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701.50 KB
- 文档页数:5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例1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
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中NaOH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
(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烧瓶里已充满CO2气体;NaOH 可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因此气球会被吸入烧瓶。
答案(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气体充满烧瓶(2)小2NaOH+CO2═Na2CO3+H2O例2如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等量二氧化碳气体中,用U型管连接.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1)室温下利用此装置,你还可以研究_____________。
A.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B.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C.比较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_____________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解析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等量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过一会儿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气压会小于盛有氧气的瓶中气压,因此用U 形管连接,也可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采用该装置时不会导致两瓶出现气压差,因此不能采用该装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所以两瓶中会出现气压差。
综合分析可知该装置能够验证有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
专项(四)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1.问题的提出: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思路(1)证明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振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②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振荡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③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振荡(2)证明反应物消失①证明氢氧化钠消失氢氧化钠溶液显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成色,碳酸钠溶液也显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也变成色,因此(填“能”或“不能”)使用酚酞溶液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消失。
②证明CO2的减少,有压强差产生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3.思考:以上方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完善的方法: 。
4.启示: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保存。
5.拓展:压强在化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发生化学变化,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如果有温度的改变,或者有气体体积的变化,都会引起压强的改变,根据压强差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达到实验目的。
图G4-11.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图G4-22.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图G4-3(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如图G4-3甲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C现象为。
(3)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另一种是。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2NaOH + CO2 → Na2CO3 + H2O氢氧化钠(NaOH)是一种强碱,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时,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水(H2O)。
这个反应是一个中和反应,也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在反应中,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OH-)与二氧化碳中的二氧碳酸根离子(CO32-)结合,形成碳酸钠。
同时,氢氧化钠中的钠离子(Na+)和水中的氢离子(H+)结合,形成水。
这个反应在化学实验室中常常被用来制备碳酸钠。
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洗涤剂、纸张、皮革、石碱和其他工业领域。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进一步解释为:2Na+ + 2OH- + CO2 → Na2CO3 + H2O在反应中,氢氧化钠中的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与二氧化碳中的二氧碳酸根离子(CO32-)结合,生成碳酸钠和水。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机理是碱中和反应。
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酸碱反应,其中碱(如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酸(如二氧化碳)中的氢离子,形成盐(如碳酸钠)和水。
在这个反应中,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二氧化碳中的二氧碳酸根离子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
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是碱性离子,二氧化碳中的二氧碳酸根离子是酸性离子。
当它们结合时,形成了中性的盐和水。
这个反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可以用于制备碳酸钠,还可以用于控制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引起全球变暖。
因此,通过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吸收和固定,起到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
总结起来,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 + CO2 → Na2CO3 + H2O。
这个反应是一种中和反应,将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二氧化碳中的二氧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钠和水。
世东市中考也考错送/败金舂案实验原理分析之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1.某同学在探究CO 二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如图Z3-1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2)以上三个实验中,B 、C 两个实验有明显现象,请你记录该同学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B : :实验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A 因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烧瓶,使实验获得成功, 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_____________ °(4)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C0: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了 Na :C03 ,实验方法是⑵上述4个实验中,验证了 CO ,能与NaOH 反应的实验有(3)请判断实验1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并说明理由利用如图Z3-2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进行如下实验(甲、乙试剂瓶的体积均为 250实验一:若乙中盛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关闭K :,打开K 二,通入潮湿的CO,气体,紫色纸花不变色, o 关闭Kc,打开鼠,通入潮湿的CO 二气体,紫色纸花变红,用化学方实验 操作现象 1向瓶①内倒入〈体积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瓶子均变瘪,变瘦程度依次 为①〈②〈④〈③ 2向瓶②内倒入〈体积饱和石灰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3向瓶③内倒入[体积5与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4 向瓶④内倒入5体积氢氧化钠固体,迅速拧紧瓶盖,振荡⑴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小组同学用完全相同的4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己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枳二氧化碳。
3.1■■■■ mL) o(填序号)。
则甲中所盛试剂可能是 乙甲 图 Z3-2程式解释纸花变红的原因:,实验二:若甲中盛有100 mL NaOH 溶液,乙中盛有100 mL Ca(OH):溶液。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一、引言二氧化碳(C O2)和氢氧化钠(N aO H)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在许多化学实验和工业过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之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相关的实验和应用。
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一种中和反应,产生的产物是碳酸钠和水。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 O2+2N aO H->N a2CO3+H2O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1份二氧化碳与2份氢氧化钠反应,将生成1份碳酸钠和1份水。
三、实验过程要观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材料:-二氧化碳气体(CO2)-氢氧化钠溶液(NaO H)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实验室容器(如烧杯)。
2.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容器中。
3.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通入容器中,观察反应过程。
实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变浑浊。
-容器中冒出气泡,气泡的数量随着二氧化碳通入的量增加而增加。
-反应溶液温度有所增加。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
四、应用领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1.中和反应由于氢氧化钠为碱性物质,而二氧化碳为酸性物质,它们之间的反应可以用于中和过程。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进行废气处理和酸性废液的中和。
2.碳酸钠的制备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玻璃制造、纸浆工业和洗涤剂生产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可制备碳酸钠,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3.环境监测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了解到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进行环境监测和控制。
氢氧化钠在相关实验和设备中也可用于控制酸碱度。
五、总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是一种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是碳酸钠和水。
NaOH 浓溶液①CO 2ab。
玻璃广口瓶NaOH 浓溶液CO 2②③NaOH 浓溶液CO 2 。
小气球探究题专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例1某兴趣小组同学欲探究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1)若导管a与b连接,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振荡,然后打开导管上的活塞,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已知Na2CO3+H2O+CO2═2NaHCO3NaHCO3+NaOH═Na2CO3+H2O【提出猜想】Ⅰ.NaOH和Na2CO3;Ⅱ. __________;Ⅲ.NaHCO3;Ⅳ.Na2CO3和NaHCO3。
【查阅资料】①Ca(OH)2与Na2CO3、NaHCO3均能反应且有白色沉淀生成;②CaCl2与Na2CO3能反应且有白色沉淀生成,与NaHCO3不反应;③NaHCO3溶液显碱性,可与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设计实验】限选试剂:Ca(OH)2溶液、C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___ 猜想Ⅲ不成立_______________振荡2.将操作Ⅰ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_______________ 猜想Ⅳ成立量的_______________,振荡【拓展应用】联想到空气中有CO2,所以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___________保存。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气压会减小,烧杯内的水流入锥形瓶中,CO2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提出猜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二氧化碳过量,但是不能完全消耗生成的碳酸钠,则溶质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如果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是碳酸钠;如果二氧化碳过量,并且把碳酸钠完全消耗,则溶质是碳酸氢钠,所以猜想II是Na2CO3。
专题11认识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提升练习--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微专题一、单选题,共13小题1.(模拟)在封闭容器中,加热等物质的量的NaHCO 3和Na 2O 2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固体剩余物是 A .Na 2CO 3和Na 2O 2 B .NaOH 、Na 2O 2和Na 2CO 3 C .Na 2CO 3和NaOHD .NaOH 和Na 2O 22.(模拟)34mol NaHCO 与1molNa 2O 2混合,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加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残留固体的成分为23Na COB .充分加热后容器内的气体为2OC .残留固体的成分为23Na CO 和22Na OD .充分加热后容器内的气体为2O 和2H O3.(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密闭容器中装1mol 3NaHCO 和0.8mol 22Na O 加热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的固体是 A .0.8mol 23Na CO 和1mol NaOH B .1mol 23Na CO 和0.6mol NaOH C .1.3mol 23Na COD .0.5mol 23Na CO 和1.6mol NaOH4.(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 .Na 2O 2是白色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 ,所以Na 2O 2是碱性氧化物B .足量Na 2O 2和标准状况下11.2 L CO 2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 AC .1 mol Na 2O 2中含阴离子的个数为2N AD .Na 2O 2在空气中久置变白,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中,Na 2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模拟)在150℃下,将5.1g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8的由CO 与2H 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22Na O 固体中充分反应,固体的质量增加 A .2.9gB .5.1gC .8gD .13.1g6.(模拟)将1mol 过氧化钠与2mol 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在密闭容器中,120℃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有固体残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残留固体是2mol Na 2CO 3B .残留固体是 Na 2CO 3和NaOH 的混合物D .排出的气体是1.5mol 氧气7.(模拟)等物质的量的N 2、O 2、CO 2混合气体通过一定量Na 2O 2后,体积变为原体积的8/9(同温同压),这时混合气体中N 2、O 2、CO 2物质的量之比为 A .6: 7: 3 B .3: 3: 2 C .3: 4: 1D .6: 9: 08.(模拟)一定温度下,m g 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完全反应,过氧化钠增质量加了n g ,且n >m ,符合此要求的物质是 ℃H 2℃CO ℃CO 和H 2的混合物 ℃HCOOH ℃CH 3CHO A .℃℃℃B .℃C .℃D .℃℃℃℃9.(模拟)有CO 2与水蒸气的混合气体2mol ,与足量Na 2O 2固体充分反应后,固体增重17克,混合气体中CO 2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比是 A .3 :1 B .1:l C .1 :3D .无法计算10.(2022·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期中)化学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2NaOH+CO₂==Na₂CO₃+H₂O。
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
能量拒痕的反应。
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白色片状或颗粒,能溶
于水生成碱性溶液,也能溶解于甲醇及乙醇。
此碱性物具有潮解性,会吸
收空气里的水蒸气,亦会吸取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
氢氧化钠为常用的化
学品之一。
生产烧碱的方法:
有苛化法和电解法两种。
苛化法按原料不同分为纯碱苛化法和天然碱
苛化法;电解法可分为隔膜电解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氢氧化钠含有的杂质
通常有铁、氯化钠、硅酸盐、碳酸盐等。
取100g工业氢氧化钠溶于1L无水乙醇(不含乙醛)歌昆中,在不含
二氧化碳、湿气的干燥空气中过滤,去除氯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杂质,浓缩滤液去除乙醇,随着浓缩分离掉生成的固体乙醇钠。
用纯无水乙醇洗涤数次,长时间减压加热去除残留的乙醇爷光况,则
得到纯度为99.8%左右的氢氧化钠。
以上内容参考:。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
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
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
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
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
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
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⑴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
装置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 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F 将分液漏斗中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气瓶中
⑵若再分别向A 、B 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 : ;
B : 。
5.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 2与NaOH 溶液的反应没
有明显的现象。
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 2与NaOH 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
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 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 溶液的
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
产生( )
A .温度差
B .重力差
C .压强差
D .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 现象为 ,
B 现象为 ,
C 现象为 。
NaOH 溶液 玻璃管 小气球 CO 2 图F
图乙
图甲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CO 2与溶液中的NaOH 反应,消耗了CO 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 2与NaOH 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 第二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 2与NaOH 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 、B 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
A 同学的实验方案和课本上一样,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
B 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
请你对A 、B 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①哪个同学的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②图甲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 ____ __。
③图乙中第(Ⅰ)(Ⅱ)步骤的目的是说明: 。
④图乙中步骤(Ⅲ)的现象是: ⑤若将图乙步骤(Ⅳ)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
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上(如右图),一段时间后,
现象是: 。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答案
1.(1) CO 2+2NaOH=Na 2CO 3+H 2O
(2)或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 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 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也可图示)
2.(1)a 烧杯;b 胶头滴管(或滴管)
(2)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
(3)矿泉水瓶(或其它合理答案);矿泉水瓶变瘪或向内凹进
(4)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且和水会反应,究竟是CO2溶于水或和水会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
(5)有气泡产生(实验步骤方法: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6)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表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
3、(1)A:溶液进入试管内B:反应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到锥形瓶中C: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小气球会胀大D: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形成喷泉。
(2)因二氧化碳被吸收,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强差。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盐存在,证明二氧化碳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4.⑴B.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C.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D.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内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E.烧瓶内形成喷泉。
F.瓶内小气球会胀大。
⑵A:无明显的现象变化;B:产生白色沉淀。
5.(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
(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可),产生白色沉淀。
(两种方法不分先后)
6.(1)B同学的方案合理;(2)B同学进行了几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作用,也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果。
附其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