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66
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劝学》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合乎。
(3)虽有槁暴:晒干。
(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5)而闻者彰:清楚。
(6)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洪亮。
(3)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借助。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脚或腿。
(5)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6)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四.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用心一也。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五.虚词用法。
1.而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关系,但)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关系,并且)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反而)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⑧锲而不舍(表转折关系,但)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2.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指靛青)②輮使之然也(代词,指木)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取独)④锲而舍之(代词,木头)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指定语后置的标志)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3.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向)、3.焉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②蛟龙生焉(兼词,与之)③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4.者①假舆马者(代词,……的人)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引出判断)六.文言句式。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1.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中国教育部规定的一项重要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学业水平。
本文档旨在为考生提供一些复习的指导,帮助考生在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 复习内容2.1 语言文字知识•词汇积累:考生应重点复习常用词汇,并注意词义辨析、词语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语法知识:包括句子成分、常见句式、动词时态、语态等方面的知识点。
•标点符号的使用:考生应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规则并能够正确运用。
2.2 阅读理解•考生应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意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
•练习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准确理解文章意图的能力。
2.3 写作能力•学会写好一篇好的作文是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
•复习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用词准确、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等。
•高分作文的关键在于观点独到、内容充实、论据有力等。
3. 复习方法3.1 制定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应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考试的内容来制定。
可以将复习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并制定每天的复习任务。
3.2 理解重点知识点重点复习语言文字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和做题训练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3 做模拟试题做一些模拟试题可以帮助考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要求,提高解题速度和答题准确性。
3.4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既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复习,又要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的休息能够保持复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4. 复习注意事项•不要临时抱佛脚,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每个知识点。
•不要死记硬背,要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
•阅读理解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要陷入细节。
5.通过有计划的复习,认真学习和适当的实践,相信每位考生都能在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语文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下面是对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古代诗词的背诵、赏析和写作。
学生需要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境,熟悉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二、古代文言文阅读古代文言文阅读是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部分。
考生需要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分析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同时,还需要熟悉古代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解答与现代文相关的问题,包括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思路,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部分。
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话题写作、命题作文和校园记叙等写作形式。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文体、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是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经典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同时,还需要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比较。
六、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是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诗词和文章中的运用效果。
同时,在写作中也需要注意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七、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部分。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化传统、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代文本。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第一部分: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古代文学的分类和发展阶段。
2. 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诗经》的内容和主题;•《楚辞》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史记》的体裁和历史意义;•《红楼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析;•《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梗概。
3. 古代文学的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评析方法;•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兴起和特点•现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2. 现代小说和散文的解读•《家》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析;•《围城》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梗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题和批判意义;•《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3. 现代诗歌和戏剧的解析•严肃诗歌和咏史诗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话剧和现代舞台剧的演出形式和创作背景。
第三部分: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1. 古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和用途;•古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古代文言文的常见词语和典故。
3. 古代文言文的欣赏与鉴赏•古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古代文言文的名句和名篇。
第四部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1. 现代文的基础知识•现代文的定义和特点;•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现代文的阅读与理解•现代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风格;•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
3. 现代文的欣赏与鉴赏•现代文的主题和思想观点;•现代文的名句和佳作赏析。
第五部分:写作指导1. 作文的写作技巧•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作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逻辑思路。
2.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引用;•实例和观点的丰富和扩展。
3. 作文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作文评分体系和评价标准;•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和技巧。
以上是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选择题
下列哪项是对古诗《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一句意境描述最准确的?
A. 形容月光如水,清冷似霜
B. 描绘地上真实覆盖的厚重白霜
C. 比喻诗人心中难以消散的忧愁
D. 反映诗人对故乡雪景的深深怀念(正确答案:A)
在《红楼梦》中,哪个角色以“木石前盟”象征其与贾宝玉的情缘?
A. 薛宝钗
B. 林黛玉(正确答案)
C. 史湘云
D. 王熙凤
下列成语中,哪一个源自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A. 画蛇添足
B. 金榜题名(正确答案)
C. 滥竽充数
D. 刻舟求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正确答案)
D. 王维
下列哪部作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且以章回体形式写成?
A. 《儒林外史》
B. 《聊斋志异》
C. 《水浒传》(正确答案)
D. 《西厢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正确答案)
B. 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
C. 对仕途不顺的愤懑不平
D. 对战争灾难的沉痛哀悼
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与哪位人物紧密相关?
A. 刘备
B. 诸葛亮(正确答案)
C. 孙权
D. 曹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A.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B. 对权力的无限渴望
C. 对国家的赤诚忠心(正确答案)
D. 对自然的热爱敬畏。
语文合格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语言文字知识
1. 汉字知识
- 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过程
- 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汉字,熟练书写
- 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和构造规律
2. 词汇知识
- 掌握常用词汇的读音、词义、用法
- 区分近义词和同义词
- 掌握词语的派生和构词法
3. 语法知识
- 掌握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
- 掌握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类的基本规则
- 掌握句法和语法的基本规则
4. 语音知识
- 掌握普通话的基本语音规则和语调变化
- 了解汉语方言的特点和语音变化
5. 修辞知识
- 掌握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原则和效果
二、文学常识
1. 文学史
-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 了解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2. 文学作品
- 掌握一些名著、名篇的内容和作者
-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要素
3. 文学流派
- 了解一些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 掌握一些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三、写作技巧
1. 写作训练
- 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2. 写作技巧
- 掌握写作的结构、逻辑、语言、修辞等基本要素
- 训练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 写作应用
- 熟练运用写作技巧,能够写出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语言优美的文章
以上是语文合格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提高语文水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能力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点:
1.词语辨析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区分近义词和异义词。
例如,能够区分"吸引"和"诱惑"、"讽刺"和"挖苦"等。
1.句子结构分析
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能够理解
和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1.阅读理解
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并能够
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还需要能够从文章中推理、归纳和总结出相关
信息。
1.作文能力
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主题写作、议论文写作、应用
文写作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法正确性。
1.修辞手法和文学常识
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能够理解文章的修辞
手法及其效果。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些文学常识,了解一些文学名著的背景、作者、
主题等。
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复习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古诗文阅读(35分)(一)默写(13分)1.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2.仍怜故乡水,。
《渡荆门送别》3.,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4.小申在美术馆欣赏一幅山景图,画面上神奇秀丽的高山耸入云端,太阳照射下山的两面阴暗不同,他不觉吟诵了杜甫《望岳》中的两句“,。
”(二)古诗文阅读(22分)【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丙】相见甚欢王阮亭宦①广陵,一夕雪甚,漏且三十下,风籁②窈窕,街鼓寂然。
灯下简箧中故书,得吴宾贤诗,且读且叹,遂泚笔③为序。
明日,走急足④驰二百里寄之。
吴感其意,为刺舟⑤来郡城,相见甚欢。
【注释】①[宦]做官。
②[风籁]风声。
③[泚笔]以笔蘸墨。
④[急足]指快速传送文书、书信的人。
⑤[刺舟]撑船。
5.甲词中“西江月”是,乙文选自《》一书。
(2分)6.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伯牙破琴绝弦绝:()(2)灯下简箧中故书简:()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巍巍乎若太山。
8. 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窈窕”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窈窕】A.文静美好的样子B.妖娆的样子C.美女D.幽深的样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9. 甲词丙文都写了夜景,从甲词中、稻香、蛙声和丙文中“一夕雪甚”看出,甲词丙文的季节不同,甲词是季,丙文是冬季;甲词写景表达了作者之情,丙文写景营造了王阮亭读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