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2)掌握唐太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认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之前时期的区别。
(3)结合历史资料,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如何评价唐太宗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建立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初期最杰出的皇帝是谁?他统治时期有哪些成就?”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提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突出贞观之治的特点。
5. 案例分析:选取有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如:“魏征劝谏唐太宗”、“贞观之变”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 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提问:“唐太宗的统治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教材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2.难点: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的治国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短视频。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5.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贞观之治的辉煌。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
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的即位与用人纳谏、贞观新政等基本史实;培养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了解相关史诗的资料,并对相应的历史内容与现象进行讨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教材分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难点贞观新政的内容,理解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与贞观新政的关系,正确评价唐太宗。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
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根据课件上所展示的几幅图片,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让我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拨开历史的层层烟雾,遥想当年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并探究其为什么能够在隋末战后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为盛唐之音奏响序曲。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掌握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3)认识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的统治策略;(2)运用比较法,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树立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 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3.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2.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 参考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论文、书籍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贞观之治?它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的鼎盛时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2)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
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2)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等;(3)阐述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影响,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提高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才能振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7. 作业布置:(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提高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唐朝早期的情况,主要有唐太宗励精图治,改革进取,重贤纳谏和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科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唐太宗的统治对唐朝的繁盛起了什么作用?”“唐太宗为什么命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等等问题,培养学生从成因和结果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政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进步的。
这些思想及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可通过对第1课最后一个子目的提问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回答“李渊是怎样反隋唐的?”“李渊建唐斗争中最得力的助手是谁?”这样一些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历史中,有没有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却对一个王朝的强盛起了重大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皇帝。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是汉武帝。
可将汉武帝与唐太宗略加比对,引导学生寻找二者的异同,逐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点,以师生的互动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教材有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如唐军在“阴山”大破突厥,唐太宗设安西督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地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等等,可结合《地图册》中《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各族分布图》讲解,既有利于本课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能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的开朗、开放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结果,从而对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设计说明本课围绕唐朝走向繁盛的过程展开,先后讲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三个重要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在位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通过学习这三部分内容,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
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政局经历了变动,但是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了,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增强。
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2.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与“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举措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解析法归纳对比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作出了哪些贡献?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统治期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一)建周称帝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像学生活动:知道武则天建立政权、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武则天的认识和了解。
(二)治国举措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武则天的治国举措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技能目标: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贞观之治”:
师:课件出示“贞观之治”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哪位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从中能体现他的什么治国思想?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的年号是什么?3、历史上把他统治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4、这种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5、汉朝时也出现过类似的盛世局面,你能说出是什么局面吗?然后比较一下这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点有哪些?(见教材P8动脑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讲学稿【学习目标】 掌握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理解“贞观之治”;了解武则天的统治。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学习难点】 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知识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 年, 建立唐朝,定都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 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 ,规定 的方式代替服役,使 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制。
三省中, 替皇帝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最后交由 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 ,经济 ,国力 ,被誉为 。
【合作探究】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 见上图 【课堂自测】1、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的主要因素是( )A .隋亡之鉴B .知人善任C .居安思危D .虚心纳谏2、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 、光武中兴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唐太宗及“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及“开元盛世”,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贞观之治”。
学习重点: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难点:通过材料进行探究,材料分析。
教学活动
【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
、过渡:由于隋炀帝的
水,水能载舟,亦能覆
崇画像
展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
根据上述材
材料二《步辇图》
情况。
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教与学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
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
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展示《隋唐英雄传》剧照,播放主题曲《真英雄》,设问:1、这次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2、它沉重打击了哪一朝代的统治,使其灭亡?3、代之而起的是哪一朝代?方案二: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吟唱的“唐宗宋祖,稍逊风。
”词中提到的唐宗,即唐太宗。
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又有什么作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2课,就可以找到答案。
【引导】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片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背景。
(2)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选拔贤才等。
(3)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贞观之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背景。
2.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及其意义。
3. “贞观之治”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统治措施的深入理解。
2. “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 课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相关图片、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像所代表的历史人物吗?他有什么重要历史地位?学生回答: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背景。
教师提问: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面临着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国家分裂、民生凋敝、政治腐败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小组汇报: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选拔贤才等。
4. 课堂讲解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重点分析其意义。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唐太宗的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等。
5. 知识拓展介绍“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的含义吗?它在唐朝历史中有什么重要地位?学生回答:“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它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
唐太宗时期,统治者努力治国,国力强大。
贞观的统治为初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统治者采取的创新措施与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相关。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历史思维能力较弱,但学生生动活泼,积极性较高。
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记住唐朝的建立。
2. 2. 讲述唐太宗的主要事迹,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和内容。
3.讲述唐太宗受聘受教与贞观统治的关系。
贞观新政唐太宗善于处理接受劝告与贞观统治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故事介绍: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好鹞鹰,把它扛在肩上。
他非常自豪。
但当他看到魏征从远处向他走来时,他很快把它藏在了怀里。
魏征故意玩了很长时间,导致鹞鹰窒息在他的怀里。
问:为什么太宗害怕魏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思维答案独立阅读教材获得答案思维答案合作探究设计意图(一)建立唐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
隋朝灭亡的原因2。
唐朝的建立时间、创始人和都城补充了李世民生平和参与起义的介绍(二)玄武门的变更(二)唐太宗的雇佣和建议1唐太宗何时登基,贞观元年是什么时候?展示以下材料:2。
材料1:天子,如果有办法,人们会推动并优先考虑它,如果没有办法,人们会放弃并不使用它。
太棒了------唐太宗的阅读材料1,你认为唐太宗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材料2:唐太宗魏征材料3:图1在图2病逝后悲伤地说:“以铜为镜,你可以穿着得体;以古董为镜,你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介绍李世民为后续学习铺路,注意年份,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了解历史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小组合作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板书设计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材料三中“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各有什么含义?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李世民自身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虚心纳谏,这就回答了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其实唐太宗并不是真的害怕魏征,而是为了自己的统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隋亡的原因、唐朝建立。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难点]评价唐太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