需要强调的是,准确判断脉象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1、实脉。
脉搏跳动有力,表示体内气血充盈,正气充足。
2、滑脉。
脉搏跳动流利,间隔较短,如同按着滚珠一般,是气血充盈的表现。
3、洪脉。
脉搏跳动激烈而有力,来盛去衰。
一般常见于体内阳热过盛,因而导致脉道扩张,脉形宽大,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4、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要因虚证导致,多见于阴虚、血虚。
也与湿病有关,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5、弦脉。
脉象如同琴弦一般,端直而长。
主要因肝胆相关的病症导致。
内息紊乱肝失疏泄,导致体内气机运转不畅,出现弦脉。
6、促脉。
脉象急促,过程中不定时会突然停止,有不规则的间歇。
一般常见于体内阳热过盛,或是气血痰食瘀滞,多为热证的相关表现。
7、结脉。
脉搏跳动缓慢,和促脉一样会有不规则的间歇。
一般见于体内阴气过盛,阴寒积累或气血瘀滞导致的气衰血虚。
虚劳久病者和各类心脏病患者比较常见这种脉象。
8、代脉。
脉搏跳动到一定程度后会歇止一次,和结脉不同的是,代脉歇止较有规律,而且间隔时间较长,良久复动。
常见于脏气衰微的表症,亦可因心律失常导致。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常见脉象
1. 虚弱脉:脉象微弱,弱不可闻,如风吹细草之声,常见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证。
2. 滑脉:脉象滑利,如玉石相互摩擦之声,常见于湿热、痰湿等病证。
3. 洪大脉:脉象弦有力,大如钩,如大钟声响,常见于阳盛、血瘀等
病证。
4. 紧弦脉:脉象弦紧有力,如弓弦之紧,声音细长,常见于肝郁、肝
火等病证。
5. 细弱脉:脉象细弱无力,如小孩儿呛到水后的气息声,常见于阳虚、气虚、血虚等病证。
6. 牢脉:脉象坚牢有力,如搂铁之声,常见于气结、气滞等病证。
7. 洪滑脉:脉象洪大滑利,如塞满棉花的声音,常见于湿热、痰湿等
病证。
8. 濡弱脉:脉象濡润而微弱,如脉中有阻塞之感,常见于阴虚、阳衰、气虚等病证。
9. 代脉:脉象莹滑有力,如珠串相碰的声音,常见于肝肾阴虚、血瘀、痰火等病证。
10. 血管脉:脉象弦如绳索,青筋暴起,如金属撞击的声音,常见于
血瘀、寒凝等病证。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是对中医脉象的详细讲解:1. 脉的位置:中医将人体上的脉搏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左手腕、右手腕和双足背部。
脉搏位于腕关节尺侧两横指宽处被称为“关脉”,背动脉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处。
2. 脉的基本特征:中医将脉象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脉质、脉势和脉数。
- 脉质(脉象的品质):包括浮、沉、弦、细、滑、涩等不同质地的描述。
比如,浮脉表示脉搏紧绷而表浅;沉脉表示脉搏沉缓而较深。
- 脉势(脉象的力度):包括弦、细、滑、大、小等不同力度的描述。
比如,弦脉表示脉搏有力而紧绷;细脉表示脉搏虚弱而细弱。
- 脉数(脉象的频率):表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静息时一般为60-100次/分钟。
3. 脉象的变异情况:中医根据脉搏的不同变异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脉象变异情况和对应的意义:- 洪大:脉搏有力、有势,常见于实热病证。
- 弦滑:脉搏紧绷而有力,表现为同时具备弦脉和滑脉特征,常见于肝气郁结等证候。
- 紧弦:脉搏紧绷而有力,常见于气滞、血瘀等证候。
- 虚细:脉搏虚弱而细弱,常见于气虚、血虚等证候。
- 滑涩:脉搏滑利而有阻滞感,常见于湿热、痰饮等证候。
- 虚滑:脉搏虚弱而滑利,常见于气虚、阳虚等证候。
4. 脉象的诊断与判断:中医医师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诊断和判断。
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象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且脉搏的变异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最好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中医脉象的辨别方法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以及疾病的病机。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脉象辨别方法。
一、脉象的观察方法1. 脉象的形态脉象的形态包括脉搏的弦、滑、涩、弱、缓、急等特征。
弦脉多见于肝病,滑脉多见于寒湿病,涩脉多见于热病,弱脉多见于气虚病,缓脉多见于寒病,急脉多见于痛病。
2. 脉象的长短脉象的长短可以反映人体阳气和阴气的盛衰。
长脉多见于阳盛阴虚,短脉多见于阳虚阴盛。
3. 脉象的强弱脉象的强弱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
强脉多见于气盛血厚,弱脉多见于气虚血弱。
二、脉象的摸诊方法1. 脉象的滚动感脉象的滚动感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流通情况。
正常脉象应该有规律的滚动感,如果脉象有断续感或不连续感,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2. 脉象的韧劲和力度脉象的韧劲和力度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充盈情况。
正常脉象应该有一定的韧劲和力度,如果脉象太弱或太强,可能是气血不足或过盛的表现。
3. 脉象的速度和节律脉象的速度和节律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运行速度和节律。
正常脉象应该有规律的速度和节律,如果脉象过快或过慢,可能是气血运行异常的表现。
三、脉象的分析方法1. 脉象的整体分析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的形态、长短、强弱等特征,可以综合分析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情况。
比如,弦脉多见于肝病,滑脉多见于寒湿病,涩脉多见于热病等。
2. 脉象的局部分析通过观察和摸诊脉搏的部位和节律,可以分析出人体脏腑功能的具体情况。
比如,头部脉搏的异常可能与头部疾病有关,手部脉搏的异常可能与手部疾病有关等。
四、脉象的辨别方法1. 辨别脉象的寒热属性脉搏的涩、弦、急等特征多见于热病,脉搏的滑、缓、弱等特征多见于寒病。
通过观察和摸诊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人体是否有寒热病证。
2. 辨别脉象的气血盛衰脉搏的长短、强弱等特征可以反映人体阳气和阴气的盛衰情况,脉搏的韧劲和力度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充盈情况。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诊断脉象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进而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特点、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一、28种脉象概述根据《脉经》的分类,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紧、缓、芤、弦、濡、散、革、实、牢、虚、细、濡、促、代、洪、细微等28种。
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二、肺脉肺脉位于寸口,属于浮脉,具有轻按即触、散大无力的特点。
若肺脉异常,可能存在肺脏病变,如咳嗽、气喘等。
三、心脉心脉位于中指,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强大有力的特点。
若心脉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心悸、胸闷等。
四、肝脉肝脉位于关部,属于弦脉,具有如悬弦之状、长而有力、柔和不紧的特点。
若肝脉异常,可能存在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变。
五、肾脉肾脉位于尺部,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细长而有力等特点。
若肾脉异常,可能存在肾虚、肾气不足等病变。
六、奇脉奇脉又称怪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象,具有沉细欲绝、似有似无的特点。
若出现奇脉,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
七、其他脉象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脉象,还有一些其他的脉象,如芤脉、洪脉等。
这些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
八、诊断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九、结论中医的28种脉象各具特点,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对脉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脉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