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汽车机械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22.59 KB
- 文档页数:14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基本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知识;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装配和工艺等方面的知识;3. 熟悉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方面的知识;4. 具备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能够进行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
二、课程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装配原理和工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3.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方面的基本工艺和技术;4. 机械实验和测试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学。
具体包括: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3. 网络教学,通过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全面客观,既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1. 理论水平评价,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3. 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考核、综合实习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课程标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议学时】68学时1.前言1.1课程性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汽车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它以培养学生处理一般汽车机械问题为主要目标,同时也为后续汽车制造、检测、改装等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为学生汽车机械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部分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课程支撑;为学生胜任岗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学习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汽车机械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对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能阐述述工程材料的主要性能类型及应用特点;(2)能描述常用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3)能描述力的性质及基本定理的涵义;(4)能描述各种传动类型的原理、运动特性、类型、应用特点及结构标准;(5)能阐述常见液压基本回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6)能阐述刚体受力分析图的作法;(7)能描述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内容和设计要点;(8)能阐述液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2能力目标(1)具有选用、分析基本机构的能力;(2)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结构设计和绘制结构图。
2.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2)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用材料的认识性能;●常用工程材料;●钢的热处理。
料的主要性能类型及应用特点;●能描述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能描述各种钢材热处理方法的应用特点。
展示图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汽车常用的材料;2.学生分组上网查找钢的热处理相关资料。
2 静力学基础知识的认识●静力分析基础;●平面力系。
《汽车机械识图》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汽车工程学院制订人:审定人:汽车工程学院教务处制年月日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信息表2.课程标准制定人员二、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课程任务,确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2.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工种、工序、工艺等技术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本课程内容和评价建议;3.参照相关的专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三、课程的性质《汽车机械识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数控、模具、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功能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制图的基本国家标准,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能够使用绘图软件完成各种机械图样的绘制与标注。
《识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实习等的必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
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方面达到如下目标:1)具有阅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能力。
2)具有阅读一般装配图的能力。
3)具有查阅有关零件手册和国家标准的能力。
4)具有绘制中等复杂程度装配图的能力。
(二) 能力目标1)知道图样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几何作图的方法。
2)知道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3)知道机件形状常用的表达方法,了解第三角投影。
4)掌握零件图的概念、视图选择、尺寸标注、技术要求,能识读较复杂的零件图和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5)掌握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内容、代号及其标注。
6)熟悉常用零件的画法,了解焊接图和展开图的画法(汽车钣金模块的学生应掌握展开图和焊接图的画法)。
7)掌握装配图的概念、内容,能识读汽车部件的装配图。
(三)素质目标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自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典型机械零部件识图、测绘和公差分析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所形成的“图样识读、测绘和公差分析”工作能力,是开展专业学习领域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是日后从事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重要能力。
课程的作用是针对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测绘、公差分析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遵守和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规定;(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工具、仪器绘制图样;(3)能正确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绘图(4)所绘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和配置恰当(5)图面整洁美观、尺寸标注完整清晰;(6)能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特殊表达;(7)能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8)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体的装配图;(9)能正确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
2.能力目标(1)巩固和发展空间分析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专业书籍、技术手册等手段获取信息能力;(3)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4)制定、实施工作计划能力;(5)资料收集整理能力。
3. 素质目标(1)具备以工程图样与技术、生产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2)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具备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4)具备团队协作能力。
(三)参考学时参考学时:128(四)课程学分7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1)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角色扮演,按照工作任务流程,模拟客户与生产者相互探讨、交流,动手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为适应不同学习程度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对课程内容讲授的深度可有所不同,可采用分层教学,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演示、实训等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XXXXXXX学校校级公开课教案授课课题轮系速比的计算所属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所属专业XXXX授课班级XXXX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XXX一、教材内容1、课程性质《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常用材料、常见机构和常用零件等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较强的工程意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2、教材说明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徐荣政、王中雅主编的《汽车机械基础》,这本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类专业项目驱动型新教材。
选取章节为模块四汽车常用机构与传动,单元3齿轮传动,课题5轮系速比的计算。
在编写此教学设计方案中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紧扣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时参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陈红主编的《汽车机械基础》的相关章节。
另外我们还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通过视频资料上传,提供给学生进行课程的预习、复习。
3、教学设计三、教学过程蜗轮蜗杆传动:左、右手定则。
(2)轮系输出轴(轮)转动方向的表示:1)两轴线平行时,用画箭头来表示或用外啮合齿轮的对数来确定。
总结:对数为偶数,首、末轮转向相同;对数为奇数,首、末轮转向相反;2)轴线不平行时,画箭头来表示。
2. 计算传动比i的大小轮系的传动比等于首轮与末轮的转速之比41nnnni==末首总轮系的传动比:平行定轴轮系总传动比为:采用多媒体讲授,通过案例进行讲解,突出重点,难点。
聆听,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提问能够掌握重点、难点。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练一练:如图所示轮系,用箭头标出各齿轮的回转方向。
2.练一练:如图所示轮系,如图所示轮系,已知各齿轮齿数及n1转向,求i19和判定n9转向。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机械制造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制图、机械零件加工、机械装配等内容。
2.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测量和检验技术、机械加工工艺的选择和设计、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造、机械装配的技术要点等。
3.具备运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常见机械加工工艺的操作和机械装配等实践工作。
4.具备解决一些基本机械制造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内容1.机械加工工艺:包括机械加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艺流程等内容,教授常见的机床、刀具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2.机械制图:介绍机械零件的制图方法和标准,包括零件的视图、尺寸标注、断面图、装配图等内容,并讲解零件图样的编制流程。
3.机械零件加工:教授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基本加工方法,包括铣削、车削、钻削等常见加工工艺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4.机械装配:讲解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装配工艺和注意事项,并进行一些实际的装配操作演示。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教师应在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加工、装配等实践活动,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考核可以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评价;期末考试则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标准解读一、汽修专业课程分类:1、文化德育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
二、汽修专业教学计划: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四、课程标准解读《汽车机械识图》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介绍读图和绘图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的初步能力。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应具有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有关规定,正确识读各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2、具有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所绘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线型、尺寸、字体等符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规定。
并能按给定的要求标注与识读表面粗糙度,公差配合和形位公差等。
3、了解绘制轴测图的基本方法。
4、培养认真负责的绘制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四、课程内容绪论1、本课程的任务,基本内容及学习方法。
2、机械图样在生活中的用途。
第一章制图的一般规定1、图纸幅面及格式2、比例3、字体,长仿宋体字,阿拉伯数字的规格和写法.4、图线:各种线型的规格和主要用途及其画法。
5、尺寸注法。
第二章绘图工具和绘图方法1、常用绘图工具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
2、绘图用品。
3、绘图工作法和图样的复制。
第三章常用几何图形画法1、用三角板作常用角度。
2、等分圆周和正多边形的画法。
3、斜度、锥度的作法及标注。
4、圆弧连接,圆弧连接两已知直线,圆弧连接两已知圆弧(内接,外接),圆弧连接已知直线和圆弧。
5、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及作图步骤。
第四章正投影法和形体三面视图1、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的概念。
正投影图的特点和用途。
2、直线段和平面图形的投影特性(真实性、积聚性、类似性)。
3、形体的三面视图,视图的形成和名称。
三视图相互之间的关系。
4、三面视图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第五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1、立体上点的投影:立体上点投影及投影规律。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典型机械零部件识图、测绘和公差分析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所形成的“图样识读、测绘和公差分析”工作能力,是开展专业学习领域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是日后从事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重要能力。
课程的作用是针对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测绘、公差分析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遵守和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规定;(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工具、仪器绘制图样;(3)能正确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绘图(4)所绘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和配置恰当(5)图面整洁美观、尺寸标注完整清晰;(6)能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特殊表达;(7)能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8)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体的装配图;(9)能正确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
2.能力目标(1)巩固和发展空间分析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专业书籍、技术手册等手段获取信息能力;(3)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4)制定、实施工作计划能力;(5)资料收集整理能力。
3. 素质目标(1)具备以工程图样与技术、生产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2)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具备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4)具备团队协作能力。
(三)参考学时参考学时:128(四)课程学分7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1)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角色扮演,按照工作任务流程,模拟客户与生产者相互探讨、交流,动手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为适应不同学习程度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对课程内容讲授的深度可有所不同,可采用分层教学,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演示、实训等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所属系部: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编号:0201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1前言1.1课程定位《机械基础》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常见机构、常用零部件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较强的工程意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前导课程:《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汽车传动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等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总学时建议为83课时,5学分。
2课程目标2.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汽车维修工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构件的静力学、变形和强度分析,常用机构、常用零部件、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
2.2课程具体目标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求解构件的静力学问题及其强度问题的能力;(2)具有识别和选用常用工程材料和运行材料的能力;(3)初步具有分析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的能力;(4)具有分析和维护常用零部件的基本技能;(5)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模块一构件受力分析模块三汽车应用材料模块三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模块四机械零件模块四液压传动5.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大量采用了现场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参观、模型、实物讲解、试验手段及生产实习、观摩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对专业的深层认识。
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驱动”法授课时就告诉学生本次课的任务内容、要求,设计应该涵盖的知识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标准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制图》制定人:唐道进课题组成员:巫海鹰魏强赵培赵唐道进教研室:《汽修教研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教学标准2012-2013第一学期管理信息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制图》制定时间:2012年9月所属教学部:机电与汽修教学部制定人:唐道进基本信息课程学分: 6 课程类型:基础课程学时:108 先修课程:无适用对象:2012级高职学生后续课程:所有课程一、课程的性质《汽车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它为机械基础,机械设计等课程服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绘图和手工实际绘图的技能。
图样,是一种工程技术语言。
因此,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都必须掌握这种技术语言,以进行技术交流。
并且通过后继课程的学习,能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业务范围内的设计制图工作。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技能、突出应用”。
2.以汽车专业为主结合维修实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5.注意与后继课程的“接口”。
三、设计思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开发应遵循适当综合化与适当实施化。
适当综合化就是打破原来的相互独立的学科化体系,适当地呈现与本课程相关联的其它基础学科体系,让学生更全面地来了解学科大背景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适当实施化就是课程内容要按培养机械识图、绘图人员的职业能力来阐述,将必需够用的知识支撑点溶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汽车机械基础 基准学时 76H 课程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 本位”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模式为基础,为整个课程设计了若干个实际的工作任务, 每一个工作任务包含一个或几 个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核心知识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采用学徒制的模式。学 生从接受任务开始, 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务, 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 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知识点。
1 .课程知识目标 (1) 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 (2) 能分析汽车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熟悉基本结构,了解汽车常用机构的实际应用; (3) 根据汽车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和特点,初步掌握其选用和 设计方法。
(4) 能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5)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初步设计验算汽车常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能 力。 2. 职业能力目标 ⑴能够对汽车常用机构进行力学分析并具有合理选型及应用能力。 ⑵能够熟练地掌握汽车常用机构组成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学生专业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与质量意识; ⑵培养学生养成借助于查阅机械加工相关手册解决工作中参数确定的职业习惯, 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意识; 以及 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和善于比较的意识; ⑷培养学生有纪律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环境保护和文明生产的基本素质;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汽车机械的基础理论探究; ⑵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参考性学习任务
序号 学习单元 学习任务名称 学时 1 汽车机械基础绪论 概述
2
汽车机械基本知识 2
2 汽车常用构件的
力学分析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4
构件受力分析的定理与受力图 4 构件承载能力分析 4 3 螺纹与螺栓
螺纹 2
螺纹联接类型和标准 2
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与受力分 析 2
4 联轴器、万向节、离合器与制动器
及其它常用零部件 轴的结构设计
2
滚动轴承的结构与选用 4 联轴器、万向节、离合器与制动器的 结构与选用 2
键联接与螺纹联接 4 5 平面连杆传动 平面连杆机构的概述
2
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特平面连杆机 构的运动设计 4
6 凸轮传动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
7 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组成、应用及设计 2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 2
链传动组成、应用及设计 4 8 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概述 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性 4
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2
齿轮传动特点 2
9 液压传动 液压传动概论
2
液压基本兀件 2
10 其他常用传动机构 螺旋传动
2
棘轮机构 2
11 汽车工程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能
2
黑色金属 2
有色金属与非金属材料 2
学习内容与要求 序号 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 学时 专业知识 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 1 概述 掌握汽车机械基 础发展,了解机械设 机械设计研究的对 象、机械设计的内容 1.刻苦钻研、认 证细致的学习 2 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 程序。
了解《汽车机械基础》 课程的内容、性质和 任务。
与步骤、本课程的内 容、性质和任务 态度2.分析问 题
解决问题的 能力3.动手实 践能力4.团队 协作能力
2 汽车机械
基本知识 了解机器的组成 与分类,掌握机器及 机构的特征,了解构 件、零件、部件及通 用零件和专用零件的 概念。 了解机器的组成与分
类,掌握机器及机构 的特征,了解构件、 零件、部件及通用零 件和专用零件的概 念。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2
3 平面机构 的
运动简 图
1.机构结构分析的目 的和内容2.平面机构 的组成3.平面机构运 动简图
4.平面机构自由度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 图的绘制和应用、熟 练掌握平面机构的自 由度计算方法以及机 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 件,计算机构自由度 时能正确处理复合铰 链、局部自由度、虚 约束等三个特殊问 题,了解计算平面机 构自由度的实用意 义。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4
4 构件受力 分
析的定 理与受力 图 1、 力、刚体、平衡的
概念
2、 静力学4个公理 3、 柔性约束、刚性约 束、铰链约束
4、 受力图
知识目标 1、 理解静力学3个基 本概念和4个公理。
2、 掌握常见3种约束 反力的画法。
3、 掌握物体及简单物 体系受力图的画法
能力目标 1、具备把常见工程构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4 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 能力
素质目标 1、 培养刻苦钻研的精 神
2、 养成善于创新的的 精神
5 构件承载
能力分析 1. 基本概念:强度、 刚度、稳定性,构件 受力和变形的种类; 2. 轴向拉伸与压缩、 剪切和挤压、圆轴扭 转时的内力与应力, 强度条件、计算方法; 3. 梁对称弯曲的特点 和梁的基本类型,弯 曲内力、应力的计算, 弯曲的强度条件和刚 度条件。 基本概念:强度、刚 度、稳定性,构件受 力和变形的种类; 轴向拉伸与压缩、剪 切和挤压、圆轴扭转 时的内力与应力,强 度条件、计算方法; 梁对称弯曲的特点和 梁的基本类型,弯曲 内力、应力的计算, 弯曲的强度条件和刚 度条件。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4
6 螺纹
螺纹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 自锁和效率
1、了解联接的概念, 熟悉机械制造中常用 螺纹的形成原理、特 点和应用,掌握螺纹 的主要参数及相互间 的关系;2、理解矩形 螺纹与非矩形螺纹螺 旋副的受力分析,掌 握螺旋副的自锁条件 及螺旋副的效率计算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2
7 螺纹联接
类型和标 准
螺纹联接主要类型 和标准螺纹联接件
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 松
1、熟悉螺纹联接的基 本类型、特点和应用, 能熟练查阅有关国豕 标准和规范;2、理解 螺纹联接预紧的目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2 的,掌握防松的原理、 措施及应用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8 螺栓组 联接
的 结构设 计与受 力分析
螺栓组联接的结构 设计与受力分析 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提高螺栓联接强度 的措施 螺旋传动 键联接及花键联接的 类型、特点和应用 1、理解掌握螺栓组联 接的结构设计与受力 分析;2、熟练掌握受 横向载何和轴向载何 的紧螺栓联接的强度 计算。了解螺纹联接 件常用材料和许用应 力 3、提高螺栓联接强度 的措施;4、螺旋联接 及键联接的类型、特 点和应用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2
9 轴的结构 设计 1、概述;2、轴的结 构设计;3、轴的强度 计算 1、掌握轴按载荷分类
及其相应的载荷和应 用,掌握轴最常用的 材料及设计轴的基本 要求;2、掌握轴的结 构设计有关的轴上零 件的轴向固定、周向 固定、轴上零件的布 置及轴的结构工艺性 等基本知识;3、掌握 轴的强度计算,了解 轴的刚度计算及设计 轴的一般步骤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2
10 滚动轴承 的
结构与 选用 轴承的功用与类型
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 及代号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 析及寿命计算
1、了解滚动轴承尺寸 选择;2、掌握滚动轴 承轴向定位、调整、 配合与装折等组合设 计知识。了解滚动轴 承的润滑和密封方式 的特点及选择;了解 滑动轴承的类型、结 构、材料、特点及其 刻苦钻研、认证 细致的学习态 度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 力3.动手实践 能力4.团队协 作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