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迷茫(mí 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晶:光亮透明。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 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我”与老余困窘时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我”与老余猜测小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我们”与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7):遇到梨花的妹妹得知真相。

2.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何特点?

明确:顺序与插叙相结合。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

补充资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此法,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设置悬念的手法。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主旨。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时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能否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写作意图,看能否体会作者通过设置悬念所产生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1.文章开头连用“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用“陡峭、茂密”两个形容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文中有哪些地方写了梨花?请找出来,加以赏析,然后交流:

明确:三处。

第一处:“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为实写,这句话写出了梨花盛开的特点,写出了梨树林给人的整体感觉。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时的心情;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第二处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为虚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第三处: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为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3.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请结合相关内容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然后交流:

明确:悬念一:

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

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5.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标题:

明确: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还写出了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补充资料: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诗中“白发将军”就是指陆游。西京,即洛阳。公元1161年12月,武钜率军抗击金兵,收复洛阳,陆游得到这个消息写了这首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