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篇一: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通假字】总结归纳梳理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总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通假字必修1~ 5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38、岁亦莫止;莫,通“暮”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50、府吏见丁宁叮咛;兰亭集序5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赤壁赋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55、山川相缪通“缭”,环绕56、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57、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61、杯盘狼籍“籍”通“藉”;游褒禅山记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必修三琵琶行并序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寡人之于国也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过秦论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困顿,失败;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7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7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师说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念奴娇-赤壁怀古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廉颇蔺相如列传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8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苏武传90、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9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94、法令亡常“亡”通“无”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张衡传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100、傍行八道傍,通“旁”101、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归去来兮辞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腾王阁序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10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逍遥游108、北冥有鱼“冥”通“溟”109、而征一国“而”通“能”11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11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11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陈情表114、夙遭闵凶通“悯”,怜悯11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1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117、四十有四通“又”。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莫,通“暮”)39、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梨树。
)《离骚》40、偭秦规矩而改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通假字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莫,通“暮”)39、彼尔维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6、币:持千金之资币(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物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10、股: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
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鸿门宴》15、婚姻: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6、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
今义:略)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古义:肴山以东。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汇编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12、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1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
(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32、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通假字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38、岁亦莫止..莫;通“暮”39、彼尔维何.. 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50、府吏见丁宁叮咛..兰亭集序5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赤壁赋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5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56、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57、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61、杯盘狼籍“籍”通“藉”..游褒禅山记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必修三琵琶行并序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寡人之子国也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过秦论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7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7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师说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廉颇蔺相如列传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8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苏武传90、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9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94、法令亡常“亡”通“无”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 “决”通“绝”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张衡传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100、傍行八道傍;通“旁”101、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必修五归去来兮辞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腾王阁序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10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逍遥游108、北冥有鱼“冥”通“溟”109、而征一国“而”通“能”11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11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11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陈情表114、夙遭闵凶通“悯”;怜悯11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1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117、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烛之武退秦师》1、原文: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如今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
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
2、原文:共其乏困。
译文: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通假字:共,通“供”,表示“供给”。
3、原文: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通假字:厌,通“餍”,表示“满足”。
4、原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通假字:阙,通“缺”,表示“缺损、削减”。
5、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文: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6、原文: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逝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是不明智的。
通假字:知,通“智”,表示“明智”。
二、《荆轲刺秦王》1、原文:秦王必说见臣。
译文: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2、原文:使工以药淬火。
译文:让工匠用毒药水浸到匕首上。
通假字:淬,通“悴”,cuì,表示“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原文:日以尽矣。
译文:时间跨度不早了。
通假字:以,通“已”,表示“已经”。
4、原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通假字:陵,通“凌”,表示“凌辱”。
5、原文:今日往而不反者。
译文: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
通假字:反,通“返”。
6、原文:请辞决矣。
译文: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通假字:决,通“诀”,表示“诀别”。
7、原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译文:燕王确实害怕大王您的威严啊!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8、原文:故振慑。
译文:所以有些害怕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9、原文:设九宾。
译文:设九宾之礼。
通假字:宾,通“傧”,傧相(bì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原文: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语文学习打卡: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附通假字汇总必修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翻译: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高中必修五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归去来兮辞》1、原文:曷不委心任去留。
译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通假字:曷,通“何”,表示“为什么”。
2、原文: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译文: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通假字:衡,通“横”,与“纵”相对。
3、原文: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译文: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通假字:景,通“影”,表示“日光”。
《腾王阁序》105、俨骏群于上路(“俨”通“严”,整治)译文: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10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二、《滕王阁序》1、原文:俨骏群于上路。
译文: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
通假字:俨,通“严”,表示“整治”。
2、原文:云销雨霁。
译文:正值雨过天晴。
通假字:“销”通“消”,表示“消失”。
4、原文:所赖君子见机。
译文: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
通假字:机,通“几”,表示“预兆”。
三、《逍遥游》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译文:北海上有一条鱼,他的名字叫做鲲。
通假字:冥,通“溟”。
2、原文:而征一国。
译文: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
通假字:而,通“耐”。
3、原文:小知不及大知。
译文: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
通假字:知,通“智”,表示“智慧”。
4、原文: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通假字:辩,通“辨”。
5、原文:旬有五日而后反。
译文: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
通假字:有,通“又”。
6、原文:御六气之辩。
译文: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通假字:辩,通“变”,表示“变化”。
译文:孤独无靠116、常在床蓐译文:常年卧床不起117、四、《陈情表》1、原文:夙遭闵凶。
译文: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
通假字:闵,通“悯”,表示“怜悯”。
2、原文:零丁孤苦。
译文:孤独无靠。
通假字:零丁,通“伶仃”,形容孤独的样子。
3、原文:常在床蓐。
译文:常年卧床不起。
通假字:蓐,通“褥”,指草席。
4、原文:四十有四。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