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分子生物学第六章-基因重组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76
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一、基因重组的原理基因重组的原理是在DNA分子水平上,通过切割和重组DNA的不同片段,形成新的DNA 序列。
基因重组可以实现DNA片段的互换、合并、删除或插入操作,从而改变DNA的序列,并且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基因重组的原理主要涉及到DNA的结构、酶的作用和DNA片段的互补配对等方面。
1. DNA的结构DNA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胞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组成的双链分子,它的结构在空间上呈现出双螺旋的形态。
每一条DNA链都由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而这些单元组成了DNA的主干。
而碱基对(A-T、G-C)则连接了两条DNA链,形成了DNA的双链结构。
2. 酶的作用在基因重组的过程中,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核酸酶能够切割DNA分子,使得DNA的特定区域被切割成不同的碱基序列;而连接酶则能够将不同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新的DNA序列。
此外,一些重组酶还可以通过其催化作用来促进DNA分子的重组。
这些酶的作用在基因重组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 DNA片段的互补配对在DNA重组的过程中,DNA分子的互补配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NA的双链结构使得其具有互补配对的性质,即A会与T形成氢键,而G则会与C形成氢键。
这种互补配对性质使得DNA片段能够通过互补配对的方式进行连接或重组。
综上所述,基因重组的原理涉及到DNA的结构、酶的作用和DNA片段的互补配对等方面。
通过这些原理,我们可以实现DNA分子中某一段DNA片段的与同一DNA分子或不同DNA分子中的另一段DNA片段重新组合成新的DNA序列。
二、基因重组的方法基因重组的方法主要包括DNA重组、基因克隆、基因组编辑和CRISPR-Cas9等。
这些方法可以分别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并且在现代生物技术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1. DNA重组DNA重组是指通过DNA片段的切割和重组来形成新的DNA序列。
这一方法主要依赖于核酸酶的切割作用和连接酶的连接作用。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鲁东大学鲁东大学第一章测试1.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答案:错2.分子生物学的准备酝酿阶段人们只针对蛋白质进行了研究答案:错3.分子生物学所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指答案:核酸和蛋白质4.证明基因就是DNA的Avery是美国的答案:微生物学家5.在DNA分子结构研究中,下列哪位科学家被称为“第三人”答案:威尔金斯6.生物化学家是通过()来破译遗传密码的答案:三联体-核糖体结合实验7.关于DNA复制机理的认识上,Meselson及Stahl用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证实了答案:DNA的半保留复制8.1961年Hall和Spiege-lman用RNA-DNA杂交证明mRNA与DNA序列互补这一研究说明了答案:转录与DNA有关9.中心法则中逆转录的完善是通过哪些科学家的贡献而实现的答案:Howard Temin;David Baltimore10.因遗传工程的奠基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答案:Paul Berg第二章测试1.核酸分为两类,分别为DNA和RNA答案:对2.组成核酸的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差别是前者2C位上连接的是一个羟基,后者只连一个H答案:对3.通过T和U的存在就可判断是DNA还是RNA,组成DNA的碱基--是A、T、U、G,组成RNA的碱基是A、T、C、G 。
答案:错4.核酸是由多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核苷酸分子,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是3',5'-磷酸二酯键答案:对5.在高温下,双链DNA核酸变性,破坏的键是()答案:氢键6.DNA分子少数是以单链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是双链分子由碱基配对形成的氢键维持,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答案:对7.Watson-Crick右手双螺旋结构是()?答案:B构型8.DNA碱基对间的氢键也会断裂,双螺旋解开,空间结构破坏,这叫DNA的变异。
答案:错9.变性后的DNA都还具有复性功能,只要消除变性条件,二条互补链就会重新结合,恢复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一、引言分子遗传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分支,其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于基因及其功能、蛋白质合成及相互作用等关键生物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重组技术成为了分子遗传学中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基因重组技术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基因重组技术的概述基因重组技术是一种利用DNA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进行操作的方法,常用于插入、删除、修饰、分离、检测等操作。
目前,常见的基因重组技术有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基因缺失、基因点突变等。
三、基因重组技术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1.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一种将自然基因从DNA序列中分离并复制出来的技术。
经克隆后的基因可以进行多种基因表达研究,可用于研究基因转录、翻译和修饰等过程。
基因克隆技术的产生,使得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基因在不同生物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而推进疾病发生的基因机制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还可以制备大量纯基因,用于设计新的药物、疫苗以及其他治疗性和预防性措施。
2. 基因敲除技术基因敲除技术是通过基因修饰、删除或替换获得缺陷神经和细胞的一种方法。
这种技术可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并研究其在细胞周期分化中的作用。
在遗传性疾病研究中,该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类型,从而为有效技术研究亚型和患病机制奠定基础。
3. 基因缺失技术基因缺失技术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通过删除功能性基因来研究其表达和功能的技术。
与基因敲除技术不同的是,基因缺失技术一般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就进行的,这样可以获得更具有深刻影响的基因重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基因缺失引起的疾病和患者病情进展的分子机制,为促进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基因点突变技术基因点突变技术是一种基因修饰技术,用于将选定的基因点聚集成单独的点突变。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越来越流行,不仅可以用于基因序列研究,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和疾病预防研究。
《基因重组》讲义一、什么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它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简单来说,基因重组就像是一场基因的“重新洗牌”。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存在于不同个体中的基因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导致后代的性状可能与亲代有所不同。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因重组。
二、基因重组的发生机制1、减数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片段的交换。
这就好比两条绳子在某些地方相互缠绕,然后交换了一小段。
这种交换使得原本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了重新组合的机会。
例如,假设一条染色体上有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 A 和控制头发颜色的基因 B,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相应位置的基因是 a 和 b。
经过交叉互换,可能会产生新的组合,如 A 和 b 或者 a 和 B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2、减数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意味着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比如说,一个生物体细胞中有两对染色体,一对是 A 和 a,另一对是 B 和 b。
在减数分裂时,A 可能与 B 组合进入一个配子,也可能与 b 组合;同样,a 也可能与 B 或者 b 组合。
这样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基因组合。
三、基因重组的意义1、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基因重组使得生物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基因组合,从而增加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为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中,某些基因组合可能使个体更能适应寒冷的气候,而另一些组合可能更适合炎热的环境。
《基因重组》讲义一、什么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现象,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两种植物,一种植物的花朵颜色是红色,另一种植物的花朵颜色是白色。
当这两种植物进行杂交时,它们的基因就会发生重组,有可能产生花朵颜色为粉色的后代。
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这导致了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此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也使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携带着不同的基因,所以它们的自由组合会导致基因重组。
2、交叉互换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片段会发生交换,从而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3、人工重组这是通过人为的手段实现基因的重组。
例如,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们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拼接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生物体。
三、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它使得生物群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对于生物的进化来说,基因重组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新的基因组合可能会产生更适应环境的个体,这些个体在生存和繁殖方面具有优势,从而使得有利的基因在种群中逐渐积累和扩散。
在农业生产中,基因重组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杂交育种等技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可以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四、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虽然都能导致生物遗传物质的改变,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基因重组》讲义一、什么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现象,它为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分子层面来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因的重新组合。
通俗地说,假如我们把基因比作不同颜色的珠子,那么在有性生殖中,这些珠子会以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与亲本不同的基因组合。
二、基因重组的类型1、减数分裂中的基因重组(1)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片段的交换。
这就好像两条相邻的绳子,在某些部位互相交换了一小段。
这种交换导致了位于这些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发生重组。
(2)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意味着来自不同亲本的染色体可以随机组合进入配子中。
比如说,一个生物体细胞中有两对染色体,分别是 A 和 a、B 和 b。
在减数分裂时,A 可能与 B 组合进入一个配子,也可能与 b 组合;a 同理。
这样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基因组合。
2、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也实现了基因重组。
这包括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后者获得新的性状。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种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让大肠杆菌能够大量生产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三、基因重组的意义1、产生生物多样性基因重组使得子代个体的基因组合与亲本不同,从而增加了生物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为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提供了可能。
就像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中,拥有各种各样基因组合的生物群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下去。
高中生物基因重组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1定义: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发生时期:
➀减一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叉互换)
➁减一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➂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➃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3意义: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知识点
1定义: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会引起基因数目的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圆饼状→镰刀状,碱基序列T-A变为A-T)
3遗传效应:
➀对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➁对人:若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则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
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
4原因:
➀自发突变
➁诱发突变:物理因素(激光、紫外线、某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秋水仙素)、生物因素(病毒、某些细菌)
5特点
■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无论低等生物、高等动植物、人
■随机性:可以在不同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不定向性:产生等位基因(如A突变为A1、A2、A3…)
■低频性: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频率很低
■多害少利性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