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8.67 KB
- 文档页数:3
妈妈和孩子教案标题:妈妈和孩子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妈妈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2. 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包括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
教案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 妈妈和孩子一起唱儿歌或玩具游戏,以放松身心,培养亲子互动。
2. 主题介绍(10分钟)- 妈妈与孩子一起讨论当天的主题,例如动物、家庭、食物等。
- 妈妈可以使用图片、玩具或实物来引起孩子的兴趣。
3. 亲子活动(20分钟)- 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例如绘画、手工制作、阅读故事书等。
- 活动可以根据主题选择,既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能增强亲子互动。
4. 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妈妈与孩子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讨论他们的感受和学到的知识。
- 妈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5. 结束活动(5分钟)- 妈妈和孩子一起完成结束活动,例如合唱一首歌曲或进行简单的放松运动。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内容适合孩子的年龄和发展水平,避免过于复杂或简单。
2. 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创造力。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赞美,鼓励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4. 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
教案评估方法:1. 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积极性、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2. 与孩子进行简短的对话,了解他们对活动的反馈和理解程度。
3. 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的语言、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评估教案的效果。
总结: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妈妈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并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
通过亲子活动和讨论,妈妈可以与孩子共同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
这种亲子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加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子关系。
一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和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色彩等。
2. 学习表现亲子关系的情感,如关爱、陪伴、互动等。
3. 学习创作方法,如观察、想象、构思、绘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创作出富有亲情关系的画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亲子关系的情感,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投影仪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彩色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亲子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技巧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色彩等。
3. 情感表现讲解:讲解如何表现亲子关系的情感,如关爱、陪伴、互动等。
4. 创作方法讲解:讲解创作方法,如观察、想象、构思、绘制等。
5. 学生创作: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技巧比例线条色彩2. 亲子关系的情感表现关爱陪伴互动3. 创作方法观察想象构思绘制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的画作,要求体现亲子关系的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我的妈妈》的作文,描述妈妈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家人,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
我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将掌握描绘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增强对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人物比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妈妈和孩子的身高比例,理解基本的身体比例关系。
2. 人物特征:通过观察和描绘,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的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3. 情感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难点:理解和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教材、PPT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人物的比例和特征。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人物图片,讨论人物的比例关系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人物,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4. 实践与创作:学生根据观察和理解,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出妈妈和孩子的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内容:- 人物比例:头、身体、四肢的比例关系- 人物特征: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
2.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绘自己的妈妈,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关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方法。
2. 学习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
3. 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画教材、绘画作品、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投影仪。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2. 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技巧,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5.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妈妈和孩子2. 板书内容:a. 色彩:温馨、和谐b. 线条:流畅、自然c. 构图:亲密、均衡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妈妈和孩子的绘画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和艺术素养的体现。
在《第18课妈妈和孩子》的教学设计中,板书设计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主题,简洁明了,且具有启发性和直观性。
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达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达母爱之情。
2.如何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介绍《妈妈和孩子》这个题材的相关绘画作品和艺术家的风格。
2.讨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绘画基本技巧,画出母亲和孩子的形象,表达母爱之情。
4.赏析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母亲和孩子,展示技巧和表现出的感情。
2.讨论法:让学生交流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的含义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个性化反馈法: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母爱之情。
4.观摩法:引导学生观摩片段电影或名画作品,感悟母亲的伟大情感。
六、教材准备1.教师准备画纸、颜料盘、画笔等画画用具。
2.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水彩笔、颜料笔或蜡笔等画画工具。
3.准备母爱题材相关的名画或电影片段,可供学生观摩。
七、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介绍学习《妈妈和孩子》这个题材的相关绘画作品和艺术家的风格。
(10分钟)2.讨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15分钟)3.示范教学:教师讲解绘画技巧,画出母亲和孩子的形象。
(25分钟)4.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母亲和孩子的形象,传达母爱之情。
(50分钟)5.观摩赏析: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名画或电影片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0分钟)八、课后作业1.完成画作并自行作品评定,简单评价自己的作品创作,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2.搜集或观看母爱题材相关的名画或电影片段,提高艺术修养。
妈妈和孩子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妈妈在家中的角色和责任。
2.增强幼儿与妈妈之间的情感连结。
3.探索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
教学准备1.绘本《妈妈在哪里》。
2.大幅度的白板和可擦笔。
3.音乐教材和可播放音乐的机器。
4.小甜饼干。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教材老师展示绘本《妈妈在哪里》给孩子,并问他们:“这本书是围绕着一个小孩子在哪里寻找她的妈妈,你认为这场景发生在哪里?”步骤二:朗读绘本老师有故事的理念朗读绘本,并给孩子们解释故事的内容。
步骤三:提问探索老师启动提问与探索的环节,问孩子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孩子的名字是?”,“她叫爸爸还是妈妈?”等等,询问孩子他们所了解的故事。
老师要顺着孩子的回答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扩大他们的思维边界。
步骤四:设计表演活动老师可设计一项用于表演的亲子活动,例如:孩子可以随意扮演书中的角色,妈妈则是“寻人”的目标。
这个活动可以增强孩子与妈妈的情感连结和沟通能力。
步骤五:主持音乐活动老师还可以播放合适的音乐,例如“我喜欢和妈妈一起走,一起去购物”等等,通过音乐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妈妈的角色和责任。
步骤六:调动食欲活动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甜饼干,在食欲调动这个社交活动中可以加强孩子与妈妈的情感连结。
教学总结通过绘本、音乐、表演和食欲调动活动的方式,本教案可以让幼儿了解妈妈在家中的角色和责任,增强幼儿与妈妈之间的情感连结,探索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
此外,老师还需要注意掌握教学节奏,根据孩子的反馈情况做出适时调整。
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学习绘画技巧。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表达妈妈和孩子亲情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并将其融入画作中;如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绘画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教授绘画技巧。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练习。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观念和绘画技能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主题:家庭观念、绘画技能3. 内容: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绘画技巧、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画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画作,要求融入本节课所学的绘画技巧。
2. 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教授绘画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2. 通过对比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欣赏和分析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
3. 学习使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妈妈和孩子的情感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使用绘画元素表现情感关系。
2. 难点:对比分析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理解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画作样本、绘画材料。
2. 学具:绘画本、铅笔、橡皮、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思考。
2. 教学新课: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描绘技巧,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3. 实践操作:学生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注重表现情感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观察与描绘。
2. 艺术表现手法:线条、色彩等。
3. 亲情、家庭的情感表现。
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观察自己和家人的相处场景,绘画一幅《我和家人》的作品。
2. 选择一位画家,分析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特点,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理解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3. 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尊重意识得到加强,审美情感得到培养。
4. 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绘画时间和空间,以及是否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5. 在欣赏与评价环节,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因为它详细描述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步骤和活动,这对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校本课程的内容,知道如何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母子情。
2、应知:接触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美术的多样性。
通过欣赏认识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3、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4、通过欣赏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
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被妈妈爱是无比的温暖,小朋友同样要珍惜这份爱,要爱自己的妈妈,用爱心去对待家里的人、同学、老师、班集体。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会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母子情,观察艺术作品中妈妈对孩子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使小朋友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难点:让小朋友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情节予以描述,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可发动学生搜集自己与妈妈的照片,小动物母子情方面的图片资料一同欣赏。
教学过程:
1、自由欣赏书上的作品,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妈妈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你能唱几首有关妈妈的歌吗?
3、选择书中农民画《母与子》、油画《洗澡》、素描《母亲保护她的女儿》、木雕《欢乐柱》几幅。
作品中对妈妈脸部的局部描写,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小朋友,请小朋友思考,都是表现妈妈,为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张脸?
4、认识作品的表现方法(色彩、造型、材质),你最喜欢哪种形式?说一说理由。
5、找一找这几幅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吗?在什么时候?仔细想一想,你当时的感受,说一说艺术家表现得好不好?为什么?从画面中你收获了什么?
小结:从绘画的情景中我们可以用《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来总结。
(教师解释句解及内涵)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
无论父母喜不喜欢我,都要做到孝顺。
)
6几幅作品中,妈妈不一样的表情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情,大家一起猜一猜, 每位妈妈心里在想什么?听老师读一读作品旁的文字介绍,说一说你都喜欢哪位妈妈?
(设计意图:在欣赏评述中,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
7、这么多艺术家描绘、塑造了妈妈的形象,你认为哪件作品最能体现妈妈对孩子的爱?哪件作品最有意义(有趣)?哪件作品最漂亮?哪件作品表现的妈妈最像你的妈妈?为什么?
8、请小朋友展示自己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仔细看看照片中妈妈的眼睛、表情、动作,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妈妈哪儿最美?(包括:外貌,语言声音,动作等)
9、欣赏书上的作品,假如你是某一幅作品中的孩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
10、艺术家们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来表现妈妈对孩子的爱,你还能说出平时妈妈怎样爱你吗?给大家讲一讲妈妈爱你的一件小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发孩子对母亲的思考。
)
11、生活在妈妈的爱中,我们感到很幸福,我们怎样爱妈妈,也让妈妈幸福呢?请小朋友分组讨论,看谁的办法最好?
12、画一幅你和妈妈在一起的画,送给妈妈。
13、在课本中选一件最喜爱的作品,回家讲给妈妈听,告诉妈妈“我爱您”
今天我们学习了《妈妈和孩子》,使我们懂得了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 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这是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应该做的。
本课所用材料:
一、孝敬父母的名言
1、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一一罗素
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
机会。
--- 费孝通
二、入则孝(三)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
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
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