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
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认识长方体》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
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
什么叫棱?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
什么叫顶点?(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棱长顶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认识长方体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长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关于长方体的感性经验。
本节课是学生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然后,教材详细介绍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最后,教材安排了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取知识。
但是,他们的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对于长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操作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操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
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12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图形的认识。
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之一,它的认识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让学生感受长方体的存在,再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感知长方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实物有直观的认识,但是将这种认识上升到数学层面的抽象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对长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在认识长方体时,容易受到生活中的实物影响,把生活中的经验等同于数学知识,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生活原型和数学模型。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
2.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整体观测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形状特征。
2、通过观测比较,能够发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爱探究操作,发觉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预备: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2、知识阅历:认识正方体的阅历。
活动过程:一、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伙伴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基本活动(一)认识长方体,观测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指导语:今日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形体,它的名字叫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测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究观测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语:请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盒子打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做什么?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由于占用肯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延伸活动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伙伴预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2目标:1、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能找到共同属性。
2、学习运用非平面的内的计数方法。
3、感受到体积的存在,萌发探究的爱好。
预备:自带一个小纸盒、记号笔每人两只、油泥每桌一份,米、两个杯子过程:1、介绍自己的纸盒,引出课题每个小伙伴拿一个纸盒和桌上的小伙伴比一比,用好听的话说说你的纸盒是什么样的?2、认识长方体的面〔1〕用一支笔数一数它的脸〔面〕,用数字写在中间,要有顺次的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一、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力求使学生的数学研究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1、研究内容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研究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上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外形,已具有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
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纵、窥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三维目标: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1)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图片及相关课件。
二、教法的运用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
”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我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线、点和学习面线点的基本特征,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长、宽、高和从不同角度观察,初步学会绘画长方体。
我今天主要说说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说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18页到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从生活入手,通过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说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
就知识水平而言,学生已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对简单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
就认知特点而言,五年级的学生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所以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目标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情和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空间观念。
3.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我决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联系生活法、直观教学法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二)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的数学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决定指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法、讨论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说教学过程
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分为四个程序逐步展开: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整体感知,探究新知;三、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四、全课总结,巩固提高。
接下来我将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1.课件出示:点、线、面,回忆平面图形
(1)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那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谁来说一说?
(2)(课件展示长方体)孩子们,那这个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我们一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立体图形的名称是什么?(长方体)
2.选一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课件展示)
3.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板书课题)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预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具体如下:
(一)联系旧知,识面、棱和顶点
孩子们,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盒子,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都从这个盒子上找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点、线、面吗?给大家指指。
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上的长方体盒子演示给同学看;
1.认识面、棱和顶点
(1)教具演示:理解两个平面平行、相对的位置关系(2)教具演示:两个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段,认识棱(3)观察教具,认识顶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中的面、线、点
(二)讨论探究,学习面、线、点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指导学生4人一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
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并把发现填写在书上19页的表格上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好板书。
具体流程如下
1.课件出示问题和解题要求。
(1)小组探究,学习面的特征(2)小组探究,学习棱的特征(3)小组探究,学习顶点的特征
2.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果,并记录到书上19页的表格中。
3.小结长方体特征,引导孩子们边理解边记忆。
(课件展示)(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汇报结果。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巩固练习
1.课本21页第1题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
2)它的右边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2.课本21页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所学的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
意识。
四、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一)全课总结
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哪些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回顾内容,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
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业安排
1.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可以参照课本第19页。
设计意图:对长方体的特征的巩固,也为第二课时讲解长宽高做准备,能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
好的板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展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长方体的认识
6个
12条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面
棱
顶点
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生活实际,以学生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为主,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