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产业产品开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5
文化旅游论文范例精选3篇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收集的文化旅游论文范例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
旅游文化论文篇一不同于其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T恤穿着功能是首位的,其次是创意图案的载体。
旅游文化产品中,较接地气的也就算文化T恤了。
它老少皆宜,方便携带,实用性强,如果从业者同时注重图案设计和T恤质量开发的产品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才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旅游文化T恤市场的消费者大多是事业有成的有闲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鉴赏力,且消费理性。
从业者如果采取自主设计开发图案,被动让消费者选择为主的营销模式,想以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图案引导消费是比较难的,故旅游文化T恤图案设计是文化T恤设计领域较难把握的。
图案开发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笔者曾经尝试过街头调研,将设计好的图形、选择的颜色、T恤的款式和尺码做成问卷,让来西安旅游的外国人进行打分、评价,从而获得较佳的方案,把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方案作为主推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定不可以闭门造车。
三、好的创意图案,首先应该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应该是畅销产品,有较长时间的生命力。
攀达T恤在1999年设计推广了兵马俑跪立射组合图案,此图案从2000年至今,除2003年非典造成的入境游客急剧下降外,每年都保持在2000件以上的销量。
此图案超过15年的生命力,超乎了预料。
四、从业者在制作工艺上还需要不断改进旅游文化论文篇二(一)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由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长,加上不受当地人们的破坏式的开发,这就使得当地的环境优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富集地。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落后地区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等等。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
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
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
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
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
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
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不仅在发展脉络上呈现出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而且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篇1谈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
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
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该作为旅游的核心来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一、当前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
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
文化产业论文六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6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进展的作用体现在:茶文化可以扩大茶产品的销售传播渠道,可以推动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
在国内有许多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进展的典型例子:“茶马古道”,一千多年来,联系着内地与的经济文化沟通,如今,古道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文明的象征,这种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热,推动了黑茶产业的快速进展。
西湖龙井,品质上乘,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给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
安溪铁观音,畅销全国,得益于多年开展的茶文化宣扬活动,让安溪县从出名的贫困县向全国经济百强县华丽转变。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进展的实例2.1茶文化进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据报道,2021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
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进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进展是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进展的重要性,实行有效措施大力进展宣扬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现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
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剧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扬、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进展的推动作用广西六堡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及保健作用独特,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但由于历史缘由,其文化内涵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宣扬,仅有东南亚、粤港澳、广西和国内极少数消费者对六堡茶有所了解[5],严峻制约了六堡茶产业的进展,导致梧州长期存在茶园稀有、茶产量低、六堡茶制作消失断层的现象,甚至一度沦落为边缘的“夕阳产业”。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新兴产业,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产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化产业论文篇一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想文化产业论文内容全球化时代,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就要掌握文化的主动权。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已成全社会的共识。
河北省对文化产业建设非常重视,明确要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并且“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1]然而,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也因政府的意识形态、经济政策的束缚导致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互相封闭并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
河北文化产业不能与非同行业有效互动,产业链与产业环节缺乏协调,最终造成文化产业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结构体系。
一、河北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众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从内涵上看,它既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含了无形的精神价值。
河北文化集有燕赵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各种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于一体,而具有河北特色的精神也是靠它们孕育而成的,并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很多时代精英,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大学者,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河北精神价值,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可以说,燕赵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等文化重要价值体现在河北传统文化中,它包含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没有将文化看作产业来开发,更是缺少对文化本身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其具有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此外,只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具有市场传播的潜力以及产业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它无论是在思想意识还是生活习俗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应该说在河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促进文化产业资本的形成。
目前,河北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产业开发还是文化传播传承都未赋予文化的资本性质,它们尚缺少市场化的运作,其带来的各种弊端使二者都最终受损,所以说只有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转换方式,才能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储备库及重要的资本。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篇1浅谈城市旅游文化发展[摘要]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
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迈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旅游;城市;品牌一、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力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明显。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它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
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一方面,它包括具体的客观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加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2024年文化产业管理期末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 2024 年文化产业管理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实际案例的研究,揭示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趋势一、引言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其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的定义与范畴(一)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通过创意、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
(二)文化产业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影视、音乐、出版、动漫、游戏、演艺、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三、2024 年文化产业的现状(一)数字化转型加速在 2024 年,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
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在线音乐的普及以及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得文化内容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
例如,“文化+科技”催生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金融”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渠道。
(三)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
他们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内容,还注重消费体验和文化内涵。
四、2024 年文化产业管理面临的挑战(一)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严重,给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管理、技术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目前相关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市场竞争激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外文化企业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使得本土文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初探【摘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有八种类型。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存在重复建设严重、产业定位不清、缺乏文化特色、品牌效应未彰显等问题。
加强规划,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有文化特色,形成品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链等是未来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园区;产业链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概况1.概念。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一种,是以一定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区域为平台和发展空间,聚合了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
其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旅游景区,也可以是文化街区。
园区内旅游业是基础,在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聚合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形态。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偏重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为产业发展核心,以旅游景区或者园区为基础。
2.类型。
根据主题和主要依托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有八种类型。
古城文化旅游园区型,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等;主题公园型;旅游商品文化基地型,如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型,如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历史文化街区型,如开封宋都御街、洛阳老城南大街北大街、西安鼓楼区、南京夫子庙等;区域传统文化园区型,如南阳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庙会型,如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庙会(隋唐植物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型,如少林寺禅宗音乐大典、印象刘三姐演出、少林寺武术表演、开封东京梦华等。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选择。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同是朝阳产业,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明朗,中央的政策前所未有的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让文化来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荣共生、互利双赢。
1 导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上近几年来的新议题。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 我市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资源优势2.1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
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2.1.1 州府文化。
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
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
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1.2 港口文化。
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
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成为西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大特色。
旅游文化产业产品开发论文
摘要: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可以知晓,现实中,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必然需要统筹各方面文化因素的动态基础之上展开。
因为旅游产品在本质上隶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如果不能基于文化的本质内涵考虑,那么旅游产品的内在寓意也将不复存在。
旅游单位必须清晰的把握这一产业脉络,以此更好的促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趋体系化。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及其同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研究
1.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
2.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
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
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
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1.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
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
2.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
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
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
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
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源衍生产品所组成。
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
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1.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
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
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2.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基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文化资源内涵的保障,只有确保产品文化内涵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方能促使游客产生消费的心理。
所以在文化审美内涵与旅游市场统筹开发的视野下,地方旅游单位必须关注文化主题的突出及文化内涵的营造,在深入把握景区人文特色的前提下,深入攫取新的旅游文化特性,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资源的共同开发。
以文化审美与游客潜在消费心理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笔者认为,丽江可称之为极具代表性的城市。
丽江政府依托其独有的东巴象形文字资源和木雕文化资源,先后进行了各类旅游艺术品的开发,琳琅满目的木雕工艺品遍布丽江“四方”商业街,以东巴象形文字为开
发对象的木雕工艺品,尤为常见,这是一种文化与载体的结合。
东巴象形文字属于文化资源,木雕属于文化载体,二者的结合也即是一种文化的消费。
其次在丽江木雕旅游产品中,不乏以东巴文字“爱情”、“艳遇”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文化资源,这是一种文化营销的策略,其目的是想要通过一种文化的消费,产生一种联动的经济效应,这也是丽江旅游局在专注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行为之后,所做出的旅游产品开发定位。
依托前期市场反应良好的基础,丽江旅游局乘胜追击,同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拍摄了以丽江文化为主要诉求的大型旅游宣传片“印象丽江”,由此将丽江新生的旅游文化衍生体“艳遇之都”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区域,这一文化衍生体虽然不属于丽江传统文化的范畴,但是其所具有的文化效应,并不亚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资源。
现实证明,“艳遇之都”这一旅游品牌,为丽江旅游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远非单纯开发旅游产品所取得的收益所能够比拟的。
这种以传统文化素材开发旅游工艺品,以旅游工艺品打造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催生经济效应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当前诸多地域旅游单位所需学习借鉴的重要开发模式之一。
总之,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可以知晓,现实中,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必然需要统筹各方面文化因素的动态基础之上展开。
因为旅游产品在本质上隶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如果不能基于文化的本质内涵考虑,那么旅游产品的内在寓意也将不复存在。
旅游单位必须清晰的把握这一产业脉络,以此更好的促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趋体系化。
参考文献:
[1]张学梅,郭华. 甘孜藏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对策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2007,(6).
[2]张婷. 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研究[J]. 艺术科技,2012,(5).
[3]罗曼丽. 国内大型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刘学娟. 临沂市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定位与开发[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