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填空题1.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生产与演变,跟远古______、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农业生产【解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习俗。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
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2.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______。
【答案】德性文化【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德”,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在于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3.在中国文化系统内,______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答案】孝道【解析】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1)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2)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3)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结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一、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一个人如果周游世界,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语言文字、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有的颇为相似,有的则差异很大。
这种相似与差异,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文化的普同性与多样性的问题。
认识各种文化的相似与差异,是研究文化的类型与模式的基础。
人类文化具有普同性,说明人类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另一方面,人类原本是多元诞生的,从一开始就分散生活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域,而且越是接近现代,人类的分布范围越广。
地域不同,气候、水、土壤、动植物资源不同,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结果也就不同。
于是,人们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逐渐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文化。
文化在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创造、积累对适应环境有利的文化因素,改造、淘汰不适应的文化因素,前承后继,形成与自然环境最适应的文化体系。
这种适应,又会以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成为该文化群体内成员代代相守、恪遵不渝的传统。
而文化传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各不相同的文化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定向发展,其各自的文化特征也就会愈加鲜明和稳定,从而在类型与模式上与其他文化明显地区别开来。
那么,应该如何归纳和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呢?一般认为,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应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可从生态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其加以考虑。
例如许多研究者把人类文明的源头划分为农耕、游牧和商业三种类型,就是以经济形态为主要着眼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我们在这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中国文化的类型归纳概括如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控制,亦称“社会制约”,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丰富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类型和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平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追求。
2.注重传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官方场合的礼仪。
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3.尊重圣贤思想:中国文化中崇尚圣贤思想,尊崇古代圣人和智者,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特点:1.多元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佛教和道教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伊斯兰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尊重自然:中国宗教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相呼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以下是民俗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中国民俗文化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崇尚尊敬长辈、家族的传承和维护。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单位。
2.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集体记忆,丰富多彩。
3.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独具特色。
中国菜以其美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闻名于世。
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中国文化还包含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养生保健、中医药、武术等多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四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五种突出特点。
重点掌握:伦理政治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特点。
二、知识点归纳:(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分析意见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
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河谷型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别的文化的潜力,所以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和同化了相当多的草原、山岳和海洋文化,使它的内涵Et益丰富和充实起来,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
但由于中国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某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是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上的自我优越感。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
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
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其经济结构的许多特色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
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
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