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58 KB
- 文档页数:4
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汇报人:日期:•引言•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目录•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对策01引言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意义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藏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加强民族团结,同时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
提高教育质量藏汉双语教学模式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双语人才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具备双语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
早期探索阶段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早期探索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创办民族学校和开展民族语言教育来实现。
成熟阶段近年来,藏汉双语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扩展到了高等教育领域,为培养双语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02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学习两种语言,促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藏汉两种语言虽然存在许多共性,但也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
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注重分析两种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
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让藏族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同时让汉族学生了解和尊重藏族文化。
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公平理论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学习两种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认知发展理论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试论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与思考汉语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日趋受到重视的语言,加强汉语的教育对于中国本土一些偏远地区尤为重要。
作为偏远地区的代表,藏区最应该重视的便是语言上的交流,因此,藏区藏汉双语的教育受到国家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藏区藏汉双语的教育发展状况展开论述,加深大家对藏区汉语发展状况的了解。
标签:藏汉双语;教育;汉语发展双语教育在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国内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了“双语教育”。
一、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能够让藏族人民更为便捷地走出来,加强本土与外界的交流,同时有利于提高藏族人民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跨文化学习和文化吸收能力。
因此,在藏区实施的藏汉双语教育充分体现了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和培养藏汉双语能力人才的重要性。
双语教育是在藏区及一些偏远地区普遍存在的,在双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以民族语言为教学语言,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文字的课本,在母语掌握熟练的情况下,逐步展开对汉语的学习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而过渡到对汉语言的进一步学习、探讨。
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促进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藏汉双语教育教学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就目前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状况来说,藏汉双语教育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小觑的,这是藏区人民和国家努力的结果。
双语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区的双语教育将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思考我国藏区实施的藏汉双语教育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现实情况来看,其有利于增进民族交流,促进藏区经济发展;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其有利于藏汉两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保持其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增进民族感情和国家认同感,促进地区稳定、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浅谈甘南州初中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色吉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理系,甘肃合作747000)摘要:实施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甘南州初中试用五省区协编藏汉“双语”数学新教材两年多来的教学情况,通过随堂听课、教师座谈、专家访谈等方式,系统分析甘南州初中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色.关键词: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现状;特色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2-074-05收稿日期:2009-01-02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SZ 〔2007〕120)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吉喜(1962—),男,藏族,甘肃卓尼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藏、汉双语教育基础理论和藏语数学基础教育教学.根据《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和甘南州2002年6月《甘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精神,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甘南州普通类重点中小学举办前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班,并逐步推广;从2005年秋季在全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类各起始年级全部启用新课程教材.全州藏汉“双语”授课的教师初中新课程改革借鉴普通类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班的一些经验,部分双语数学教师参加甘肃省或青海举办的新课程培训班,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甘南州藏汉“双语”授课的中小学起始年级启用五省区协编新教材,截至2007年底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已经试用五省区协编新课程藏语数学教材一年半.课题组结合2006年11月甘肃省教育厅转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转《五省区协调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从2007年10月至12月先后深入甘南州玛曲、碌曲、夏河和合作市的九所藏汉“双语”授课的中学,通过随堂听课12节(八年级),与藏语数学教师座谈6次,专家访谈4人次,多渠道与学生交流,对数学课堂情况,师生对新教材的态度,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对甘南州初中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色有了更深的认识.一、甘南州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情况截止2007年底,甘南州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共311所(小学290所,独立初中6所,九年制9所,完全中学6所),占全州学校总数的44.8%.全州少数民族学生小学70484名,中学27228名,幼儿园2125名.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学生48948名(其中小学36475名,初中7265名,九年制3574名,高中1652名),占全州学生总数的19.4%,其中以藏语为主的学生35320名(小学25452名,初中5949名,九年制2519名,高中1310名),占实行藏汉“双语”教学学生总数的72.2%.二、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实施藏汉“双语”数学(藏语为主)教学的学生情况表1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各年级学生结构统计表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总数备注合作藏族中学3252912451811401831365夏河藏族中学52740317311386691371玛曲藏族中学3192561867192771019碌曲藏族中学324246158878374972合作市中学156105654800374民族类卓尼藏族中学212315111720107迭部藏族中学13121338年级数量(人)学校从表3看出: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汉“双语”(藏语为主)数学教师中45岁以上的只有1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1.6%,41—45岁的也只有4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6.3%,36—40岁的有8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12.6%,31—35岁的有14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22.2%,31岁以下的教师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42.7%.目前,各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中青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老教师几乎没有.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教学经验不丰富,整体把握数学教材和驾驭数学教学能力弱的情况明显,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表1看出:甘南州各藏族中学的在校学生逐年增多,切实贯彻了国家对藏族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山大沟深的农区,居住分散的牧区,创办寄宿制学校,实施乡中心寄宿制学校“大灶建设工程”,在“普初”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普九”的成果.目前是甘南州农牧民群众在教育上得到实惠最多,家长送孩子上学热情最高,学生在校学习最刻苦,学校教学管理新问题最突出,教育教学改革最关键的时期.三、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实施藏汉“双语”数学(藏语为主)教学的教师队伍状况1.藏汉“双语”数学(藏语为主)教师数量、性别结构从表2看出: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族数学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10%—17%之间,平均每个藏数学教师承担的学生数在19人—231人之间,一部分学校藏数学教师教学负担太重,教师严重不足,连应付课堂教学都很困难,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研究;一部分学校学生少,藏数学教师负担不重,教学层次低;从性别结构看,甘南州部分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中女教师数量偏高,有些学校甚至高达66%以上,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引进藏数专业教师人才的时候要考虑教师性别比例,合理搭配教师.表2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数量和性别结构统计表学生总数教师总数数学教师总数所占比例(%)男数学教师数所占比例(%)女数学教师数合作藏族中学1365991111.1981.82夏河藏族中学1371861517.4853.37玛曲藏族中学30191131916.81157.98碌曲藏族中学97260915333.36合作市中学927204101253卓尼藏族中学10719315.8266.71迭部藏族中学3812216.72所占比例(%)备注18.746.742.166.775.5民族类33.3100项目数量(人)学校2.藏汉“双语”数学(藏语为主)教师年龄结构表3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年龄结构统计表数学教师总数30岁以下占%31至35岁占%36至40岁占%41至45岁占%45岁以上占%备注合作藏族中学11872.7218.219.1夏河藏族中学15746.63201 6.732016.7玛曲藏族中学191158421421碌曲藏族中学9444.4444.411.1合作市中学4375125民族类卓尼藏族中学3133.3266.7迭部藏族中学22100项目数量学校四、甘南州藏族中学初中实施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现状截至2007年底,甘南州初中阶段实施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年级为七、八年级,初中阶段藏语类数学教学参考书和配套练习奇缺,试用的教材除以“人教版”数学新教材为蓝本,五省区协作办公室主持编译的藏语数学教材外,再无其它翻译教材.通过11场次藏汉“双语”(藏语为主)数学教师座谈会和专家访谈,教师的主要建议与意见: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老师们既教书又管理学生生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3.藏汉“双语”数学(藏语为主)教师学历结构从表4看出: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汉“双语”(藏语为主)数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中专8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12.7%,大专24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38.1%,本科31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49.2%;最后学历为大专24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38.1%,本科39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61.9%,除卓尼、迭部藏族中学外,其它藏族中学的藏数教师学历合格率与甘肃省同类中学基本持平.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数教师的学缘结构呈现为:中专生为甘南州藏中专学生,大专和本科生为合作民族师专、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和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各藏族中学数学教师学历达标率高,应加强藏汉“双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专业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敬业精神.4.藏汉“双语”数学(藏语为主)教师职称结构从表5看出:甘南州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4.8%,中教一级14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22.2%,中教二级20人,占藏数学教师总数的34%.由于改革开放后才恢复民族政策,开始进行藏汉“双语”数学教学,培养藏语数学教师时间较短的原因,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中学藏数高级教师;同时可看出二十多年来国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加强民族教育,加强民族语教材建设,研究民族教育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藏民族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成果显著.表4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数学教师总数学历结构第一学历最后学历中专比例%大专比例%本科比例%大专比例%本科比例%合作藏族中学11327.3872.7327.3872.7夏河藏族中学15426.7426.7746.6533.31066.7玛曲藏族中学19315.8631.61052.6631.61368.4碌曲藏族中学9555.6444.4555.6444.4合作市中学42502504100民族类卓尼藏族中学3133.3266.73100迭部藏族中学221002100备注学校项目数量(人)表5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数学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数学教师总数中二比例(%)中一比例(%)中高比例(%)备注合作藏族中学11218.219.1夏河藏族中学15533.3426.7213.3玛曲藏族中学19736.8421.1碌曲藏族中学9333.3222.2合作市中学4250民族类卓尼藏族中学3133.3266.7迭部藏族中学2项目数量学校数学新旧教材内容之间不好衔接,教师很难教,讲与练的关系若处理不当,学生不好接受;教材删掉了许多定理,搞了新方法,简单问题复杂了,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高;基础计算、理论少;现代教学设备奇缺;藏语数学新教材中相关问题的社会背景与藏区学生的实际不相符;课堂教学活跃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问题,但学生发现的问题或提的问题常与课堂内容无关,难以回答;分组讨论,班级人数多(或少),没法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经常给学生补课,影响学生休息,搞疲劳战,导致学生厌学;藏区与内地汉族发达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同,教育基础不一样,教师、学生素质有差异,而教材内容一致;对藏语数学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少;自主性较弱,始终没有达到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质量提高幅度不大.通过12节次的随堂听课,藏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能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学生是“教学之本”的教学观.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中“复习、讲解、练习、小结”的风味很浓,而比较典型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或“情境———问题”等新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不够明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不够突出.在课堂上,老师把新教材内容用过去传统的方法讲得使学生心服,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少,习题中典型题主要靠老师讲,学生求知、创新的亲身体验少,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一般;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教学互动多,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也多,但富有情趣的少,通过互动产生新知识的能力不强;没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条件,在课堂上小黑板、彩色粉笔等基本教具运用到位.五、甘南州藏族中学初中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特色1.创设母语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关系着教学效果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好的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离不开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尤其对于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初中的藏族学生而言,如果在教学中很好的了解他们的心理恰当地运用母语教学,创设母语教学情景,那么藏语数学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实践证明,初中阶段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更需要母语教学情景的创设,易于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数学问题更加的具体化、生活化,使他们从母语的角度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数学难学的心理障碍首先从语言上被扫除,清除数学教学语言和数学问题情境之间的一些障碍,给他们更多的亲切感.一些新名词、新术语、新理念,以母语形式形象渗透进来,使藏汉“双语”数学教学更加贴近藏族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在实践中逐步得以渗透.2.自主探究形式增强,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母语亲近了历来艰深的数学教学后,扫除了语言交流的障碍,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和谐,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无形中就得以激发,教师更多地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来调整数学教学活动的进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好地把学生的思维、讨论和学习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小组交流和合作学习更自然,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更容易.有时同一道题,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解法的同时,也会积极运用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去寻找另外一种解法.3.多角度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藏汉“双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力求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更多地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另外,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中添加数学史选讲,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数学的应用价值.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教师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始终把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将教学形式尽量设计成引导式、启发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不懂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想知道的问题,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于学生的好方法,教师不急于评价,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之间同学们的反馈、交流、评价和沟通,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成果,这样就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4.学生自我反思意识提高,推进了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规律,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学生通过听课,反思老师讲解的内容,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通过解题反思,把问题解答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判别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好的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通过写数学周记的形式,记录课堂上在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能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感受等.教师通过定期研讨或抽查数学周记,架起师生之间互相了解、交流的桥梁,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总之,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甘南藏区的藏汉双语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数学专业素养,提升藏汉双语数学教学的层次,更多更好更快的为民族地区多储备数学人才;另一方面更要切实运用藏汉双语数学教学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藏汉双语数学教学更加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适合藏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利于藏区的发展,有利于藏族学生的发展.当然这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欲速则不达,只有系统的调查和了解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掌握教育教学的客观发展规律,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把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Z].2005.3.[2]五省区协调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甘教民[2006] 14号转发[Z].2006.11.[3]数据来源于甘南州教育事业统计2007—2008[Z].2008.1.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ChineseBilingual Mathematics new CurriculumJI Xi(Tibetan National Minority Science Subjects Education Depart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Gansu747000)Abstract:Implements Tibet and China“bilingual”mathematics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al reform is the nationality element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evitable trend.This article tests five provincial capital area associations on the Gannan state Tibet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to arrange the teaching situation which Tibet and China“bilingual”the mathematics new teaching material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come,through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attends a lecture,the teacher along with the hall discusses,ways and so on expert interview,system analysis Gannan state elementary education stage Tibet and China“bilingual”mathematic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Keyword:Tibet and China“bilingual”mathematics;new course;present situation;characteristic责任编辑:李锦煜。
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思考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甘肃省甘南州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以藏为主类是指除汉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一类模式”;以汉为主类是指除藏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汉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二类模式”。
目前,甘南州中小学及幼儿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幼儿有109463名,其中藏族学生和幼儿77204名。
开设藏文课的中小学143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1%;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51363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数的37%。
寄宿制学校175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8%;寄宿学生98842名,占全州中小学学生数71%。
多年来,甘南州双语类小学“以汉为主”三科合格率不足50%,“以藏为主”三科合格率仅为20%左右;初中“以藏为主”类六科合格率仅为10%左右,“以汉为主”类合格率仅为15%左右,部分县、校六科合格率为零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
双语类中小学与普通类中小学之间的质量差距依然较大。
提升双语教师的能力是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
一、影响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恶劣,长年缺氧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的相应的行为模式。
专家研究得出,由于高原吸氧量降低,人体机体组织缺氧,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人的大脑皮层对缺氧最为敏感。
每克脑组织每分钟的需氧量几乎是肌肉组织需氧量的20倍。
进入机体的氧,约有1/4被大约占体重2.5%的大脑所耗用。
因此,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出现较早。
对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中等高度上就会出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初期变化,表现在内抑制过程减弱。
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可观察到一时性神经活动暂停现象。
缺氧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
轻度缺氧时,感受器神经紧张性增强,如眼皮颤抖、头痛、易怒等。
严重缺氧时,出现副交感神经紧张力增强和迷走神经过敏症候群,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甘南藏区特殊教育培智低年级藏汉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摘要:培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与正常学生不同,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教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导致培智学生很难接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
为落实国家各民族团结一致、融合的政策,少数民族培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民族语言,还需要掌握汉语知识。
基于此,浅谈甘南藏区特殊教育培智低年级藏汉双语教学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藏汉双语教学语言课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培智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将藏汉双语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完善语言教学的结构,使培智学生学习并且使用语言,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藏汉双语,提升培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特殊教育效果。
一、鼓励培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培智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可能存在不足,在藏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即引导学生通过触手可及、熟悉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
例如,在看图说话的教学中,教師可以将郎木寺作为事例,带领学生与自己共同朗读郎木寺的藏语表达方法,在培智学生熟悉朗读内容之后引导其动手绘画,而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汉语表达郎木寺的外形结构。
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并且利用好培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使用藏语交流课文内容,而后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1]。
此外,在分享学习感想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且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正确,及时纠正和补充不足,帮助学生完善汉语表达,提高其汉语使用能力,同时可以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利用实物进行藏汉双语教学针对特殊教育培智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熟悉的事物通常更具有亲切感,尤其培智低年级学生不熟悉汉语的语言表达环境,需要利用生活地区中所熟悉的事物和环境来学习汉语,提升汉语学习和使用水平,而实物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2]。
甘肃省藏族地区“双语”教育区域化分类发展研究作者:申慈燕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5期摘要:“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中,文章试图以通过民族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对迭部县的“双语”教育情况做一个整体性的分类描述和分析,通过了解迭部县“双语”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在迭部县“双语”教育中的问题与困难,研究发展迭部地区“双语”教学的不同类型和模式问题,为迭部县“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措施和建议,为迭部县“藏汉”双语教学发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
关键词:迭部县;“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分类发展迭部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白龙江上游的甘川结合部,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为藏民族聚居区,全县人口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7%,全县各级各类学校79所,其中,“双语”类学校有67所。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双语”教育成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低下,发展缓慢。
因此,笔者将以地处藏族聚居地区的迭部县为基点,通过对迭部县不同区域内的“双语”教育环境的理解、“双语”教育实施的状况以及对“双语” 教育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对于不同区域环境下藏族地区“双语” 教育实施状况与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双语” 教育概念辨析与迭部县区域分类迭部县始建于1962年,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白龙江上游的甘川结合部,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为藏民族聚居区。
全县总面积5108.3平方公里,海拔在1600—4920米,年平均气温6.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县现有藏、汉、回等7个民族,辖11个乡镇,52个行政村,232个自然村,总人口56921人,其中,女性人口25367人,占总人口的45%;藏族人口是43589人,占总人口的77%。
我们认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就是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
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特定的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我国学者称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藏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述评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对少数民族先进文明成果的成功借用,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而且可以培养本民族的人才,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创新。
甘南藏族自治州坐落在甘肃省西南部,总人口68.01万。
其中藏族36.70万,占总人口的54.00%。
农牧业人口55.00万,占总人口的80.90%。
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藏族教育。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地区的特点,该州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本地区和本民族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来发展本民族的教育。
为了促进本州双语教学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级政府不失时机地给予双语教学极大的重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以藏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两个为主”的双语教学路子。
[1]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双语教学发展的基本概况经过20多年的努力,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双语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该州双语教学的发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不仅使本州的教育质量有了巨大的进步,也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双语教育在当今时代重要意义的体现。
1.双语教学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语言工作开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遗憾的是,从1957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很多学校都被迫停止使用民族语言,甘南藏族自治州也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双语教学都没有较大的进步。
进入新时期,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双语教学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甘肃省各自治州也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些关于双语教育的地方性文件,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也对双语教师的待遇、扫盲奖励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甘南州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途径探讨
王晓军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1(029)017
【摘要】藏汉双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双语专业教师短缺、加授课质量不高、教辅资料缺乏、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升学就业面窄等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教辅资料、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等策略成为甘南州双语教育发展途径.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王晓军
【作者单位】甘南州教育局,甘肃合作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0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青少年法治教育融入“双语”教学的路径探讨——以甘南州夏河县“双语”教学开展情况的调研为视角 [J], 石鹏飞;李迎财;陈磊
2.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离差效应及其解决途径分析——以甘南州为例[J], 杨维军
3.影响藏区中学双语理科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以甘南州碌曲县为例 [J], 陈茜;范忠雄
4.逆势下,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2018年湖南学前双语教育及
师资需求调查分析 [J], 彭晋祁
5.甘南州双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 [J], 傅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思考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甘肃省甘南州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以藏为主类是指除汉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一类模式”;以汉为主类是指除藏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汉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二类模式”。
目前,甘南州中小学及幼儿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幼儿有*****名,其中藏族学生和幼儿*****名。
开设藏文课的中小学143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1%;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数的37%。
寄宿制学校175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8%;寄宿学生*****名,占全州中小学学生数71%。
多年来,甘南州双语类小学“以汉为主”三科合格率不足50%,“以藏为主”三科合格率仅为20%左右;初中“以藏为主”类六科合格率仅为10%左右,“以汉为主”类合格率仅为15%左右,部分县、校六科合格率为零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
双语类中小学与普通类中小学之间的质量差距依然较大。
提升双语教师的能力是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
一、影响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恶劣,长年缺氧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的相应的行为模式。
专家研究得出,由于高原吸氧量降低,人体机体组织缺氧,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人的大脑皮层对缺氧最为敏感。
每克脑组织每分钟的需氧量几乎是肌肉组织需氧量的20倍。
进入机体的氧,约有1/4被大约占体重2.5%的大脑所耗用。
因此,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出现较早。
对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中等高度上就会出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初期变化,表现在内抑制过程减弱。
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可观察到一时性神经活动暂停现象。
缺氧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
轻度缺氧时,感受器神经紧张性增强,如眼皮颤抖、头痛、易怒等。
严重缺氧时,出现副交感神经紧张力增强和迷走神经过敏症候群,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藏族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聚居区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传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地区,藏汉双语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在藏族地区,缺乏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学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材匮乏目前,藏地区的双语教学教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的质量和数量都需要得到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3.文化差异汉族和藏族文化差异大,很多教师难以理解和融入藏族文化,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影响教学效果。
4.语言环境差在藏族地区,汉语和藏语的使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对汉语的接触和使用比较有限,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改进方法1.加强师资培训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强双语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邀请专业的双语教育专家到当地进行指导,开展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2.完善教材体系针对教材匮乏的问题,可以组织专门的教材编写工作组,编写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藏汉双语特点的教材,以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文化融合针对文化差异的问题,可以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和融入藏族文化,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文化习惯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汉族和藏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4.营造语言环境针对语言环境差的问题,可以鼓励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汉语环境,提高学生的汉语接触和使用频率,以增强他们的双语能力。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
全球化与一体化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已迅速渗透到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将面临着一个超越国界的全球性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
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矛盾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多民族、多语种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的国情之一,我国同样面临着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
在教育上就是使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家族际共同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
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双语教育既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需要。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之缘,东连汉地,西接藏区,具有“汉藏走廊”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此处历史上就是一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汉双语现象早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藏汉双语
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但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处边陲的甘南藏区社会文化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广大藏区农牧民处于在力图融入主流社会,分享
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
两难境地,因而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待探索研究。
本研究遵循历史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并辅之以文化唯物
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
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将文化研究与历史研
究相结合,着重探讨了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个案的社会意义,并从人类
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视域对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社
会文化变迁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历史与现
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藏汉双语教育未
来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思考。
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
共一章,着重论述了本研究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采用的理论范式和具体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
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包括第二、第三两章,以历史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再现了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和藏汉双语教育的嬗变发展历程。
第二章:简要交代了甘南少数民族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阐述了甘南藏区自
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论述了其不同发展阶
段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上溯至先秦,从历史上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
先民羌、氐、吐谷浑、吐蕃等古代部族先后与汉族或历代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廓描出甘南藏汉双语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貌,并分阶段阐述了明清以来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
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是主位观点,共一章,即第四章。
第四章: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文化研究方法,利用甘南州六所中小
学田野工作的访谈资料,呈现与展示了当地文化负荷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态度与观点。
第四部分是问题与探讨,共分四章,第五至八章。
以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与文化人类学的客位文化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探讨,包括对当地文化负荷者不同观点的阐释、藏汉双语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藏汉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策略思考。
第五章:归纳了社会各界文化负荷者在甘南藏区社会要不要接受我国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有无必要在当地中小学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与争论,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其进行了阐释,并从民族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甘南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客观必要性进行了理论论证。
第六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方面对现有学校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进行了评价。
第七章:从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现有教育资源水平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与制约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第八章:在前述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剖析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甘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藏汉双语教育将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站在“国家一体”与“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思考。
甘南藏区学校实施藏汉双语教育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必要性,在甘南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甘南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既是一种客观需要,
又是一种实现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