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文化概论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中国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特色。
本文将提供一个中国文化的概论,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古代文明的创始者是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祖——黄帝。
在黄河流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其中一些特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而其他一些特征则是与非洲、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似的。
下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概述。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政治、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变化。
这种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中国人民相信,通过和谐的互动和相互依存,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家族的观念和长辈的尊重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尊敬和顺从长辈的传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尊重传统和尊重权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非常尊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
中国人相信,通过学习和尊重传统,可以从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中获益,并帮助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方言、饮食文化等都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使它更加多元和有趣。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下面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些影响:文化交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发达的科技实力。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01中国文化概述Chapter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礼制”、“道德”等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追求。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01020302中国传统文化Chapter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经典儒家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经典道家自然哲学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与自然哲学法家思想与政治实践法家思想的核心法家经典法家政治实践法家思想的影响墨家思想与社会正义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尚贤等社会观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
墨家社会正义强调平等、互利、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科学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佛教思想与宗教信仰佛教思想的核心佛教经典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宗教观念。
《大藏经》等。
佛教宗教信仰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行、解脱、慈悲为怀。
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03中国文学艺术Chapter《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古代散文四大名著元曲与明清传奇关汉卿、王实甫等戏曲家的作品,以及《牡丹亭》《长生殿》等传奇剧作,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
古代绘画与书法中国画书法古代音乐与舞蹈古代音乐古代舞蹈01020304现代诗歌与散文现代绘画与书法现代小说与戏剧现代音乐与舞蹈现代文学艺术发展04中国传统节日与风俗Chapter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其他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其他祭祀节日030201清明节、端午节等祭祀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等团圆节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庆祝活动,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敬老节等,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也有祭祖和祈福的习俗。
其他团圆节日如七夕节、冬至等,这些节日都与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和人情味的重要体现。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泼水节01火把节02其他少数民族节日03传统风俗与民间信仰婚嫁习俗01生育习俗02民间信仰0305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Chapter四大发明及其影响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唐代发明,应用于军事,改变了战争方式,也促进了烟花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言一、文化与文明二、中国·华夏·中华三、中国文化生态四、中国文化特质五、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中国物质文化第一节生产与经济活动第二节衣食住行发展第三节科技文化成就第二章中国制度文化第一节政治制度第二节法律制度第三节军事制度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礼制与称谓第三章中国精神文化第一节学术思想第二节文学艺术第三节宗教信仰第四节伦理道德第五节传统节日与民俗导言一文化与文明1、国外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文化”一词,是由拉丁语Cultura转变来的,在法语和英语中是Culture, 德语中是Kulture。
它原来的意义是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改良,后来此本意发生转移扩大,引申为几种意义:a、含有耕种的意义;b、含有居住的意义;c、含有练习的意义;d、含有留心或注意的意义;e、含有敬神的意义。
正是由于“文化”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多种多样,因此西方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例如,文化学的奠基人、英国文化学者爱德华·泰勒,先后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a、“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b、“文化,或文明,是指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
《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德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指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
2、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涵义,主要是指以文物典制,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来教化天下世人,使其自觉地按照统治阶级的规范要求来行动,即“以文教化”的意思。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色彩。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斯宾格勒:“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西方:“智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欧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
中东和印度文化:注重超自然的神。
中国文化:把天地看做是父母,把百姓看做是兄弟,把万物看做是朋友。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显示出强烈的伦理型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
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千百年来,无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都从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立德,立功,彪柄千秋。
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色彩。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斯宾格勒:“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西方:“智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欧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
中东和印度文化:注重超自然的神。
中国文化:把天地看做是父母,把百姓看做是兄弟,把万物看做是朋友。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显示出强烈的伦理型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
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千百年来,无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都从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立德,立功,彪柄千秋。
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人和中国化。
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撤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中绝并沉睡千年。
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
文化学界有人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
而在它们之中,惟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
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从文化心理特质上的自我确认,是中国文化强劲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所谓农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1、重农、尚农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成为国家赋役的基本承担者,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如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等等。
2、务实精神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章太炎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①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3、“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采用的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他们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是一种区域性的小社会,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
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安土重迁是他们的固有观念。
所谓“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便是农业社会古圣先贤和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
4、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与农业文明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受到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循环状况以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示,使之产生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
正如《易传》所概括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以及人世间的种种变幻离合,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公式,便是循环论自然观与社会观的哲学表征。
循环论是盛行于农业社会的一种推原思维。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出发点与归宿点“重合”。
这恰恰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所暗示的。
这类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
当然,农业生产也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变化和生生不已,因此,与恒久观念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易传》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
这种变易观带有很明显的循环论特征。
变易、循环和恒久在中国文化中很自然地结合、统一起来,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如汉武帝的“复古更化”,“复古”是承继尧舜三代道统,“更化”是以儒家哲理改变秦代遗留的恶俗;又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康有为变法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托古改制”。
这种以复古求变今的思路,正是农业经济所养育的中国文化在变易观上的独特表现。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以家庭为细胞的农业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族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父亲、自己、儿子就形成三代,这是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宗族”。
如果将以“自己”为核心的这两层圆圈分别再往上往下延伸,上至自己的“高祖”,下至自己的“玄孙”,这样就一共包括九代,形成四层圆圈。
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中所说的“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至九而“亲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起来、统一起来,这正是儒家的思路。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而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没有用武之地,这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二重性。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欠发达、彼此孤立的经济。
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
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租税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之虞。
因此,“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总之,中国农业社会需要并养育了一个君主集权政体,而这种君主集权政体一经形成,又成为超乎社会之上的异己力量,它剥夺了人民群众的一切权利,将军、政、财、文大权全部集中到朝廷以至皇帝个人手中。
这就是马克思多次论述过的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东方专制主义”。
与集权主义相伴生,中国农业社会又培育了另一影响深远的政治意识,这便是“民本主义”。
中国自先秦即已产生的“民本主义”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和民族文化内容的概念,在使用时必须与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概念加以严格区分。
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在19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本主义”,是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把人仅看做一种生物学存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而中国的民本主义则是与之完全不同的一个历史范畴。
民本主义植根于尚农、重农的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它是与重农主义相为表里的。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安居乐业,农业生产才能稳定有序,朝廷的赋役才能源源供给,“天下太平,朝野康宁”的“盛世”便有了保障。
反之,如果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庶众失去起码的生存条件,出现“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状况,“民溃”、“民变”就会层出不穷,“国削君亡”就难以避免。
孟子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发挥。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在这里提出了“民为国本”和“政得其民”的思想。
稍晚的苟子也有类似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关于君民关系的这一形象比喻,给历朝统治者以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