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4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一、课程信息授课对象:高三学生教学内容:文学经典之《红楼梦》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2.熟悉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3.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二、教学重点2.小说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的分析1.小说情节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分析2.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语言的解读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首先,通过一些启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例如:什么是贾府的核心价值观?小说中有哪些反映封建社会危机和道德沦丧的情节?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讲解小说概况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
通过图文并茂地诠释《红楼梦》的内涵和精髓,展现小说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魄力。
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
让学生仔细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描写,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和情感纠葛,同时也可以解析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细致剖析,理解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
例如:贾府的荣华富贵代表了什么?柳絮、琥珀等等小物件又反映了什么?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启迪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文学品味力。
讲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语言。
例如小说中的讽刺和嘲讽手法,巧妙地融合了戏曲和小说的文学传统。
同时,可以解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结构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人物形象、情感内涵、隐喻象征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的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高中的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知识;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从多角度分析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是本课的重点;2、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认识是本课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
(5分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 有一种职业的人一直带着一块神秘的面纱, 从事着类似于电影007中特工那样的工作, 这一类人便是刺客。
他们之中有为财杀人的, 也有为义杀人的。
历对于这一类职业的人一直是褒贬不一。
刺客在野史中出现的次数完全多于正史, 然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专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们写了一篇《刺客列传》, 其中记载了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的事迹。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 家住阳山之野, 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
后来, 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 来见伍子胥, 请其荐一勇士, 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 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 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 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 因此, 公子光谋成王位, 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 因其折辱壮士丘迮, 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 阖闾立国, 公子庆忌逃往艾城, 招纳死士, 接连邻国, 欲待时乘隙, 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 走逾奔马, 手能接飞鸟, 步能格猛兽, 矫捷如神, 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 取得庆忌信任, 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 原居轵地深井, 因得罪乡里, 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 乃吴起好友。
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语文学习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和差异,增进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公开课高中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三. 教学重难点: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四. 知识分析:1.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说服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结构:3. 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2)波澜起伏(3)详略得当4. 分析主要人物:(1)烛之武: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
(3)郑伯:能引咎自责,从谏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
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7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悟课文的深刻寓意,熟悉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制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奇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拟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
文章开头两段运用比照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
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奇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
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
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久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
”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
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
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亮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
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富强、“欢快”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
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好像仍在“召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气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连续为“难老泉”铺垫。
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制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
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高三语文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考语文的考点和要求。
2. 熟悉高考试题形式,提升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 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分数。
二、教学内容1. 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对各个考点进行逐一介绍,包括基础知识点、重点难点和解题技巧。
2.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过去几年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命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 作文指导:对高考作文要求进行解读,并进行写作指导和示范。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和解题技巧。
2. 组织讨论法:安排学生针对不同的考点进行小组讨论和答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临场应变能力。
4. 写作指导法:通过针对性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关键要素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激发学生对高考语文的重视和学习兴趣。
2. 教师进行高考语文考点的讲解和解题方法的示范,同时与学生互动讨论,解答疑问。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针对不同的考点,进行深入探讨和解答问题。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解析命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5. 教师进行作文指导,分析高考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示范写作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6.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梳理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2. 试题解答评价:评估学生在解答高考语文试题时的准确度和解题思路的合理性。
3.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的作文水平,包括观点的表达、结构的完整性、语言的准确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高考语文考点的介绍、试题分析和作文指导的内容。
2. 教学参考书: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3.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的高考语文试题和作文范文,以及相关解析和讲解视频。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5篇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
殊不知识记背诵,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5篇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高三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与教学任务。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文学鉴赏: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并结合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和解读。
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作文写作: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通过多样化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解读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写作指导:通过示范、练习和修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准备好相关教材和教具,熟悉教案内容,准备好讲解课文的PPT或教具。
(2)学生备课: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准备好课前思考和提问。
2. 导入(1)学生思考: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事件为例,引出本课的主题。
3. 正文(1)文学鉴赏:教师以一篇短篇小说或一首诗歌为例,进行文学鉴赏讲解。
教师通过解读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2)讨论与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3)写作指导: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对某个作品的感想或评论。
教师通过示范、练习和修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谈中国诗》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高三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1)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高中语文劝学的公开课教案5篇高中语文劝学的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考语文中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2、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高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高考阅读理解中各类文体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2)作文的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提升。
(3)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常见意象的理解。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解题中。
(2)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写作中的思维局限,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或者提出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有趣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25 分钟)(1)阅读理解分析不同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讲解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段落大意和关键信息。
介绍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如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等)及解题技巧。
(2)写作讲解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确定新颖独特的立意。
分析优秀范文的结构,指导学生构建清晰合理的作文框架。
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逻辑性,传授一些提升语言水平的方法,如运用修辞手法、引用名人名言等。
(3)古诗词鉴赏介绍古诗词的常见体裁和格律特点。
讲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传授古诗词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如从题目、作者、注释、诗句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3、课堂练习(15 分钟)(1)给出一篇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按照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和解题,然后进行交流和讲解。
(2)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构思立意和列出提纲,选取部分学生的提纲进行展示和点评。
(3)提供一首古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然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__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__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__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教案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估计和设想,在教学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教案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一起看看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欢送查阅!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以简介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举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那么出师,孝那么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猛烈的感人力气。
二、指导同学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状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同学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清楚,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同学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1.争辩: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冲突境地里,请大家把的这种冲突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