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少数民族配饰
- 格式:pdf
- 大小:365.54 KB
- 文档页数:5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1、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中华瑰宝:各民族饰品民族饰品之美,美在多样的色彩色彩上,美在千姿百态的工艺饰品款式上。
中华各个少数民族饰品艺术,独具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它不仅以千姿百态的造型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而且,也体现着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
聚集各个民族的珠串饰品,一起来欣赏其独特的魅力吧。
瑶族银背带链装饰是为了美观。
人体装饰是艺术中最重要、最普遍也能揭示装饰艺术本质规定性的一种。
瑶族头饰银制的梳子、手镯、腰带、耳环和戒指瑶族姑娘在佩戴银饰时,并无指定数量。
一般情况下,佩戴越多,越显大气、美观和富裕。
瑶族姑娘在穿好瑶族服装和佩戴上银饰后,显得格外漂亮。
傈僳族珠帽傈僳族珠帽傈僳族珠帽景颇族手钏水族坠须“龙凤戏珠”银胸饰普米族纳西族纳西族特色藏银相思鸟吊坠苗族坠铃苗族银饰,品种多样,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包括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苗族压领苗族苗银孔雀吊坠链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而苗家银饰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如项圈和手镯就有实心、空心、镂花、圆柱、六方形、棱角形等造型。
苗族耳坠苗饰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
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
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苗族中国风项链苗族铜扣手绳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广阔,服饰的区域性差异很大。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
苗族银饰无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
珞巴族耳环珞巴族贝壳腰饰珞巴族铜腰带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
妇女特别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镯、耳环、铜铃、海贝等饰物,有十几斤重,可装满一个竹背筐。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
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
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
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
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
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
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
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
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
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
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
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
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
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
中国56个民族传统服饰大全,惊艳了我的中华大地!56个民族,56枝花。
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饰就是其中一项。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各民族特色服饰吧!1、蒙古族(měng gǔ z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 zú)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 sù zú)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关于少数民族的工艺品
少数民族的工艺品是指以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技艺为基础制作的艺术作品和
手工制品。
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展现了他们特有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信仰。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工艺品:
1.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
银饰常用作苗族妇女的头饰、颈饰、胸饰等,其图案和纹饰经常取材于自然界,如花草、鸟兽等。
苗族银饰被视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是妇女婚嫁中最重要的陪嫁物。
2. 彝族织锦:彝族织锦是云南彝族的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织锦工艺而著称。
彝族妇女使用手工织机将多种颜色的丝线织成精美的花纹图案,常用于制作服饰、窗帘和桌布等。
织锦不仅富有彩色鲜艳的视觉效果,还融入了彝族的文化符号和意义,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藏族唐卡:藏族唐卡是一种绘制佛教题材的卷轴画,使用绢、布等材料,以矿物颜料和天然颜料进行绘画。
唐卡主要描绘佛教故事、佛、菩萨、神明等,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
唐卡不仅在藏族寺庙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被视为祈福和保佑的象征,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哈尼族染布:哈尼族染布是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工艺,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
哈尼族妇女使用特制的染料和蜡,通过多次染色和脱蜡的过程,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花纹和图案。
染布既可以用来制作服饰、室内装饰品,也可以作为亲友
间的礼物赠送。
以上只是少数民族工艺品的一些代表,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简介(上)1,蒙古族2,彝族3,苗族4,维吾尔族5,藏族6,哈萨克族7,白族8,傣族9,畲族10,瑶族11,土家族12,阿昌族13,保安族14,布依族15,布朗族16,朝鲜族17,达斡尔族18,东乡族19,侗族20,独龙族一、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男女皆穿高领右衽长袍,系长彩绸腰带,着长统皮靴,冬季带圆锥形帽子,也有的用绸布缠头。
男子腰间佩戴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女子喜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发辫并佩戴各种头饰、耳环、项链、手镯及戒指等饰品。
织锦缎龙纹女坎肩水红花绸斜襟女长袍牛皮云纹男蒙古靴二、彝族服饰彝族文化向来以神秘、活泼、灵动著称,彝族少女在15岁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
“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彝族青年女服彝族女婚服彝族女青年装彝族青年男服彝族女童装三、苗族服饰苗家少女身上色彩斑斓、巧夺天工的盛装是苗家人“穿在身上的历史”。
每当节庆日或苗年苗民们都要穿着盛装,聚集在村中“广场”———用青色鹅卵石镶嵌成铜鼓面纹饰的铜鼓坪上,对飞歌、奏芦笙、振响铃,边跳边唱,热闹非凡,这个时候可以感受西江苗女们芦笙高昂、婀娜多姿的舞姿;欣赏到村民们表演的丰收舞、敬酒舞、盛装苗舞、芦笙舞、锦鸡舞等独具特色的节目。
苗族南丹女服绉绣青布女夹衣百鸟衣苗族银帽妇女装和童装苗族青年女装苗族男装四、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黑边挑彩边白圆帽乔其纱绒女连衣裙五、藏族服饰不同地区的藏民,尽管装束和头饰有不同的区别,但图案和花纹都表示相同的含义—吉祥如意、美丽珍贵。
国庆传统民族饰品国庆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庆祝国家成立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常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并佩戴各种精美的饰品,以庆祝这一盛大的国庆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庆传统民族饰品,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和制作工艺。
1. 绣花领巾绣花领巾是中国传统女性饰品之一,尤其在国庆时节更是常见。
绣花领巾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以红色或者其他鲜艳的颜色为主,上面镶嵌着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代表着幸福、吉祥和繁荣,因此成为国庆时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2. 彩绣腰带彩绣腰带是中国传统男女通用的腰饰,也是国庆时节常见的饰品。
彩绣腰带通常由丝绸制成,以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为特色。
这些图案常常以神话故事、花鸟昆虫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着美丽和祥和。
戴上彩绣腰带,能够为国庆增添更多的喜庆氛围。
3. 银饰银饰在中国传统民族饰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国庆期间常见的饰品之一。
银饰通常由纯银制成,包括项链、手链、耳环、戒指等多种形式。
这些饰品通常都非常精致,上面镶嵌着各种传统的图案和雕刻。
银饰代表了祝福和幸运,为佩戴者带来好运和保护。
4. 玉器玉器是中国传统饰品中最为珍贵的一种,也是国庆期间常见的饰品之一。
玉器通常由上等的天然玉石制成,包括项链、手镯、戒指等多种形式。
玉器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传统,被视为吉祥和永恒的象征。
佩戴玉器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祈求好运和祥瑞。
5. 花翎花翎是中国传统婚庆饰品中常见的一种,也是国庆期间用来装饰房屋和庆典场所的重要饰品。
花翎通常由鲜花、丝带和羽毛等材料制成,形状优美,色彩斑斓。
它象征着美好的祝福和欢庆的氛围,为国庆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以上所述,是国庆期间常见的传统民族饰品。
这些饰品不仅能够装饰人们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佩戴这些饰品,人们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也能够感受到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国庆期间,让我们一同戴上这些传统的民族饰品,共同庆祝祖国的繁荣与伟大!。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苗族配饰
(1)银项圈。
银项圈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
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
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
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
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
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
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
(4)银胸吊饰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
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
2、壮族配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
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喜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3、白族配饰
白族首饰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
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女子手上多戴扭丝银镯或玉镯,指戴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坠。
4、蒙古族配饰
蒙古族的银饰品以多、以大、以重为美,从头到腰处处点缀,华丽而庄重。
妇女除了戴的头饰外,还有银头簪、银钗、银梳、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银手链、银项圈、银链、银髻扣、银发卡、银顶针、银扣、银香盒;男子佩戴的蒙古刀、火镰、银碗、银烟盒、银带扣、银挂件(牙签、耳勺、胡须梳、镊子)、图海、银帽顶;儿童佩戴的各种银锁;生活中用的银质酒壶、奶桶、茶桶、银制泯酒壶、银勺、银药具、马具鞍花等等。
蒙古族又根据地域的不同,部落的归属,银饰品的纹样和造型也会有所差异。
有的古朴
雅致,有的纤细复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大气,充分展示了蒙古族银饰品的蕴容华贵。
银饰品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的为突出,他们头戴银子镶嵌的头饰,颈挂银链,耳垂银质大耳环,腕配银手镯,手戴银戒指,腰挂银饰件,以多为美,以银为彩,以重为富。
5、傣族配饰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6、彝族配饰
彝族人民素爱打扮,彝族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
材料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特别是银器,使用之广泛,如餐具、马具、刀具和宗教用具中几乎都有银器。
7、佤族配饰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银打制而成。
大小不同,造型各异。
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长6至7厘米,中间空心,朝耳背的一面加盖;有的象锣面,锣面直径达8厘米以上;有的还垂有许多银穗,走起路来窸窣作响,摇曳生姿。
佩戴耳环的妇女说,这些耳环是她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珍贵礼物。
过去,不仅妇女戴耳环,男子也戴耳环。
耳垂上之所以饰以环坠,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激发恋情。
现在,这些耳环不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且还是财富的象征。
许多人为了能戴上漂亮的耳环,小小年纪就忍受穿耳的痛苦,起初是在耳轮上穿孔,并塞进去一块很小的木栓,以后逐渐用大一些的木栓替换,直至尾部塞进一块直径约4厘米的栓塞为止。
8、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上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9、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
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10、珞巴族
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
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
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
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
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
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
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