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习惯之后”指导及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习惯之后高中作文
下午放学后,我背上小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冬日的阳光快乐地照在身上。
路边的小花,开得正艳。
我忽然记起来,今天老师讲的“习惯”两个字。
养成习惯的习惯是什么?肯定是每隔一天都做的事,那就像阳光每天早上都会涌起。
放学后,我习惯性地回到家,打开书包,摸出作业本。
习惯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习惯了爸爸温柔似水的笑脸。
习惯了和妹妹一起玩游戏,习惯了看动画片,习惯了在书桌前认真学习。
只不过,养成习惯的习惯也并非总是好的。
有时候,我会习惯性地玩电脑,忘了写作业。
有时候,我会习惯性地依恋大人,不愿意自己做事情。
有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说一些不经大脑的话,惹得大家生气。
“习惯”就像一条小河,它会一直流淌着,一直朝前。
我希望,我的习惯全是好的,像阳光一样温暖,像花朵一样美丽。
我要努力,让自己的习惯越来越好,让未来更加美好。
明天,我还要去上学,又要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又会遇到许多事情。
我只希望,我能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就像种子一样,在心中渐渐地发芽,开出美丽的鲜花。
习惯之后作文(8篇)习惯之后作文(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惯之后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习惯之后作文1人生有许多事情不容得我们去挑选,去逃避,我们总是在不断的习惯中向着未来前进。
什么是好?什么是孬?在习惯前谁也不知道,然而当习惯之后,有些人笑了,而有些人则哭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停地向前运动,不会停下也不能停下。
我们只能在被碾过之后的土地上,在已经习惯之后去判断自己的得与失。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柴油灯到电灯,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社会的现状。
然而当我们从遗留的历史车辙向后看时,却发现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习惯了天更灰了,水更臭了。
习惯之后,我们开始懊恼,开始明白去保护环境,于是我们又要去重新习惯,去习惯低碳,习惯节能。
在习惯之后,我们审视了自身缺点,后悔当初没有与环境自然友好相处。
习惯之后的我们感悟到了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了习惯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
嘴角淡淡的一笑并不能掩藏住我们哭泣的心。
习惯不分古今,习惯没有时代的差别,习惯只有好坏之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忍辱中习惯了自己的现状。
习惯之后,他不停地努力,让自己铭记自己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艰苦,他推翻了自己的人,获得了成功。
他在习惯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任务,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他人看来,勾践生活艰苦,并遭受着耻辱。
习惯之后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事情是不容得我们选择,习惯之后的好与坏我们是不清楚,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过程,来改变自己习惯之后的结果。
环境恶化我们习惯之后才发现,但如果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常常回顾历史,常常比较古今,就会发现它变化的过程,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可以改变习惯的方向,从而改变结果。
越王勾践就是在习惯中明白,在习惯后努力,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作文模拟题有位名人曾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是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
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特别强调养成好习惯。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习惯主宰人生文/李寨主培根有言: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诚哉斯言!“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与命运息息相关,可以主宰我们的人生。
习惯,可以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孔子曰: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我们的日常行为,将长期受到习惯的影响。
一根细细的铁链子,拴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
这样的场景看似荒谬,却在泰国随处可见。
原来,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象人就用一根铁链将它拴住,小象不断挣扎,却无法摆脱。
后来,它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日常中便与铁链为伴。
长大后,它每天都被驯象人用细细的铁链子牵着,去搬运沉重的货物。
可以说,真正拴住大象的,并不是铁链,而是习惯。
习惯,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成败。
美国励志大师奥格·曼狄诺曾说:“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此言甚是。
好习惯让我们的人生行稳致远,一步步走向巅峰,而坏习惯则会危害甚大,让我们的人生坠入深渊!三国时期,张飞和赵云同属蜀国名将,命运却大相庭径。
究其原因,习惯所致。
张飞喜欢酗酒,爱发脾气,动不动就打骂人。
在一次醉酒后,张飞鞭打部下。
不堪忍受他的坏习惯的部下奋起反抗,趁他睡熟将他杀死。
赵云则不同,他严格自律,没有不良习惯,还有低调谦恭、以礼待人的好习惯。
于是,赵云受到了上上下下地一致认可,最终功成名就,光耀青史。
叶圣陶有言:“ 所谓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作文教案:习惯之后南京市2011届高三三模作文“习惯之后”写作指导及范文(转)作文题目: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但习惯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一、审题立意“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
“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
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
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
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
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二、评分说明1.基本原则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
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赋分等级说明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
(1)一类卷:(70—63)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
高一作文写人:习惯之后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
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
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
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
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
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
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
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
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
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
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
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
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
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
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
习惯之后习惯之后要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正如苏子游玩赤壁之后所说的“物与吾皆无尽也”的豁达感慨。
习惯,按达尔文的话说就是适应,习惯之后便是生存。
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我是很不赞同的。
他先争着做官,说明他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时局,习惯之后又放弃了,只可谓“只增笑耳”。
他完全可以不送礼但仍为百姓办事,没准天天有酒喝还落个清官的美名。
即使他被人排挤,他也可以做点别的营生,也不至于后来的那份凄苦。
习惯之后,我们更懂得生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然后光逃避不行,我们更应当去完成更高的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也正是这份信念让拿破仑一步步地走向权力的颠峰。
人生就如从平地到山坡,平地走得很顺,但上了山坡就要慢慢习惯,有的人虽然习惯了但却满足于现状在半山腰停留,而有的人却一步步向上爬,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到达了人生的顶峰。
现在,我们即将高考。
班级里的竞争、排名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待已经让我们习惯了。
但是有的人却已经对这些麻木了,他们的习惯说白了是对落后现状的漠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漠不关心。
一切的压力全都变成了“最后的疯狂”的动力。
但我说:“卷土重来未可知”。
许许多多聪明的少年因为平日的不努力,成绩不稳定而不为老师理解甚至自暴自弃。
但既然习惯了,既然没有重的心理压力了,为什么不就此奋起呢?反观另一些同学却是越战越勇,他们不仅习惯了学习的潮流,而且站到了风尖浪口,引领着学业的进行。
习惯之后,我们杜绝回避,杜绝平庸,因为谁也不是天生的胜者,谁也没有权利轻视你的强大。
虽然离高考时日不多,但是你未必输在能动,兴许只是基础不够坚固,兴许只是心态不够沉稳。
当你抛开一切杂念,勇往向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比你刻苦的人被你甩在身后,许多安于现状的人于是渐行渐远,而那曾经让你看不见摸不着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的成功也变得清晰可见了。
习惯了是可喜的,但重要的是习惯之后你干了什么?如果我是充满潜力的你,我会说一句:“鹿死谁手还未知呢?”然后笑应高考。
习惯以后作文在这个现代世界里,人们习惯了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便利,习惯了每天忙忙碌碌的上学、上班,习惯了高节奏、平凡、庸碌的生活,而在这些人们普遍的生活习惯之后,又失去了什么呢?太多太多……在我看来,现代社会人们只是在“生存”,而并非“生活”。
每天忙碌,起早贪黑,洗衣做饭,可谓是毫无目的、毫无厌倦的生活,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模式化”,在这种“生活模式”之中,我们每天收获的是什么呢?学生们或许会回答,“是知识”。
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崇高答案,如果每天学习吸收知识,能使人们每天感到快乐,乃至感到幸福,那这也就是“生活”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能通过每天学习,感到快乐与幸福,并且持久下去的有多少人?人们普遍习惯于为什么学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家庭环境而学习,而这便失去了“学习”本质上的意义,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快乐与幸福,反而为种种压力而愁,这就是现实,它就是我们所处的“生活模式”。
这就是习惯之后我们失去的。
学习上面的问题,富有“生活经验”的工作者或许会回答:“收获的是每天工作的酬劳。
”这也就是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模式”,“人穷志短”。
许多家庭因为不富裕,而工作的目的自然由兴趣爱好、充实生活转向了“向钱看,向厚赚”。
但有了钱,生活就一定会充实美好吗?我想不是。
只是人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而失去了生活的朴实,不经意间,给生活披上了一件件华而不实的外衣,为生活而生活,这种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种“生活模式”里,人们习惯了太多,同时也失去了太多。
习惯之后,有谁还能告诉我“生活的含义”?有谁还能告诉我“生活的目的”?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几乎无人能管。
现在的我处在这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模式”里,作为中考的迎接者,大学的仰慕者,我被现实所淹没。
今后的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顺应“生活模式”成了每个人必须坚守的“生活潜规则”。
习惯之后,我不知生活的真谛是否是我想象中的那样。
习惯之后高中作文-高二作文【篇一:习惯之后】萧伯纳说过: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或者被迫习惯了很多很多。
那么,习惯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习惯之后会让我们失去面对困难的意志与决心。
一代英雄项羽,就是因为从小便习惯了荣华富贵,众人追捧,因而在兵败时三次发出“天之亡我”的感叹,却没有一点忍辱负重,东山再起的毅力和决心。
项羽的失败,除了与他自身以前客观因素有关之外,更与他“习惯之后”的自负与优越心理有关。
逆境出人才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的时候,我们习惯了优越的环境,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被困难打击的一败涂地,连战胜它的勇气都没有。
习惯之后会让我们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遭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班级的竞争,父母的期待让我们习惯了,于是有些人开始变得麻木,安于现状,不想努力,上学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重复,只想把一天混完,人生过得好像一张白纸。
这都是因为“习惯之后”的麻木心理在作祟,它让我们停滞于目前的状态,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
习惯之后会让我们丧失了自我,丢失了本心。
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警醒了我们,人们对自然的伤害已经对我们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都是因为“习惯之后”丢掉了本心,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乱砍乱伐,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享用自然,却忽视了保护自然,最终丧失了自我,藏起了良心。
习惯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恶劣影响和后果,那么,我们该如果避免呢?首先,我们要在习惯中明白,在习惯后努力。
项羽若能在习惯享乐中明白金钱,财富这些都是虚的,在习惯众人追捧后后能懂得能屈能伸才是真英雄,便也不会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由此可见,习惯之后的反思十分重要,它能让我们对习惯中的利、弊进行分析和总结,积累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习惯后自我调节,切勿有麻木心理。
即便压力再大,我们也应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习惯就像一颗慢性毒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扩散,最终渗入你的五脏六腑,你会不由自主的沦陷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整理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惯之后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麻木”心理的冲击。
在习惯中突围伏尔泰有言,人的伟大就在于神恩和思考。
我们习惯于唯专制强权的马首是瞻,我们习惯于亦步亦趋明哲保身,我们习惯于别人不择手段而见怪不怪……但又有谁在陈腐顽固的习惯之后,挣脱习惯的桎梏?习惯之后,人们应拷问良知,反思省察并身体力行,改变现状。
一头拉了一辈子磨的驴,在得到自由后却仍然只是习惯性地绕着大树转圈,它已经不知道别的了。
一生被束缚,一辈子习惯转圈,人生也渐渐被模式化,思想被习惯渐渐侵蚀,消亡殆尽。
悲哉,这头驴。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魏忠贤权倾一时、炙手可热之际,阉党网罗党羽,杀戮臣民,天下多少人如这头转圈的驴,早已习惯于匍匐在阉党的淫威之下。
可是有志之士却没有噤若寒蝉!苏州的五个“匹夫”群情激愤,率先反抗,继而引发了一场不畏强权的声势浩大的暴动。
而后五人当刑时,谈笑以死。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生于编伍之间的五个普通市民,在臣民习惯做沉默的大多数之后,振臂一呼,首倡起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他们的义举昭映天日!在丢弃唯唯诺诺的臣服习惯之后,“匹夫”一词更具分量。
当人们早已习惯在苏联专制主义下低眉顺眼、苟延残喘时,索尔仁尼琴,这位“俄罗斯的良心”,绝不屈服于这样“拉磨式”的习惯。
他四处奔走呼告,以唤起人们心底对自由的渴望和期盼。
人们不会忘记他那炯炯的眼神,不会忘记他的《癌症楼》,不会忘记他被流放被驱逐的孤独却毫不妥协地坚持真理的执拗,“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他以挑战者的姿态与专制与谎言抗争,勇敢而无畏。
“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诺贝尔文学奖给索尔仁尼琴的颁奖词如是说。
习惯之后,是俄罗斯民族对强权的盲从乃至顶礼膜拜,可是索尔仁尼琴勇于藐视权威,铁肩担道义,戳穿暴力谎言,疾呼“人民的精神生活比疆土的广阔更重要”,他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至今让人仰视。
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对食品无所不用其极,我们还会再习惯“审毒疲劳”吗?当高晓松先是高调痛斥药家鑫“漠视生命的人会爱音乐吗?”,转脸就醉驾撞车,我们还会习惯“事不关己”吗?当人们习惯了把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安之若素地习惯之后,将是整个民族集体的沉睡。
作文“习惯之后”写作指导及范文作文题目: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但习惯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作指导一、审题立意“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二、评分说明1.基本原则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2.赋分等级说明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1)一类卷:(70—63)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2)二类卷:(62—56)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3)三类卷:(55—49)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且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4)四类卷:(48—42)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5)五类卷:(41—28)(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6)六类卷:(27—0)(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3.特别说明: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2/3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l0分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l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如下:不满l00字,0—5分;200字左右,6一10分;300字左右,ll—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③语言粗俗、格调不高的,最高不得超过40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的,即使完篇、切题,最高不得超过25分;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3分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采用“得分—错别字分=实得分”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得分数;卷面较差的,最多扣1分优秀作文:习惯之后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评分建议:一类65分)习惯之后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评分建议:一类63分)习惯之后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2011年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习惯之后指导及范文2011年南京三模命题作文习惯之后指导及范文18.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立意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
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
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
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
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
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二、评分说明1.基本原则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
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赋分等级说明统一规定: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记叙文重点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论点、论证和论据。
(1)一类卷:(70—63)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
(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
(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
(2)二类卷:(62—56)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
(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
(3)三类卷:(55—49)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
(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
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且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议论文)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
(4)四类卷:(48—42)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
(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
(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
(5)五类卷:(41—28)(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
(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
(6)六类卷:(27—0)(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
(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
分类例文,仅供参考:习惯之后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
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
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
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
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
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
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
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
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
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
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
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
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
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
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习惯之后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
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
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
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
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
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
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
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
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
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
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
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
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
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
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
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
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习惯之后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
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
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
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
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
砖囱生起几缕灰烟。
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
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
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
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
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
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
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
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
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
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评分建议:二类58分)习惯之后习惯之后要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正如苏子游玩赤壁之后所说的物与吾皆无尽也的豁达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