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图
- 格式:ppt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21
水文地质图要求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应该是指基建和生产矿井必须具备的各类图件的总称。
其中矿井水文地质图包括:1、矿井充水性图2、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4、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5、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6、矿井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7、区域水文地质图8、矿区岩溶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 00-1/10000。
主要内容有: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 * * *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一、矿井充水性图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要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塘、老峒、矸石窝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它。
矿井充水性图应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纸,各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以下几种关系曲线图。
1.2.2气象与水文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
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
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
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
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
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
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
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区内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
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范围内。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
即: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
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
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
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
流量为9.23 l/s。
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
汇水面积0.71km2。
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
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
流量一般为5-20 l/s。
洪峰流量达809.20 l/s。
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
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km2。
流向自东至西,于69线北西(矿区外缘)汇入溪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