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劫——两种文化的正面冲突
- 格式:docx
- 大小:46.54 KB
- 文档页数:4
香港文化的坚韧与自觉作者:严飞来源:《小康》2017年第19期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是一种互补交流的关系。
在强势文化向心力的吸引下,年轻一代香港人的潮流风向标相应得到改变;与此同时,本地文化人则在努力向内延伸挖掘出新的含义,藉以满足本土文化的需要。
香港回归二十年,曾经有媒体的记者问我,香港虽然拥有独有的一套文化体系,但回归后面临大量内地文化的涌入,是否对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导致香港的文化被内地的文化所覆灭。
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是问得不对的,要更清楚地认识一个地区的文化,比较当然不可避免,尤其是当文化并行冲击的时候。
但两种文化并不是一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导致另外一种文化被侵入之后覆灭。
在我看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是一种互补交流的关系。
这种交融互补,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相互影响,你方唱罢我登场,另一种就是强势文化辐射弱势文化,在弱势文化所在地区构建出一个主流文化体系的同时,又扶持弱势文化的发展,让其不失本身应有的光芒。
相比较而言,香港,这一块长久以来都被视为文化缺位的地区,应该更适合介乎于两种情况之间:在强势文化向心力的吸引下,年轻一代香港人的潮流风向标相应得到改变;与此同时,本地文化人则在努力向内延伸挖掘出新的含义,藉以满足本土文化的需要。
香港的特色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香港本土文化生态在内地文化的影响下,确实是式微了。
如果内地传到香港的东西财大气粗,那就非常不适合香港。
但另一方面,内地一些非常好的文艺构思和设计,对于生活视角的采集,都比香港更加前卫和具有针对性,甚至更加带有冒险精神。
比如内地的一些文艺类杂志,他们的视角、选题、内容、版面设计都非常好,而且常常可以对某一特点主题给予几个版面去做深度的剖析,不是那种豆腐块文章的泛泛而谈,这在香港是难以想象的。
我就经常在香港二楼书店的显眼位置看到这些杂志(也包括独立出版物)在售卖,而且销量都相当不错。
反观香港,这里的时尚一成不变,这里的时尚杂志则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之一,因为它根本不是为读者运作的,而是为广告商以及背后的地产主义大老板运作的,所以它的内容一点也不好看,难以做到去改变人们对它的领会。
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引言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不仅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还深刻地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常见的文化冲突类型及其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中最常见的文化冲突之一。
这种冲突体现在价值观、行为习惯、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西方电影中,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的观念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东方电影则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的不同选择和行为。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
许多电影通过描绘老一辈人坚守传统观念和年轻一代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展现了这一冲突。
这类电影通常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接纳新事物,以及如何处理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宗教与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也是电影中常见的文化冲突源。
这些冲突可能表现为对生命意义、道德准则和生活习俗的不同理解。
电影通过展示这些冲突,促使观众思考宗教多元性和信仰包容性的重要性。
民族与种族的问题民族和种族问题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主题。
这些冲突往往涉及历史背景、社会地位、权力关系等方面,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和歧视现象。
电影通过讲述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故事,呼吁人们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
结论电影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
通过展现各种文化冲突,电影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更加包容的精神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中西文化的矛盾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点、传统风俗到思想方式,都有差异。
一、失败的社交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抵达,但却发现很多人都徐徐来迟,穿得也很随意。
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品,可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
聚会上熟人极少,好不简单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交谈起来,谈了大概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特别绝望。
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而后就不再论他了。
两个钟头此后,他拖故走开,回到家,他仍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
他信心此后不再去参加这种聚会了。
(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风俗的差异有一年,荷兰有位嘉宾到中国接见,安排他的夫人观光幼儿园。
那一天下着毛毛小雨,她抵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挺,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畅。
接着观光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
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
她很快结束了观光。
归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观光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此次接见感觉最不舒畅的事,下着雨,为何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 ?为何孩子都是这样正直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当是特别俏皮的,吵喧华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
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次序井然,必定做了大批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
而就欧洲人的思想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明显与我国师生不一样。
我们观光他们的小学,经常感觉学生在讲堂上太随意、缺少纪律,七颠八倒,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
英佳人观光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
这里既波及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相关。
我们强召集体、纪律、合作,他们重申个人、自由、发展自我。
在大学的讲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同议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讲堂上创建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由议论的氛围。
在观看香港之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香港社会的复杂和矛盾。
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的社会。
然而,在回归中国后,香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香港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香港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与内地存在差异,导致了两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另一方面,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
香港之乱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政治方面,香港的民主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在经济方面,香港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持续衰退。
在社会方面,香港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
香港之乱的发生,也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香港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香港的社会应该如何稳定,成为了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香港之乱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香港之乱,同时积极推动香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法律体系的冲突
郭天武;朱雪梅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40)005
【摘要】香港特区与内地的法律体系明显存在冲突,该冲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法律规范冲突,另一类是隐性的法律文化背景冲突。
“九七”后香港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再一次证明了这些冲突的客观性及寻求解决方法的现实紧迫性。
该文透过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件来分析这类冲突的性质、表现形式、复杂程度及发展状况,为两地法律的协调作了探索性研究。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郭天武;朱雪梅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F07
【相关文献】
1."一国两制"下中国区际法律冲突--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比较分析 [J], 刘建华
2.“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冲突 [J], 徐静琳
3.“一国两制”构想在港运行良好——在“一国两制”(内地与香港)经济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J], 饶美蛟
4.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进人新时期——在“一国两制”(内地与香港)经济研讨会上
的致辞 [J], 林建新
5.“一国两制”背景下内地与香港跨文化冲突研究 [J], 管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李安,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呈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以李安的“三部曲”——《喜宴》、《推手》和《色,戒》为例,深入探讨其中所展现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李安“三部曲”概述《喜宴》、《推手》和《色,戒》是李安导演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喜宴》中,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是主题;在《推手》中,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矛盾和融合是主要线索;而在《色,戒》中,则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展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差异和共通之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在李安的“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家庭观念上,东方注重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这种观念的冲突在《喜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在文化背景上,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种差异在《推手》中表现为文化隔阂和误解。
最后,在性观念上,东西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色,戒》中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得以体现。
四、中西文化的融合尽管存在诸多冲突,但李安的作品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首先,在家庭观念上,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例如,《喜宴》中西方家庭的开放与东方家庭的包容最终实现了和谐共处。
其次,在文化交流上,东西方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文化融合。
《推手》中,异国他乡的华人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
最后,在性观念上,东西方也可以通过沟通和理解,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融合。
五、从“三部曲”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李安的“三部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同时,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文化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香港事件个人看法中华民族不断崛起,不断的走向繁荣富强。
香港暴力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必然。
自从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其实英美反华势力早在教育上对香港人民进行了洗脑。
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否会触犯香港人民及幕后势力的利益,这是矛盾的,也是不矛盾的。
因为一国两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对于此次暴力事件的持续发展发酵,其实我觉得正好可以反应民心究竟走向何方。
中国大陆人民一直支持党中央严惩废青,党中央则利用舆论导向谴责暴力事件的组织及个人,港府也在积极配合。
在8月25号暴力事件中,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港府左右手演戏打架观点,左右手分别是港警和港独势力。
可是,我认为,这个观点无论成立与否,都对未来的局势影响不大,一国两制的方针暂时不会变,港独乱港反华直接乱的是香港经济,直接影响是香港人民的利益,虽然对大陆经济有一定影响,可在直接利益面前,坚持香港和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背后反华势力对港独的资金支持,这些地方既然能爆料出来,那么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逃不过中央的法眼,这里不必多言。
回到暴力问题上,英美反华势力知道中国的强大崛起无法阻挡,我们不难发现这是香港内部分裂人士和外部势力的阴谋,外部反华势力无法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瓦解中国,只能从制度不同的香港台湾入手。
那也恰恰反映出一个问题,香港的心究竟在何方?全体人民坚持中国复兴才是最好选择。
临近2020年,全面小康即将实现,中国列车将走向实现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的征途,纵观国际局势,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台海矛盾上升,香港则是另一个制造矛盾的地方,而且对于大湾区的建设有所影响,和平崛起的中国面对暗流涌动的世界形势,最重要的还是团结一心。
为什么中央不能直接出部队镇压港独?其实这是中央的深谋远虑。
一,香港是中国主权领土,是中国内政,应该让当地政府解决,这是政治思路。
二,一旦内地部队到港镇压,必然引起两地人民的矛盾,给反华势力煽风点火有可乘之机,况且这是暴力事件,不是战争,不该镇压,当由当地法律及警察处理。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案例对比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冲突,而文化融合则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一、中西文化对比下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碰撞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19世纪中叶,中国遭受无数次的外国侵略,这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制度思想让中国人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面对西方的侵略,有些中国人选择了抵制外来文化,认为外国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
这种固守传统的思想表现为中国人民群体性的反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义和团运动。
然而,这种单纯的反抗并没有取得成功,相反,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而另一部分中国人则意识到了现代文化的优势,他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试图在融合中实现中国的崛起。
这一时期,中国不少新兴的思潮开始出现,包括康有为的“兴中术”、“求实学”。
他们主张借鉴西方,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这些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基础。
二、文化融合下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扬子江和亚述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巴比伦。
巴比伦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
在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期间,巴比伦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
当时,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
东方文明的巴比伦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交流融合。
例如,巴比伦的象形文字系统被改进和重新发展,造就了新的文字体系,为古代近东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希腊学者们也通过来访、交流唤醒了巴比伦人对于人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的兴趣。
古巴比伦的文化融合是古代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的一个典范,为两大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冲突与融合背后的启示以上两个案例都以文化冲突为起点,但最终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Hk第四讲香港人民的抗争运动一、香港人民与港英当局的矛盾和斗争(一)在香港除了华商中的少数富商之外,绝大多数香港人受到公然歧视.1,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香港高档的酒店和会所严禁华人踏足.早年香港赛马会不许香港人做会员,2,港英政府颁布的“顶区保留条例”.1904年香港立法会通过,将港岛山顶一带(海拔788尺以上)划为欧人住宅区.华人除经港督许可之外,不得在这里住宿(佣人除外).此条例直至1946年才正式废除.3.港府设立之初,便对港岛中心钵甸乍街以东中式建筑物有严格限制,使香港上环一带中西住宅建筑壁垒分明.4,港府建立后,采用了一系列殖民统治的高压手段进行管制,1842年10月4日,港英当局发布宵禁令,严禁香港居民夜间外出.此令于1843年开始实行,1897年才宣布废除,长达半个多世纪.(二)华商与外商的矛盾和冲突在经营层面上,虽然华商与外商因经济利益也有合作,有的与外商合资组建股份公司等.然而,中外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最严重的事件是1857年的毒面包案,400多洋人中毒.现仍为历史悬案.(三)香港人民的爱国斗争英国占领香港并实行殖民统治以来,香港人与外国人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不仅存在华商同洋商在商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更突出的反映在香港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上. 1,最初罢工运动1858年为抗议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香港海员、工人、雇员和商人举行大罢工;离港者约2万人,占当时全港人口的五分之一.2,卸货工人罢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香港人民为了表达反法爱国的心愿,拒绝为进港的法国船只卸货,并举行全港大罢工.法国船东向法院起诉14名工人;港府出动军队和警察拘捕罢工领袖,并判以半年到1年徒刑,激起整个香港社会的强烈反应.被当时媒体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事件.3,新界民众武装反英占领的斗争1899年,英强行向清政府租借新界的消息传出后,激起新界民众的强烈反抗.3-4月间,新界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斗争. 4月16日,英军以武力镇压了民众的抵抗,强行宣布正式接管新界地区.4, 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海员因要求增加工资被资方拒绝,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1922年1月举行大罢工,遭港英当局的武力镇压. 3月1日全港10余万工人开始总罢工;3月4日发生“沙田惨案”;3月5日港英当局被迫答应增加工资10-30%,恢复海员和运输工会,释放被捕工人领袖,罢工以胜利结束.林伟民(1887-1927)广东香山人。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关于《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
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
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Science & Humanities: The Meaning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Abstract: The glorious victories that science has already achieved has never been done by any other knowledge system before. These victories has also produced the viewpoints of Scientism. However, with the more and more authority science obtains, suspicions on this kind of authority begins to appear as well.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hich are science and humanity, has great impact and significance.Key words: Science; humanities; Scientism; Two Cultures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
香港劫
——两种文化的正面冲突
摘抄:致诚数码百度文库:ivanlyp
去过N次香港,印象良好。
因此,今年春节去深圳探母,又就近来港。
走在街头,摩肩接踵,尽是内地乡亲,大呼小叫,恍如并未离境。
在港数日,保持着媒体人习惯,积极收看当地新闻,惊闻香港发生了一些痛宰内地同胞的噩耗,让人胆寒。
一个叫世通假期的香港旅行社因为将多名团安置在在旅游大巴上过夜大大出名。
充满对东方之珠热忱的个别内地游客因此想跳海。
不过跳海的理由的很有趣——要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尖沙咀购物。
事后,香港媒体连篇累牍地批评接待方,相关部门官员郑重致歉。
除了这一惨剧,还有个别内地游客住桑拿房和钟点屋的。
当然宰客新闻也时有发生。
由于发生在华人最看重的春节假期,加上都是同胞,便显得相当刺目。
史称香港劫。
一个客观原因是:新春期间访港内地游客人数有逾双位数同比增长,超出了香港接待能力,加上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终致使局面失控。
其实,这些事和内地一些新闻想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在三亚,高价宰客依旧,还出现了外地政协委员与交警斗殴的丑闻;五台山出现了假庙黑寺借祈福敛财;在首善之区北京,即使习总书记亲自过问了群众打车难,黑车依旧在春节横行于市,比如南站拼车到宣武门需100元。
之所以香港被瞩目,根本原因是这里系法治社会,向来口碑良好,而内地是转型社会,大家已见怪不怪。
这些年,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社会日渐紧密,从旅游摩擦到双非孕妇再到抢购奶粉,亲密中暗藏着剧烈的冲突。
面对着蜂拥而至的内地客,香港人越来越陷入了一种无比复杂的情绪:喜爱购物的内地人在这里花着大把的银子,成为香港繁荣富庶的重要支柱;但银子主人的基本公民素养的欠缺又在考验香港人的神经。
在香港数日,俺亲眼目睹太多的内地游客视红灯于无物,四处横穿马路;在购物场所、餐厅大呼小叫;在街头乱仍垃圾,甚至任由小孩便溺;在厕所,经常有内地男游客不能准确将小便射入池中。
最荒诞的一幕发生在人潮汹涌的迪斯尼。
不少内地游客宛如冯小刚电影《1942》中被日寇追杀的难民,四处拥挤。
俺亲眼目睹一个操四川口音的三口之家,为了不排队发明了一个诀窍:让身材矮小灵活的孩子见缝插针地往前冲,抢先后大人再尾随而至。
还有一帮子操着东北口音的人因为不排队和一帮子愤懑的会说英文的中国人几乎动起手来,惊动了保安,引起很多老外侧目。
在尖沙咀一个茶餐厅,由于没有及时上菜,几个上海游客大声呼叫服务员,并以手不断击打餐桌,以至于老板亲自过来厉声要求他们安静。
一个经常接待内地游客的宾馆,服务员诧异地问俺:听说内地越来越富裕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退房前将牙膏、洗面奶、咖啡、拖鞋甚至毛巾都洗劫一空?
都是细节。
但魔鬼在于细节。
这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现象:香港人把内地人的钱挣了,但觉得憋屈;内地人到香港花钱,却收获着别扭。
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正面冲突:一个建立在法治的商业文明和一个建立在人治的乡土文明遭遇,双方都感到了剧烈的不适,宛如失败的新婚之夜,高潮在痛苦中降临了。
而且随着香港旅游向更边远的中西部地区开疆拓土,这样的冲突就会更加尖锐。
有香港媒体无比忧虑地指出:在这样一场无法避免的融合中,是香港人最终改变着这些内地人的观念和行为,还是被一种他们祖辈已经抛弃的东西同化?
在过去不少坑害内地游客的事件中,背后都有着内地人积极谋划参与的身影。
所幸香港有着完善的法治,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和相对负责的有关部门,因此还能在如此快速而猛烈的融合中保持着脆弱的平衡,但究竟能持续多久呢?
真心希望正在将触角延伸到世界的中国内地游客能站着将钱花了。
一个香港人对俺说:血浓于水。
几乎所有香港人都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
但同样多的香港人希望中国游客能像日本人那样有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