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

道教认为先天人性无善恶,后天人性有善恶。道教将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性,道性即先天人性;人既然来源于道气,那么人就具有道性。如《老子河上公注》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太平经》亦称:“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这都是说人身中分有道。这就为人能成仙不死找到了理论根据。如《太上老君内观经》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又如《玄珠录》卷上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道无生死,人只要把握住身中的道,与道合一,就可长生久视。显然,道教以道论人之本性,为人“成仙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道教认为人产生后先天之性就转向后天之性。后天人性指人的各种欲望和妄念等,它有道德属性,有善恶。而先天人性——道性没有道德属性,超越善恶观念。《性命圭旨》说:“天命之性,论其本源。气质之性,论其享受。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道教亦认为,欲望和妄念等后天人性消耗和遮蔽了先天道性。那么,人的道性真正表现出来,一是要摆脱各种欲望和妄念,使先天之性——道性不被遮蔽;二是通过自身修炼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联系起来,并向前者复归。这就为“成仙如何可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基督教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罪)并存,即有善有恶。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的本性来自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原始创造的世界是善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Human nature from god.The Christian view that god created the world original is good,so human nature is good,故《圣经》的《创世记》说:“上帝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非常好。”但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罪堕落之后,《圣经》仍将人称为“上帝的形象”。此时,从“人是上帝的形象”可对人性作如下的理解:一方面肯定人的尊严与高贵(“上帝形象”的延续——善)Sure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and noble(" god image"continue-good),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的失落与堕陷(“上帝形象”的亏损——恶)。也就是说,人犯罪堕落之后,“上帝形象”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失落。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人的本性既不是罪加诸于人,也不是因罪而丧失的东西。”又说:“人性并不因为罪而完全腐败到全然没有本然之善的地步,因而人有可能在本性遭腐败的状态也能依其本性做一些具体的善事。”由此可见,人性之中善、恶并存。人性之善就是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前,即上帝的原始创造;人性之恶就是指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即人有“罪”——罪性。“罪”就是指人不按照上帝的目的去生活,它是由人神关系的破裂导致的结果。所以说人性之恶并不是指社会中实际的罪行。显然,此处人性的善恶(罪)和世俗道德上讲人性善恶的概念不属于同一领域。人在道德上的恶,是由于人与上帝关系的破裂延展而来。基督教认为,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人的罪性的克服,唯有凭借着上帝/基督的救赎。

简言之,道教把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认为先天人性是道性,是超越善恶的,

后天人性有善恶。人的本性是真性,即人性中有神性。人依靠自己摒弃欲望和妄念可复归真性。基督教认为人性之中善恶(罪)并存,人的本性来自上帝,取决于人和上帝关系的好坏,人性中无神性。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人的罪性的消除只有靠基督的救赎。

高中生善与恶作文800字

高中生善与恶作文800字 树虎是一种有情有义的动物,倘若有一只树虎被树胶粘住,那么 其他的树虎便会对它不离不弃,轮番喂食。一百多年前,有一群人在 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发现了树虎习性的人们被它们的行为打动了,于是人们善意地将粘有树虎的树迁移至森林深处,以此来保护更多的 树虎。不过,猎人们利用树虎的特性,恶念滋生,他们捕光了所有的 树虎。从此,这种有情有义的动物便在世上绝迹了。善与恶的对比是 这个时代的缩影。 善与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在这个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那 群工人们为了发展工业而对森林大肆砍伐,使动物没有栖息地,这种 行为与猎人们大肆捕杀树虎有何区别呢?协助树虎迁徙,保护树虎, 这个举动固然是出于善良好心,但破坏了它们本来的生活环境,这与 扼杀它们有何区别呢?行善就要行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废,给人留下 话柄。 在当代社会中,好人比比皆是,坏人亦比比皆是。老人跌倒,好 心人善意地伸出援手,却被老人诬陷为撞倒自己的人,这难道不是老 人恶念滋生而故意为之吗?利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下,很多黑心商家利用人们善良无知的心理,实行各种诱惑欺骗,加入国 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等祸害消费者的健康;楼房建造业偷工减料,使 用不过关的装修材料来谋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行为也对消费者们造成 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善良之人也是有的,就如昆山义卖的周火生 爷爷,他组织团队到各个中小学去卖书、文具等,然后将卖得的钱全 部捐给慈善机构以协助贫困家庭;北京一家栗子铺老板会因栗子质量 不好而主动向顾客道歉,然后关门,亲自去寻找货源,以此来保证消 费者的健康。善良与邪恶是人的品质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善良是人的本性,不过邪恶是那些意志力软弱、见利忘本的人的 思想体现。倘若那些猎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没有那么大,意志力再坚强

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 2.马克思的观点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

现代中国社会的善与恶

现代中国社会的善与恶 ---《中国式关系》观剧随笔 高亮之 因为年龄已高,在家读书、写作和观看电视剧成为我的主要爱好。但是好的电视剧确实不多。 《中国式关系》是我最近观看的电视剧中比较好的一部,特写此随笔,表达观感。 此剧的名称就有点怪:《中国式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是描述现代中国社会常见的权钱交易、拉帮结派、酒桌社交等等不良现象,因此这个名称不很具有吸引力。 可是此剧开始不久,就出现了一位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少见的一身正气而又敢于担当的男主角----马国梁(陈建斌饰)。自始至终,此剧都是以他为中心,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此剧对于中国官场、商场的歪风邪气也有充分的揭露。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 马国梁,45岁,是政府负责工程项目审批的规划院的副主任(副处级)。沈运是他的属下。沈运表面正派,实际上品性低下。他作为第三者,私下与马的妻子刘莉莉有恋情,破坏了马国梁的婚姻,促使马、刘离婚,而闪电式地与莉莉成婚。 马国梁将自己对规划院工作的改革建议交给沈运,让沈运提意见。沈运却将马的建议当作他自己的建议提交上级,由此而取得上级的赞赏而获取了规划院主任的位置。 马国梁不愿意在夺走妻子、品质低下的沈运手下工作,愤然辞职下海。马国梁在一次航程中认识了35岁的女设计师江一楠。江是一个善良而精通业务、富有爱心的海归知识分子。她热爱祖国,关怀老人。她回国的目的是要在中国设计并建立一座符合老人心愿的现代化老年公寓。 整个故事就围绕此事而展开。大体上经历了几个环节: 1,罗世丰是一个唯利是图、居心不良的商人。马国梁下海后,罗世丰表面上是帮助,实际上将一个负债累累公司的大包袱丢给了马国梁。江一楠为建老人公寓,也找到罗世丰寻求支持。从此,马国

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人性的善与恶》 教学目的: 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 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 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 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 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

中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下创世2。矛盾丛生3。总崩溃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进行扩大再生产2。留作消费基金。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剩下的就要做个分配,那么分配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公正性。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重要意义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期中论 文 题目: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序号:1班 学号:201321011586 学生姓名:朱世明 论文字数:3700字 2015年04月20日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 朱世明201321011586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了善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理念,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何为善治?何为法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从分析法治和善治基础上研究法治和善治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和善治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意义,同时如何让中国社会从法治走向善治给予积极的意见。 关键字:法治、善治、社会主义、政府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大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我们的社会两大矛盾依旧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然还有物质和精神需要相协调1,社会服务不全面,人民幸福指数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关系到政府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从法治社会到善治社会的转变,如何真正做到约束政府的权利,务实的简政放权放,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真正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发展的前途。 法治和善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了解法治和善治的真正内涵,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善治的向前发展,贯彻落实真正以人为本精神,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活的更加幸福。 一、法治和善治的区别 法治和善治都是治国的方式,也是不同时期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法治在我国提出的背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的提出是对封建制度下人治的更改,也是新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制度化、。目前,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律在治理国家和保障人民合法正当权利都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善治是1990年提出的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法治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推广,由于各国经济和现实国情各不相同,法治模式的施行能力和影响也十分有限,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善治”被提出,在中国社会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善治的含义和内涵,用于解决法律无法解决的新的手段。 (二)参照物不同 法治的参照物是封建皇帝专制制度,专制和暴政是对民主的践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这种所谓的“奴性”深深的埋藏在人民的心中,民主制度的实施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是解放人民心底奴性的重要措施。 1庄福龄.毛泽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 2010-06 (164)

最新关于善与恶的作文

篇一:《人性善与恶一些感想》 人性善与恶一些感想 班级英语语言学1班学号0123100355 姓名李兆国教师姓名陈蓓洁 仿佛从我们的童年时代起,对周围事物以及社会生活中诸多事情的认识我们总喜欢用简单的标准去加以区分。例如,在年幼的时候我们看电影或者电视节目的时候总喜欢弄清楚电视里面的角色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或者简单的说成是好人还是坏人。 因为当时在我们的意识中,世界应该是友善的;大家都应该是友好相处的。如果我们所认为的好人遇到了不幸,从内心深处我们会给与无限的同情,他们的悲喜自然而然的也左右了我们感情。与此同时,对那些我们所认为的坏人,我们认为他们就不应该存在着。他们的命运就应当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他们不能具备正面角色所有的一切品质,他们不能和我们心中的好人有同样的际遇,他们就应该永远被打败,甚至消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见识的不断增加,我们发现有一天我们原本一分为二看世界的做法有了许多不可取之处。那个我们曾经憎恶的坏人身上似乎也显现了一些温情的东西,他们也许依旧外表冰冷、面目狰狞、心怀鬼胎,等等。某些时候,我们也会为他们身上所显现的一点点温暖所触动。 于是,我们开始认真思考我们以前形成的认识。好人和坏人之间是否就有着一条清清楚楚的界限,难道这个世界上除了黑色是否就只是白色?后来,我们甚至对于好人坏人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好人,又有坏人?还是原本就只有一种人,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他们区分开了?假若如果没有好人,会有坏人吗?反之亦然。好和坏本来就是一个对立的概念,没有好的标准,谁能说明什么是坏呢?正如讨论人性的善于恶一样,我们会去想人性原本有善恶之分吗? 支持人性本善的人有着这样一个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善的种子。而人性的恶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不幸和苦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恻隐之心,在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想帮助他人的想法。因为,人类群体是一个有道德的群体。有时候,我们愿意帮助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愿意做一些方便他人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事情。如果人性本恶的话,我们会这样做吗?而支持人性本恶的人便会反唇相讥,他们认为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人们都无法摆脱一个事实,即人还是动物。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他的本性中和其他动物一样,首先想到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个人欲望的不断扩张,就会出现那些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事情。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从来都没有摆脱战争、杀戮、暴力等等有人性中恶的一面所引发的事件。于是支持人性本恶的人就会问,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又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呢?他们认为,人性中一直埋藏着一颗恶的种子。 而我觉得人性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非黑即白的看待人性善恶的问题。如果人性原本是善的话,没有恶的对立面有怎么会有善呢?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所探讨的问题,而社会事件也会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的很多思考。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人性不能简单的以善恶去区分,人性反映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例如,2011年发生在广州的“小

对 善与恶来源的思考

对“善”与“恶”本质来源的思考 ——对余全介老师解读“至善”引起的思考 Y12农域孟庆友学号Y12095110014 【摘要】在余全介和程继红老师所讲授的文化课中,都讲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善”的问题,其中余老师对儒家的“善”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善是内圣外王、至仁。至善,就是极好,好到极致就是善的最高境界。但未对“善”的来源做出阐述,本文认为“善”与“恶”的意义来源于欲望,产生于对欲望的是否满足。 【关键词】善恶善恶本源欲望 善的本质是什么?恶的本质是什么?从何而来?善与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吗?古代的先哲们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有人认为善恶是相对的,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恶就无所谓善,可是这种相对的思考没有告知善与恶的本质及产生的机理和来源;也有人认为“善”与“恶”皆是人的本性,以儒家先哲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西方基督教为代表的性恶论,即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导致了恶习的形成);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生下来就是有原罪的,是恶的)。这种把善恶归结于与生俱来的、本性的观点我认为还有待于思考和研究,因为从人性论的角度讲,善恶是否是人的本性或本性的基础还是存疑的,比如孔子讲的“食色性也”,也是讲人的本性。我们认为善恶是基于人本性之上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欲望能否被满足的评价,产生了“善”与“恶”的概念,“善”与“恶”不应该属于人本性的范畴。 一.“善”在各语言中的意义 在汉语中,“善”善有善良、慈善、善心、善行多种含义,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善,吉也;与之相近或密切相关的词汇是:“良”善也,“美”与善同意。《易?大有》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之语;《易?坤》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毕命》中有“彰善瘅恶”一词。《左传?昭公十二年》的“供养三德为善”,《论语?子路》的“不如乡人之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与“善”相关的“良心”一词,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朱熹对其解释道:“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清人焦循也持有相似说法:“良之意为善,良心即善心,善心即仁义之心。” “善”的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的写法分别是good、bon、gut、buono、αγαθον。在英语词典中,对“善”的解释是:(1)某种好的东西;某种符合宇宙道德秩序的东西,值得称赞的特征;好的要素或部分。(2)繁荣或福利的促进,某种有用的或有益的东西。(3)某种具有经济功利或满足经济需求的东西;个人的具有固有价值而非通常价值的属性,不包括金钱、安全和可转让票据;制造或生产供出售的某种东西。(4)好人。(5)为达到目的需要的品质;不道德行为的证据。 二.对善恶论述的主要观点 1. 孟子、荀子对“人性”及“善恶”的论述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基础是指人的道德特性,即人作为“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本性,孟子将这种本性归结于“善”,其来源于人生而具有的“四端”(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可告子和荀子提出的“生之谓性”,人的耳目口鼻之欲看作人自然本性的一部分,但他认为人的这种本能欲望与禽兽一样,不能体现人与禽兽的区别,所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本空,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恶,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来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在空性之上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而如一张白纸;在社会属性中,人性会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从社会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然即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人格的塑造期,而一个人品格的好坏,会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 在一个温馨和善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必定善良。在一个校风纯朴的学校学习的人,也不会暴力血腥。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尔虞我诈是常有的事,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没手段谋略的人生存不了,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有的人本性虽善,但也会被染黑,而有的人却会一直秉持善良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人与事,而不是被这个污浊的社会同化。所以我认为的是,人性的善恶取自于自已的价值观。所以,其实谁也说不清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是常年消磨养成的,最初无善也无恶,都是根据环境慢慢演化的,但是,一般如果收到打击和伤害,就有很大的可能变恶,除非有人去指引他,让他了解活着的意义。实际上,善恶兼容才是真正的人之道,恶少善多,无恶,就保护不好自己,那就更不行了,人生意义为让自己和种族生存下去,自己都不能活下去,又谈什么善?如果人们都不能保护自己,种族迟早全部灭亡。无善,就会伤害他人,这样互相伤害,种族也得灭亡。比起舍己为人,我还是觉得所有人利人利己较好,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啊!自己的种族才能生存下去啊!

社会道德与价值

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现代人们的社会价值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产生,与科学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代人越来越处于一个具有最大选择空间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于是,问题出现了,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现代社会我们正在确立自己在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地位,每个人要求得到重视,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尊重,如“自信和谦卑共存”、“传统与激进之间共存”等等。这对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人在自我意识、公共道德、就业和生活观及婚姻和性观念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意识并存的两重性。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当今社会和科技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人们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重新确立。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但这种多元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差异的基础上的,价值观已经是人们在社会上判断好和坏、善与恶、甚至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了,而这种价值观有许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利益价值观,每个人在维护自己利益面前就会妥协,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为了达到目的,更不顾失去了自己心里最低的道德底线,虽然这是来自外界的对自己的压力,也许自己不想这么去做,可是既然有了这样的利益价值观,不是自己想做却还是自己亲自做了违反自己道德的行为,久而久之,自己的道德意识就会慢慢的被价值观所取代占据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地位,最终自己心中的那点道德底线也会失去,那么这样以来,各种变态心理就会变现出来,而自己却不以为然。所以,现代社会犯罪率陡升,有着居高不下之势,恐怖事件不绝于耳,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不能说这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应更提倡道德来挽救价值观给社会的带来的质变的危害。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如此复杂的原因是利益分配的复杂,利益分配的复杂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们贫富差距的拉大,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过上富人过的生活,人性中的弱点便渐渐的暴露出来,过分的攀比心理导致了一些人心态的失衡、道德的缺失;再加上国家和法律产生后,道德便被逼上了社会规范的后台,社会成员逐渐接受法律的约束和调节,逐渐淡忘和远离那些博爱、互助的道德基础。一些“精明”的人利用法律的空子的例子屡见不鲜。不可否认,法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治理方式上的一个必经阶段,有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但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为了追逐利润和取得竞争优势,商战中的人们猛烈冲击道德底线,出现了道德败坏的局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乱性乱伦、伤天害理、折磨人摧残人等各种背离人类背离道德的行为横行社会,无数人间悲剧在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的时代上演。网络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到生活之中,改变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虽然是一个时代的新产物,但其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开拓了巨大空间。在社会道德的沦丧的情况下,道德无奈的借助法律不断地从外在世界改变社会,希望能使人们的道德回到那个从自己内心发出的内在道德,也就是那种没有目的的道德,来重建一种适合社会的又符合人们价值观的道德思想。可是这个时候网络却更这个希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自在,不顾一切的散发着自己的压抑与疯狂,视觉、听觉所带来的各种瞬间心理的反应,完全失去了理性。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在网络中形成图像和符号,仿佛对话者已经不是人了,这种非理性摆脱了道德和法律,放肆于人们整个内心。具有代表的那就

善与恶作文800字

善与恶作文800字 善与恶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那是发生在我小学一年级时候的一件事。一天,姑姑告诉我,中午她有事,就把我交给一个高年级的大哥哥,我开心极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学校吃午饭。吃过午饭,我独自来到海德商场的超市闲逛。当我走到一台冰柜前,里面的雪糕吸引了我的视线。我四下看了看,没人注意我,就顺手推开了冰柜的门,拿了一支“巧乐滋”雪糕,撕去了皮,一边走一边吃,刚走到地下超市的门口,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位阿姨的声音:“小朋友作文人网,你没交钱怎么就拿东西吃?”我听了吓得连头也没敢回,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了学校,等心稍稍平静后,我就象没事人一样,跑去找同学玩了。一下午平安无事,我暗自偷笑! 不知道是哪股风把消息吹到了姑姑的耳朵里,晚上回到家里,姑姑把我叫到了身边问我:“你今天没什么事要告诉姑姑吗?”我没有一丝迟疑地回答道:“没有啊!”姑姑让我好好想想,最后还是在姑姑的一再逼问下说出了事情的缘尾。 姑姑二话没说拿起棍子就打,顿时我的屁股象开了花,钻心得疼痛!可我并没有哭泣,我知道我错了!姑姑很生气,这么大了,第一次见姑姑发这么大的火,姑姑平息心气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劝勉他要进德修业,

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也是就从那一次,每当我再走进超市,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想要的东西时,就会主动和家长商量一下,如果家人不同意我就不会去多看几眼。这件事在家人看来竟然比海深,比天高,比地阔。也是从这件事让我真正体会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真正含意!这句话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报应,因果间轮回善恶_人生感悟

报应,因果间轮回善恶_人生感悟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报应,因果间轮回善恶。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句话,满满的江湖味,可谁又不是身在江湖呢?人在天地间,生存,以言为标,以行为准。 以言行施为,丛生出人品、人性、人格。好与坏,善与恶,似乎是泾渭分明的,只是现实无情,反催生出人心的是非,这,便是人叨叨念念的人生了。 善恶到头终有报! 生涯带光,顺风顺水,能一辈子如此的人,比列和概率都是很小。在苦恼与烦恼之间,人有太多的无奈。 世上小人、奸佞过多,并不是你不犯人,生涯就平安了,人生无常的诠释里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那样的悲催。 可是我依然要说,你可以不行善,但千万别做恶。至少好人安然入眠,坏人终究是恶梦连连。做个好人,也许一辈子不见得有好报,可盖棺论定之时不会有恶名存世。 输赢无定,报应分明。 有一句老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金钱利益面前突显丑恶嘴脸。当然没有人平白能拒绝了财富,可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实中也是人的自私逐步贪欲太多,刺猬的敌意,长舌的诋毁。

老说因果只怕引起人的反感,现实无情却一定包含了任性妄为而导致的灾祸。 多行不义必自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多点良心,以感恩的心面对,这样活着是种坦荡。 心歪了,这人生路更加曲折。偷来的钱,去得也快;偷来的情,苦得更深;爱人的人,愉悦自在;害人的人,终将害几。 苦心天不负! 再愤世嫉俗的人心中也有美丽美满的诉求。 别做小人,小人长戚戚;别做恶人,恶人有恶报;别做坏人,坏人种恶果。 真实真诚的活着,这就是人生的简单纯粹。所有人的过往和远方,树立着报应的牌坊! 天,是所有人的天。公平的施舍着雨露天恩,你的善恶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必然。 你现今的不如意或许就是一种报应,当爱渐行渐远,扪心自问,你的言行游走于善或恶的哪一端?! 你可以平庸,但不要庸碌;你可以自我,但不要无良。 落雨,不是浇灭是浇灌;天晴,是光阳不是爆裂。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时代以来,西方学说传入了“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original sin,译“原罪”,也可译“性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时代背景是即将进入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会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徒、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

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往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学术叛徒内奸之称,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那位深陷一元

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期末论文

《烈日灼心》所反映的一些道德与法律问题 电影《烈日灼心》是一部犯罪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三个逃犯长达七年之久的自我救赎。而本文正是以他们三个人忏悔和赎罪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在伦理范畴之内,进行了深刻的思辨,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性做了一些个人的解读。电影《烈日灼心》中的三个主人公是一起强奸灭门案的作案者,这三个人疯狂地夺走了一个家庭,五条人命,案情令人沉重、悲恸。这三个一起长大的同伴,在血淋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孽下,一天天被良心审判。在潜逃的七年中,三人在这条忏悔和赎罪的艰难之路上,受尽了源自内心深处的痛苦折磨。直到对尾巴的愧疚和内心的煎熬日益加深及最终案情一步步被揭开,他们才终于放弃再次逃跑,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七年,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是比一辈子还要漫长的痛苦岁月。虽然他们的现实身份和生活处境各不相同,一个开出租,一个当协警,另一个在海上打工养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遭受着同样的折磨和煎熬。剧中的他们在社会的边缘闪躲着,却比常人更善良更富有正义感。剧中主角的情感就好似一根皮筋,时刻紧绷着,时时刻刻保持着隐忍。恰如影片里警察伊谷春说了一句话:“谁的心里没有一点脏事呢?”,隐含了整个电影自始至终阐述的主题都将是善与恶的争辩。 的哥杨自道,车技娴熟、心地善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相信无论如何都不会将他与逃犯联系在一起。在电影中沉默寡言的杨自道,凭着踏实能干、古道热肠的男子汉气质,吸引了女孩伊谷夏的注意力,但是他却只能选择将这份美好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肩负重罪的人,他更知道对于一个连明天都没有的男人来说,爱情这东西是一份不可企及的奢侈品。但是因为内心的忏悔与煎熬,杨自道不敢去爱也不能去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还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全都寄托在养女“尾巴”身上,“尾巴”就是他痛苦人生里的救赎与阳光。协警辛小丰,日常工作是协助警察破案。在《烈日灼心》中作为身犯重罪的辛小丰,他每天做的却是缉拿不法分子,作为协警与警察一起破案。辛小丰破案的时候,机智勇敢,时常奋不顾身,冷峻的外表下十分自然地掩藏着他身上的忧郁和迷茫。在三个罪犯中,陈比觉算是最“远离红尘”的一个。这个在海边养鱼的男子,像无数的草根渔民那样,付出最辛苦的劳动,却得到最低微的报酬。这个默默无闻的渔民,将自己伪装成为最善良和最正义的人,静静的守护着爱女“尾巴”。就是这样三个亲兄弟一样的男人,他们的人生,被一桩命案绑在了一起。这辈子,他们选择了同样的赎罪方式,那就是照顾弃婴。当他们一心一意地照顾着这无助的孩子时,他们似乎忘记了血案,忘记了惩罚。这份来自心底的善意,给了他们重新活过来的勇气,直到这种勇气搀扶着他们一点点走向道德的审判台。这部电影并没有将这三个罪犯角色囚禁于法律的牢笼里,而是从正常人的视角,将人的多面性透明而又公正的放在了一架天平上。 当我们以冷静、客观的目光,去审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我们的内心总会不由的去拷问:重罪在身而又良心发现的三人将用怎样的情感去面对法律与道德?三人虔诚的自我惩罚式的精神救赎又能否告慰被害者的亡灵呢?三个逃犯有着正常人的善恶

中考优秀作文:善与恶,选择而已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善与恶,选择而已如果是你,你将如何选择?让人们或闻之色变,或赞誉满口?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做洁白的天使,而不是阴暗的恶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后来耳濡目染下成了不同的人。我们都是一张白纸。区别在于你所受到的教育。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像饱蘸香墨的毛笔,执笔之人写下什么?是写下。善良,正义与勇敢。还是写下邪恶,懦弱与欺骗。 其实与人为善是一种选择,在面对欺骗的时候,你是选择委婉提出,还是选择减默不语。在面对欺凌的时候,你是选择不与之为伍站到弱者的那一面去。还是选择默默加入,冷眼旁观。人生会有很多或大或小的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心中关于善恶的天枰就已经倾斜,只是大多数人浑然不觉而已。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出的选择都是当下我们所认为的最为正确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善恶的评判标准。正确不一定为善,在当下却也一定不为恶。只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 但若一个人,他的正确就已经建立在恶的基础上,其实是十分悲哀的。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强盗的儿子,变成一个温良纯善的孩子。 知道吗?在我年少羽翼未满之时,还未能完全看清、走进这个社会时,我并不能保护自己。我若得到善意,那善意会助我迎风成长,逆风翻盘。我若撞见黑暗,那黑暗远比成年人所遇见的更残忍,使我深陷,无力摆脱。若我从未见过光明,又如何心向光明? 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幼年时所遭遇的,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若一开始你是压抑且自卑的。后来其实很难变得勇敢自信起来。 但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他们明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需要珍惜,需要用心呵护的。他们也最能做好这守护之人。 其实,这世界并不是那么阳光明媚,只是一直以来都有人守护你。替你遮住阴暗的一面。让你有了选择善良的权利。我们就在一次次选择中,在善与恶的交锋中,成了一个有思想的人。 关于善,在他人失意时,不奚落不嘲笑,送上温暖的笑容。细声安慰即为善,在面对欺凌时,能够,保持正义。不冷眼旁观,不默默加入即为善。 善为心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在这世上,是一场艰难的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人走火入魔,有人立地成佛。 愿你在人世间的修行,能修的一颗柔软如水的心。不为尘世喧嚣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 道教认为先天人性无善恶,后天人性有善恶。道教将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性,道性即先天人性;人既然来源于道气,那么人就具有道性。如《老子河上公注》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太平经》亦称:“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这都是说人身中分有道。这就为人能成仙不死找到了理论根据。如《太上老君内观经》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又如《玄珠录》卷上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道无生死,人只要把握住身中的道,与道合一,就可长生久视。显然,道教以道论人之本性,为人“成仙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道教认为人产生后先天之性就转向后天之性。后天人性指人的各种欲望和妄念等,它有道德属性,有善恶。而先天人性——道性没有道德属性,超越善恶观念。《性命圭旨》说:“天命之性,论其本源。气质之性,论其享受。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道教亦认为,欲望和妄念等后天人性消耗和遮蔽了先天道性。那么,人的道性真正表现出来,一是要摆脱各种欲望和妄念,使先天之性——道性不被遮蔽;二是通过自身修炼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联系起来,并向前者复归。这就为“成仙如何可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基督教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罪)并存,即有善有恶。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的本性来自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原始创造的世界是善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Human nature from god.The Christian view that god created the world original is good,so human nature is good,故《圣经》的《创世记》说:“上帝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非常好。”但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罪堕落之后,《圣经》仍将人称为“上帝的形象”。此时,从“人是上帝的形象”可对人性作如下的理解:一方面肯定人的尊严与高贵(“上帝形象”的延续——善)Sure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and noble(" god image"continue-good),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的失落与堕陷(“上帝形象”的亏损——恶)。也就是说,人犯罪堕落之后,“上帝形象”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失落。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人的本性既不是罪加诸于人,也不是因罪而丧失的东西。”又说:“人性并不因为罪而完全腐败到全然没有本然之善的地步,因而人有可能在本性遭腐败的状态也能依其本性做一些具体的善事。”由此可见,人性之中善、恶并存。人性之善就是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前,即上帝的原始创造;人性之恶就是指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即人有“罪”——罪性。“罪”就是指人不按照上帝的目的去生活,它是由人神关系的破裂导致的结果。所以说人性之恶并不是指社会中实际的罪行。显然,此处人性的善恶(罪)和世俗道德上讲人性善恶的概念不属于同一领域。人在道德上的恶,是由于人与上帝关系的破裂延展而来。基督教认为,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人的罪性的克服,唯有凭借着上帝/基督的救赎。 简言之,道教把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认为先天人性是道性,是超越善恶的,

郎咸平谈当今中国社会的险象

警惕体制内腐败与民间堕落的恶性互动----郎咸平谈当今中国社会的险象 我最近虽然没有在媒体发言,但我关心这个社会的心却从未稍歇。近来北京市发生的毒大米等等一系列官员腐败事件让我感到怒不可遏,痛不可堪,不得不再次提出我对这个社会的呼吁。面对不断恶化的社会现象,庙堂常常只是一味着急,民间也只是简单地咒骂。但是我希望我所提供的批判角度不同于以往,我认为我们仅仅是呼吁杀贪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系统地解决问题。而北京市事件所引发的思考,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警惕体制内腐败与民间堕落的恶性互动。 我想简单的谈一下引发我关注的事件缘由。最近从媒体上获悉北京出售毒大米的消息,让我惊愕不已。所惊者,世风日下,有人居然丧尽天良、不顾苍生百姓生命安全而牟取暴利;所愕者,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竟然是处于首善之区的堂堂粮食主管部门──北京粮食局。根据此事件之专项调查组的调查,2003年4月北京市非典疫情严重之际,主管北京市粮食局的副市长陆昊决定由粮食局购入29.2万吨陈化粮作为粮食储备。今年春节后,该副市长再次决定将陈化粮销售给公众。陈化粮含有超量致癌物质黄曲霉素,因此发售陈化粮几与投毒无异。` 向公众出售毒大米事件是一例典型的体制内腐败行为。有关官员不仅借助行政权力的便利为己敛财,已经到了罔顾广大无辜

民众性命的地步。更为令人发指的是,事件被调查出来后,相关责任人不仅不考虑尽快向公众宣传,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反而封锁消息、文过饰非。所谓的主管部门和主管市领导,先不说是否做到了廉洁奉公,不说是否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就连起码的"不要害人"这样的基本做人原则和良心都没有了https://www.doczj.com/doc/5d10842023.html, 惊愕愤怒之余,我倒联想起前些日子我专门研究过的香港嘉利来股权纠被抢夺案,突然明白,北京市发生这样那样的荒唐事情,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以北京市内部腐败势力之强,气焰之盛,卖毒大米其实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做起来毫无顾忌的恶性事件。 且看2000年,社会恶势力垂涎于香港嘉利来的股权,于是勾结二商集团个别项目负责人,买通北京市工商局以及北京市外经贸委的个别公务人员,组成合谋团伙,竟诬陷香港嘉利来未履行出资义务,由北京市外经贸委将香港嘉利来拥有的合作公司的股权"批送"给合谋团伙中的黑势力。香港嘉利来彻底失去了在合作公司中的股东地位和自己依法在公司中享有的所有权益。嘉利来愤然抗争,先后依法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即现在的商务部)提起行政复议。最后,法律给了一个嘉利来公司一个公道,但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虽然北京地方政府表明上口口声声正在履行中央政府决定,但是具体的各个部门就是不归还嘉利来的股权,法律的判决至今还是一纸空文。嘉利来至今仍然什么也没有拿回。盖有国徽章的严肃行政决定,在北京竟然可以荒唐如斯地瞒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其中是非曲直的案件,在海内外沸沸扬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