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语义差异举隅
- 格式:pdf
- 大小:26.23 KB
- 文档页数:2
驻马店方言辨析驻马店方言辨证我们的母校南阳师范学院是一所师范院校,毕业生也以从事教育为主。
而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又是教师的标配。
今天,我们就来唠两句有关普通话的话题。
首先来说下普通话的定义: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定义中很明确的指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有人说了,我们驻马店是北方方言区啊,那我们的普通话底子好,不用纠正,张口就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相当分歧的方言。
这种分歧既表现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分歧,也体现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语汇及语法三方面的差异。
事实上,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这种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情况极为复杂。
现在,我们单来说说驻马店的方言辨证:1、人称代词的不规范。
驻马店方言里,第一人称常用“俺”,个别县区用“阿”;第二人称用“恁”(常读第二声或第三声)。
如果是复数,则在人称代词后顺延加上表示复数的“们”。
我们应改为第一人称用“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
2、个别方言词代替书面语。
由于有北方方言的良好基础,很多人认为普通话很简单,却不自觉的把一些方言字带到普通话里。
甚至由于言者众多,很多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就是标准的字音了。
如“啥”,“中”这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方言字。
在此要特别提一下语气词的使用。
普通话中语气词常用“了”、“啦”、“呢”、“吗”,以及会产生变调的“啊”;而驻马店人呢,基本就一个语气词“嘞”。
如:“他把糖吃嘞。
”,“好嘞”。
而且,结构助词“的”、“得”、“地”也是用“嘞”代替:“这是我嘞书”,“冷嘞很”,“慢慢嘞走”。
3、常用正反问句代替问句。
普通话里一般问句为“你吃吗?”,“好看吗?”,“能拿得动吗?”;而驻马店呢,则是“你吃不吃?”,“好看不好看?”,“能拿得动不能?”4、平翘舌音完全不分。
浅析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比较作者:岳宗凤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28期【摘要】河南话相对其他地区方言来讲,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仍然存在发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的发音上。
只有把握发音规律,才能更好地驾驭普通话和河南方言。
【关键词】河南方言普通话声母韵母序言在全国各类方言中,河南话相对通俗易懂,比较接近普通话。
但是接近并不等于完全相同,河南话在发音上、习惯用语上与普通话均有较大的差别。
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别,才能在沿袭地方方言的基础上,说好普通话。
一、声母的差异河南方言声母中,与普通话声母差异最大的声母,当属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即z、c、s 与zh、ch、sh 的差異。
在普通话声母中,zh、ch、sh使用的频率要比z、c、s 的使用频率高得多。
从统计情况看,zh、ch、sh拼出的常用次常用字有583个,而z、c、s 拼出的只有258个。
但是河南方言中z、c、s与zh、ch、sh的使用情况正好与普通话相反。
普通话中绝大多数zh、ch、sh声母的字,在河南方言中大都读为z、c、s 声母,只有小部分的字读为声母zh、ch、sh,如“政治”、“知识”、“吃穿”等。
所以,河南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的关键,就是把应该读作zh、ch、sh而读成z、c、s的字,改读成zh、ch、sh。
而多项研究表明,河南方言区zh、ch、sh声母读法是有规律的,即当zh、ch、sh与 i、a、ai、ao、ou、an、en、eng等韵母相拼时,才容易产生差异,zh、ch、sh与其它韵母相拼时,大体与普通话一致。
二、韵母的差异普通话韵母一共有24个,可以分为单元音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三大类。
在河南方言中,也有这些韵母,但是这些韵母在与声母相拼时,有些发生了差异,甚至有些韵母变异较大,如“没”、“脚”、“药”、“色”等。
(一)单韵母的差异普通话的单韵母一共有6个,即a、o、e、i、u、v 。
河南方言中,也有这6个韵母,但其中o、e与声母相拼时,则发生了变异。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
河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与普通话有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是河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的异同之处:
1. 发音差异:河南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比如,普通话中的“鱼”发音为/yú/,而在河南方言中发音为/nyu/。
2. 词汇差异: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普通话中的“吃饭”在河南方言中可以说成“食饭”。
3. 词序差异:河南方言的词序通常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比如,在普通话中,“我吃饭了”可以说成“我吃了饭”,而在河南方言中可以说成“我了吃饭”。
4. 词缀差异:河南方言中常常使用词缀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比如,河南方言中的“啦”可以用来表示频率或者助词,而在普通话中不常使用。
5. 语法差异: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比如,在河南方言中表示否定可以使用“不是”的形式,而在普通话中则使用“不”。
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词序、词缀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之处。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浅析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比较[权威资料] 浅析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比较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河南话相对其他地区方言来讲,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仍然存在发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的发音上。
只有把握发音规律,才能更好地驾驭普通话和河南方言。
【关键词】河南方言普通话声母韵母在全国各类方言中,河南话相对通俗易懂,比较接近普通话。
但是接近并不等于完全相同,河南话在发音上、习惯用语上与普通话均有较大的差别。
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别,才能在沿袭地方方言的基础上,说好普通话。
一、声母的差异河南方言声母中,与普通话声母差异最大的声母,当属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即z、c、s 与zh、ch、sh 的差异。
在普通话声母中,zh、ch、sh使用的频率要比z、c、s 的使用频率高得多。
从统计情况看,zh、ch、sh拼出的常用次常用字有583个,而z、c、s 拼出的只有258个。
但是河南方言中z、c、s与zh、ch、sh的使用情况正好与普通话相反。
普通话中绝大多数zh、ch、sh声母的字,在河南方言中大都读为z、c、s 声母,只有小部分的字读为声母zh、ch、sh,如“政治”、“知识”、“吃穿”等。
所以,河南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的关键,就是把应该读作zh、ch、sh而读成z、c、s的字,改读成zh、ch、sh。
而多项研究表明,河南方言区zh、ch、sh声母读法是有规律的,即当zh、ch、sh与 i、a、ai、ao、ou、an、en、eng等韵母相拼时,才容易产生差异,zh、ch、sh与其它韵母相拼时,大体与普通话一致。
二、韵母的差异普通话韵母一共有24个,可以分为单元音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三大类。
在河南方言中,也有这些韵母,但是这些韵母在与声母相拼时,有些发生了差异,甚至有些韵母变异较大,如“没”、“脚”、“药”、“色”等。
(一)单韵母的差异普通话的单韵母一共有6个,即a、o、e、i、u、v 。
河南普通话同样是普通话,语音、词汇、词义、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而词汇却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河南话与普通话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作为方言的河南话来说,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改进,最终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因此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爱护它。
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乡方言。
如北京话、东北话、广东话、山西话等等,但也都各有千秋,风格迥异。
但每个人只能学好一种方言,否则就会闹笑话。
比如说,北京话,很多人并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地方,哪个方位的事情,别人也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
所以当有客人到我们家做客时,妈妈便对爸爸说:“他来咱家看老丈人啦!”而实际上,我们指的是另一个人。
弄得我们满头雾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某些词和名称连用,甚至张冠李戴。
例如:喊姑——娘——妈——儿子;叫亲爹——小孩儿——爷爷;骂乌龟——王八蛋——绿毛龟;晚上吃玉米——吃早餐。
我们经常把南和北连用,还会混淆概念,产生误解。
如:一只大黄牛过马路,正好被一辆汽车撞死了。
本来应该是汽车撞死的它,而硬生生的说成是大黄牛撞死的它。
就拿家乡人来说吧,别看都是河南的,但口音就相差太远了。
别说你的邻居不知道你来自哪里,恐怕你到火车站都找不到北。
“喂,这不是常宽吗?真是好久没见了啊!”一位叔叔向一位衣着破旧,神色焦急的中年男人说道。
“哎呀,常叔啊,现在你可真是贵人多忘事啊,咋就认不出我来了呢?”那个男人先是一惊,紧接着说道。
“哈哈,就你那模样,谁还认得出你啊!快给我开门,我有事找你!”那个男人显然被常叔的话吓了一跳。
“您稍等,我这就给你开门!”为了避免意外发生,常叔让我叫他常爷爷。
这位男人身高约170cm,[gPARAGRAPH3]s层衣服裹着瘦弱的身躯,脚穿一双满是泥巴的解放鞋。
“您真是贵人多忘事啊!几个月前,我们还一起喝过酒呢!”“哎呀,叔叔,咱俩谁跟谁啊!你今天咋这么客气啊!”常叔故作吃惊状,表示十分惊讶。
“怎么回事啊?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呢?”常叔也装糊涂了。
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则转换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则转换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发音,一个是声调。
我在上蔡上学时,发现上蔡的同学说话特别有意思,他们会把“吃饭”说成“吃换”,把“刷牙”说成“发牙”,把“思考”说成“湿考”,把“说”说成“……”。
后来才知道,这种现象叫做卷舌音与翘舌音不分。
不久前我到上蔡去看望一位老同学,他到现在,说话还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样子。
可见,卷舌音与翘舌音不分,是河南部分地区学习班普通话的一大障碍。
除了卷舌音与翘舌音不分,河南话中的许多方言词语,由于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同音词,必须用其它的同义词来代替,这也给我们说普通话带来了一些困扰。
比如,“胳老肢儿”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没有“胳老肢儿”这个词,你必须用“腋下”这个词来代替。
还有些词儿,不但没有对应的同音词,甚至你想把它用文字写出来都很困难。
比如河南人在表达“某人很讨厌”时,会用到一个词“geyiren”。
这个“geyiren”怎么写啊?没法写。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河南人说普通话时,有时会直接把一些方言词语转换成普通话发音,产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
昨天贾教师雨萍老师说的“拿两个塑料袋,一个光叉”,就属于这一类。
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主要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幽默,这样,就必须学会把河南话中的方言词转换成普通话中的同义词。
比如,我们要表达晚上这个意思时,你不能说“鹤上”,也不能说“今鹤”,只能说“晚上”。
以上谈的是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时在发音方面遇到的障碍。
其实,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发音,而是声调。
有人会说,声调没什么啊,河南话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在转换时是有规律的。
确实如此。
河南话的第一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三声,如“网”字;河南话的第二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一声,如“汪”字;河南话的第三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四声,如“忘”字;河南话的第四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二声,如“王”字。
因为有了这个转换规律,所以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比较容易。
掌握河南话与普通话的词语转换方式及发音规律-普通话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我国汉语的方言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人口聚居就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方言,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中所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固常然也。
河南话属北方方言之一,除河南省域外,也包括周边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省份中接近河南的一些地域。
大家从豫剧中听到或学到的河南话,它只是为追求舞台效果,为切合字正腔圆而做了艺术加工的,其实这种带有拖腔、尾音又稍微挑个弯的话并不是真正生活中的河南话。
在全国各类方言中,河南话听起来虽然发音较重,却比较接近普通话。
但是接近并不等于完全相同,河南人要想说好普通话,也必经过一定的训练。
河南人练习普通话,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别是说好普通话的前提河南话虽然接近普通话,但是主要差别还是在发音上。
特别是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上亿,而且18个地级市又有着不同的方言,单从发音上讲,各地老方言中,怪冷生僻的特色就较为浓厚。
因此,要想说好普通话,必须先了解一下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主要发音差异。
第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里,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不同。
有些县市虽然也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但在z,c,s与zhi,chi,shi 的读音r,常把声母是z和zhi的都读作声母z,即把资与支都读作资的音;把声母c和chi的都读作声母c,即把操与钞都读作操的音;把声母s和shi的都读作声母s,即把僧与生都读作僧的音。
如新安、孟津、洛宁等地。
有些县市没有舌尖后音,舌尖后音的字多成舌尖前音,zhi,chi,shi 的读音便是z,c,s,常把支、持、师读作子、此、思等字的读音。
如信阳等地。
有些县市根本就没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而混同于舌面音。
常把舌尖前音紫、粗、死读作舌面音纸、初、使。
如安阳、汤阴等地。
第二个明显的差异是,在n,1的读音上,河南许多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存在不同。
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义上的差异列举作者:贾攀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6期摘要: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义上有着明显差异,本文主要列举了河南方言中的部分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与普通话词进行词汇意义上的对比,从而帮助汉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对汉语词汇的逐步演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词汇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域里,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互有差异的方言。
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语发展到现在,已有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分歧的方言。
这种分歧既表现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分歧,也体现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语汇及语法三方面的差异。
方言是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或变体,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可以说是方言的高级形式,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河南话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作为共同语的一个分支,河南方言词和普通话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词,前者具有地方性,后者具有全民性,二者词汇之间又存在着明显差异。
现就二者的词汇差异做些说明。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生动、最富于变化的部分。
它受社会影响最直接,不同方言受不同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民风民俗等的影响和制约,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有一定数量的独特词汇,这些词语只同行于该方言区,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来说,则不懂其含义,因此,也可以说此类词汇体现了该方言的特点。
河南话中同样具有一批颇有变现力的方言词语,从总体上来看,河南话中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词语都有,还有一些五个字以上的短语形式的词语。
但最多的是单音节和双音节,其次是三音节,基本上四个音节的很少。
下面具体来看:一、单音节词(1)呲。
在河南方言里,“呲”是“吹牛,胡说”的意思,例如:你在那呲啥咧,你有多大本事我还不着!意即“你在那胡说什么咧,你有多大本事我还不知道!”(2)叨。
在河南方言里,“叨”是“夹菜”的意思,例如:包给我叨了,我会够着。
新方言语法调查我是河南人,在我们河南省长葛市只有“五”(两+称谓)和“十五”(X什么X)两种语法现象。
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首先是“两+称谓”,这种用法适用于关系好或血缘亲近的两个人。
如:农忙时节,家里两个儿子到田里帮忙,别人就会说“看这两兄弟多顾家。
”另外还有两妯娌,两姊妹然后说“X什么X”,这类语法形式多出现于说话者情绪比较激动的场合,一般都是上级对下级,如:小学自习课上,有些同学交头接耳,有些班干部就嚷道:说什么说…。
另外还有哭(笑)啥哭,看什么看,打什么打,叫(喊.唱)什么叫,蹦(跳)啥蹦,推(挤)什么推.阅读了许多关于河南话与普通话区别的文章,感觉很深切的一点,他们所讲的区别具有局限性。
河南省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省,不同地区也有差别。
所以,我认为谈区别不能只局限于笔者自己的家乡,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例如,我们长葛市以市区为界,分为东乡和西乡。
东乡话中有(gai)的发音,西乡话有(ger gai).两者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地方”的意思。
但是,声音的轻重和声调不一样。
另外,是“ban”,这在河南巩义地区有这种说法,代表“扔掉”,是个动词,而我们那个地区就不经常用,只有一个“ban 材”,意思是“糟蹋东西的人”,是个形容词。
从微观上讲,河南每个地区都可能有自己地域的代表词汇(特殊发音),这是河南话内部的差异,随着学校推广普通话的改革,普通话已经改变了当地的许多语言习惯。
中国的教育在地域上是有差异的,这对于本地语言的改变程度是有影响的。
如果单纯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就会显得狭义。
从宏观上讲,河南话与普通话区别在于发音的不同,这是共识。
课堂上,教师使用普通话教课,课下还是用当地方言交流,只是音调变了。
在语法上,河南话中往往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对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
对于代词的单复数区分不明显。
如:恁甭烦我。
可以用于一个人,也适用于许多人。
(也可以去掉恁,这时多指说话对象是一个人)河南话比较简明,往往一个字具有很丰富的内涵,所以在语法上出现“跳跃”的现象。
浅析河南卫辉方言与普通话的几点差异作者:甘露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9期摘要: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早已在全国推广,但很多地方除了使用普通话外,还保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
地方方言与当地历史和当地人的发音习惯息息相关。
本篇文章就河南卫辉为例,将当地方言同普通话进行几方面的比较,分析两者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普通话;卫辉;方言一、河南卫辉方言中存在的方言词汇河南卫辉地处中原,绝大部分居民是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居住的情况,但总体上大家平时交谈都是使用卫辉方言。
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很多方言词汇在古文中有迹可循。
如卫辉人在表示动物下蛋时常用“嬎”,如“咱家母鸡嬎(卫辉方言中读[fan532])蛋了没?”嬎字在古代就表示生育的意思,如《说文解字·女部》中的“嬎,生子齐均也。
”但是,“嬎”字是如何从古文中表示人生育演化到卫辉方言里的表示动物生蛋,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卫辉方言中表示“拔”或者“摘”这样的动作,通常用薅(卫辉方言中读[xau33]。
如“俺正在地里头忙着薅草嘞”。
“薅”这个字在古文中也可找到出处。
《诗经·周颂·良耜》中有“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古文中的“薅”和当前卫辉方言中的“薅”意思是一致的。
河南卫辉话中常用“搦”字。
此字可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杂说》“河东染御黄法,碓捣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搦取汁。
”此文中的“搦”就是“用手按压”的意思,后“搦”又引申出“握持”义。
“搦”在古代汉语中,还作量词用,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的“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够一搦”。
用手按压、握持及作量词的用法经常出现在河南卫辉方言中,如“你手里搦(卫辉方言读音为[nuo35])啥了?”。
“搦”用作量词有“一搦菜籽儿”。
“欶”字又写“嗍”。
韩愈的《纳凉联句》“车马获同驱,酒醪欣共欶”。
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河南话,属北方方言之一种。
真正代表河南话的方言——郑州话(郑州市区的郑州话)。
它的首要特点——最大限度地向普通话靠拢。
除了声调还少有不同,还保存有河南话的特点外,几乎和普通话没多大区别了。
如果把一句郑州话连起来说,它就是河南话;如果把郑州话拆开来,一个字一个词去念,那它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了。
河南话大多字的发音跟普通话都一样,只是声调的不同。
四个声调āáǎà,第一个声调ā,往往发第二个声调á的音。
如天tiān”,读作tián;吃chī,读作chí等。
第二个声调á,往往发第四个声调à的音。
如“河南人”这三个字都是第二个声调,hénán rén 读作hènàn rèn。
第三个声调ǎ,往往发第一个声调的音。
如,“你好”nǐhǎo 读作nīhāo。
第四个声调à,往往都跟普通话一样,也发à音。
注意,两个连着的四声音调,第二个字往往发轻声。
如,放屁fàng pi。
尽力jìn li。
跟普通话表示方法不同的词语:“中”声调zhóng。
肯定语气词,代替“好”,“同意”,“行”。
例如,A:我去找你吧,你在家等着我。
B:中。
A:这衣服我看不错,你看着中不中?B:可中。
“搁”声调gé。
代替“在”的意思。
例如:A:你搁哪里啊?B:我搁家里。
“带劲”声调dàn jin。
代表“爽”“酷”“漂亮”“舒服”等。
例如:猛干一碗酒,大喊:“带劲!”;看那个MM长的可“带劲”;今天感冒了,全身没劲儿,可不带劲。
“恁”nēn。
代表“你们”。
例如:恁几个过来帮我个忙;我等半天了,恁走到哪了?“俺”ān。
代表“我们”。
例如:俺几个在这吃饭里;“嫩”nèn。
代表“那么”,例如:一会儿这一会儿那,你咋嫩些事儿里?;“怼”声调duī。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然56个民族就会有56种方言。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的方言中都存在儿化现象,自然河南方言中也是存在儿化现象的。
对于河南方言中儿化现象的研究是文化领域的瑰宝性研究,这个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宣传河南方言中的地方文化。
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对河南方言的儿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河南方言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区域性以及其内在文化市场导向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河南方言;儿化现象;文化内涵一、河南方言历史成因关于每一段方言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然而总是需要很多方面的信息加以佐证才可以实现,对于河南方言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成因完全是在于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河南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统治时期是将统治中心放在了现今的河南省西部,当时夏朝使用的语言是华夏语,这种语言带有很强的语言特色。
后到了商朝,商朝使用的语言是华夏语系的东夷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民族汉化的流传,逐渐形成现在河南省使用的方言官话。
这种语言风格逐渐被东周推广出去,形成官方使用语言。
《诗经》中表现是出来的就是一种大雅的语言风格。
后来孔子游历各地,在各地区进行游学,将现在的河南话普及到各个地区,河南官话在当时可谓盛其一时。
现在的河南话中属于我国众多方言中的一种,但是也是极具特色的,儿化现象也是存在于我国众多方言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的特色多是采取图表的形式进行区分的。
二、河南方言儿化词的词类儿化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化的现象,就是在词语的后面添加一个“儿”字但又自己不形成独立的音节,是与前面词的音节组成一个新的音节,使前面的韵母带上“儿”的语音特点。
是一种习惯性的发音,也有时候表示一种带有感情的表达。
不过每个地区的方言不同,每个方言的儿化也是不同的,所以儿化所也有不同的含义。
这里主要分析河南方言的儿化。
(一)名词的儿化1.普通名词的儿化河南方言的普通名词的儿化一般是直接在名词后面加“儿”,没有实质含义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与普通话还是一样的,例如:“花儿”、“鸡儿”等2.物质名词的儿化物质名词是指那些不能区分是不是实物的个体。
河南永城方言和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永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和普通话相比在声韵调方面都有所不同,尤其在声调方面,差别较大,但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永城市下辖条河、龙岗、苗桥、蒋口等乡镇,东北、中西部和西南部乡镇之间的声韵有差别,本文就本人所在乡镇——中西部的蒋口镇及周围乡镇语音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加以比较,并且不考虑老派与新派的区别。
一、声母方面的异同永城话共有23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与普通话比较见下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永城话的声母比普通话的声母多了[]和[],前者是舌面前鼻音,并且由于受韵母的影响,[]的实际读音经常是腭化音;后者是舌尖中鼻音,如“儿、而、耳”等字的声母。
(一)永城话的声母[]和[]与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1.普通话声母读为[n]的字在永城话中一部分仍读[n],如脑、挠、那、拿、农、弄等字;一部分念为[],如年、粘、女、鸟等字。
变化的规律:古代泥组声母,在现代开口呼和合口呼前保持[n]的读音,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就变为[]。
道理是[n]的发音部位本是舌尖中,[i][y]是舌面前元音,和[i][y]相拼被[i][y]同化,往前靠,变成了[]。
2. 普通话中的韵母为单韵母缘牧],如“而二儿耳饵贰”都读为[ ]。
(二)除了声母[]和[]外,虽然其它的声母永城话和普通话都相同,但有些相同的字的声母永城话和普通话不同,如:1.2.在永城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是分的,基本和普通话一致,但有个别字例外,如“蚕”字,在永城方言中,作为一种生物的名称时声母为[ts羃,作为一种植物的果实名称时读[tЯ]。
类似的只存在个别情况的还有一个属于声调方面的差别,就是“肚”字,如果是说动物身体的一部分,读为[tu213],若指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则读为[tu33]。
总的来看,永城话和普通话的语音在声母方面差别不是很大。
二、韵母方面的异同永城话共有37个韵母,不包括儿化韵。
比较表2、表3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的韵母[u玁]在永城话读为[uN],如“嗡”字,另外“努”字的韵母也读为[uN],而“弄”字的韵母在永城话中反而变为[玁]。
方言词——论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异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言,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
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言总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统一,人民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统一的民族共同语,因此在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
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含义。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互相对立的。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
共同语言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
而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也都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
尽管如此,方言仍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
在方言地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社会交际,“推普”的任务是要使方言地区的人民学会说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普通话,那么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方言词是一个方言地区在长期使用方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词,是一个地区鲜明的标志。
方言词一方面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例如东北话中的“埋汰”,河南方言里的“中”;另一方面指普通话里从方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这类被普通话所吸收的词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词,例如粤语里的“埋单”。
浅析洛阳方言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摘要]: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接近,但也有一些不同点。
洛阳方言的声母和普通话相比较,除z c s 和zh ch sh 、尖音和团音、个别零声母外,其它声母的使用情况与普通话大体相同,差异不大。
在洛阳方言中,有39个韵母,但是这些韵母在与声母相拼时,有些发生了差异,甚至有些韵母变异较大。
洛阳方言的声调有四种调类,但对应的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因此,洛阳方言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调值的差异上。
古入声字在洛阳方言已不存在,调值的分派有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洛阳方言 普通话发音 差异 声母差异 韵母差异声调差异[前言]: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廛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57万(2009年),市区人口147万。
廛河区和老城区是旧市区,居民多是本地人,大多说洛阳方言;涧西区、吉利区是工业区,外来人员占多数,98%说普通话;西工区、洛龙区是新区,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语言杂乱;洛阳市辖县人口多为本地居民,以方言为主。
洛阳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演变过程中,受战争、迁徙的影响而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以及其它方言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语音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的都城。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雅言”对全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此话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及宋代以前,洛阳方言在全国语言中的地位。
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洛阳市区的廛河、老城、洛龙区,以及下辖的一市八县(除洛宁外)都以洛阳方言为交流工具,洛阳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发音接近。
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河南话和普通话都是中国的语言,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河南话是河南
省的方言,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以下是河南话和普通话的区别。
1. 发音不同
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
如河南话中的“发”的“发”字一般读为“雅”,在普通话中则读作“发”。
而普通话中的“衣”字发音像“你”,而在河南话中
则读音相近,类似于“衣”。
2. 语法不同
河南话的语法与普通话也不同。
例如在河南话中,动词放在句尾,而在普通话中,动
词通常放在句中。
另外,河南话中有很多固定的词语和习惯用法,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3. 词汇差异
河南话与普通话之间还存在一些词汇上的差异。
例如,河南话中的“后天”词语在普
通话中一般是“大后天”的概念。
而在河南话中,“老人”一般指的是祖父母,而在普通
话中“老人”则指年长的人。
4. 地域差异
河南话和普通话之间也存在一些地域差异。
由于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与周边省市相邻,所以河南话受到了周边口音的影响,比如陕西、山西等方言的影响。
而普通话则是全
国通用的语言,受到了各地方言和官方语言的影响。
总结
河南话和普通话存在很多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地域差异和礼貌用语等方面。
要想学好河南话,需要对这些差异有足够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
同时,如果要与更广泛
的人群交流,学习普通话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