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精华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生活与哲学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领域之一、生活是实践的总和,哲学是关于生活的理性思考。
生活与哲学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认识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哲学中,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探索深刻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生活和人类存在的思考和解释。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既是现实的又是抽象的,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原理与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和探讨哲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中,原理与方法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将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归纳整理。
2.哲学的原理哲学的原理是对世界、人类存在、价值等问题的描述、解释和认识,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哲学的原理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和学派。
哲学的原理是对生活中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解答,为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人类存在、规范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3.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4.生活与哲学的互动与发展生活与哲学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感悟到哲学思想,进而通过哲学思考和探索,为生活提供智慧和指导。
生活与哲学的互动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是哲学思考的基础和途径,是人类认识生活和世界、探索人类存在和价值的重要工具。
生活与哲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通过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哲学的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境界,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生进步。
愿我们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中,不断发现和实现自己的光荣与伟大。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观和意识观共5个)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使用范围〗:××(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如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国家做出----。
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
如疫情得到了控制,积极好转---。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使用范围〗: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如兴修水利、人工降雨。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2+2)【五星考点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使用范围〗: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规划、行动步骤等;科研攻关、科技成就等;在某思想指引下、政策引导下---;弘扬某种精神,如抗疫精神等。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第一单元主要知识点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前言: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指导生活。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及知识点整理一、辨证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区别: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7.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探讨哲学思想、原理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思想的综合性特点:哲学是关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其综合性特点就是哲学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进行系统性探讨和思考。
2. 哲学原理:哲学原理是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学派。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意识决定物质。
3. 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研究哲学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
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方法。
辩证法强调矛盾斗争和统一发展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方法强调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关系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4. 哲学的社会实践作用:哲学思想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在指导社会实践中提供理论支持和思维方法,对人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生活与哲学》主要涉及到哲学的综合性特点、哲学的原理和哲学的方法论,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整理一、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方法论:要求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4.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精华归纳
一、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唯物辩证法:(核心内容: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联系观:
(1)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同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观: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
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4、创新理论:
(1)辩证的否定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四、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唯物史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通常考其中之一要对号入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注意与改革紧密联系)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