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取溶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1
溶液稀释的原则在化学实验中,溶液的稀释是一项基本操作,它涉及到将浓溶液与溶剂混合以得到所需浓度的稀溶液。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稀释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溶液稀释的原则,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溶液稀释的理论依据溶液稀释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或数量保持不变。
简单来说,就是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不变。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溶液稀释的基本公式:C1×V1=C2×V2其中,C1和C2分别代表稀释前后溶液的浓度,V1和V2则分别代表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
这个公式是溶液稀释计算的核心,它表明了稀释过程中浓度与体积之间的反比关系。
二、溶液稀释的操作方法1.准备工作:在进行溶液稀释前,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量筒、烧杯、玻璃棒、浓溶液和溶剂等。
确保所有器材都是清洁干燥的,以避免误差和污染。
2.计算所需量:根据实验要求,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出所需浓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
这一步是确保稀释准确性的关键。
3.量取溶液:使用量筒准确量取计算所需的浓溶液和溶剂。
在量取过程中,要注意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以确保量取的准确性。
4.混合溶液:将量取好的浓溶液沿烧杯壁缓慢倒入装有溶剂的烧杯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加速溶液的混合和均匀化。
5.标定和检查:稀释完成后,可以使用适当的方法对溶液的浓度进行标定和检查,以确保稀释结果的准确性。
三、溶液稀释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稀释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浓溶液与皮肤或眼睛接触,以免造成伤害。
同时,对于有毒或易燃的溶液,要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并确保远离火源。
2.准确性:量取溶液时要确保准确性,避免误差的产生。
同时,在混合溶液时要搅拌均匀,以确保溶液浓度的均匀性。
3.温度控制:稀释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变化,因为温度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和溶液的体积。
简述溶液配制注意事项溶液配制是实验室工作中常见的操作之一,正确的配制溶液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在溶液配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选择适当的试剂。
在配制溶液之前,需要明确所需试剂的纯度和浓度。
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应选择纯度较高的试剂,并确保其适用于所需的实验目的。
此外,还要仔细检查试剂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避免使用已过期或不适宜的试剂。
准确计量试剂。
在配制溶液时,应使用准确的天平和量筒等仪器,按照配方要求准确称取试剂。
在称取试剂之前,要确保仪器干净并校准准确。
为了避免误差,可以采用适量试剂稀释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精确的称量。
控制溶液的浓度。
在配制溶液时,要按照实验要求准确控制溶液的浓度。
可以通过溶液的稀释或浓缩来调节其浓度。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记录试剂和溶剂的用量,以便后续计算和调整浓度。
要注意溶液的稳定性。
有些溶液在长时间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分解或变质,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要选择稳定性较好的试剂,并妥善保存溶液,避免暴露在光线或高温环境下。
要注意搅拌均匀。
在配制溶液时,应使用适当的搅拌设备,如磁力搅拌器或振荡器,以确保试剂充分溶解并达到均匀混合。
搅拌速度和时间应根据试剂的性质和溶解度进行调整。
要注意安全操作。
在配制溶液时,应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对于有毒或腐蚀性试剂,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并注意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
要进行溶液的质量控制。
在配制溶液后,应进行质量控制检查,以确保溶液的质量符合要求。
可以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如pH测定、红外光谱或色谱等,对溶液进行检测和分析。
在配制溶液时,需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准确计量、控制浓度、稳定性、搅拌均匀、安全操作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才能确保溶液配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涉及仪器:量筒(或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一定体积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2、配制步骤:计算→量取→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振荡→摇匀→贴标签。
①.计算ⅰ、如果是由固体配制溶液,固体的质量计算公式为:m=CV(aq) ×Mⅱ、如果是由液体配制溶液,根据稀释定律:C1×V1 =C2 ×V2②.量取ⅰ、如果是由固体配制溶液,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ⅱ、如果是由液体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溶液③.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如果该物质的溶解产生明显的热效应,应该冷却至室温。
例如: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等溶液时,由于溶解会产生大量的热,而容量瓶所配溶液只能在20℃左右,所以一定要等到溶液温度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④.转移玻璃棒的作用:引流⑤.洗涤每次用20~30毫升蒸馏水,冲洗烧杯和玻璃棒接触溶液的部位,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重复操作2~3次。
⑥.定容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待接近刻度线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入蒸馏水⑦.振荡、摇匀、贴标签3、误差分析:①.称量时没有使用游码,即便左物右码弄错的话,也不会产生误差;称量时使用了游码,如果左物右码弄错的话,导致所称量的质量减少,导致浓度偏低。
②.量取浓溶液时※俯视:液面下移,液体体积不到要量取的体积,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仰视:液面上移,液体体积超过了要量取的体积,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
说明:量筒是没有0刻度的量器,从下向上刻度值逐渐增大。
③.溶解时如果搅拌、稀释过程中产生迸溅,将会导致浓度偏低。
④在转移过程中,如果因为操作失误,有部分溶液流淌在容量瓶外,将导致浓度偏低。
⑥.定容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点下移了,就是说蒸馏水没有加到刻度线的位置,使浓度偏高。
※仰视:凹液面的最低点上移了,就是说蒸馏水超过刻度线的位置,使浓度偏低。
注意:只要发现蒸馏水加多了,溶液倒掉,重新配置,不能将高出刻度线的溶液取出,即便取出该溶液的浓度仍然是偏低的。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容量瓶是刻度精密的玻璃仪器,不能用来溶解2.溶解完溶质后的溶液需要冷却到常温再转移3.溶解过程中的烧杯以及搅拌、引流用的玻璃棒都需要在转移后洗涤两三次。
4.把小烧杯中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需要借助玻璃棒引流,因容量瓶瓶口较细,目的是避免溶液洒出。
5.定容时要注意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眼睛需与凹液面底部持平,否则就会导致读数偏大或者偏小。
6.如发现定容时溶剂水的体积过大,则实验失败。
切勿使用胶头滴管洗去多余水量。
7.摇匀后,如果再次观察发现读数偏低,不做任何处理。
继续加入蒸馏水时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配制溶液的分类】1.用气体配制溶液2. 用固体配制溶液3.用液体配制溶液【配制溶液的步骤】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药匙等。
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药品→量取溶剂水→搅拌溶解具体步骤为:1.利用公式计算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其中: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由于溶剂一般是水,且密度为1g/cm3,所以溶剂的体积和质量在数值是相等的。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溶质,包含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
3.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溶解。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的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注意标签向外)。
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仪器:容量瓶(应注明体积),烧杯,量筒,天平,玻璃棒,滴管(2)原理: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3)步骤:第一步:计算。
第二步:称量:在天平上称量溶质,并将它倒入小烧杯中。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也谈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应注意的问题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容量瓶使用、误差分析、称量仪器、粗配和精配、基准物质的使用等。
关键词:容量瓶使用误差分析粗配和精配基准物质称量仪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的实施起着限制、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在其内容标准中对物质的量的有关内容是这样说明的:“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的教学一直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使用容量瓶配制时的问题(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将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溶质按所配制溶液的体积在选定的容量瓶中定容,因而不需要计算水的用量。
(2)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这是因为在配制的过程中是用容量瓶来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规格是有限的,常用的有50ml、250ml、500ml、1000ml等。
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而要在烧杯中溶解,待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时,才能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有标定的,而绝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声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4)定容后的容量瓶在反复颠倒、振荡后,会出现容量瓶中的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
这是因为容量瓶是属于“容纳量”式的玻璃仪器(指注入量器的液体的体积等于容器刻度所示的体积)。
用滴管定容到溶液的凹液面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切时,液体的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积。
将容量瓶反复颠倒、振荡后,出现容量瓶中的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溶液在润湿容量瓶磨口时有所损失,以及粒子间隔减小造成的。
对“溶液的配制”实验习题的解答对“溶液的配制”实验习题的解答这是北师⼤等校编《⽆机化学实验(第⼆版)》教材中的⼀个实验项⽬。
其实验习题多是⼀些实验操作⽅⾯的内容,涉及的操作原理也较为简单。
但对其回答也还是要更清晰、更准确⼀些才好。
1. ⽤浓硫酸配制⼀定浓度的稀酸溶液,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解:要采⽤,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中,并不停地搅动,这样的操作⽅法。
待溶液在烧杯中冷却后,再转移到试剂瓶或容量瓶中。
千万不得把⽔倒⼊浓硫酸。
因为⽔的⽐重⼩,硫酸溶于⽔会放出⼤量的热⽽使⽔在溶液的表⾯沸腾,会以“飞溅”的形式将腐蚀性极强的硫酸带出来,对操作和旁观者造成⽆法挽回的伤害。
2. ⽤容量瓶配溶液时,要不要先把容量瓶⼲燥?要不要⽤被稀释溶液洗三遍?为什么?解:⽤容量瓶来配制⽔溶液时,⽤不着将其预先⼲燥。
因为容量瓶只是⼀个将溶液“定容”的仪器。
⽽需要定容溶液的体积⼀般都会远⼩于容量瓶的体积,也就是还要向容量瓶⾥添加相当量的⽔。
⽽原来容量瓶壁所沾有的⽔,要远少于所需再加的⽔量,去掉这些⽔没有任何意义。
只要容量瓶⼲净即可。
⽤容量瓶来配制的⼀般都是标准(准确浓度)溶液,即其浓度要有很⾼的精度。
这就要求配制时对其体积及溶质物质的量都要有严格的控制,也就是说只能“⽤移液管来移取被稀释溶液”以保证溶质物质的量是⼀个定值。
如果将容量瓶⽤“被稀释溶液洗三遍”,实质是将部分溶质预先就引⼊到容量瓶中,使容量瓶中溶质的量⽆法确定出来。
这样,整个配制操作也就完全失败了。
3. 怎样洗涤吸管(移液管)?⽤⽔洗净后的吸管在使⽤前还要⽤待吸取的溶液来洗涤,为什么?解:⼀般要⽤⾃来⽔、蒸馏⽔、待取液将吸管各洗3遍。
如果吸管很脏,有可见的污物,则应该在⽤洗液浸泡,⽤⼤量的⽔冲洗后,再按上⾯的洗涤过程来处理。
吸管是量取标准(准确浓度)溶液⽤的,要通过体积固定,溶液的浓度不变,来保证其所移取溶质的物质的量有⼀个固定的值。
所以,在正式移取前如果不⽤待取液来“洗涤”吸管,即允许滴管中有少量的⽔存在,那就会稀释待取液的浓度。
溶液的准确量取移液枪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一、操作规范1 量程选择为确保更好的准确性和精度,建议移液量在吸头的20(10)%-100%量程范围内,建议适当使用量程范围如表1:2 吸头安装将枪头套筒顶端插入吸头(移液枪与吸头要相匹配,吸头规格见表2)。
轻轻用力下压的同时把手中的移液枪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切忌用力过猛,更不能用跺吸头的方法来进行安装,因为那样做会对移液枪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枪头卡紧的标志是略微超过O型环,并可以看到连接部分形成清晰地密封圈。
另外,吸取一定量的液体后垂直静置移液枪,如果没有液体往下滴也表明枪头密封良好。
3 容量设定正确的容量设定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粗调,即通过排放按钮将容量值迅速调整至接近自己的预想值;二是细调,当容量值接近自己的预想值以后,应将移液枪垂直放置在眼前,平视,慢慢将容量值调至自己的预想值,从而避免视觉误差造成的影响。
在容量设定时,从大值调整到小值时,刚好就行;但从小值调整到大值时,需要超过设定容量1/3圈后再返回,因为计数器里面有一定的空隙,需要弥补。
4 预洗枪头从理论上讲,安装了新的吸头或增大了容量值以后,应该把需要转移的液体吸取、排放2-3次,这样做是为了让吸头内壁形成一道同质液膜,确保移液工作的精度和准度,使整个移液过程具有极高的重现性。
注意:对常温样品,吸头润洗有助于提高准确性,但对于高温或低温样品,吸头润洗会降低操作准确性。
5 吸液与放液5.1 前进移液法(常用方法)用大拇指将按钮按下至第一停点,吸头浸入液体中(浸入倾斜度控制在20度之内,保持竖直为佳;浸入深度如表3),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回原点,松开时一定要保持平稳,速度适中。
过快的吸液速度容易导致跳液现象,造成样品浸入套柄,带来活塞和密封圈的损伤以及样品的交叉污染。
将枪头头部靠在器壁上,约成10°~20°倾角,慢慢按下推动按钮直到遇到一个阻力(第一停点),停1~2s,继续推至终点(第二停点),完全排出液体,保持推动按钮至终点的状态取出移液器。
化学常用量器操作错误及解决办法常见问题:A.手拿着量筒读数;B.读数时有的俯视,有的仰视;C.有的不能依据需量取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D.液体加多了,又用滴管向外吸。
正确方法:使用量筒时应根据需量取的液体体积,选用能一次量取即可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操作要领是"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
2、容量瓶常见问题:A事先不试漏,不洗净容量瓶;在标准溶液的配制中,部分学生为防止容量瓶摔倒而用手扶住容量瓶。
正确方法:容量瓶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方法如下:加自来水到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后,用食指按住塞子,其余手指拿住瓶颈标线以上部分,另一只手用指尖托住瓶底,倒立两分钟,如不漏水,将瓶立正,将塞子旋转180度,再倒过来试一次。
如容量瓶、瓶塞沾污,其洗涤方法与滴定管类似。
如果用自来水洗不干净,则可用洗液浸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瓶,再用蒸馏水洗三次。
在定容时,切不可用手扶住容量瓶以免玻璃受热膨胀,影响容量瓶的容积,进而影响溶液浓度。
B把没有冷却透的溶液移入容量瓶;溶质转移不彻底。
正确方法:容量瓶配制标准溶液时,如果是固体物质,应先在小烧杯内将其溶解(如果有热效应,应冷却透后进行操作),然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要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该是:将烧杯嘴紧靠伸入容量瓶中的玻璃棒,玻璃上部不靠瓶口,下端靠瓶壁,但不能用力(以防容量瓶摔倒),让溶液沿玻璃棒流入瓶中,溶液流入后,将烧杯沿玻璃棒向上移动后立直,玻璃棒再沿瓶壁向上移动,取出放回烧杯内,用洗瓶冲洗玻璃棒和烧杯,这时用虎口压住玻璃棒(防止洗涤时玻璃棒晃动),五指抓住烧杯瓶口,洗瓶先洗玻璃棒,再沿烧杯四周冲洗。
用同样方法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重复两到三次,直至洗净。
对于用液体配制标准溶液(如浓硫酸),也应注意热效应,其它操作步骤也类似固体物质配制溶液。
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嘿,朋友!你要是打算配制溶液,那可有些事儿得好好注意着。
这就像你要做一道超级复杂的菜,少了哪个步骤或者配料不对,那可就全乱套了。
咱先说这溶质和溶剂的选择。
你得清楚自己要配啥溶液吧。
就好比你要做一杯甜美的糖水,糖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这时候,你可不能随便抓一把不知道啥的白色粉末就当糖啊,得是能溶解在水里,还得是安全无毒的东西才行。
有一次,我朋友小李,他迷迷糊糊的,想配制个消毒溶液。
结果他看错了瓶子,拿错了溶质,那可不得了,还好发现得早,不然啊,指不定闯出啥大祸呢!然后就是计算比例。
这可太重要了。
你想啊,如果溶质放多了,就像你做汤的时候盐放了一大把,那汤还能喝吗?肯定咸得要命。
在溶液配制里,要是溶质比例不对,可能这溶液就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了。
比如说,你要配一个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用于实验,计算错了,要么酸性太强,把实验材料都给腐蚀坏了,要么酸性太弱,实验根本没法正常进行。
我记得我们实验室里有个新手小王,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算出的溶质用量差了一大截。
结果配出来的溶液在测试的时候,数据完全不对,可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悔自己当初没仔细算好。
称量和量取的环节也不能马虎。
这就像是你在做菜的时候,盐要放几勺,水要倒多少毫升,都得精准。
用天平称量溶质的时候,要确保天平是校准过的。
你可别小看这个,我见过有人没校准天平,称出来的东西比实际该有的多很多或者少很多。
就像你去买东西,秤不准,那肯定是不行的。
量取溶剂的时候呢,要是用量筒,眼睛得平视刻度线。
我有次看到同学小张量取液体的时候,斜着眼睛看刻度,那量出来的肯定就不准确了。
这时候旁边的老师就赶紧提醒他,说:“你这样量取,就好比你走路闭着眼睛乱走,能走到正确的地方才怪呢!”溶解的过程也有讲究。
有些溶质可能很容易就溶解了,就像盐在水里,搅一搅就没影了。
但有些就很顽固,就像那些难溶性的物质。
这时候你可能需要加热或者采用其他特殊的方法来促进溶解。
我曾经配制一种特殊的化学溶液,溶质特别难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