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同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 格式:docx
- 大小:11.66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失业与通货膨胀摘要: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领域的经典理论,说明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两大难题。
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制定适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至关重要,抑制其带来的经济危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失业率通货膨胀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1.失业的成因理论(1)劳动力就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着劳动工资计划的制约,工资水平不能反映劳动力的流动及供求状况。
使得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城市本身的就业困难的问题上,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劳动力资源不易被吸收。
(2)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而产生的,即由于经济中工作的性质和社会习惯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影响工人与厂商的行为产生的。
一种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就业标准形成的。
今后企业的失业者主要是那些缺乏专业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较低的职工。
另一种失业是由于地区之间的供求结构不平衡造成的。
比如1980年以后,广州就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同时还出现煤炭、化工、建筑、纺织等行业难招工的现象。
但在其他城市,在劳动力新增的同时在职职工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2.通货膨胀的成因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当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时增加总需求会增加总供给,但不会引起物价上涨。
但是在充分就业时,资源充分利用,总需求的增加势必会引起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决定宏观经济波动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为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结构性通货膨胀。
认为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过程将导致通货膨胀。
因为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如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会使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三)货币供给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进了通货膨胀。
它是指在供给方面提高了生产成本,但不存在过度需求,从而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走势以及分析社会经济状况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探讨这一关系,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基本概念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当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实际所需,就会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物价上涨。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并且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没有能够找到工作的状态。
二、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理论(一)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关系的一种曲线。
它表明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低。
(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经济会自动调整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三、例题分析例题1:假设一个经济体的自然失业率为5%,当前的失业率为7%,通货膨胀率为 2%。
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失业率降低到 6%,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预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解析: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短期关系,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由于失业率从 7%下降到 6%,超过了自然失业率 5%,所以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具体上升的幅度需要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来确定。
例题 2:如果一个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失业率却没有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解析: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
比如,通货膨胀可能是由成本推动因素引起的,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等,而不是由需求拉动引起的。
此外,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的僵化等也可能导致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并存。
四、影响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因素(一)预期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导言就业市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它们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所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程度。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反映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1.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负相关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下降,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压力,进而抑制了物价上涨。
相反,当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减弱,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的成本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2.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呈现正相关关系。
当经济处于高度繁荣时,失业率较低,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紧张,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这种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高失业率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治安问题。
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2. 货币政策的调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当失业率较高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率。
而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等方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与失业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两个议题展开讨论,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体上持续上涨的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一定水平时,就会对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供给过度等。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人民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首先,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当人们预期物价上涨时,他们会更愿意消费,从而刺激商业活动的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可以减少债务负担。
借款人可以通过偿还相对金额更低的贷款来受益。
此外,通货膨胀还可以推动创新和投资,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然而,通货膨胀也会给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高通胀率使企业对未来的经济环境感到不确定,抑制了投资和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通货膨胀使人民的购买力减弱,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社会稳定。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引发物价上涨的预期,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形成恶性通胀的恶性循环。
二、失业失业是指在就业人口中没有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的升高通常意味着经济低迷,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减少。
失业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相关,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技术进步等。
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失业会导致个人经济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压力和困扰。
其次,失业会造成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此外,失业还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减少失业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招聘,提供培训机会,减税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促进就业的增长。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分析及对策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它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而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一、西方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有着直观表述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失业率便会下降;而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会上升。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他们把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修正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使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这样的现实。
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又一次修正,即短期内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长期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
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否会影响失业率呢?这种相关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又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二、中国的失业和通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
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总体平均数,也就是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国际上通常使用CPI(ConsumerPrice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2010年至今。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前言对于经济学的学生们来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一种经济指标的普遍概念。
就像血压和心跳是身体健康的指标一样,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健康的指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同时,还会分享一些个人的独特观点和看法。
一、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参与劳动力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例。
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失业率可以明确国家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
高失业率的一个明显结果是所得分配不平等。
二、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在商品、服务和房地产三个领域中出现。
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经济问题,因为它会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数据表明,失业率低的时期通常会引发通货膨胀。
这似乎是一个并不成立的论点,因为如果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出现,那么消费将会增加,从而将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这需要理解市场机制和供需平衡之间的关系。
当失业率降低时,企业将竞争去招募有技能的员工,工资水平上升,并提高生产成本。
这可能会导致企业不得不提高售价以覆盖这些成本,从而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反过来说,当失业率高时,有大量的闲置工作能力,工资水平就会稳定,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
因此,企业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的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都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过高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会被抑制。
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资本不存在,从而降低了个人和国家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率高时,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都会进一步下降,这也会导致经济活动的放缓。
然而,适度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更好地诠释出来。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同理论的比较及启示作者:李建雄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3期李建雄(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131)摘要: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历年来一直是宏观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但凯恩斯、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态度也大不一样。
关键词: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9-02自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以来,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各自假设条件不一样,分析的视角也不一样,导致对此问题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
下面笔者先对几种典型的观点进行一下概述。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不同理论1.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则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所采用的增加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其主要效应是使生产进一步扩大,不会导致物价大幅度上升,物价只会在生产扩大的过程中随着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而逐渐缓慢上升。
但是,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旦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无法进一步扩大,此时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引起物价同比例上涨,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在于强制流通的纸币和信用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以货币代表的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以得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需求过度和消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与失业也不可能同时并发。
但是,50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种“需求拉动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失业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同时物价加也温和地持续上涨。
为了解释这一经济现象,力求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既能保证充分就业,又能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新古典综合派便将“菲利蒲斯曲线”引入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中。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曲线分析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作出选择,取得失业与通货膨胀这两个祸害之间的平衡。
在菲利蒲斯之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用“成本推进论”来解释失业与物价水平上涨并存的现象,即认为,物价水平上涨是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水平)的上升造成的。
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上涨,由于这种物价上涨是由供给一方的成本上升引起的,所以抑制货币总需求并不能阻止物价上升,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雇佣劳动力,失业人数相应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说过:“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这就助成了—种趋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1。
1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Y0P ASAD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实证分析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稳定的联系。
2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重要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
•第二,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承认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第三,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根据。
3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论预期学派的观点。
•短期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内。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的曲线。
所以,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向下方倾斜的曲线。
4如图•图5•但是在长期中,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早晚会一致。
这时的菲利浦斯曲线是条垂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6•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
它表明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无论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
所以,也就没办法,通过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
菲律浦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
7第四节对付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策•一、紧缩性需求政策的运用•当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可采用紧缩性需求政策制止通货膨胀。
从而使总需求减少,通货膨胀率下降。
•当采取紧缩性政策时,有两种作法,一种是逐渐地紧缩使通货膨胀逐渐得到制止。
同时失业率增加得又不那么快。
另一种是大幅度地紧缩,使通货膨胀得到较快制止,同时失业率上升也较大。
89如图•图P0Y 00AS1P 0P 1P 0Y 0P 0P 11以上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前一种对产量影响较小,不会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波动,避免了过分的衰退。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它是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提出的,他发现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而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这一理论对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中两个关键的宏观经济问题。
常规经济学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市场紧缩,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企业需要提高工资以留住或吸引员工,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松弛,企业面临雇佣劳动力成本的压力,降低工资或缩减用工规模,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是唯一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供给冲击等。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准确地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方法。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供给和需求。
供给方面,失业率的变化主要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
当劳动力市场紧缩时,企业会提高工资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导致失业率下降。
需求方面,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水平。
当经济增长迅速,需求上升,企业为了满足需求会提高产品价格,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的不同。
在发展中国家,菲利普斯曲线通常呈现为正相关,即失业率的升高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在发达国家,菲利普斯曲线通常呈现为负相关,失业率的降低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三、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政策的启示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权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目标。
19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物和服务供应量的增长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但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本文将讨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相互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失业率相对较低;而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意味着经济繁荣,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降低了失业率。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非是一个稳定的关系,而是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都可以短期内打破菲利普斯曲线。
供给冲击指的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导致生产能力的减少,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失业率的增加。
需求冲击则是由于消费者支出的增加或减少而导致经济波动,进而影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另外,通货膨胀和失业也可以相互影响。
通货膨胀会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意愿下降,从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同时,失业率的上升也会导致社会支出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形成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和失业对经济的影响也有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导致失业率的下降,因为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供给侧经济学理论,认为高通货膨胀率会提高工资水平,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进而抑制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互相关联的现象。
尽管传统理论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但实际上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政府和央行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平衡它们,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各派经济家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解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的确令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由此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是为什么会存在多种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究竟哪一种理论是正确的理论?如何正确地评判各学派的经济理论显然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如果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将难以真正把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做到尽可能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判各学派的经济理论甚至还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和看法并就此请教于学界的各位同仁。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对西方经济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解释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四种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本人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展开分析和评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经济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演变式的科学它改变自己以便反映社会上和经济上的风向的改变实际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社会正如萨缪尔森教授所说的那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自然造成了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或过程的不同认识观点和态度现在看来仅就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理论而言从凯恩斯提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的观点到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再到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可以说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熟悉或深入了解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没有对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引发的通货膨胀产生适应性或理性预期因此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扩大经济社会的有效总需求的从而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然保持所谓的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这也是货币学派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频繁地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而人们对此也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实施就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从而改变其经济行为模式更进一步讲政府从无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了人们从无到有的对宏观经济政策逐渐理性的预期另外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传播与普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形成理性预期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卢卡斯等人的理性预期理论就是对政府当局与社会公众间的经济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个客观反映总之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成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经济学家必须对这种变化提出与时俱进的经济学解释可以说这就是各派经济学家先后提出各种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并各领风骚于一时的主要原因。
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摘要: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失业及其类型。
之后讨论了我国目前局部性通货膨胀的情况和对策。
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研究。
对菲利普斯曲线和费尔普斯理论进行了简单阐释。
中国由于其转轨经济的特点,而且统计资料也是相当不准确和不全面。
所以对中国的研究主要以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为主,提出对中国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稳定通货,使劳动市场真正起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通货膨胀;失业;菲利普斯曲线;费尔普斯理论一、引言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非利普斯通过分析英国1861到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关系,得出了条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即有名的非利普斯曲线。
非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个事实,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进一步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就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就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高。
这现象被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以小同国家数据得到了证明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
一下就此展开论述,以期理清这一关系的脉络。
二、失业其类型及其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一种理论框架,现实中两者常常并不能达到均衡。
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生产会萎缩,而且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即表现为失业。
失业者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失业程度的严重与否。
当然在计算失业率是各个国家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失业的类型大致可分为: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
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同理论的比
较及启示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理论和假设,这些理论和假设试图解释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经济学家们的研究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分别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和自然失业率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即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
菲利普斯曲线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旨在解释英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当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时,工资增长率会增加,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反之,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宽松状态时,工资增长率下降,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导致物价下降。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中,经济政策的重点是调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
例如,它没有考虑到实际经济中的多种因素,如经济增长、产出水平、国际贸易等。
此外,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惯性”,即一旦通货膨胀率上升,就很难再降下来,即使失业
率增加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率。
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也称为长期失业率理论。
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运行在长期稳定状态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下面的失业率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即由技术或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理论认为,任何政府都无法通过调整经济政策来将失业率降至零。
相反,它们在经济周期中会波动,并且可能会超出其长期自然水平。
自然失业率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正相关的。
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自然失业率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实施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保持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自然失业率的稳定水平之下。
以上两种理论的比较表明,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复杂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取决于经济政策,还取决于结构性因素、技术变化和宏观经济状况。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综合考虑菲利普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理论,并在实际政策制定中采取平衡、多重学科的方法。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确定一种适当的经济政策,使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达到稳定的平衡。
政策制定者还应关注经济结构和技术变革,以确保在可预见的未来中长期内实现稳健的经济增长。
此外,企业也应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企业应该关注结构性变化和技术变革,以便调整和重新配置他们的资源和行业,以维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关系。
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有效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的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