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物权的法律冲突法
- 格式:ppt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27
【关键字】权利物权法上的权利冲突规则——中国法律经验的总结和评析常鹏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关键词: 物权/债权/权利冲突/优先效力内容提要: 物权法中的权利冲突表现为物权和债权的冲突以及物权之间的冲突,解决前一冲突的规则通常是物权优先于债权,但根据法律的特别安排,租赁权等特定债权能优先于物权;解决后一冲突的规则通常是顺位,即根据物权设定先后次序来排列同一财物上负担的限制物权的实现顺序,此外,还有限制物权优先于所有权等根据物权特性以及当事人意思表示来决定物权地位的特殊规则。
由于物权的客体通常可反复利用,但又具有稀缺性,在负载某特定物权之外,它还可能成为债权或者其他物权的目标物,一旦客体的价值有限,就会导致这些权利产生冲突,物权法学理中所说的物权优先效力就是解决这些冲突的基本规则,其重要意义毋庸赘言。
物权法上的权利冲突,主要表现为物权与债权的冲突以及物权与物权的冲突,由于物权和债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两类冲突的性质也完全不同,分别要适用不同的规则,解决前一冲突的规则属于外部规则,后一规则是内部规则。
不过,任何一部物权法都没有集中规定这些规则,它们分散于同一物权法的不同部分、甚至于不同的法律中,我国同样如此。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法律文本和实践,总结相关经验,以供适用和检讨。
一、解决权利冲突的外部规则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债权是特定人之间的请求权,没有直接支配物的权能,正是因为物权的直接支配功能,导致其与债权无法两立时,能排斥债权而优先实现,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物权优先于债权”。
但这并不绝对,法律中的权利无非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当特定债权被赋予特殊价值时,它将排斥物权,从而形成例外。
(一)原则:物权优先于债权学理上一般把物权优先于债权的规则细化为以下两种情形:(1)在某财产既为债权给付的目标物,又为物权的客体时,无论物权成立时间先后,物权优先于债权;(2)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上存有限制物权,就出卖该特定物所得的价金,限制物权人有优先于一般债权人受偿的效力。
论物权法律冲突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关系各国有关物权的法律制度,在内容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处理国际物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法律冲突。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是解决物权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
但是,物之所在地法只能解决国际物权关系的一般问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中国在有关的立法实践中应该更加注意采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标签:物权;法律冲突;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一、物权的法律冲突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物权的客体是物,但对物的理解却很不相同。
在广义物权概念下,凡是可以用金钱评价的都称为物,不问它是有形、无形、对世、对人,因而权利也是物。
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
关于物的分类,最主要的是把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都要由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任意创设。
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物权的分类和内容是不同的,但所有权既是各国共同采用的物权种类,也是物权的基本形态。
作为物权的基本形态,所有权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于所有物永久全面与整体支配的权利。
各国民法对于所有权的取得、变更、消灭以及保护方法的规定是不完全相同的。
由于各国法律关于物权的规定大不相同,在处理涉外物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法律冲突,因而需要解决法律选择问题。
对于物权法律冲突的解决,最基本的法律适用原则是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二、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1)决定作为权利客体的物为动产抑或不动产。
尽管对于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均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在实践中仍然有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必要。
这是因为:一方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在一些场合还是有着许多不同。
另一方面,尽管各国法律对于物之属于动产或不动产大都有明文规定,但其规定不尽相同因而对于同一物到底属于动产还是不动产可能会存在分歧。
(2)决定可以作为物权客体的物的范围。
世界上存在的物是多种多样、不可胜数的,但并非全部的物都是物权的客体,也并非每一种或每一个物都可以作为任何一种物权的客体。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物权法》的矛盾与冲突江平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在《物权法》通过之后,我们可以看出《物权法》面临着一些问题,所以要就这些问题来谈一谈。
梁治平说《物权法》是我国立法史上过程最艰难、争议最大的一部法律,我想这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部法律如果仅仅是利益冲突,那么这部法律的通过虽然比较难,但终究还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劳动合同法》、《破产法》。
如果一部法律不仅涉及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还包括了立法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那么这部法律就复杂得多了。
可以说,《物权法》不但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而且也包含了立法理念甚至意识形态争论的问题。
对于《物权法》,我想谈五个冲突。
第一,宪法理念和民法理念的冲突《物权法》本来是民法的一部分,但是在关于私法的讨论中却介入了公法的指责。
北京大学巩献田教授说《物权法》违宪,接着有些宪法学者也声言《物权法》违宪。
这里产生了公法思维和私法思维的冲突,或者说宪法思维和民法思维的冲突。
这个冲突的结果是一喜一忧。
喜在最终确立了国家财产与私人财产的平等地位和平等保护,这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条得来不易——经过众多争论、经过高层研究,最后还是确定了市场经济领域中国家、集体、私人的财产地位是平等的。
但同时也有忧,主要是《物权法》中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在民事法律领域中,主体都是法人、自然人。
现在在我们的民事法律中,第一次使用了国家、集体和私人这样的概念,本来是两种概念应该并存。
第二条讲法人、自然人,第四条讲国家、集体、私人,现在干脆都讲国家、集体、私人,而把自然人、法人的概念抹掉了。
可以说是妥协,也可以说宪法思维有时压过了民法思维。
宪法是政治思维,民法是市场思维。
这次《物权法》特别讲的是在市场的范围内是平等的,那么不在市场范围内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尽量想把法人的理念扩大,讲财产的权力最好尽量由法人承担,而这次的《物权法》恰恰又把很多东西扩大到了国家,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物权法作为调整财产关系的核心法律,旨在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法律制度、政策导向以及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物权法律冲突现象时有发生。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物权法律冲突案例,涉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矛盾。
二、案情简介甲市某镇居民李某,于2000年购买了该镇一处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
由于李某长期在城市工作,该房屋一直闲置。
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鼓励农村集体土地入市。
李某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向当地政府申请将农村集体土地转为住宅建设用地,以便将其房屋出售或出租。
在申请过程中,李某遇到了法律障碍。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依法取得,并登记在不动产登记簿上。
然而,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农村集体土地转为住宅建设用地,需经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用益物权人和承包经营人的同意,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当地政府认为,李某的房屋位于农村集体土地上,其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未经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不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拒绝为其办理土地性质变更手续。
三、法律冲突分析本案涉及的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的冲突:《物权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农村集体土地转为住宅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
两法在土地性质变更问题上存在差异,导致法律适用出现矛盾。
2. 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的冲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中央政府鼓励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但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政策进行限制,导致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产生冲突。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李某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申请被拒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法律适用冲突:李某的房屋位于农村集体土地上,其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未经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不符合《物权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
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黄进课程中文名称:国际私法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国际私法的概念重点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一、涉外民商事关系是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二、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三、国际私法的规范第三节国际私法的性质一、学说二、国际私法的国际性第四节国际私法的名称一、国际私法的名称二、国际私法与国际私法学第五节国际私法的定义第六节国际私法的体系一、立法体系二、理论体系第二章国际私法的渊源重点内容:第一节、第三节第一节国内立法一、国内立法是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二、各国立法的主要模式三、当代国际私法国内立法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二节司法判例一、司法判例是国际私法的重要渊源二、我国对司法判例的立场和态度三、学说或法理作为国际私法渊源的问题第三节国际条约一、国际条约是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二、从事国际私法统一化工作的国际组织三、作为国际私法渊源的国际条约四、我国缔结或加入的有关的国际公约p45第四节国际惯例一、国际惯例的概念二、国际惯例作为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问题第三章国际私法的历史重点内容:第二、三、四节第一节国际私法的萌芽第二节法则区别说时代一、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二、法国的法则区别说三、荷兰的法则区别说第三节近代国际私法一、德国学派——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二、意大利学派三、英国学派四、美国学派第四节当代国际私法一、英美国家二、欧洲大陆国家三、苏东国家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第五节中国国际私法的的历史发展一、立法史二、中国国际私法学说的发展第四章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重点内容:第二、二、三节第一节自然人一、自然人的国籍二、自然人的住所第二节法人一、法人的国籍二、法人的住所三、外国法人的认可第三节国家一、国家作为国际私法关系主体的特殊性二、国家豁免问题第四节国际组织一、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私法关系主体的特殊性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特权与豁免三、国际组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行为地法第五节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几种制度一、国民待遇二、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的区别适用的例外三、优惠待遇四、普遍优惠待遇五、不歧视待遇第二编冲突法第五章法律冲突重点内容:第二、三、四节第一节法律冲突的含义和产生一、法律冲突的含义二、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第二节法律冲突的种类一、公法冲突和私法冲突二、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三、空间上的法律冲突、时际法律冲突和人际法律冲突四、立法冲突、司法冲突和守法冲突五、平面法律冲突和垂直的法律冲突第三节法律冲突的解决办法一、公法冲突和私法冲突的解决公法冲突二、空间上、时际和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三、立法冲突、司法冲突和守法冲突四、平面法律冲突和垂直的法律冲突第四节国际民事法律冲突的产生原因一、国际民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二、国际民事法律冲突的解决办法第六章冲突规范重点内容:第一、二、三节第一节冲突规范的概念、结构和类型一、冲突规范的概念二、冲突规范的结构三、冲突规范的类型第二节连结点一、连结点的法律意义二、连结点的分类三、连结点的选择四、连结点的发展方向第三节系属公式一、含义二、几种常见的系属公式第七章准据法的确定重点内容:第一、二、四节第一节准据法的概念和特点一、概念二、特点第二节准据法的选择方法第三节实质与程序问题一、实质与程序问题的划分二、时效问题——大陆法为实体法;英美法原来为程序法,现在也为程序法。
第一章、国际私法的概念1、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其构成有什么特点?答:(1)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2)其构成特点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中至少有一个因素与国外有联系。
2、国际私法的规范主要包括哪几类?答:国际私法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2)冲突规范;(3)国际统一实体规范;(4)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国际商事仲裁规范。
第二章、国际私法的渊源3、国际私法的渊源?答:国际私法的渊源是指赋予国际私法规范以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国际私法的渊源有国内法渊源和国际法渊源,国内法渊源包括国内立法、国内判例和司法解释,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判例和法理学说虽然对国际私法渊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属于我国国际私法渊源的范畴。
第三章、国际私法主体4、自然人国籍冲突的概念和解决方法?答:自然人的国籍冲突分为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两种。
国际的积极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国籍的情况,消极冲突就是一个人没有国籍的情况。
积极冲突的解决:(1)当事人具有两个以上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则内国国籍优先;(2)均为外国国籍,适用有经常居所的国籍国法律;没有经常居所的适用与其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国法律。
消极冲突时,适用其经常居住地法律法律。
5、住所冲突的解决方法?答:(1)住所的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2)住所冲突的规定:当事人的住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当事人有几个住所的,以与产生纠纷的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住所为住所。
自然人经常居住地不明的,以其现在的居所地法作为经常居所地法。
第五章、法律冲突6、法律冲突的实质和原因答:法律冲突是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对于同一涉外民事关系规定不同却都要求适用的现象。
实质是相关国家法律在效力上的抵触。
产生的原因:内、外国民事法律规定不同;内国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在内国的域外效力。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国公民张某在我国境内购置了一套房产,并办理了房产证。
后来,张某因工作原因将房产转让给了乙国公民李某。
李某在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因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导致房产证无法过户。
张某不服,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房产所有权。
二、法律冲突本案涉及甲国和我国之间的法律冲突。
张某作为甲国公民,依据甲国法律享有房产所有权。
李某作为乙国公民,在我国境内购置房产,应受我国法律调整。
因此,本案涉及甲国和我国之间的物权法律冲突。
三、法院判决1. 法院审理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甲国和我国之间的法律冲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未约定适用法律,法院依法适用我国法律。
2.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根据我国《物权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房屋所有权自登记之日起转移。
李某虽为乙国公民,但在我国境内购置房产,应受我国法律调整。
张某作为房产原所有人,其房产所有权自登记之日起依法转移。
李某在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因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导致房产证无法过户。
因此,法院判决张某胜诉,确认张某对涉案房产享有所有权。
四、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原则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遵循了以下法律适用原则:(1)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
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尊重当事人对法律适用的选择。
(2)优先适用我国法律原则。
在当事人未选择适用法律的情况下,法院优先适用我国法律。
(3)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在涉及国际条约的案件中,法院优先适用国际条约。
2. 物权法律冲突的解决本案涉及物权法律冲突的解决。
在解决物权法律冲突时,法院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
在当事人未选择适用法律的情况下,法院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适用我国法律。
(2)法律适用原则。
在适用我国法律时,法院应充分考虑我国法律与其他国家法律的差异,确保判决的公正、合理。
(3)平衡原则。
在解决物权法律冲突时,法院应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利益。
第十一章物权的法律冲突法一、单项选择题1.目前在涉外物权关系中,最普遍适用的法律是()A.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本国法 B.所有人或占有人的住所地法C.物之所在地法 D.法院地法2.“动产随人”、“动产附骨”等法谚是指,动产物权应适用()A.所有人或占有人的住所地法 B.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本国法C.物之所在地法 D.法院地法3.在国际私法中,物之所在地的确定一般应参照()A.所有人或占有人的住所地法 B.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本国法C.行为地法 D.法院地法4.关于股份转让对公司的效力,一般应由()A.股份转让地法决定 B.股份所在地法(公司所在地法)决定C.法院地法决定 D.股份持有人本国法决定5.关于股份转让对转让关系当事人及第三人的效力,一般应由()A.股份所在地法决定 B.受让人本国法决定C.法院地法决定 D.交易的准据法(证券交付地法)决定6.关于对境内外国人的财产被国有化后是否给予补偿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普接受的国际法的原则是()A.不予补偿 B.给予“充分、有效、及时”的补偿C.“适当、合理”的补偿 D.部分补偿7.目前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通常首先是适用()A.物之所在地法 B.委托人的住所地法C.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法律 D.信托管理地法8.目前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通常是,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则适用()A.信托财产的所在地法 B.受托人的营业地法C.信托管理地法 D.与信托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9.根据1985年海牙《关于信托准据法及其承认公约》中的规定,确定与信托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时,最密切联系的时间是指()A.信托成立时 B.信托变更时C.信托解除时 D.争议发生时10.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时,动产租赁关系一般应适用()A.承租人营业地法 B.出租人营业地法C.租赁物所在地法 D.法院地法二、多项选择题1.物之所在地法适用于()A.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 B.物权客体的范围C.物权的内容和种类 D.物权的保护方法2.物之所在地法一般不适用于()A.物权的保护方法 B.运送中的物品的物权关系C.船舶、飞行器等运输工具的物权关系 D.外国法人终止或解散时的有关物权关系3.1985年海牙《关于信托准据法及其承认公约》关于信托准据法的确定采用了()A.公共秩序保留 B.分割的方法C.强制规则 D.反致4.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适用物之所在地法的有()A.动产的租赁 B.动产的买卖C.不动产的租赁 D.不动产的买卖5.根据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我国采取国有化措施应满足的条件有()A.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B.按照法律程序C.非歧视性的 D.经外国投资者同意三、判断题1.在法则区别说时代,物之所在地法就适用于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
第1篇一、引言物权纠纷是指因物权关系发生的争议,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纠纷。
在我国,物权纠纷的解决主要依赖于法律的规定。
本文将围绕物权纠纷适用法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物权纠纷提供理论依据。
二、物权纠纷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1. 公平原则:物权纠纷的解决应遵循公平原则,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公序良俗原则:物权纠纷的解决应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 法律适用优先原则:在解决物权纠纷时,应优先适用相关法律规定。
4. 司法救济原则: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途径寻求司法救济。
三、物权纠纷适用法律的具体规定1. 所有权纠纷(1)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具体规定:①所有权确认:当事人对所有权存在争议时,可依据《物权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②所有权转移:当事人之间因所有权转移发生的纠纷,可依据《物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过户登记手续。
③共有财产纠纷:当事人对共有财产的使用、收益、处分等发生争议时,可依据《物权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用益物权纠纷(1)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具体规定:①用益物权设立:当事人设立用益物权时,应遵守《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一百一十条等规定。
②用益物权转让:当事人之间因用益物权转让发生的纠纷,可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办理转让手续。
③用益物权消灭:当事人之间因用益物权消灭发生的纠纷,可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担保物权纠纷(1)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具体规定:①担保物权设立:当事人设立担保物权时,应遵守《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百八十条等规定。
②担保物权实现:当事人之间因担保物权实现发生的纠纷,可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