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
- 格式:pptx
- 大小:67.60 KB
- 文档页数:12
单招单考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汇总4.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 暴:同“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 被:通“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10.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11.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 “敝”:通“弊”,弱点。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13.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 不:同“否”,不。
畐恫。
“或师焉,或不焉。
”16. 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17.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 廛:通“缠”,量词。
“胡取禾三百廛兮?”22 .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23.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24.讎: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5.鉏:同“锄”,锄头。
名词。
“鉏擾棘矜,非铦xin (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27.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8.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高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复习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一、概念辨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
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
如“莫”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1.从语音方面来看(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畔”通“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蚤”通“早”)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通“背”)(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文言文阅读复习之通假字【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操作性细化目标:一、了解通假字的基本概念。
二、明确通假字的认知需要。
三、掌握课内出现的通假字。
四、辨析课外出现的通假字。
【学情分析】一、本节课为竞赛课,教学环境非常陌生,面对的更是抽签选定的素未谋面的学生。
如果不能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最大程度地打消师生间的心理隔膜,教学流程必将出现阻滞。
因此,“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文言文阅读”是一个庞大的复习体系,在中考复习的实际操作中,至少要花费两个周课时的时间,在仅仅40分钟的竞赛课时内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所有面上的复习的。
与其贪图所谓“全面”强人力而不支,不如抓好一个细节实有所获。
这是把“通假字”这一相对集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
三、从知识性的角度来分析,通假字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必然遇到而老师必然讲解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对这个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
复习过程中,重点不应该是原有知识的重复,而应该是更为高效的归纳。
四、九年级的学生在中考将近时,急需获得的是如何应考的信息,所以可以考虑带领他们研究中考的近几届考题,找到应考的捷径。
【教学媒体】PPT课件演示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策略】〈课件演示1〉一、导入。
〈导入语设计〉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引用了一句歌词“流动的美丽充满着朝气”,可是他不小心把“朝气”写成了“潮气”。
讲评作文时,我给他指出了这个错别字,当时他笑笑,接受了。
前两天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背诵,复习到“对联六副”,他拿着书来找我了:“老师,你看!‘山海关孟姜女庙联’的注释上明明白白写着‘朝’同‘潮’。
怎么古人写了就叫‘通假字’,我写了就叫‘错别字’?”〈课件演示2〉那么,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板书课题〉通假字的复习二、追源溯流说通假。
汉字的通假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先秦文献中尤为常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 .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a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on”。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诲:教导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担:担子止:通“只”。
6、日知其所亡。
(《乐羊子妻》)日;每天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
答案:①“傍”同“旁”,旁边②“不”同“否”,否则③“嘿”同“默”,沉默④“息”同“熄”,灭⑤“乡”同“向”,当初;“弗”同“费”,破费⑥“亡”同“无”,没有⑦“寤”同“悟”,醒悟,觉悟。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结合语境推测出的意思和本字含义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
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
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
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类型典例
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楫”是衬字
语素意义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
【精准点拨】
偏义复词识别“三根据”“三注意”
方法示例
三根据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
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
这个语素上面
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五、“如……何”“如……何”是由动词“如”加疑问代词“何”,组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把……怎么样”。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六、“以……为……”“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与后面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作……”。
例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幼时记趣》)七、“此……所以……也”“此……所以……也”是固定结构,译为“这就是……的原因”。
例如:2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出师表》)八、“然则……”“然则……”,连词,用于分句句首,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用以承接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
例如:、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九、“与其……孰若……”“与其……孰若……”的句式,用作比较、选择的复句,相当于“与其……还不如……”停顿方法归纳: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些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