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教案 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课文中的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驾、蜒、族、创”等字。

3. 联系上下文、观察图片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不朽”等词语意

思。

4. 初步了解长城与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初读诗歌,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长城和运河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读题。

2. 全名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它们都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奇迹。你们都了解长城和运河些什么呢?

3.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感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朗读中遇到重点词语,试着观察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

(3)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2. 自由读,教师巡视。

3.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

驾驶谱写杭州曲折蜿蜒不朽的诗篇

绸带民族嘉峪关创造奇迹奇异的景象

多种方式朗读,教师相机强调下列生字的读音:蜿、蜒、朽、绸、嘉、峪。(2)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

奇异:奇特,特别。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不朽:永不磨灭。

(3)指名逐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2. 指名回答。

分别写了两大奇迹——长城和运河。

3. 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交流环节,让学生达到收获共享,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

四、指导方法,规范书写

1. 出示生字,指导观察:哪些字难写,该注意些什么呢?

2. 指名试说,师相机点拨并范写。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驾、蜒、族、创。驾:“加”下面放个“马”,不要写成“木”。

蜒:右边的“延”不要写成“廷”。

族: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创:注意左半部分的写法。

3. 学生结合注意点,认真描红、仿影、临写,师巡视指导。

4. 展示优秀作业,师生点评,提出要求。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抓住文中两处比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

秀美,并学习运用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3. 结合搜集来的资料,围绕“奇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结合搜集来的资料,围绕“奇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部分——领略长城的壮丽

1. 观察欣赏文中长城的插图,谈谈你的感受。

2. 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画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从“像巨龙穿行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体会长城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奇风姿(结合插图理解什么叫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曲折?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从“东起……西到……”的诗句体会长城绵延万里的特点。

(2)出示地图,显示长城由东到西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

3. 师生交流有关长城的建造、作用、规模、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长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并使学生深刻认识,长城确实是一个人间奇迹。

4.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

5. 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国歌中不是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指导美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领略运河的秀美

1. 欣赏运河图片。

2.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小节,想一想作者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

(1)抓住“像绸带飘落……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等语句,体会运河纵贯几千年的绵长和银光闪闪如绸带的柔美。(说运河是一条

长长的绸带,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2)出示地图,补充资料,立体感悟运河的壮观、奇丽。

①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②它连通五省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③它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我们知道,现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陆路的汽车、火车;水上的水运、天空的空运,现在进入太空的运输都有了。但在当时,北面的物资要运到南边来,确实不方便。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这是何等的想象和创造!

3. 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深思,重点让学生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通过看图,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通过补充长城、大运河的有关信息资料的阅读,让学生立体感悟长城、运河的雄姿。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读文感悟,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 本诗共描写了两幅画面,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例)长城:像()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 )。

东到(),西到()。万里长城谱写了()。

2. 默读课文找出两个部分的相同之处。一、二行与七、八行内容一样,三——六句两部分诗句表达句式一样,这种手法叫做“反复”。

3. 小练笔:本文的两个比喻十分精当,突出了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请你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体会比喻的妙处。

4. 说话训练:我们的祖先不只为我们创造了长城和运河这两大奇迹,在我们中华大地之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创造,都是我们祖先用双手、用血泪、用汗水修筑而成的。请你结合搜集来的资料,仿照课文句式,围绕“奇异”这一中心,用

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苏教版三年级上1、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简单常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的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难点: 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法设计: 采用以读为主,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抓住两个比喻句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有两大“人间奇迹”,它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

带,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有关长城和运河的情况。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不朽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谱写嘉峪关创造奇迹天堂杭州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动的。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吧。 读后,表扬读得流利地同学。 3、分男女生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指导写字 1、小黑板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写时应注意什么。 3、你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学生在书上描红,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第三题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三个词写一段话。 2、朗读课文。

[《长城》教案2]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教案2]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日本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一章的第一节《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城和运河 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the great wall an d canal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 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 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 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 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 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 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 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 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 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 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往年教学本课时,通常有这样的情况:我 们的孩子大多并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只有 宽阔的街道、田间的小河……而这些与长城和运河又差之千里, 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直观感受唯有从书本的插图中去获取!但是 插图又未能尽显其风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又很难体会到 其雄伟、壮丽,更难以激发真正的喜爱之情,更别说是产生互动,故教学中会感觉十分遗憾!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与学生生 活经验脱节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只得宽容一些,不急着加以否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语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表达!可能把长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并不合适,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而今天的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播放长城和运河的纪录片,以此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 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 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 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在我们的教学中,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让孩子在“自 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谈、自探、

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我 看》优质课 教案 教学设计

《我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

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

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 5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诗篇。不朽有哪 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长城和运河》优秀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理解“人间奇迹”,知道在课文中的所指,知道课文外的一些我国奇迹。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等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事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件显示诗歌: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你们知道“银河、长龙”是指我们祖国的哪两处名胜古迹吗?

2.运用课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展示长城和运河的挂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更详细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两大奇迹。 揭题:〈〈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指导、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2)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这样看?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曲折蜿蜒”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曲”字,一个“折”字,特别是“折”还有she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介音母及多音字“曲”“折”“行”。(3)理解有关词语。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6)交流问题:作者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俯瞰长城和运河。因为只有(),才能()。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苏教版三下《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下《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谱写创造民族绸带 不朽诗篇曲折蜿蜒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在空中往下看叫“鸟瞰”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全面)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面依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从我们镇江到首都北京的路程大约是1200千米,6700千米就等于我们从这到北京三个来回。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5)补充资料《长城》一课中对修建长城的巨石的描写。 A、谈阅读体会。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 B、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永不磨灭)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知识点及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知识点及教案及教 学反思 字:航、谱、绸 词:驾驶、景象、蜿蜒、不朽、奇迹、驾驶、诗篇、奇迹、连绵 起伏 重点句子: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 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2、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 眼前: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3、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主要内容: 《长城和运河》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 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使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理解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使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和运河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的是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 3. 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 2. 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初步了解,揭示课题 1.认识长城,介绍长城 师: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图片) 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建筑中最著名的应该就中国的万里长城了,长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起____(省、市、区、县)的山海关(出示词卡:山海关;引读)西到 ____(省、市、区、县)的嘉峪关(出示词卡:嘉峪关,引读)全长1万3千多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 随机贴板书: 万里长城 (西)嘉峪关山海关(东)

2.认识运河,介绍运河,随机教学生字“首、京、堂” 师:再来看看这幅图,认识它吗》(出示图片)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北起首都北京(出示词卡:首都北京;指导读音“京”后鼻音;首:第一:首都:指一个国家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我国的首都在——引说;首,还可以做量词,我们可以说一首什么——个别学生交流)它南至天堂杭州(出示词卡:天堂杭州;指导书写“堂”)天堂是指神仙住的地方,可见,杭州是个多么美妙的地方。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随机贴板书:(北)首都北京 京 杭 三年级语文教案 运 河 (南)天堂杭州 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媒体图片,你能不能说一说,长城和运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随机教学:壮丽)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板:15 长城和运河 二. 感知课文,读通课文 过度:课文是如何描绘长城和运河的呢?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课文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好吧,我们的旅行就要开始了,可是谁来驾驶飞机呢?(出示:驾驶;个别读)倘若谁能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飞机就有谁来驾驶。 2. 教学“驾驶”;都有“马”,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都是形声字 3. 给找到相同点的两个学生带上头饰,分别读课文的两小节,其余同学边听边找,长城和运河在作者眼里分别像什么。 4. 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个别读,引读

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课题:《小纸船的梦》 第二中心小学 魏翔 2012年6月 课题:《小纸船的梦》 开课时间:2012年5月9日 班级:四年二班 执教者:魏翔教学目标: 1. 学生用圆润柔美的声音,和谐统一的音色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感受小纸船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太度,进一步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2.聆听和演唱歌曲《小纸船的梦》,通过唱理解歌词的思想内涵。初步感受合唱曲中的和声效果,通过二声部合唱表达出主人公向往成长的梦想。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体会小纸船带给我们的乐观、奔放地情绪。 3.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悠长、平稳的气息演唱这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并能准确唱出八分休止符,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三拍子结合,感受到小船随波飘荡的韵律感受和声的美。 教材分析: 《小纸船的梦》是一首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给予了孩子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发展历史,唱好曲子的副歌部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由水覆盖的。【此环节从科学地理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引出交通工具:船 【从前一个环节,圆润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船”】 3、新课学习 (1)介绍船的历史 【了解人类的船舶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 (2)认识各式各样的船 独木舟、有桨船、帆船、蒸汽机轮船、现代船舶 出示课件。 【用各种精美的有代表性的船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看图片 (4)学唱歌曲 《小纸船的梦》 【从船舶的认识,过渡到本课歌曲的教学,学生的学唱积极性极大的增强】 (5)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学设计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 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 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 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 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 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 纵线,这是京杭运河。(板书:长?amp;nbsp; 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 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小学语文:长城和运河

小学语文: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观察课文中长城或者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

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奇异之处。

教学准备:挂图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关于《长城》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关于《长城》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教学过程】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长城城墙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长城的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击口样子,甚至连城墙的条石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 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城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巨大的条石,方形的城台,坚固的堡垒;没有起重机、汽车、火车,无数的肩膀和手;智慧和血汗……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城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长城,有的说他喜欢长城,有的说喜欢劳动人民,还有的竟然说古代劳动人民

精品教案-1-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1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读课文中的2 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驾、蜒、族、创”等字。 3. 联系上下文、观察图片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不朽”等词语意思。 4. 初步了解长城与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初读诗歌,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长城和运河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读题。 2. 全名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它们都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奇迹。你们都了解长城和运河些什么呢? 3.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感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朗读中遇到重点词语,试着观察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 (3)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2. 自由读,教师巡视。 3.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 驾驶谱写杭州曲折蜿蜒不朽的诗篇 绸带民族嘉峪关创造奇迹奇异的景象多种方式朗读,教师相机强调下列生字的读音:蜿、蜒、朽、绸、嘉、峪。 (2)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接连不断。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 奇异:奇特,特别。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不朽:永不磨灭。 (3)指名逐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句子: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

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2. 指名回答。分别写了两大奇迹——长城和运河。 3. 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初读、交流环节,让学生达到收获共享,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 四、指导方法,规范书写 1. 出示生字,指导观察:哪些字难写,该注意些什么呢? 2. 指名试说,师相机点拨并范写。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驾、蜒、族、创。驾:“加”下面放个“马”,不要写成“木”。 蜒:右边的“延”不要写成“廷”。族: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创:注意左半部分的写法。 3. 学生结合注意点,认真描红、仿影、临写,师巡视指导。 4. 展示优秀作业,师生点评,提出要求。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抓住文中两处比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并学习运用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3. 结合搜集来的资料,围绕“奇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教学重

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 【篇一:《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长城和运河》课文及教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 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使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理解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使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持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