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辨证法重点习题标准答案

自然辨证法重点习题标准答案

自然辨证法重点习题标准答案
自然辨证法重点习题标准答案

自然辨证法重点习题标准答案

————————————————————————————————作者:————————————————————————————————日期:

科学技术学导论重点习题参考答案

说明:本答案是C7、C8、C9班部分同学总结的,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答案不一定很准确,仅供大家复习时参考。本资料所标注的题号和页码是旧版上的页码,工程那一章的页码是来源于一个word文档。

1.科学技术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研究有什么不同?科学技术应该承担哪些学术任务?(参考教材P1-P4)

答:科学技术学研究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可行性和进步标准以及科学技术对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法律、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

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技术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以科学技术为基本出发点的各种关系。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

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科学技术研究只要满足严格而公正地分析事实。科学技术学还要满足俩个条件:对人类的社会生产做出判断,改善人类的心智与行为。

科学技术学的学术任务(P2~P4)

(1. 概括自然界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式,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可靠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标准、进步模式和动力学机制做出理论说明

(3. 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反思

(4. 对科学技术进行知识论研究

2.简述两种科学规范形成的背景和它们的特点。(参考教材P7-P9)

答:两种科学规范即柏拉图的完全形式推理规范和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规律规范。形成背景:‘科学规范’是对科学活动基本要求的概括。在科学研究早期探索过程中智者们

争对表面上看起来难以琢磨的自然之谜采取神秘主义态度,使他们陷入混乱之中,

到公元前7世纪,哲学家们从寻求合理解释外部世界的方法开始,逐渐摆脱神秘

主义,开始了‘严格而公正地分析事实’的心智史,到公元前4世纪,人类找到

了两种不同的科学规范。

特点:(1)柏拉图的完全形式推理规范:

它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是把自然界的存在抽象化为某种确定的数学关系,从数学关系中推理认识自然规律。认识外面世界具有局限;

(2)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规律规范:

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是确切地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将导致事物存在,生产,变化,发展和终极目的的特征原因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种。

6.笛卡尔倡导理性主义科学观的理由是什么?(参考教材P14-P15)

笛卡尔认为科学存在的知识首先概念表述及其指称清晰明白,其次根据几何方法则将经验事实整理成“秩序”,而且命题陈述达到普遍性的高度,经得起形而上学的沉思。

但是经验主义不能提供这种“真实而确定的知识”。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主义的

方法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而确定的知识”,这也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科学”

概念的直接来源。他使科学观重新回到了柏拉图完全形式推理时代。

22.地球环境中存在哪些物质循环?请选择其中一种循环简述之。(参考教材P53-P59)地球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循环主要有:岩石循环、水环境的物质循环、水文循环以及碳循环、氧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生命物体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循环。

岩石循环主要是指在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之间互相转变的现象。首先,岩浆通过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石的熔融作用后冷却结晶形成

火成岩;这些火成岩受到风化侵蚀作用形成松散的沉淀物,沉淀物经过成岩作用

后便形成沉积岩;最后,沉积岩或火成岩因温度压力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变质岩。同样,沉积岩和变质岩也可能受到深埋,冷却固化形成火成岩。

简言之,岩石循环的存在维持了地球土壤、岩石以及大地构造的基本平衡。

2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 (参考教材P68-P72)

(1、要有足够的土地自然。

(2、要有干净的水源。

(3、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4、要有干净的空气。

25、“用后即弃”经济模式与生态经济模式的区别是什么?生态经济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参考教材P72-P77)

答:(1、“用后即弃”经济模式是一种“伐木经济”,即以不可逆的方式将资源多年积累的价值在短期内消耗完毕。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立木经济”,即以世世代代不

断重复利用资源的价值来为人类造福。

(2、前者是一种资源—产品—垃圾的不可逆单向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中,资源最终被消耗成了垃圾。后者则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的经济模式,即从减小资源消耗,

增强产品的可重复使用性,提高对资源的循环使用。

(3、前者一直依赖碳系物质(木材、煤、石油、天热气)作为能源,他们是不可再生资源。

后者则强调创造新的能源供应模式,如利用氢能、太阳能等。

生态经济观是相对于“用后即弃”的传统经济模式提出的。它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内容,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将经济发展、

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利用,从而实

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2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些领域?(参考教材P73-P74)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就是维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良好现在和未来。

领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28、笛卡尔为“真实而确定的知识”概念给出了哪些标准?(参考教材P81-P83)

1科学是有体系、有秩序的知识

2科学概念和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对任何有心人开放

3上帝按照某种完美的样式创造了世界,科学应该不断证明上帝的这种完美,不应该出现为违背上帝的完美创造的缺点

4科学是建立在最不可怀疑的基础之上的

5科学不咸鱼对某些特殊食物的任务,而是“可以推广带其他领域”的真理。

30 什么是内经验?什么事外经验?为什么内经验不能做为科学的经验基础使用?(参考教材p87-p88)

答:(1)内经验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直觉、知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若干内心感受。内经验是因人而异的。

(2)外经验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测量或检查后得到的经验,外经验是撇开个人的内心感受的。

(3)对于事物的内经验描述是一种主观描述,科学不能建立在因人而异的经验基础上,因此任何的主观描述的内经验都不能成为科学的经验基础。

38.凡是不科学的都是伪科学的吗?为什么?(参考教材P122~P124)

答:此观点错误。即不科学的不一定都是伪科学的。

(1)伪科学的定义是:以科学面目出现,概念上的自相矛盾,物理意义上不可重复,

拒绝科学方法的理论。具有其中任何一个特点的“科学”都有可能是伪科学。

不科学的只是可能具有以上某种特点,因此不科学的不一定都是伪科学的。

(2)不科学的可能是没有科学基础而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但这不一定都是伪科学。

有些可能是非科学,也有一些是科学发展史上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渡阶段的科

学。

(3)按照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不科学的”不

一定是伪科学的。即不科学的理论并不一定包含着伪造和虚妄的基础。

41.什么是技术的产业化?技术的产业化的社会后果是什么?(参考教材P140-142,一般情况下只需回答粗体字部分,非粗体是进一步的解释)

答1)任何单项技术都必然地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个分工环节,并且不能脱离相应的协作生产过程而存在,这个过程就是技术的产业化。(P140)

2)①技术产业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

为了维持一个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不但雇主与雇主之间相互依赖,而且拥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也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那种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独立生产者地位的手艺人已经丧失了他们的独立地位。过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独立的社会关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②技术的产业化加强了技术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独立的手工业者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为自己营生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并不紧

密。而以工厂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则明显加强了技术与宏观经济发展

的联系。也正因为这样,宏观经济对技术的产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

技术的产业化照样也对宏观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技术的产业化加强了单个技术之间的联系。

独立的手工业者之所以能够独立,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凭借某种单项技术或技能来

满足一种自我营生。但是,技术的产业化使得这种技术上的独立不依的格局被打

破了。

④技术的产业化导致了更为精细的社会分工。

每一个操作过程都对应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或技能。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社会后

果是技术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技术分工的精细化又连带引起了社会分工的精细

化。

45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参考教材P153-155)

答:1.产品驱动型创新。不寻求利用其他知识,而是在现有原理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品质改良;这样的技术创新结果不具有革命性,尤其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从长远观点看,它是一种缺乏竞争力的创新模式。

2.知识驱动型创新。针对某一技术需求,不囿于原来的制作规范和制造原理,通过采

用新知识,或推动知识进步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结构和功能、操作过程、生产工艺、材料选择的创新。知识驱动型创新的结果具有革命性,他可能彻底取代以往的旧技术,成为新技术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前景还是市场前景都将优于旧技术。因此,这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创新模式。

46. 技术创新的主要战略模式有哪些? p155-156

(1)、传统模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成熟一代、改进一代。

(2)、并行工程模式:采用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相关过程的系统化方法,使在产品研究阶段,充分考虑下游的各种因素,以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目标。

(3)、敏捷制造模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50 田口玄一工程品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参考P10)

答:真实的工程品质是思想品质特性客服各种干扰之后的剩余品质。换句话说,真实的工程品质是各种干扰因素引起工程品质的波动造成品质损失之后的品质。依据工程品质损失评价工程品质,是田口玄一工程品质控制的理论核心和精髓所在。

53.工程设计中如何确保工程品质?(电子版第五章工程p11)

答:要使工程品质保持总损失最小,工程设计师应该率先在工程设计中采取必要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应采用三步设计法:

第一步: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

依据工程委托方提出的品质要求,就其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设计出恰当的系统工程结构,以实现相应工程的系统功能。

第二步:参数设计(parameter design)

采用田口实验设计的正交方法,选取决定工程品质的关键要素及其组合以后的相干性,进行最优的特性参数设计。

第三步:容差设计(tolerance design)

使工程品质的初始控制目标保持在可容许的偏差范围以内。

完成以上三步设计,还只是工程品质的初始设计,并没有考虑工程品质受到内外干扰因素引起品质损失的可能性,以及克服这些干扰的可靠性。因此,为确保工程品质,在以上三步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一步地完成以下两种设计:

第一、健壮设计(robust design)

这一设计的目标是使工程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克服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使其走向“健壮”。第二、可靠性设计(reliability design)

可靠性设计包含四个基本指标:工程的可维修性、工程寿命、工程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最大故障率、工程的有效度。

56如何理解“制造即真理”?(参考P15~P16)

答:真理必定是那些经得起“第一原理”追问的东西,它不单纯是一个逻辑是否自洽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有没有效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通过实验和工业制造

出来的问题。因此,发明、创新和制造就不单纯是一种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了,而是一种关于科学技术真理的证明活动了。它把工程活动的本质,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提升到了对真理的证明的崇高精神境界。

60 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电子版工程work文档P25-27)

第一、公共性原则。任何工程都是建在社会中的。工程引起的后果,不管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工程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工程的公共性。

第二、最大幸福原则。能够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工程就是最好的工程,主张一切以能否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为唯一标准。

第三、绝对责任原则。道德的绝对责任要求我们,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是工程伦理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第四、尊重揭短原则。揭短分为内部揭短和外部揭短。内部揭短(internal whistleblowing)是针对被科层组织忽略了,而揭短人认为不应该被忽略的问题的揭短。外部揭短(External whistleblowing)是走出科层组织,针对科层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工程的外部影响的揭短。

48什么是基础研究?什么是应用研究?什么是实验发展研究?(P161-162)基础研究以揭示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基本原理为目的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这种研究只阐述真理,不考虑其具体的应用目的。它通过分析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式,揭示事物的性质、结构与关系,提出一些可供普遍检验的设想、理论和定律。

应用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为获得新知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的目标是确定某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性用途,以及实现某些基础研究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实验开发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它凭借从以上两种研究和总结本人或其他人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制造或实质性改良新材料、新产品,在农业或生物学领域甚至包括创造新品种的工艺和方法,提供新的技术服务的可能性。

50 如何进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静态分析?(参考教材P166-P167)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静态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对象性分析

依据被研究对象分析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如选择人体作为分析对象,罗列人体解剖学、人体发育学、人体病理学、医学,等等,分析其中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2,专业性分析

依据学科专业方向分析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如选择“物理学”作为专业对象,罗列力学、声学、电学、光学、热学,等等,分析与之相关的体系结构。

3,整体性分析

把科学技术知识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其中的结构。

55. 什么是实在?实在包括哪些方面的规定?(参考教材P194-P196)

答:“实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有时候它也叫做“实体”。它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有不同的表述。在康德哲学中,与实在相类似的概念是“物自体”。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它的对等概念是“绝对”。它包括“终极原因”和“终极存在”两方面的含义。

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中存在三类不同的“概念实体”。他们是1、数学实体,它是以纯粹放入数学符号和数学观念表达出来的一类概念。2、物理实体,它就是指那些可以通过某种测量方式直接或间接感知的实体。3、观念实体,它的特点是把一些被研究的对象概念化、抽象化,然后再对这些被抽象化的概念进行推理,从而得出接近客观实际的一般性结论。

自然现象的“客观实体”

客观实在具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1、决定事物基本构成的实在,也就是:事物可被解析和分辨的物质结构单元;

2、决定事物基本性质的实在,这表明世界上除了决定事物基本构成的各种要素之外,一定还存在事物自身决定于自身的某些规定—基质;

3、决定事物自我生成的实在,事物的结构单元完成其现实性和目的性演变的过程就叫做“生成”。当事物的结构单元还没有完成其生成过程时,那事物的结构单元就还不是事物本身。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三种实在决定的。

58现象描述存在哪些心理学障碍,应如何积极克服这些障碍?(参考教材P202-P206) 答:现象描述存在的心理学障碍有:

1、心理学问题优先于物理问题

2、预期心理准备会影响观察的结果

3、观察渗透着理论

4、“悬挂”方法

65.把复杂性事物拆分为简单性来认识的局限性有哪些?(参考教材P223-P227)

答:简单性的认识原则并不能贯彻到底。自然界的许多复杂现象,尤其是涉及到事物的演化的时候,并不能按照简单性的原则去认识。(比如,尽管DNA密码可以传达给我们许多关于生命体的信息,但按照简单性的认识原则却不能解释生命体的全部功能和行为特点。换句话说,)生命系统中的要素并不是按照简单性的叠加模式发生的。生命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最近,人类基因组图已经全部解码,结果表明,人类基因要比我们原来所设想的少得多。事实上,人类基因比那些简单形态生命体的基因多不了多少。由此可以断定,)人类生命体的复杂性不是由简单性的人类基因决定的,而可能是不同基因或蛋白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人体的演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个健康人演化成一个病人,或一个病人演化成一个健康人,其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并不能通过沿袭已久的简单性方法来认识。由此可见,把一个复杂性的事物拆分为简单性去认识的时候,那拆分后的简单性不再具有原来复杂性事物的品质和特征。

67.复杂性系统存在哪些演化模式?(P228~P231)

1.对初始条件敏感的演化

复杂性系统存在对初始条件敏感的现象,模拟中一个很小的偏离,会引起模拟系统大范围的巨大变化。这个对初始条件敏感的系统演化可以概括为“蝴蝶效应”。

2.自组织演化

自组织演化是系统自我消除外来干扰因素的演化。疾病的自愈性就是这种自组织演化的典型例子。

3.非组织演化

“对初始条件敏感”和“自组织”是复杂系统中两种趋极性的演化。前者趋于混沌,后者趋于有序。但是,在它们演化的中间阶段,大量存在的这是看上去“不可确定”的非线性演化状态。要使每一个复杂性系统的演化都按照可控制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不可能不研究这些非线性演化。非线性演化研究,又叫混沌研究。这样的研究需要解决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系统走向非线性演化的条件;二是探索人工控制非线性系统演化的可能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70、如何为课题研究搜集信息?(参考教材P239-P241)

广义的课题研究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和工程研究。不同的研究类型对信息的要求各有不同。

(1)科学研究对信息的基本要求

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找到科学的前沿,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了的工作。因此,科学研究的信息搜集包括:研究的对象和主题;研究的方法和物质手段;已经得到的认识(即科学结论);研究难点和学术界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方面。

(2)技术研究对信息的基本要求

技术研究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为了工程实践指明方向。技术不是工程,但是,技术必须充分体现为工程服务的原则。根据这一点,技术研究应该把握的信息资源包括:扩大科学原理应用范围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新的工程经验;工程实践中提出的技术要求;技术研究的目的;现有可以满足相同技术目的的不同途径;国内外技术政策;针对特定技术目的的社会伦理评价。

(3)工程研究对信息的基本要求

在所有研究中,只有工程研究是直接与特定的经济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工程研究存在明显的经济目的,所以,在工程研究开展前得信息工作中,经济信息的收集就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工程研究需要收集如下一些信息:可以满足特定工程研究目的的技术信息;实现特定工程研究目的的条件;工程研究的前景评估;国内外同类研究动态及经济效益评估;与特定工程研究相关的经济信息、客户信息和社会舆论信息。

80.衡量判断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什么?(P264~P266)

(1)使用直陈语句

使用为学词句或惊叹句表达的判断没有意义。比如“牛顿定律实在是美极了”,这样用文学语句表达的判断,只有文学赞美和文学欣赏价值,没有逻辑判断价值,因为它们表意不明确。

(2)所使用的概念有意义

如果在一个判断中所使用的概念无所指,或所指的意义是个矛盾体,或所指的意义不明确,这样的判断就属于无意义的判断。

(3)概念的蕴涵关系要合理

通常的要求是大概念蕴涵小概念。如果做出判断是却是小概念蕴涵了大概念,则这样的判断没有意义。

(4)不同的主词蕴涵不同的意义

尽管不同语句可以表达同一种东西,同一语句也可以表达相同或不同的逻辑含义,但是我们不能使用推理意义不同的判断做相同的推理。不同主词表达的判断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用不同蕴涵的判断做相同的推理。

81:简述运用归纳推理的两个原则。(课本267页)

归纳推理属于从特征判断推出全称判断的推理。归纳推理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穷尽子项某一方面的共性进行的完全归纳推理;一种是依据少数子项某一方面共性进行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过度的合理性哲学疑难,可以通过贯彻“一致性准则”来克服。在对事物进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被归纳的事物必须具备“一致性”。所谓“一致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同质性

被归纳的事物必须具有同质性。如果被归纳的事物不具备同质性的基础,那么这种归纳推理是毫无意义的。

(2)齐一的规律性

没有齐一的规律性的事物不能进行归纳推理,这是无可置疑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

第二章 选题 科研选题一般步骤 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提出选题; 初步论证;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等 评议和确定课题 科学事实 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陈述或判断。 特点:⑴内容是客观的⑵形式是主观的 面对具体的客观世界的事件、现象和过程,需要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才得以认识,又需要人们对观察和实验结果作出陈述和判断才得以表述;所以,科学事实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所学理论,而是科学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事实满足的条件 1.可重复性:科学事实应该可重现 2.精确性与系统性: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精确 3.个别性:科学事实应当是个别存在陈述。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科学事实的获取两种途径:直接途径: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间接途径:文献调研 抽象逻辑非逻辑(核心内容) 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潜意识、直觉、灵感、想象、形象思维于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方法。非逻辑方法 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形象思维方法:想象和联想;直觉思维方法:直觉和灵感 特点: 非逻辑思维不受或少受思想束缚,常常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并有想象力参与,以达到科学研究上产生突破的一种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1.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 2.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而逻辑思维则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何辩证地看待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科学创造过程中,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的 在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科学就需要用非逻辑的方法开辟新的通路 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之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非逻辑方法的认识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卢瑟福运用了那些方法?并对所用的每一种科研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1910年,科学家卢瑟福从太阳系结构设想出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1911年,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穿过金属箔,少数粒子发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 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答: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 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 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 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4)元素周期表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重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1.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创立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 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这一切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纵观20世纪的自然科学,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显现了物质的深刻的统一性和深远的无限性;宇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科学的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