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06:中国民居
- 格式:pptx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0
八年级地理中国民居知识点中国民居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
在地理学的角度上,中国民居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下面我们从八年级地理学的视角,全面了解中国民居的相关知识。
一、中国民居的形制1、庭院式建筑庭院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一个或多个内院为核心,周围围绕房屋、建筑、花园等空间形态。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四合院,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建筑形式。
2、阳台式建筑阳台式建筑是一种外挑的结构形式,是中国传统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它的建筑结构像“坚果夹”一样,两扇对开的窗户之间,通常会设置一个楼台、阁楼或者天井等。
3、楼房式建筑楼房式建筑是一种多层建筑,也是中国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代表性建筑如第一座现存的高楼——“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高67.31米。
4、楼台式建筑楼台式建筑是中国民居中的“大众化”,散布广泛。
楼台式建筑主要分为陵墓式,宅邸式,亭、阁式,祠堂式,文化场馆及公共设施等。
二、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中国民居除了具有形制和区域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传承。
1、家族文化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当严格,民居也常承载着家族文化的传承,例如,四合院的设计常常会考虑家族规模和家族分支,不仅要考虑家族共处内院的方便,还要考虑到不同分支的独立空间和私人性质。
2、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寺庙的建设中,常用到飞檐、翘角等形式来减缓雨水冲击,并且也有祈福的寓意在里面。
3、科技文化中国民居的建设中,常常运用到当时科技的创新,例如用夯土和土坯砖这种手工人工制作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具有较好的保温、隔音性能,还具有“三面经脉、一面通气”的独特构造。
三、中国民居的地理特点中国民居的地理特点包括了方位、材料、色彩和结构。
1、方位根据地域的不同,中国民居的朝向和布置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校本课程教学案例中国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方特色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民居,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本文设计了一份以《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认识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3.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3.中国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国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民居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观察法:通过观察中国民居的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生活方式等方面,让学生认识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实践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中国民居模型、绘制中国民居风景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民居的特色和魅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讲述中国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引发学生对中国民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讲解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装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观察带领学生到当地的传统民居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4.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中国民居模型、绘制中国民居风景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民居的特色和魅力。
5.总结通过讲述中国民居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对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来评估他们对中国民居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3.实践评估: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中国民居模型、绘制中国民居风景画等实践活动来评估学生对中国民居的实际体验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2.教具:投影仪、幻灯片、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3.参观地点:当地的传统民居或博物馆等。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中国十大特色民居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2. 欣赏并认识我国传统民居的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幼儿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认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的建筑特点。
2. 了解民居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培养幼儿对民居建筑特点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民居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不同地区民居的图片(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土楼、江南水乡的民居等)。
2. PPT课件:《中华民居》。
3. 小卡片:写有不同民居名称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我们的大中华》歌曲,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氛围。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省份吗?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二、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1. 教师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介绍其特点。
2. 教师展示云南土楼的图片,介绍其建筑风格及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3. 教师展示江南水乡的民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点,如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等。
三、欣赏民居之美1. 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我国各地民居的美景。
2.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民居之美,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
四、互动环节1. 教师将写有不同民居名称的小卡片分发给幼儿。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民居分别位于哪个地方吗?3. 幼儿抢答,教师给予正确答案。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活动内容,总结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2. 教师强调民居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让幼儿认识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独特魅力。
六、作业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了解自己家乡的民居特点。
2. 请幼儿收集关于民居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欣赏和互动,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同时引导幼儿了解民居与地理位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