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20
《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简介《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科护理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1. 职业素养:在课程中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 患者为本:在课程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理解患者,注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3. 团队协作:在课程中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实践操作:在课程中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具体思政内容1. 尊重生命:在课程中强调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 职业道德:在课程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培养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
3. 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中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外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专业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患者为本、团队协作和实践操作能力。
《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外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科,是针对外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的系统学习。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为外科患者提供全面、科学、高质量护理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外科手术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掌握术后护理的应用技能。
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理解:通过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解外科手术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技能与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和应用方法,能够正确、规范地进行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
3. 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够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协助医务团队开展工作。
4. 创新与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病例分析、讨论交流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外科护理学概述1. 外科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2. 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历程3. 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外科手术与护理1. 外科手术的分类与特点2. 外科手术的准备工作3. 外科手术的护理要点4. 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第四部分:常见外科疾病与护理1. 甲状腺疾病与护理2. 肺癌与护理3. 胃癌与护理4. 结直肠癌与护理第五部分:实践操作与病例分析1. 外科护理技能的实践操作2. 外科护理病例分析与讨论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外科护理专业人才。
本课程还将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任务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外科领域病人临床护理、预防保健以及促进人类健康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和强化遵循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利用所掌握的本课程专业知识及技能,开展临床及社区整体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外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的主要内容。
2.掌握外科常见病病人的救护原则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对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3.熟悉外科常见病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4.熟悉外科常见病病人的处理原则。
5.熟悉手术室基本工作内容,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原则,具有初步管理手术室和配合常见手术的能力。
6.了解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目标、护理评价和有关疾病的概述。
7.能够应用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础护理技术及外科常用专科护理技术,初步解决外科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常见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8.具有运用外科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向个体、1/ 20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健康促进服务的能力。
9.培养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在外科护理实践中表现出尊重、爱护护理对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热情耐心、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具有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
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时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一、绪论 1 0 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2 0 三、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2 0 四、麻醉病人的护理 2 0 五、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 2 0 六、手术室护理工作 3 0 七、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2 0 八、损伤病人的护理 2 0 九、肿瘤病人的护理 1 0 十、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 3 0 十一、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1 0 十二、胸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5 0 十三、腹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7 0 十四、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 0 十五、泌尿及男生殖系疾病病人的护理 6 0 十六、肾上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3 0 十七、骨与关节疾病病人的护理 5 0 十八、皮肤疾病病人的护理 5 0 十九、性传播疾病病人的护理 3 0 合计 56 0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四、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外科护理学的范畴,外科护理学的进展。
《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1. 引言1.1 课程背景《外科护理学》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外科护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课程。
外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外科手术的日益普及,外科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帮助护理学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和专业素养。
《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涵盖了外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常见外科疾病的护理方法、外科手术前后护理及并发症处理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外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本课程的受众对象主要是护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护士人员。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外科护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内容到此结束】1.2 课程目的外科护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外科患者的护理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胜任外科护理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概念、相关技能和规范,为未来成为优秀的外科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学生了解外科护理的专业背景和必备知识;培养学生对外科手术流程和术后护理的认识;指导学生掌握外科护理中的常见技能,如换药、管道护理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医生、患者和家属有效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外科护理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护理决策。
1.3 受众对象受众对象是指参加《外科护理学》课程的学生群体,主要包括护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这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知识,并对外科护理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外科护理学》课程,能够深入了解外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处理外科疾病和手术患者的能力,提高对外科护理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外科护理学1》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如何从现代护理观点出发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外科护理学绪论、外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外科休克、麻醉、手术病人外科护理、肿瘤病人的护理等。
其总目标是向学生介绍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开发,护士素质和护理道德得到培养,能运用上述知识,以整体的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较熟练的护理技术和优良的工作态度,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把现代护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应用到外科病人的护理中,能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需要,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
2.具有较强的临床外科护理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熟悉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掌握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和识别病情变化、配合临床检查、做好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护理等)。
4.对紧急和危重病人做出恰当的应急处理。
5.对手术治疗病人进行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护理;在指导下与医生合作,完成手术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
6.按操作规程进行规范的常见外科护理操作。
7.具备外科疾病预防保健的基本有关知识与方法,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8.学会合作,关心他人,爱护病人,并具有认真、严谨、热情和勤快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坚持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灵活运用地讲授、自学、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护理为教学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动态,反应学科发展水平。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什么是外科护理学 0.5学时知识点:外科护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外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外科护理学》是高职院校三年制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临床必修课程,是一门从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到临床治疗的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专业核心课程。
其开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身心评估及实施护理措施,为日后从事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地位《外科护理学》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护理学、健康护理学等知识为基础,与同期的《内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课程一起,为护理专业的专业临床课程。
3.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外科病人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外科护理学的新动向、新进展。
培养学生扎实的外科理论基础、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应用外科护理知识和技术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运用外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来指导临床,为广大基层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护理专业医务工作者。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基本思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结合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依据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要求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章节(项目任务)课程为主题,以护士执业资格标准为教学依据,扎实临床思维辩证和操作能力,以适应临床岗位为目标,使教学内容模块化。
(2)本课程以护理临床需要为目标,以外科知识的层次为基础。
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教学中尽可能的模拟临床情景。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外科病人的护理知识,为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外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科护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问题,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包括手术前准备、手术后护理、伤口处理、引流管护理等。
2. 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
3. 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4.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外科基本技能,如手术器械的使用、伤口换药、引流管护理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科护理知识。
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包括实验操作、课堂参与度等。
3. 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的15%,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外科护理方面的课程论文,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护理学专业的外科护理学教材,同时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2. 课件:提供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3. 实践操作视频:提供外科基本技能实践操作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4. 课外学习资源:提供相关网站、论坛等课外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团队与支持条件1. 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外科护理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将涉及外科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旨在教授学生有关手术室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的各个方面。
课程大纲
本课程包括以下主题:
- 外科手术室护理
- 手术前期准备
- 神经外科手术和心脏手术护理
- 麻醉和麻醉后护理
- 围手术期护理
- 外科器械和清洁消毒
- 手术室安全和紧急情况处理
- 护理文献和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经过本门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获得以下技能和知识:
- 掌握外科手术室的设备、仪器和消毒技术
- 熟悉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和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并能提供相应的护理支持
- 理解麻醉的原理、类型和作用,学会在手术后协助患者恢复- 掌握围手术期护理的技能,了解如何处理并发症和风险
- 熟悉手术室的安全标准和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 了解护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有能力进行护理文献的筛选和综述。
本课程将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支持,以备日后的临床实践之用。
《外科护理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外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到临床治疗的系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外科护理技能来解决外科护理岗位中常见病、多发病护理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外科护理学》与《内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一样是护理专业的专业临床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外科护理学的新动向、新进展。
培养学生扎实的外科理论基础、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
为广大基层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护理专业医务工作者。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一、设计思路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护士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护理临床需要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特点,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外科病人的护理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有机融合。
二、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总课时为144课时,其中理论94学时,实践50学时。
课程框架及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第四部分教学与评价建议一、教学建议1.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代替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尝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断提高。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能在在真实或仿真的医疗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提供良好的保证。
同时,也可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综合模拟训练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医学知识复杂多变,有些问题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或文字描述清楚,这些问题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课程,国家执业护士注册考试的必考课程,涵盖了外科护理领域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整体护理思想。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方法,对外科各系统疾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为护理对象提供减轻痛苦、预防残疾、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学习必须借助各种模拟实践操作训练和临床实践,把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与卫生保健工作的执业本领,构建外科护理岗位及临床护理岗位群工作任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所学的《外科护理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为护理对象服务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人文好、技术精、高技能、能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敬业奉献,勇于担当、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志向和精神。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的理念秉承我校“大医精诚”的校训,旨在实现我院“三精”(精心、精湛、精美)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要求,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如灵活运用PBL、sandwich教学法、病案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践和临床见习等,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应用型护理人才。
2.课程设计思路(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以培养外科护理学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组合,优化教学结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目标,以培养外科护理学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组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必要、够用”的原则,制订出教学大纲。
(3)按照职业资格和职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职业性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要求为主线,融入临床执业护理护士资格标准,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以典型案例为裁体,设计学习情境。
《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一、课程背景《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针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外科手术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外科护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也变得越发重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外科护理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外科疾病的特点和护理重点,掌握外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外科病理生理过程及其与护理的关系。
2. 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技能,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等。
3. 能够分析并处理外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和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教学。
通过真实的病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外科疾病的特点和护理方法。
2. 实施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外科手术过程和护理要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进行团队合作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和实际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强调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实习实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外科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和护理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占比60%,包括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实验操作等。
2. 期末考试占比40%,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
3. 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通过操作考核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实验操作3. 课堂讨论4. 实地观摩5. 临床实习八、教学安排1. 每周3学时,共16周2. 第1-4周: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 第5-8周:外科病理生理及其与外科护理的关系4. 第9-12周:外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技能5. 第13-16周:外科护理实践操作和病例讨论通过以上的说课设计,希望能够将《外科护理学》这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在实践中能够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外科护理学课程标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药理学,护理评估,基础护理学。
六、教学内容和要求1.手术前病人的护理能力目标:能熟练为病人做好术前手术区皮肤准备工作。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对病人进行手术前的常规准备工作;知道各种手术的备皮范围。
态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学之间并能很好的相互合作。
2.麻醉病人的护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对病人进行麻醉前的常规准备工作;能通过案例进行判断分析;能对麻醉病人实施正确的护理。
知识目标:能描述麻醉的分类及各种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知道局麻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学会椎管内麻病人及全麻病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态度培养目标:表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尊重与关爱;培养学生思维判断能力。
3.手术室护理工作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示教学生能按规范操作进行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手臂的清洁和消毒、穿无菌手术衣)及病人手术体位的安置;学会手术中的配合和手术中的无菌原则。
知识目标:能描述常用手术器械及物品并能说明其用途;知道手术室的设施与布局;理解手术室管理的规则。
态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要表现出严格的无菌观念,工作认真负责,动作灵活敏捷。
4.手术后病人的护理能力目标:通过病案分析能对手术后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描述手术后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知道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态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病例中。
5.体液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能力目标:学会静脉补钾的原则和静脉补液原则;能通过案例分析对体液平衡失调病人进行护理。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学会对体液失衡病人进行评估和疗效观察;能描述体液平衡失调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态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病例中6.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能力目标:知道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措施;理解常见外科感染的概念、分类、典型临床表现;能使用所学理论对外科感染病人实施正确护理。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的外科护理学是医学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外科护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使其能够在外科手术中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外科护理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外科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1.外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外科护理学的定义和范围-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历程2.外科手术前的护理-患者术前准备和心理关怀-手术室准备和消毒-手术器械和设备准备3.外科手术中的护理-手术室团队合作与沟通-不同类型手术的护理要点-外科手术中的急救护理4.外科手术后的护理-患者术后监护和疼痛管理-外科创面和伤口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5.外科护理中的常见技术和操作-静脉输液和药物注射技术-管路引流和护理-大型伤口敷料和换药6.外科护理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外科护理常见的事故和事件分析-外科手术常用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护理团队的安全和职业道德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实习等。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评价-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等)占30%-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占20%-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占30%2.期末考试评价-知识理论考试占20%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主编:XXX出版社:XXX参考书目:1.《外科护理手册》主编:XXX出版社:XXX2.《外科护理学导论》主编:XXX出版社:XXX六、教学计划1.第一学期-第1-4周:外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第5-8周:外科手术前的护理-第9-12周:外科手术中的护理2.第二学期-第1-4周:外科手术后的护理-第5-8周:外科护理中的常见技术和操作-第9-12周:外科护理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以上是《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课程的具体教学进度和辅助教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外科护理学》课程自评报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护理学教研室2010年3月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整个医学发展史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更新变化。
早在19世纪中期,随着无菌技术、止血、止痛、输血、麻醉镇痛等技术的相继问世,促使外科学飞跃的发展。
与此同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因在战时护理伤病员的卓越成绩,由此创建了护理学,并延伸出外科护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创办于1984年。
成立26年以来,外科护理学作为本科生护理专业的主修课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贴近临床的专业课程。
外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从外科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技能两方面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奠定坚实基础。
外科护理学任课的主讲教师11人,临床实践教师14人,总计25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副主任护师4名,其余均为讲师/主管护师。
另外,外科临床护理实习基地包括13个临床科室,拥有20余名护理临床带教教师。
一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配有专职护理辅导教师。
承担学校五个院系部三个层次多个轨道的外科护理学理论授课教学工作,包括: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五年制护理本科、三年制护理专升本科、中外合作办学3+1本科项目;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护理专业六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二年制专升本科;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护理专业五年制本科;中国医科大学高等技术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及四年制中专;中国医科大学网络学院护理专业本科。
外科护理学教师队伍始终是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一支主力军,教学力量雄厚,师资配置精良。
近五年,主编和副主编教材7部,参编16部;曾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15项;发表外科护理学术论文65篇;连续多年荣获院、校“优秀教师”4人次,“十佳教师”2人次,“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1人次,“讲课标兵称号”1人次,“白求恩奖章称号”2人次,“优秀临床带教科室”2个科室。
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5名教师分别担任辽宁省和沈阳市护理分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二十多年来,外科护理学教育本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运用外科护理学知识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最终达到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一、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一)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外科护理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教育应着眼于贴近临床,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未来的办学思想而进行一系列教学体系的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
主要包括:①加强外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科理论的教学;②根据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适当调整外科护理教学内容;③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学科定位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临床疾病谱和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外科护理教育本着培养具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护理专门人才。
外科护理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运用外科护理学知识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最终达到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二、教学队伍外科护理学授课的主讲教师均为本科学历以上,其中硕士学位5人,占45.46%。
以中青年教师居多,其中45岁以上2人,占18.19%;35岁~45岁7人,占63.64%;35岁以下2人,占18.19%。
(一)课程负责人基本概况:课程负责人孙田杰199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0年毕业于泰国清迈大学研究生院,2008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
1997-2007年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科护士长;2007年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社会任职:孙田杰老师除了护理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在社会上担任多个要职:中华护理学会资深会员、辽宁省外科护理学会主任委员、沈阳市外科护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编委、中医科大学学报编委。
教学工作:孙田杰老师承担下列课程:外科护理学,双语外科护理学。
2002-2003年度荣获“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3-2004年度荣获“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科研工作:(1)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3项,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划1项,辽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1项,沈阳市年度科学技术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
(2)主编教材2部,主编出版书籍4本,副主编书籍5部。
(3)发表论文40余篇。
2004年荣获“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主讲教师1.郑瑾: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担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了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工作,每学年28学时以上,每年学生数达200多人,现正培养1名护理学硕士。
郑瑾副教授在专业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在核心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4篇文章,承担了卫生部课题“护理管理人员上岗前培训制度的研究”、辽宁省教育厅课题“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个性特征、身心状态对其遵医行为与治疗效果的影响”。
参编《全国护理专业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成人护理学》。
2007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李晓波:硕士,副主任护师。
现担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护士长。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了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工作,每学年30学时以上,每年学生数达200多人。
李晓波副主任护师在专业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在核心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6篇文章,承担了卫生部课题“护理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制度研究”。
参编《全国护理专业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专升本教材《外科护理》、五年一贯制教材《外科护理学》。
2008年荣获“优秀临床带教科室”称号、200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十佳护士长”称号、2005年荣获“优秀临床带教科室”称号。
3.叶茂:硕士,讲师、主管护师。
现担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护士长。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了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工作,每学年40学时以上,每年学生数达200多人。
叶茂讲师在专业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在核心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篇文章,承担了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省护士临床护理能力发展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近五年来参加学术会议:2008年11月份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2008年10月份参加“亚太地区卫生突发事件与灾害护理协作网会议”、2007年11月份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
2006年荣获院“十佳教师”称号、2008年荣获院“优秀教师称号”。
4.杨昱:本科,讲师、主管护师。
现担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甲状腺科护士长。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了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工作,每学年26学时以上,每年学生数达200多人。
杨昱讲师、主管护师在专业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在核心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文章,参编《主管护师晋级考试用书》。
2006年度护理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中取得第三名,荣获“优秀奖”、2007年度荣获院“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度护理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中取得第一名,荣获“讲课标兵”称号、2008年度荣获院“十佳教师”称号。
(三)年青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1.实施“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制度:青年教师第一次授课或新开授课内容前,必须进行试讲。
试讲合格者才能正式给学生授课。
同时,充分发挥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书写教案、备课,并与其共同授课,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实施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培养青年教师的外科护理专业水平和教学授课技巧,护理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特请国内知名护理专家主持,并规定每一名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这种学术交流。
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定期听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授课,开展授课经验交流会,提高了青年教师专科业务能力,达到自我完善目的。
3.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开展青年学习培训班;投入大量资金,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外科护理教育理念,了解国际最新护理研究动态和热点,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提供良好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掌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具体的教学研究和学术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5.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授课竞赛,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外科护理业务水平,同时,也激发了青年教师比学赶超的学习动力。
外科护理学课题组教师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扶助青年教师成长。
三、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一)教学内容的改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护理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外科护理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随之不断改革,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外科临床实践,护理贴近病人,贴近社会。
通过调整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课的比例,增加临床实践课的学时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增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护理相关选修课程作为外科护理学课程的补充,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1.运用PBL教学模式我国于1986年引进PBL教学法,它的核心是把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问题引入基础课中,让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早期接触临床问题,形成一种有教师指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PBL教学模式改被动授课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更换引流管的实验教学时,引用相关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外科护理学科知识认识和分析临床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