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0.19 KB
- 文档页数:4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目的加强性病疫情管理,掌握性病疫情发展趋势,加强性病疫情分析的报告质量,及时准确上报性病疫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方法将2011年的性病疫情与2010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
结果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9.76%,从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
结论从疫情分析结果和感染的年龄段看,20~45岁是感染梅毒、淋病的性活跃期的青年人,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标签:梅毒;淋病疫情;反馈;通知梅毒和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在传播与流行中,年龄结构和人群职业分布都发生了改变[1]。
家务及待业、农民、离休人员是构成报告人群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该人群梅毒、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已引起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充分重视[2]。
1材料与方法2011年本区共报告5种性病453例,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为1∶1.07,在网报的5种性病中,女性感染略多。
与2010年(502例)同期比下降了9.76%。
1.1梅毒疫情2资料结果分析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较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2.56%,梅毒性活跃人群集中在20~49岁高发人群,目前是性病防治的重点。
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表明,仍以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其发病率也最高。
报告的梅毒病例中,20~49岁感染梅毒193例,感染人数多占69.42%;而2010年20~49岁同期感染梅毒245例,占68.24%,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1.22%。
从感染的年龄段看,这部分人是性活跃期的青年人,因此发病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广泛开展性病防治的宣传,减少高危行为。
25~29岁年龄段性病发病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11.43%;30~34岁年龄段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0.00%;35~44岁年龄段下降了28.92%,而50~54岁年龄段下降了11.54%。
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各科室: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如下:一、传染病疫情概况:XX年5-6月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发病数6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数50例,丙类传染病2种发病数3例,其它传染病1种发病数8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
发病依次为肺结核42例占发病%、水痘8例占发病%、细菌性痢疾7例占发病%、手足口病2例占发病%、梅毒1例占发病%、腮腺炎1例占发病%。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其中肺结核42例,水痘8例,腮腺炎1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数的%、%,%。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9例占总数的%,其中细菌性痢疾报告7例占发病数的%,手足口病报告2例占发病总数的%。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1例占发病总数的%。
分析本月疫情平稳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三、报卡质量评价:1.我院传染病报告科室共有19个,本月报告科室7个,占%,个别科室及个别医生长年未报传染卡,或者督查时才报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希望各科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杜绝迟报、漏报。
2.报卡较好科室分别是:内一科、小儿科、中医科、内三科、一门诊放射科、内二科、急内科、二门诊放射科。
3.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传染卡填卡内容不完整,甚至有逻辑错误。
4.今年由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新增了儿童家长姓名、工作单位、病例诊断时间、出生年月日、等要求必填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四、结论:5-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院已建立肠道门诊,进行肠道传染病监测。
近期仍有麻疹发病,要继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以发热病及流感样病例为重点,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点做好麻疹及手足口病宣传及培训。
继续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XX年保城卫生院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一、疫情概况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XX年第一季度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1张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范文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范文(三篇)一、疫情概况根据各科室上报到公共卫生管理科的数据统计,6月份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69张,hbag(+)未网络直报的41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与早期病例重复报告7人次,其他病种重复报告卡5张。
有效报告卡57张,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51例,法定管理、重点监测的传染病2种6例。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种24例,占发病总数的42.11%,无死亡病例。
发病病种具体是:肝炎8例,肺结核12例,梅毒2例,菌痢2例。
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27例,占发病总数的47.37%,无死亡病例。
具体病种发病数是:腹泻病14例,手足口病7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
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2种6例,占发病总数的10.53%,分别是:结核性胸膜炎6例,水痘2例。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1、肠道传染病:发病23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35%,病种为腹泻病14例,手足口病7例,菌痢2例。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24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2.11%,病种为肺结核12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水痘2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0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7.54%,病种为:乙肝7例,梅毒2例,丙肝1例。
5、新生儿破伤风、afp、霍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无病例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本月报告新发传染病1种,菌痢2例,呈散发,符合该病的流行季节。
与上月相比,两种夏秋季高发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明显增加,一是婴幼儿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二是手足口病随着流行高峰的到来,发病数明显增加,值得临床警惕。
由于雨季的来临,经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发病数都大为减少。
其他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前半年传染病管理检查情况通报6月28日,根据医院安排对全院前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公卫科对采取出入院登记本随机抽查与网络报告病例对照的办法,对儿科、三个内科、门诊部、检验科、放射科等传染病管理重点科室进行半年考核,考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四、整改措施根据上述规定,普通省级医院的“诊断证明”不能作为诊断职业病的依据。
保密庄浪县2009年11月份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的通报一、全县疫情概况据全县21个疾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系统的直报数据统计,2009年11月份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种213例,报告发病率50.7/10万,无死亡报告病例;报告发病率较上月上升9.79%,较上年同期上升14.52%。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6种145例,占法定传染病总病例数的68%,报告发病率34.52/10万,报告发病数较上月下降16.18%(145/173),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4.71%(145/170)。
与上月相比发病上升的病种为:梅毒(400%)。
与上月相比发病下降的病种为:出血热(100%)、肝炎(12.70%)、痢疾(61.53%)、肺结核(28.13%)。
百分比病种图1 庄浪县2009年11月份乙类传染病与上月发病比较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病上升的病种为:无。
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病下降的病种为:肝炎(9.1%)、肺结核(47.72%)。
发病数前三位病种是:肝炎(110例)、肺结核(23例) 、菌痢(5例)、梅毒(5例)。
详见附件1、图2、百分比病种图2 庄浪县2009年11月份乙类传染病发病与上年同期较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68例,报告发病率16.19/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1.92%。
发病数较上月上升223.81%(68/21),与去年同期相比325%(68/16)。
报告病例分别是:流感(56例)、手足口病(1例)、其它感染性腹泻(11例)。
与上月相比上升的病种:流感(833.33%)、其它感染性腹泻(120%)。
与上月相比报告发病下降的病种:流腮(100)、风疹(100%)。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的病种:流感(1020%)、其它感染性腹泻(1000%)。
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病下降的病种为:流腮(100%)、风疹(100%)。
其它传染病:报告发病2种4例,报告发病率0.95/10万,报告病种为:尖锐湿疣 (1例)、水痘(3例)。
2002—2006年传染病报告分析按照省市有关部门要求,本院自2003年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进一步掌握传染病报告所反映的基本情况。
加强疫情报告人员的管理与业务培训,认真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杜绝传染病的漏报现象。
现将4年来的报卡情况作如下分析:1 资料来源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底,医院一直使用网络直报,并对已报卡998例传染病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分类归档。
疾病报告均按国家规定标准填写上报。
2 结果与分析2.1 年龄及性别比例见表1998例病人中,年龄最小的为5个月,年龄最大的85岁。
从表中看出传染病的男女比例为1.40:1,男30~40岁之间发病数量排在首位,其次是50~60岁之间的病人。
30~60岁病人占该病人数的84.36%。
女性病人也是30~40之间为多,其次是50~60岁的病人,30~60岁病人占发病数81.73%。
男性病人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男性与社会接触面广,生活无规律,饮酒,吸烟等不良现象有关。
根据分析30~60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多,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较重,环境污染,过度劳累而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易得传染病。
2.2 人群构成统计分析见表2。
从表2看出,农民(部分是外来民工)占总病人数的40.68%,其次是工人占总病人数的23.15%,这说明农村卫生环境条件不如城镇,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较城镇职工差,文化程度相对较底,加之平时不讲究卫生,自我保护不强,传染机会比较大。
尤其是外来人员流动性加速,一旦患有传染性疾病,给传染的控制与治疗带来难度。
2.3 疾病构成情况见表3。
从表3中看出,细菌性痢疾与感染性腹泻占69.24%,淋病占传染病比例为20.14%。
近年来本地区(城乡结合部)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在2003年部分地区发生SARS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投入大量救治经费及抢救设备。
事实上其他各类传染病仍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何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治,这不仅是单个部门能管得了,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2003~2011年八年间肺炎衣原体IgM血清抗体流行病学分析北京空军总医院刘春灵张波曹晋桂何晓峰焦立群宋谛想许秀萍王士爱张燕背景了解空军总医院患者中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情况。
国内未见涵盖2003年的血清CP抗体长期流行病学分析报告。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3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的连续8年(共96个月)间,位于北京的空军总医院血清CP-IgM常规检测结果。
同一种试剂盒(金标法)。
查阅2003年4月和5月间检测了CP抗体的所有住院病人的原始病历,确认检验结果,核准相关数据。
1次住院2次以上检测CP-IgM阳性按1例次计入阳性病例数。
结果 8年间,共8107 位患者检测了CP抗体。
其中244例次阳性,总阳性率3.01%。
2-17岁、41-70岁段的CP-IgM阳性率高于平均值;阳性率最高的是6-11岁组(6.88%);最低的是<2岁组(1.58%)。
共有2次CP爆发流行,峰值分别在2003年4月和2010年8月,峰值间隔为7年4个月,峰值CP-IgM阳性率分别为44.9%和14.84%,分别为8年阳性率的14.92倍和4.93倍。
2次爆发流行CP-IgM阳性率都高于平均值的是6-30岁年龄段。
2次爆发流行与8年总计都高于平均值的是6-17岁。
无性别和季节性差异。
结论北京中小学阶段的6-17岁青少年是CP-IgM阳性率最高的群体。
2003年SARS爆发期间,可能同时存在CP的爆发流行,也就是说,当时的疫情,可能的确不是单一病原体。
关键词:肺炎,衣原体,血清,流行病学 SARS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体,我国学者近年的研究其在成人CAP中的比率为5.8%-6.6%[1-2]。
CP可以在人群聚集处如家庭、军营、医院中爆发流行[3-7]。
CP也是传统非典型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但被众所熟知是因其在2003年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爆发时的病原体是什么的困扰。
传染病专题分析报告一、疫情概况根据各科室上报到公共卫生管理科的数据统计,6月份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69张,hbsag(+)未网络直报的41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与早期病例重复报告7人次,其他病种重复报告卡5 张。
有效报告卡57张,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51例,法定管理、重点监测的传染病2种6例。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种24例,占发病总数的42.11%,无死亡病例。
发病病种具体是:肝炎8例,肺结核12例,梅毒2例,菌痢2例。
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27例,占发病总数的47.37%,无死亡病例。
具体病种发病数是:腹泻病14例,手足口病7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
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2种6例,占发病总数的10.53%,分别是:结核性胸膜炎6例,水痘2例。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1、肠道传染病:发病23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35%,病种为腹泻病14例,手足口病7例,菌痢2例。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24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2.11%,病种为肺结核12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水痘2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0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7.54%,病种为:乙肝7例,梅毒2例,丙肝1例。
5、新生儿破伤风、afp、霍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无病例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本月报告新发传染病1种,菌痢2例,呈散发,符合该病的流行季节。
与上月相比,两种夏秋季高发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明显增加,一是婴幼儿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二是手足口病随着流行高峰的到来,发病数明显增加,值得临床警惕。
由于雨季的来临,经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发病数都大为减少。
其他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前半年传染病管理检查情况通报6月28日,根据医院安排对全院前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公卫科对采取出入院登记本随机抽查与网络报告病例对照的办法,对儿科、三个内科、门诊部、检验科、放射科等传染病管理重点科室进行半年考核,考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部分医生填写传染病卡不用心,公卫科多次口头或书面形式指出的缺漏项、逻辑关系混乱等错误仍然比比皆是。
云南地区部队2009~2012年传染病疫情分析资云海;张雪莲;江云贵【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3(023)007【总页数】2页(P808-809)【关键词】传染病;云南;部队;疫情;报告卡【作者】资云海;张雪莲;江云贵【作者单位】671003,云南,大理,解放军60医院;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1003,云南,大理,解放军60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1.35传染病防控工作一直是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疫情信息监测是掌握部队传染病发病动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础。
疾病监测工作是部队卫生防疫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指导部队开展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依据〔1〕。
疾病监测能使有关人员快速获得相关信息,便于及时对重要疫情做出迅速反应〔2〕。
自2009年军队发病数疫情直报体系运行以来,笔者积累了成都战区4年的传染病,回顾性分析这4年云南地区部队的传染病疫情资料,以探讨云南部队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规律,为指导云南地区部队做好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从军队传染病疫情信息直报数据库中,筛选2009~2012年驻云南部队报告的传染病数据。
传染病报告卡筛选依据为,所有部队现役干部、文职干部、士兵,排除部队离退休干部、家属。
1.2 方法利用军队疫情上报系统对报告的传染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疾病构成、分布及年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2.1 总体情况2009~2012年4年间,云南地区部队共报告传染病34种、526例,各年报告传染病数依次为81、112、124、209例,发病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380例,占72.24%;丙类传染病42例,占7.98%;其他传染病104例,占19.77%。
2.2 主要疾病病种构成按照发病数量排序,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肺结核、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水痘、痢疾、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甲型H1N1流感(表1)。
2004~2011年郑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郑州市2004~2011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2004~2011年法定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郑州市共计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398722例,死亡682例,年均发病率707.07/10万,总死亡率1.21/10万,病死率0.17%。
2004~2011发病是先升后降的趋势,2004年最低,为423.44/10万;2009年最高,为994.89/10万,此后逐年下降。
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21.94%,20~55岁发病占53.16%,农民发病占25.21%;乙类传染病中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68.00%,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占59.50%,手足口病(2008~2011)占24.63%。
结论要加强以乙肝、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重点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为代表的丙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中图分类号】R18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30-02为了解郑州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现对2004~2011年郑州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郑州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的传染病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郑州市统计局。
1.2 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对郑州市传染病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2.1 传染病发病概述2004~2011年郑州市共计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398722例,死亡682例,年均发病率707.07/10万,总死亡率1.21/10万,病死率0.17%。
发病率2004年最低,为423.44/10万;2009年最高,为994.89/10万。
性传播疾病情况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闽侯县收容教育所学员主要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匿名了解调查人群性生活史、性病感染史和性病知晓情况,取调查人群静脉血行HIV抗体初筛和梅毒血清与检测,取尿道拭子/宫颈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培养等。
结果:此人群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发病率最高,隐性梅毒其次;避孕套的知晓率及使用率均较低,性伴侣杂多。
结论:应加强嫖娼、卖淫人员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感染;调查【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53-02性病,全名为性传播疾病。
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的缩写。
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
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
较常见的性病有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沙眼依原体、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滴虫病、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其中,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艾滋病等8种性病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性病。
性病可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
由病毒引起的性病有生殖器疣、乙型肝炎和生殖器疱疹等。
由细菌引起的性病有淋病和梅毒等。
疥疮、滴虫病和阴虱是由寄生虫引起的性病。
嫖娼卖淫人员是感染性病/艾滋病(STD/HIV)的高危人群之一。
为了解闽侯县收容教育所学员STD/HIV等感染情况,调查了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共627 名闽侯县收容教育所(闽侯县计生站与闽侯县妇幼保健院合办的简称)学员STD/HIV感染情况,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对象 627名均为闽侯县收容教育所学员,因嫖娼或卖淫收容入所。
1.2方法预先设计调查表,由学员匿名填好人口学资料、性病感染史等。
然后对全部学员进行性病临床检查,抽血3 ml,检测梅毒、HIV抗体等。
某区部队1992~2001年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杨春梅;张红霞;曾发贵【期刊名称】《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23)2【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某部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和进一步加强部队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1992~2001年某区部队各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以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992~1995年期间,传染病发病数是逐年上升状态,1995年达高峰,1996年以后报告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发病居前10位的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感染性腹泻、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淋病、猩红热,共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99.02%。
肠道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结论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是部队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总页数】2页(P132-133)【关键词】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发病动态【作者】杨春梅;张红霞;曾发贵【作者单位】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4.2【相关文献】1.某部队1992-2003年传染病发病分析 [J], 周青阳;刘贤政;马世海2.1992~1999年南方部队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J], 席云珍;邓建辉;孙均明;吴辉绪;刘建国;陈世望3.某区部队1992~2002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特点分析 [J], 席云珍;陈世望;邓建辉;邓浪4.某区部队1992~200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分析 [J], 苗青;刘元东;付留杰;李子健;杨坤;程绪浩5.1992~1999年某区部队伤寒报告发病分析 [J], 席云珍;邓建辉;刘建国;邓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军某部结核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5月,空军某部发生5例结核病,为明确发病原因,掌握流行特点,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部38名官兵(其中战士32名,干部6名)中在7个月发生结核病患者5例(15.8%),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8~21岁3例,22~26岁2例。
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乏力、低热、小量咯血,均为此症状就诊而确诊,并住院治疗。
其中侵润型肺结核3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
2012年11月发生1例,2012年12月~2013年3月发生3例,2013年5月发生1例。
2011年12入伍的3例,2012年12月入伍的1例,另外1例为老兵,6名干部无人发病。
1.2传染源首例患者2011年12月入伍,2012年8月由外单位调入该部后不久即出现持续干咳2月余,未予重视,至发生发热、咯血后给予抗炎治疗10d,效果不佳,送入某驻军医院住院治疗,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上肺结核,左下肺扩散,痰菌(+),血结核抗体(+)而确诊为肺结核。
此后发病的4例,入伍后、发病前均未接触外单位结核病患者。
在首发病例之前,该部10余年没有结核病发生,首发病例可确认为该部结核病的传染源。
1.3传播途径该部官兵居住在一栋二层楼的楼房内,战士每间住4人,5例患者分别住4个房间,1个房间住有2例患者,另外3个房间分别住有1例患者。
居住楼房通风情况一般,经常开窗,室内外空气流通可。
调查发现发病患者都曾经先后多次担任连队电话值班员,轮流进行日常电话值班,频繁使用同一个电话,但该电话从来未用酒精、紫外线等消毒处理。
1.4调查方法①对该连队官兵进行胸部X线检查,受检率达100%。
②使用国产人型PPD5u,进行结核感染率调查。
2结果2.1胸部X线检查及PPD试验2013年6月15日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新发感染者。
PPD试验:干部6人均为阴性;战士32人中结核阳性反应者11人(34.3%)。
建始县监测点2011年第3季度性病疫情分析报告2011年第三季度建始县监测点通过网络直报告共报告性病50例,于上年同期持平。
其中男性报告病例数为17例,女性报告病例数为33例,男女性别比为0.51:1。
一、报告病例的诊断分类本季度淋病10例全部是经实验室确诊的;衣原体感染0例;尖锐湿疣15例,其中经临床诊断确诊15例;生殖器疱疹0例。
梅毒25例全部是经实验室确诊的,其中一期梅毒4例,隐形梅毒21例,无胎传梅毒。
表1 2011年第3季度5种性病病例的诊断分类病种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梅毒0 0 25 100% 0 0 0 0 0 0 淋病0 0 10 100% 0 0 0 0 0 0 衣原体感染0 0 0 0 0 0 0 0 0 0 尖锐湿疣15 100% 0 0 0 0 0 0 0 0 生殖器疱疹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15 35二、流行趋势1、本季报告性病的发病变化本季度报告的5种性病与去年同季报告病例数相比,梅毒减少6例,淋病减少8例,尖锐湿疣增加14例。
今年第3季度及去年同期均无衣原体感染病例、生殖器疱疹病例。
表2 2011年第3季度性病报告病例数及与2010年同期比较病种2011年第3季度2010年第3季度病例数增减(%)病例数构成(%)病例数构成(%)梅毒25 0.5 31 0.62 -0.11 一期 4 0.16 10 0.32二期0 0 1 0.032三期0 0 0 0隐性21 0.84 18 0.58胎传0 0 2 0.064淋病10 0.2 18 0.36 -0.16衣原体感染0 0 0 0尖锐湿疣15 0.3 1 0.2 +0.28生殖器疱疹0 0 0合计50 502、报告性病的按月分布2011年7月1日---9月30日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淋病计10例,其中七月份0例,八月份8例,九月份2例;尖锐湿疣计15例,其中七月份6例,八月份3例,九月份6例;梅毒计25例,七月份10例,八月份11例,九月份4例;其中一期梅毒七月份2例,八月份1例,七月份1例;隐性梅毒一月份8例,二月份10例,三月份3例;生殖器疱疹、衣原体感染、胎传梅毒七、八、九月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