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建筑
- 格式:pptx
- 大小:350.46 KB
- 文档页数:23
从母亲住宅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摘要:建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多元、多义、多种矛盾交叉的综合体。
现代建筑创作虽然日趋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对环境、地域文化、美学上的思考依旧有所欠缺。
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代表大师文丘里及其建筑作品——母亲住宅,简要阐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语言与表达方式。
藉此希望人们能从传承与超越的视角上理解后现代建筑及其设计理念,并引发人们对当今建筑设计中缺少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反思。
关键字:后现代主义文丘里母亲住宅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1.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母亲住宅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设计界设计流派层出不穷,人们都在努力的找寻一种符合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形式。
在各种流派的碰撞的环境下诞生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与此同时,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以他撰写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视为“后现代建筑的宣言书”。
为了阐释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他设计建造了“母亲住宅”,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建筑和其理论的诠释者。
2.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审美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对设计的理解是“二元化”的,对建筑的理解是复杂与矛盾的。
他注重建筑本身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建筑环境所表达的内涵上,即对一种建筑情感的追求。
他是用现代的手法把古典的建筑语言抽象化,运用到当时的建筑中,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创新。
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全新的,而是在古典建筑形式基础上作的一定程度的创新。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
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
后现代主义设计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采用装饰文丘里说“既然在技术不先进的古代尚能运用丰富的装饰来表现建筑,而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为何还要拒绝装饰?”。
他认为:“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大批平淡的建筑少使人厌烦……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
[1]文丘里的这一思想直接表现在了他的建筑中。
从文丘里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与同从文丘里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与同中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同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回事,它包含于文化上指称的后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但又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表征,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迄今也无一个明确界定和范畴,而它在哲学上的论述更是将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都涵盖在内了,这显然并不是后现代设计所要讨论的问题。
就设计界理解的后现代主义而言,可认为它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长兴盛于七八十年代,而衰落于九十年代的,以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功能性和无装饰性为目的的,以历史的折衷主义,戏谑性的符号主义和大众化的装饰风格为主要特征的建筑思潮。
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的厌恶而产生的,其中心是反对密斯“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丽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原则,开创了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文丘里是后现代设计的先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通过对他《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等论著的主要观点的阐释,以及对栗子山母亲住宅、费城老人友好公寓等建筑创作和家具、咖啡具等典型作品实例的介绍分析,阐明了文丘里对建筑历史与传统所持的态度以及他在建筑形式处理上的新思路和新手法,并从中揭示出了他所表述的一种建筑审美概念即在建筑艺术中追求与古典的建筑美学观念相违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完整、统一、和谐不再被当作艺术创作中的最高原则和目标;反之,不完整、不统一、不和谐则受到了推祟。
另外通过当代评论家对文丘里作品及理论的评论,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丘里,从而使大家更加全面的加深了对文丘里的了解。
可以说,文丘里的理论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乃至当代建筑提供了一整套有价值的自由主义设计原则一也是一套人文主从文丘里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与同义价值法则,虽然他反对“动辄爱破除法则的倾向”,但也毫不掩饰地推祟无法则的法则,无规矩的规矩。
后现代建筑与文丘里有无关系从文学的角度了来看所谓“寻根文学”包含了两种倾向:一是高度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反思对抗现代性的弊端;一是反思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寻求一种自然和谐的文明形态。
“寻根文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历史文化使命意识的深刻内涵,然而现在看来,距离了当时的语境,“寻根”作为旗号的意义则更为明显,“根”及“寻根”的实质内容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寻根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的大胆性反叛性意义更为重要。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维方式,与现代性“总是从某种给定(或假定)的东西出发”的“有限的思维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具有“彻底的否定性”,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中心”、“视角”。
后现代持续不断的否定、前所未有的摧毁思维让人们学会对“绝对真理的幻想”、对“代圣人立言”的作法保持苏格拉底式的警觉。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维视角和多元概念,反对包揽一切的“宏大叙事”结构,主张以相对主义、多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看待真理和认识世界,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范式的并行不悖,相互竞争,是一种彻底的多元性。
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威是后现代性的主要体现,杰姆逊就曾呼吁第三世界文化要超越西方文化“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成为一种具有内在特质的独立文化形态,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空间,从而从根本上消解和打破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和权威性,进而确立自我文化“身份”,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及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
“寻根文学”兴起之时,最为直接的缘由是基于寻找一种不同于文革后一段时期内以强调文学的政治意识的主流叙事的审美方式,“寻根”作家们远离当代政治环境,将笔触伸到远古的农耕时代,原生态的展示一种曾经的生存状态,“时代性”和“当代性”开始减弱。
“寻根文学”的各个单个文本之间是各异的,不存在统一的追求,民族文化似乎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追寻,但在具体到文本的时候,可以发现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是一种对渔民的生活方式的坚守(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对一种农耕文明的颂扬(李锐的《厚土》),也是一种对封闭落后的礼俗文化的批判(韩少功的《爸爸爸》等),还是一种在儒家文化里的徘徊(王安忆的《小鲍庄》),在道家文化中寻觅的过程(阿城的“三王”和“遍地风流”系列)。
文丘里的后现代建筑,是一场乾坤大挪移2018-09-25十一贝子导读今年9月18日,美国著名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文丘里逝世,他所写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后现代建筑的理论名著,相当于金庸武侠中的“乾坤大挪移”。
文丘里手绘费城历史公园画廊草图1 明教无上宝典金庸小说中的武林秘笈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本土所创,源自域外的神功心法,除了天竺达摩祖师携来的《易筋经》之外,最重要的是来自波斯的“乾坤大挪移”。
旧派武侠小说宗师还珠楼主的名著《蜀山剑侠传》中就有“乾坤大挪移”之法,被金庸先生移入《倚天屠龙记》,成为明教历代教主相传的至高无上的镇教绝技。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回插图按照书中说法,这门神功从波斯明教传来,其心法写在一张羊皮上,以鲜血涂之,可呈现字迹,第一行是“明教圣火心法乾坤大挪移”十一字,具体内容都是“运气导行、移宫使劲的法门”,共分七层,逐层修炼,需要历经漫长的时日。
羊皮上注明:“第一层心法,悟性高者七年可成,次者十四年可成。
”“第二层心法,悟性高者七年可成,次焉者十四年可成,如练至二十一年而无进展,则不可再练第三层,以防走火入魔,无可解救。
”原来这套“乾坤大挪移”心法的实质是运劲用力的一项极巧妙的法门,基本原理在于激发每个人本身所蓄有的潜力。
其运气导引的方式十分复杂巧妙,习练者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因此每练一层,都必须耗费大量时间。
张无忌因为身负“九阳神功”,内力极为浑厚,又精通医道脉理,练起来速度很快,并不费力。
除他而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人练成此功。
张无忌练到第二层,已经感到“片刻真气贯通,只觉十根手指之中,似乎有丝丝冷气射出。
”练到第四层,“半边脸孔胀得血红,半边脸颊却发铁青。
”第五层的反应是“脸上忽青忽红,脸上青时身子微颤,如堕寒冰;脸上红时额头汗如雨下。
”同时感觉“全身精神力气无不指挥如意,欲发即发,欲收即收,一切全凭心意所之,周身百骸,当真说不出的舒服受用。
”第七层“练到一大半之处,猛地里气血翻涌,心跳加快。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一..简介二.时代背景探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
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
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
"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
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
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
15-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②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③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流派:1)隐喻主义:①针对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反传统、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而提出的,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建筑流派之一。
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2)文脉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
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
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并不在意装饰本身与建筑的功能结合,而是注重装饰的构图效果。
文丘里——拓展建筑美学边界的大师9月18日,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父”的罗伯特·文丘里去世,他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理论著作丰厚。
他以毕生精力践行着自己青年时期所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理论,数十年来通过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建筑系学生,并于1991年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他无疑是20世纪一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
他的代表作品有费城母亲的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
鲜明的设计理论造就了他早期的成功。
“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
我喜欢‘两者兼顾’胜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白或者灰,胜过非黑即白。
一座出色的建筑应该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
这样,空间及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既实用,又有趣。
”1966年文丘里出版了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部作品是他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开山之作,在书中他全面表达出了对建筑设计的独特理念。
首次出版以来,已经以十多种语言出版发行,与1972年发表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与丹尼斯·斯科特·布朗、斯蒂文·艾泽努尔合著)一起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并成为建筑著作中的重要文献。
现代建筑史学家和评论家文森特·斯卡利曾经高度评价此书是继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后,建筑学中最重要的著作。
在书中文丘里认为现代建筑不是只有简单直线的现代风格,应当是一种充满“复杂的活力”的。
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
在书中的众多言论之中,文丘里用戏谑的姿态,对早已深入人心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风格进行了质疑,从而引发了新一代建筑人对当时建筑美学的再次思考。
他在书中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来拓展了建筑美学的边界,让现代建筑拥有了更多的设计语言。
后现代主义建筑简介与理解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
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
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者: ————————————————————————————————日期:ﻩ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后现代形式主义)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②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③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建筑流派:1)隐喻主义:①针对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反传统、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而提出的,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建筑流派之一。
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2)文脉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
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
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