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静静的乐园湖心亭看雪张岱推荐理由: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雾凇沆砀,【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示例文章篇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原文、译文和注释: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 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2. 俱:都。
3. 绝:消失。
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5. 拏(ná):撑(船)。
6.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拥:围裹。
毳:鸟兽的细毛。
7.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原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了很多天大雪,湖里行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那天晚上8点左右,我撑着一艘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冰花弥漫,天空和云,山和水,天空和湖都是白色的,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痕迹,湖亭的轮廓,我的船,船上的两三个影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当我到达湖心亭时,我看到两个人铺着毡子,坐在对面,一个孩子正在把酒炉(里面的酒)烧得沸沸扬扬。
见余大喜曰:“(他们)看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没想到湖里会有你这样的人!拉余同饮。
(他们)拉着我一起喝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试着喝了三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住在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下船时,船夫喃喃地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你痴,还有像相公你这样痴的人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淞,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三、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四、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9课湖心亭看雪? ?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9课湖心亭看雪?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 焉得:哪能。
?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 客:客居。
(6)及下船。
?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这部书。
简单来看,该文只是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次游山玩水而已。
这正如有人初读后的感受──因为搬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欣赏湖山全白的雪景,不也是一件乐事吗?因此,有人凭此或许会断言,本文表现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笔者总觉得有些欠妥当,但作者似乎纯客观地写景写事并没作评论,又该怎么品悟呢?愚以为引入诗歌的“意境”大致能合理地解读本文而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
黑与白张岱是在夜晚“更定矣(更定,夜深更深。
古代夜间计时分为五更。
意思是众人都入睡的时候,大约晚上九、十点钟。
)”才出外去“赏”雪的。
故理解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说法,可判为错误。
因为白天才看得更远、更清楚啊!再则,又不是不会再天亮了,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的白天再去看呀!因为“大雪三日”的厚雪不见得在一个晚上就融化尽了。
细究起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这个明朝遗老怕在白天外出碰上熟人会触发亡朝之痛呢!另则,也可以理解为张岱百无聊赖心情苦闷才不顾寒冷在雪夜去赏景聊以消遣呢。
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误读。
因为明朝是“崇祯十三年灭亡的”,而文章明明是写于“崇祯五年”呀。
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请责难者对照《陶庵梦忆》书名去理解吧!因为作者是中青年时写少年时的事。
另外,就算作者是实写,至多也只是在实写忆旧呀!可我们认为,本文忆旧的触发点是“现在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实在是在写“现在时”的“崇祯十三年或之后”的事,却假托“崇祯五年”的事,这没什么大不了。
似乎比写现在还更好呢。
在作者看来,表现了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就行了,“年代”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要紧。
夜黑可以避开士大夫在亡国后火辣辣脸烧的尴尬,“黑”当然也是作者阴暗心情的真实写照,“白”当然也是作者“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大痛。
“黑夜”、“白雪”并不是指美景,而是指伤怀物。
单独“黑”是悲,单独“白”也是悲,“黑”、“白”交融的意境更是指向一种巨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