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48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ICC置管是一种常用的静脉输液方法,它可以有效地避免静脉注射引起的疼痛和感染。
PICC置管后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血栓形成、皮下血肿、导管阻塞等。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二、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分类及原因1.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置管后,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血管受到刺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凝固机制被激活,从而形成血栓。
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皮下血肿皮下血肿是指PICC置管后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皮肤下的出血。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置管时未正确定位或插入深度不当,导致导管刺破了皮下组织。
PICC置管后未及时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也会导致皮下血肿的发生。
3. 导管阻塞导管阻塞是指PICC置管后导管内出现堵塞物,导致输液不畅或无法输液。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ICC置管后未及时进行冲洗或更换敷料,导致管道内积累了异物或分泌物。
PICC置管后未正确固定导管也会导致导管脱落或移位,从而引起导管阻塞。
三、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1. 血栓形成(1)采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
在使用抗凝剂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
(2)适当调整PICC置管位置和角度。
应将PICC置管尽量靠近心脏方向,以减少血液回流和淤积的可能性。
应将导管与皮肤呈30度角插入,以便于血液流动。
(3)定期活动患者肢体。
适当的肢体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皮下血肿(1)加强PICC置管操作技能培训。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PICC置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可靠。
(2)正确定位和插入PICC导管。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体型等因素合理选择导管长度和直径,并注意插入深度和角度的准确性。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早期机械性静脉炎预防:1、置管前充分评估,根据血管管径选择合适型号、材质导管;2、合理选择置管时机;3、严格规范置管操作;4、置管24或48小时后常规热敷一周,2次天,20min次注意避开贴膜处。
处理:1、给予热敷,抬高患肢;2、针对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对症处理:1度:局部涂喜辽妥软膏,4次/天。
2度:局部热敷20min/次,并涂以喜辽妥软膏。
3度:微波治疗30min/次,1次天,并涂以喜辽妥软膏;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及消炎药进行干预;4、同时结合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及水肿;5、局部贴水胶体敷料、爱立敷薄型敷料,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6、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必有时拔除导管。
(二)感染预防:1、置管前充分评估、合理选择置管部位及导管;2、应用有效消毒剂;3、置管时最大化无菌屏障;4、加强护士置管术的操作培训;5、加强对应用有明显骨髓抑制化疗药患者的监测;6、采取预充式导管冲洗器;7、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8、加强带管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9、动态评估,尽早拔管。
处理:1、及时更换敷贴,适当增加更换频率。
2、穿刺点有炎性反应,可局部使用藻酸盐敷料;3、穿刺点有分泌物需取分泌物作培养,并及时、彻底清除分泌物,同时用2%碘伏消毒穿刺点,藻酸盐敷料局部覆盖。
4、应根据感染程度、感染微生物以及重建血管通路条件,确定是否拔除导管或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与风险;5、对于不能被拔除而保留的导管,应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局部与全身改善情况并记录;(三)导管堵塞预防:1、导管的选择及固定;2、执行正确冲封管操作;3、在同一导管同时或序贯输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应评估药物间的相容性;4、规范使用合适的终端过滤器;5、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压力增高的活动。
处理:应与医生沟通有效恢复导管功能使用的药物品种、剂量及浓度。
(1)血栓性堵塞1)使用溶栓剂尿激酶(5000u/ml)恢复导管功能,高凝状态患者可升高尿激酶浓度;2)溶栓剂在导管内停留时间30-120min;3)如导管通畅,将溶栓剂和分解产物全部抽出并丢弃,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脉冲式冲洗导管。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化疗静脉输液方法,它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化疗药物的输注速度。
PICC置管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二、1.1 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感染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感染,我们应该在置管前对患者进行局部皮肤消毒,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敷料。
如果发现导管周围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应及时拔管,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2.1 2.1 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处理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后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长度和位置,避免过度推送导管。
可以使用抗凝剂进行预防性治疗。
如果发生血栓形成,应立即拔管,并给予抗凝剂治疗。
三、3.1 3.1 皮下血肿的预防及处理皮下血肿是PICC置管后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皮下血肿,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位置,避免过度推送导管。
可以使用冰敷进行缓解。
如果发生皮下血肿,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必要时进行抽吸或穿刺排血。
四、4.1 4.1 导管脱出或移位的预防及处理导管脱出或移位是PICC置管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导管脱出或移位,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位置,避免过度推送导管。
可以使用特殊的固定器进行固定。
如果发生导管脱出或移位,应立即拔管,并重新进行置管。
五、5.1 5.1 导管堵塞的预防及处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导管堵塞,我们应该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避免使用带有气泡的液体进行输液。
如果发生导管堵塞,应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清除。
六、6.1 6.1 导管折断的预防及处理导管折断是PICC置管后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导管折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和规格,避免过度推送导管。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
然而,PICC 置管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一、PICC 置管后常见并发症1、穿刺点渗血、渗液这是 PICC 置管后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通常发生在置管后的 24 小时内,可能是由于穿刺过程中损伤了血管、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者置管后肢体活动过度等原因引起。
2、机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的 1-7 天,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疼痛。
其发生原因与导管材质、型号选择不当、穿刺技巧、患者血管条件以及置管后肢体活动情况等有关。
3、导管堵塞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
血栓性堵塞多由于血液反流在导管内形成血栓所致;非血栓性堵塞则可能是由于药物沉淀、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原因。
4、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则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5、导管移位或脱出可能是由于患者肢体过度活动、外力牵拉、固定不当等原因导致。
6、血栓形成PICC 置管后,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可能会在导管所在的血管内形成血栓。
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穿刺点渗血、渗液的预防(1)置管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如有异常,应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2)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和穿刺部位,尽量避免在肘窝等活动度较大的部位穿刺。
(3)穿刺过程中动作应轻柔,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4)置管后局部按压止血 15-30 分钟,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4 小时。
(5)指导患者置管后 24 小时内减少肢体活动。
2、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1)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导管。
(2)提高穿刺技巧,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3)置管后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避免剧烈活动。
picc常见并发症处理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picc置管简介•picc常见并发症•picc并发症处理流程•picc并发症处理方法•picc并发症处理案例目录01 picc置管简介picc置管的目的避免反复外周静脉穿刺PICC是一种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以避免反复在外周静脉穿刺,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便。
延长置管时间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可以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和便利性。
减少血管损伤由于PICC置管的操作简便,可以减少对患者血管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picc置管的适应症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例如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抗生素治疗等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
需要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例如胃肠外营养液、高渗性药物等,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
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PICC置管可以作为血液透析的通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010203PICC置管操作相对简便,可以在床旁进行操作,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手术室。
picc置管的优势操作简便PICC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安全性高PICC置管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适用范围广02picc常见并发症PICC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上腔静脉,而是进入右心房、下腔静脉、右房底部等位置。
总结词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于导管插入过深或患者体位不当等原因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气短、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心包填塞、心衰等。
详细描述导管异位总结词PICC导管血流受阻,无法正常使用。
详细描述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药物沉淀等。
患者可能出现手臂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感染、败血症等。
导管堵塞总结词PICC置管后沿静脉走向出现疼痛、红肿、局部条索状改变等症状。
详细描述静脉炎的原因包括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等。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局部脓肿形成。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ICC置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静脉输液技术,它可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PICC置管后仍然存在一些常见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导管堵塞、皮肤损伤等。
本文将从预防和处理这两个方面,详细介绍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二、预防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方法1.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定期检查血流速度:通过测量PICC导管尖端的血流速度,可以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血流速度低于20cm/s时,应考虑采取措施防止血栓形成。
(2)适当改变姿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应适当改变姿势,如抬头、侧卧等。
(3)使用抗凝药物: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较大、肿瘤患者等,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抗凝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输液不畅或无法输液。
为了预防导管堵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定期检查导管:每天检查PICC导管的通畅情况,一旦发现堵塞,应及时处理。
(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过快的输液速度容易导致导管堵塞,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3)避免使用粘稠液体:粘稠液体容易附着在导管内壁,导致导管堵塞。
因此,在使用输液前,应确保液体的流动性。
3. 皮肤损伤PICC置管后,由于导管的摩擦和压迫作用,患者的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破溃等症状。
为了预防皮肤损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合适的敷料:根据患者的皮肤特点,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保护。
一般来说,透明敷料比较适合PICC置管后的皮肤保护。
(2)定期更换敷料:每天更换一次敷料,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3)注意观察皮肤状况:一旦发现皮肤出现红肿、破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感染加重。
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ICC置管操作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但是存在一些常见的并发症需要预防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
并发症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导管被夹闭、导管打折、不正确或不充分的冲管和封管方法、输入过高浓度的液体等。
为预防导管堵塞,应在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冲管,并在每次输液结束后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行脉冲式推注冲管,肝素帽正压封管。
输注高浓度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才能封管。
未输液时每1~3天封管1次,保持PICC导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
若导管出现堵塞,应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夹闭、导管是否打折,使其顺畅。
若为血栓阻塞导管,可用肝素钠或尿激酶溶栓治疗。
并发症2:穿刺点渗血、水肿穿刺点渗血、水肿的原因包括穿刺针过粗、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过度活动等。
为预防穿刺点渗血、水肿,应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并在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术后局部压迫止血15~30min,24小时内适当限制臂部活动。
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可适当延长。
若发生穿刺点渗血、水肿,可给予局部喷洒云南白药及凝血酶,并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并发症3:静脉炎静脉炎的原因包括在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导管、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通过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等。
为预防静脉炎,应在置管前选择好血管和导管,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
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
输入刺激性药物如某些化疗药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4~6次/d,10~30 min/次。
若封管前输的是刺激性药物,宜用生理盐水冲净药物后再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24h应换药1次,此后每周2次,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细菌性静脉炎。
若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如抬高患肢、放松肢体、上臂予湿热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