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作者:于恩彦来源:《健康人生》2018年第10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阿爾茨海默病起病缓慢或隐匿,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临床表现可按疾病早、中、晚期进行描述,但各期存在重叠和交叉,并无明显分界线。
现按主要症状进行描述:1.记忆障碍:逐渐发生的记忆障碍或遗忘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特征或首发症状。
早期主要累及短程记忆,记忆保存和学习新知识困难,特点是情景记忆障碍,不能记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不记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
忘记少用的名词,约会或贵重物件放于何处,易忘记不常用的名字,常重复发问,以前熟悉的名字易搞混,词汇减少,远事记忆可相对保留,早年不常用的词也会失去记忆。
随着病程进展,远记忆也逐渐受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家庭地址和生活经历,严重时连家人的基本信息如名字、年龄等都不能准确回答,为填补记忆空白,患者常无意地编造情节或远事近移,出现错构和虚构。
2.视空间和定向障碍:可早期出现,表现为严重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看街路地图,不能区别左、右或泊车;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床,辨别不清上衣和裤子以及衣服的上下和内外,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铺台布时不能把台布的角与桌角对应;不能描述一地与另一地的方向关系,不能独自去以前常去的熟悉场所;后期连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也不能描画,不会使用常用物品或工具如筷子,汤匙等。
3.言语障碍:特点是命名不能和听与理解障碍的流利性失语,口语由于找词困难而渐渐停顿,使语言或书写中断或表现为口语空洞,缺乏实质词,冗赘而喋喋不休;若找不到所需的词汇,则采用迂回说法或留下未完成的句子,如同命名障碍;早期复述无困难,后期困难;早期保持语言理解力,渐渐显出不理解和不能执行较复杂的指令,口语量减少,出现错语症,交谈能力减退,阅读理解受损,朗读可相对保留,最后出现完全性失语。
4.失认及失用:可出现面容失认,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出现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症,患者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话;可出现意向性失用,每天晨起仍可自行刷牙,但不能按指令做刷牙动作;也可出现观念性失用,不能正确地完成连续复杂的运用动作,如叼纸烟,划火柴和点烟等。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隐袭性起病,进行性智能衰退,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与精神症状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轻微和典型影像学改变。
确诊依据特征性病理改变(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锥体细胞颗粒空泡变形和神经元缺失)。
患者可以进行头颅磁共振的检查,会发现患者大脑半球萎缩,如海马结构及后扣带回萎缩。
做脑电图会表现为弥漫性的慢波,可以明确的诊断阿尔茨海默症。
让患者做精神量表检查,如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简易精神量表等相关认知量表,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
NIA-AA诊断标准是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的“核心标准”。
该标准以病史和检查证实的认知或行为症状为依据,除符合痴呆诊断外,应具备:隐袭起病;报告或观察有明确的认知恶化病史;病史和检查证实早期和显著的认知损害具有以下之一:遗忘症状和非遗忘症状;符合排除标准。
一般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轻微的健忘、逐渐丧失语言能力,到喜怒无常,出现妄想症,最终发展为生活不能自理。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划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病变的证据。
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超声、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六、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脑血管病变的证据;2)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做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七、治疗和护理。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ICD-10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其中包含了多种痴呆疾病的诊断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标准。
一、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记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根据ICD-10诊断标准,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患者的记忆力障碍必须是明显的、进行性的,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
2. 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认知功能评估、情感行为评估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头部CT或MRI等。
4. 排除其他原因:应排除其他引起类似表现的疾病。
二、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症状。
其ICD-10诊断标准如下:1. 临床表现:患者必须具备痴呆的典型症状,如记忆力障碍、语言能力下降等。
2. 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认知功能评估、情感行为评估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头部CT或MRI等。
4. 脑血管病变:必须有明确的脑血管病变证据,如脑出血、脑梗死等。
三、切尔维-斯托克斯病切尔维-斯托克斯病是指由于多系统萎缩综合征引起的进行性痴呆。
其ICD-10诊断标准如下:1. 临床表现:患者必须具备痴呆的典型症状,如记忆力障碍、语言能力下降等,并且伴随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2. 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认知功能评估、情感行为评估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头部CT或MRI等。
4. 多系统萎缩综合征:必须有明确的多系统萎缩综合征证据,如自主神经系统症状、锥体外系症状等。
四、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也可以伴随着痴呆症状。
其ICD-10诊断标准如下:1. 临床表现:患者必须具备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如震颤、肌张力增高等,并且伴随着痴呆症状。
2. 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认知功能评估、情感行为评估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
3.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头部CT或MRI等。
4. 排除其他原因:应排除其他引起类似表现的疾病。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
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首先,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主要包括患者的病程、症状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则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
理状态。
这包括使用认知功能量表、抑郁症状量表等工具,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评估,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另外,临床医生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或MRI检查,以评
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血管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并且能够排除其他病因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最后,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学
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该疾病。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关于“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善忘,包括短期记忆减退与长期记忆减退。
2.智能缺损,包括失语(如找词困难、语言不连贯、错语)、失认(如不能辨认熟人或物体)、失用(如动作笨拙、系错纽扣)、执行不能(如反应迟钝或完成任务困难等)等1项或1项以上损害。
3.生活能力下降,即生活或工作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
4.除外引起智能缺损的其他原因,如郁证、癫狂、谵妄等
5.神经心理学检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测试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而详问病史及MRI扫描或PET-CT或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痴呆的病因鉴别。
二、鉴别诊断
1.郁证
郁证以抑郁症状为主,如心境不佳、表情淡漠、少言寡语,也常主诉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痴呆的症状,但无智能缺损和生活失能情况,抗抑郁治疗有明显效果。
痴以智能症状为主,如善忘、智能缺损、生活失能,抑郁情绪或有或无,抗抑郁治疗无明显效果。
2.癫狂
癫狂早期即以沉闷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
静而少动等情志失常为主,或以喧扰不宁、烦躁不安、妄见妄闻、妄思妄行甚至狂越等形神失控症状为主,迁延至后期,也会发生智能缺损。
但痴呆早期即以善忘、智能缺失、生活失能等症状为主,中后期会有烦躁不安、急躁易怒、妄见妄闻、妄思离奇等形神失常症状,少见喧扰不宁、妄行狂越等严重形神失控症状。
3.健忘
健忘既是一种独立疾病,又是痴呆的早期表现或首发症状,需要鉴别。
健忘是遇事善忘、不能回忆的一种病证,一般无渐进性加重,也无智能缺失,生活能力始终正常。
痴呆也有健忘症状,通常有渐进性加重,且智能缺失,生活能力同时受损。
跟踪随访,有助于鉴别。
痴呆诊断标准(一)痴呆诊断标准痴呆是指因为脑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记忆力、认知能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衰退。
痴呆症状可以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
为了对痴呆进行准确的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系列痴呆诊断标准。
DSM-5诊断标准DSM-5是指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该手册对于痴呆的诊断使用以下标准:1.患者存在认知缺陷(多个领域中,至少有一个领域的缺陷可以导致社会和职业功能的下降);2.认知缺陷是起病后出现的新症状;3.患者存在以上两个标准外的特定临床表现: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功能障碍或可逆性因素可以被排除。
DSM-5标准要求医生对痴呆的起病、症状、持续时间、影响社会和家庭生活的程度等进行全面的评估、讨论和分析。
ICD-10诊断标准ICD-10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该手册对于痴呆的诊断使用以下标准:1.存在持续性认知损伤(记忆力、学习力、注意力、思考能力、语言能力或认知功能能力下降);2.这种认知损伤对个人、社会和职业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3.存在以上两个标准外的临床表现:行为异常、情感异常、功能障碍或可逆的因素可排除。
ICD-10标准强调认知能力下降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认知缺陷的原因。
医生需要与患者本人和关爱者建立联系,获取更全面的评估信息。
NINCDS-ADRDA诊断标准NINCDS-ADRDA诊断标准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有很好的适用性,它要求医生在评估患者症状和表现的同时,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临床数据;2.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数据;3.影像学数据;4.实验室数据。
NINCDS-ADRDA标准注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分析。
##结论以上三种痴呆诊断标准针对不同疾病和不同情况,都有其适用性和优势。
医生在进行痴呆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综合考虑不同诊断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参考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M]. Geneva: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1992.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3.McKhann GM, Knopman DS, Chertkow H, et al. Thediagnosis of dementia due to Alzheimer’s dise ase: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s on diagnosticguidelin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1, 7(3): 263-269.延伸阅读1.罗连春. 痴呆症的诊断和治疗[M]. 科学出版社, 2019.2.邱勇, 王建成. 痴呆的诊断与治疗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 15(4): 233-237.3.苏建华, 郑云飞. 新中国痴呆诊断标准发展历程与展望[J]. 中国痴呆杂志, 2021, 16(3): 220-224.结论痴呆诊断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准确、科学的痴呆病人诊断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痴呆进行更加精准的分类和诊治。
老年痴呆诊断标准老年痴呆症(AD)是一种进行性退化性脑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表现。
老年痴呆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空间定向能力减弱、计算能力下降等。
患者常常出现迷茫、焦虑、易激动、情绪波动大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常出现迷路、忘记常用物品放置的位置、忘记亲人的名字等情况。
二、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DSM-5)和《老年痴呆症诊断与治疗指南》的相关要求,老年痴呆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进行性下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空间定向能力减弱等。
2. 社会功能受损,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交能力减弱等。
3.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缺乏等。
三、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流程。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做出老年痴呆症的诊断。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部CT或MRI检查、脑电图(EEG)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疾病,并进一步确认老年痴呆症的诊断。
四、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与护理。
针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训练、生活护理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为主,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此外,认知训练和生活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五、老年痴呆症的预防与关爱。
老年痴呆症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痴呆、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障碍。
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需要严谨的标准和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018年发布了更新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表,旨在帮助医生更准确、更早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2018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表的内容和相关解读。
一、临床表现1. 记忆障碍:患者表现为短期记忆受损,无法记住新的信息,重复询问同一问题等。
2.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语言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日常生活。
3. 行为和人格改变:情绪波动大、易激动、社交能力下降、决策能力减弱等。
二、脑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检测1. 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大脑萎缩、松弛或其他结构异常。
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通过脑部代谢标志物的显像来评估患者的神经退化情况。
3. 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血清和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和磷脂酰肌醇等,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程度。
三、其他排除诊断1.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颅内肿瘤等。
2.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四、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脑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可以计算出对应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判断是否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五、临床应用1. 早期诊断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评估治疗效果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对家族史阳性、有患者早期症状的人裙进行定期筛查和监测。
六、诊断标准的局限性1. 遇到特异性较低或不符合典型特征的患者时,诊断难度增加。
2. 老年人裙体生理变化和其他疾病的影响。
七、未来发展趋势1. 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的实现。
2.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突破。
低钠血症痴呆脑病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低钠血症痴呆脑病(Hyponatremic Encephalopathy)是一种由血浆钠浓度降低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低钠血症痴呆脑病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确诊并治疗该疾病。
下面是关于低钠血症痴呆脑病的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低钠血症痴呆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1. 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减退、智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能力下降等;2. 意识障碍:轻度痴呆、混乱、昏迷等;3.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乏力、视觉障碍、言语困难等;4.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抽搐、肌肉痉挛等。
二、实验室检查低钠血症痴呆脑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1. 血浆钠浓度:低于135mmol/L;2. 血清渗透压:低于280mOsm/kg;3. 尿液电解质、尿量等检查:排除尿钠过多或尿量不足引起的低钠血症;4. 血清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低钠病症。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头部CT或MRI等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梗死、出血等病变。
四、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能需要做其他相关检查,如脑电图(EEG)、脑脊液检查等,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诊断标准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确诊标准如下:1. 符合低钠血症相关症状;2. 血浆钠浓度低于135mmol/L;3.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4. 有脑功能障碍的影像学表现;5. 完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6. 临床医生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对于诊断低钠血症痴呆脑病,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低钠血症痴呆脑病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低钠血症痴呆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其诊断标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痴呆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善忘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并渐进加重,初期可见患者对近事遗忘;平时经过的事情,似是而非,记忆不全,常不自觉地进行虚构而被认为“说谎”。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纷繁多样,总以渐进加重的善忘前事、呆傻愚笨以及性情改变为其共有特征。
1、善忘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并渐进加重,初期可见患者对近事遗忘;平时经过的事情,似是而非,记忆不全,常不自觉地进行虚构而被认为“说谎”。
进而发展为近事及远事记忆能力均减退,甚至不能记起自己的年龄、出生年份等。
2、呆傻愚笨表现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思维迟钝:注意力集中困难,渐至计算力明显下降;动作笨拙,时常发生错穿衣服、系错钮扣等现象,重者不能自理。
3、性情改变情绪变化无常,不能自控,不修边幅,自私多疑。
或表现抑郁,闭门独处,寡言少语;或表现亢奋,忽哭忽笑,言辞颠倒。
重者表现为攻击行为,妄想,幻听幻视等。
二、诊断
1、智能缺损,其严重程度足以妨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轻度: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降,尚保持独立生活能力;中度:除进食、穿衣及大小便可自理外,其余生活靠他人帮助;重度: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记忆近事能力减弱,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常有遗忘。
3、抽象概括能力明显减退;或判断力明显减退;或失语、失用、失认,计算、构图困难等。
4、性格改变,孤僻,表情淡漠,语言噜嗦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等。
5、起病隐袭,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
但也有少数病例起病较急。
6、精神检查、颅脑Cr、删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郁病痴呆的神志异常需与郁病中的脏躁一证相鉴别。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且无智能、人格方面的变化。
而痴呆可见于任何年龄,尤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并伴有明显的智力、记忆力、计算力及人格情感的变化。
2、癫病癫病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俗称“文痴”,以成年人多见。
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疾病,多发于老年人。
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重症痴呆患者与癫病在精神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
精神检查、Cr、Mm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3、健忘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
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动作笨拙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
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
痴呆根本不知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而易忘,且健忘不伴有神志障碍。
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
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精神检查、CT、Mm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