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自身的一种新的枷锁——关于消费异化的哲学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45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异化现象的日益明显。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对自己消费行为的认同不足、价值体系偏离以及对消费过程和结果的怀疑和不满,其成因及表现包罗万象。
一、成因1. 社会经济因素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导致了城市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分化。
工薪阶层与白领精英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少人因此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焦虑和不满,消费异化因此产生。
2. 文化心理因素传统的价值观、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对于现代消费者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传统价值观念浓厚的国家,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感到自我认同不足。
3. 媒体广告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广告对消费者的渗透程度更深。
媒体广告通过各种渠道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制,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品牌的过度追求和不切实际的欲望。
这种对营销行为过度投入的消费理念也加剧了消费者的消费异化现象。
二、表现1. 肤浅消费肤浅消费是一种表面化的消费行为,即消费者只在于购买产品或服务,却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价格的合理性。
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还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消费狂热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消费者对商品的狂热程度明显增加。
不少人会在购物时产生过多的购物欲望,过度消费并非为了满足需求或享受生活,而只是为了追逐虚无的快乐。
3. 蜂群效应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被社交网络对商品的推荐所影响,产生蜂群效应。
消费者往往会为了跟上潮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进行消费行为,而非基于自身的需求和理性。
4. 低质低价态度在消费异化现象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标准越来越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却越来越高。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不仅影响了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关系,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140对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思考■王 贝/吉林大学摘 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以《单向度的人》为节点,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新的历史现象:消费异化。
结合我国当前的消费环境,我们应避免使消费成为生活目的,拒绝推崇符号价值消费,增强分辨自身实际需求的能力。
理性借鉴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人、社会、自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马尔库塞 消费异化 单向度一、消费异化的概念探析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有力的社会性批判,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在汲取和借鉴劳动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异化的观点,用以分析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消费现象。
在《单向度的人》当中,马尔库塞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情景,将这种发达的工业社会称之为“单向度”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们丧失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一旦有人表现出超越性或批判性的观点,就会被视为异类。
统治阶级操控下的技术统治有效地压抑了反对意见。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虽然过上了舒适、优裕的物质生活,其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空虚的。
消费异化是马尔库塞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手段,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却成为了人们补偿劳动,失去自由的手段,也是人们逃避现实的艰辛和不幸的方式,统治阶级通过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使消费成为新的社会控制手段。
①二、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一)消费成为生活目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消费是劳动人民群众为了创造历史所获取满足其基本生存所需物品的一种途径。
但在现实社会中消费的目的却改变了,其存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存在的一种生存手段,而且是人们想尽办法追求的最终目的。
人们在商品消费中寻找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商品也不再是因为被需要而生产,而是因为最终能够出售而得以存在。
关于异化消费的反思近年来,名目繁多的商品使人目不暇接,形形色色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的标价令人不知所措。
同时,使人担忧的一种现象也在消费领域不断出现,即“异化消费”,如娱乐至上的变态性消费,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性消费,迷失自我的盲目性消费等这些消费行为不仅没有满足消费者合理的消费需求,反而催生了消费的虚假欲望,最终导致消费堕入了异化消费、消费主义的深渊。
标签:异化;消费;表现;危害;对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异化消费是一种永不知足、毫无节制、没有止境的“欲求性消费”。
“欲求”是与“需要”相对而言的,它代表着各个社会成员因自我的兴趣、癖好等而产生的各种欲望、需求,相比“需要”而言,欲求是对生活本能以及心理需求的超越,它是一种无限度的需求。
在异化消费中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不是因为生存所需,而仅仅是为消费而消费。
尽管对于异化消费,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以实现自我欲求为目的的畸形消费方式即为异化消费。
异化消费是超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给消费者带来满足而与实际相背离的、麻痹消费者本身甚至危害社会的一种消费活动。
一、异化消费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一)异化消费的主要表现1.娱乐至上的变态性消费消费本应是满足消费者合理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
然而,当下一些消费者在其消费过程中却逐渐趋向于疯狂变态,消费不合理、生活不节制,对所进行的消费缺乏理性思考,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实际需求,不顾及实际效益,只是在从众心理支配下,在时代和社会节奏的变化中一味追赶风尚、追求时髦,以满足自身的感官欲望为目的来进行消费。
尤其在节假日期间,这种“变态性”消费行为常常达到顶峰,各种因无度消费而导致的“节日病”频发。
节日期间的“吃、喝、玩、乐”对消费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娱乐消遣、毫无节制地吃喝诱发肠胃炎、酒精中毒等事件不断出现,通宵达旦、毫无节制地玩乐引发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亡等事件的持续频发。
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与启示发布时间:2022-08-03T06:08:22.707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6期作者:严沁[导读]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严沁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消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
西方消费理念的冲击加重了这一现象,消费方向没有被合理的引导,人们并不是根据需求来选择物品,而是被物品支配。
我国的消费异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符号化消费、夸耀性消费、盲目冲动消费、浪费性消费以及从众消费,这将极大的影响我国的整体发展,从认知、思想、制度层面分析我国的消费异化现象,可以帮助人们遏制非理智的消费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异化;消费异化;中国消费异化现状。
异化本意有转让、疏离、脱离的意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对前人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扬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异化,即“异化劳动”。
马尔库塞在继承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尤其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提出了“消费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广告媒体的虚假宣传以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等种种原因,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
由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且矛盾具有普遍性,在我国同样也出现了所谓的“消费异化”。
一、浅析我国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物质财富增加与消费多元化在改革开发后四十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使得经济迅猛发展,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
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物质财富迅猛增长,文化方面枝繁叶茂,同时人们的消费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人们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支配物品,可如今却让物品操控了人们。
在这样一种“物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出现了异化,是物品支配了我们自己!这将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大众传媒——伪事件与真现实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轻易获取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异化消费及其人道主义救赎——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之解读理论与现代化TH EORY AND MODERNIZATION2008-03Mar,20082008年第2期NO.2,2008弗洛姆(Erich From m ,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立场上深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
其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与揭露及其倡导建立健康、人道消费行为的理论观点颇具特色。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异化消费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他所谓的异化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种认识模式中,人的行为及结果成为其主人,人不再感到自己是自身世界的中心,失去了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真实联系。
对异化的人来说,其行为成为异己的力量与自身相对,人把自身的热情投注到外部的目标上,其行为不是主动的而是受异己力量驱使的。
事实上,“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自身和丰富性的载体,而看成是一个贫乏的‘事物’,依赖于某种自身以外的力量,把他生存的意义投射到这种力量身上”[1],也就是说,“他成为自身的陌生人”[1](107)。
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几乎无处不在,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和生产过程一样,消费过程也被严重异化了。
首先,人与消费品之间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在弗洛姆看来,用钱购买来获取物品是一种最为奇怪的方式,由此导致人与消费品关系的异化。
因为金钱是纯粹抽象的概念,代表了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可以用来换取其他任何东西,这样一来, 只要一个人有钱不需要任何劳动就可以获取物品,不管他获取物品的目的是什么。
弗洛姆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如果我有钱,我能够得到好的留声机,即使我毫无音乐感;我能买一座图书馆,即使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我能买到教育,即作者简介阎方洁(),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B usiness观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大众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消费是人生存的基本手段,生存是消费的最终归宿,消费就是生存,生存就是消费,消费的发展即人的发展。
然而,目前人们所讨论的消费大多是经济学意义上与生产相对应的消费,是资本增值条件下的商品消费,而非放在广义的、人的生存语境上来考察消费的原初内涵。
自20世纪以来,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大众的消费方式也从传统消费方式转变为现代性消费方式,在现代性消费方式下,人们也在消费行为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消费方式的更迭不仅意味着社会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还意味着人们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西美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性视角的批判研究都蕴含着人们在“消费社会”下的生活困境、生存焦虑。
考察现代思想史上的消费问题研究,首先可以从马克思的视角入手。
在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资本批判研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消费与生存的问题。
早期马克思通过预设人的本真生存状态来批判大众现存的生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与其产品之间的关系揭示消费对于人的意义。
“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
同样,对私有财产的积极地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在这段描述中,马克思实际上没有直接表明什么是“完整的人”、怎样去“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而将其作为一种应然状态,并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进行超越分析。
虽然马克思已经开始关注到“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但依旧是从抽象的维度谈论“完整的人”和“人的全面本质”。
但在后一个阶段,马克思开始通过劳动价值论分析人的消费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以“拜物教”的方式揭露出人的生存状态。
当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逐渐统治大众生活时,物的统治地位便达到了顶峰,人与人之间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被统一化为简单的物—物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可以直接通过资本增殖的G—G’形式摒弃具体的物的规定性,使得拜物教统治走向神秘化的顶端。
消费异化及科学消费观问题探讨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成为人的对立面,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消费的本义在于人们通过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当消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时,便方式了异化。
在生产大力发展、生活逐渐富裕的今天,符号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异化消费方式不再是发达国家独有的现象,如何合理消费、科学消费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消费异化及其表现消费异化是异化现象在消费领域内的表现。
消费发生异化时,消费背离了自身,消费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
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精神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
另一方面,消费操纵和控制着人,使消费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狂欢。
从消费的构成要素看,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方面的异化、物的方面的异化、消费行为的异化和消费环境的异化。
1.消费主体方面的异化人的方面的异化,是指消费的目的、心理、身份等方面发生异化,使得主体在消费中发生了向对立面转化。
消费目的的异化。
人们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但异化的消费却表现为主体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
在消费中,人们无视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去满足占有物的无限的欲望。
比如,有些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炫耀财富,专注于去满足无限占有。
甚至认为对物的占有就等于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拥有。
贪婪的欲望,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获得而愈发膨胀,异化了的消费目的永远不会被满足。
消费心理的异化。
消费心理的异化表现为,消费者本应进行某种消费,但因为一些原因放弃原来的消费意愿,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进行消费。
消费心理的异化,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许多无奈的消费、被迫消费等表现出来。
个人的消费本应根据自身的需要、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面子”、为了满足虚荣,人们不得不花费更多。
浅析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摘要】本文对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进行了浅析。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阿格尔的生平及异化消费理论的概述。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消极影响、解决途径以及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异化消费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的要点,强调了消费现代化趋势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阿格尔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可行的解决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或许可以找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实现更好地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核心观点、现代生活方式、消极影响、解决途径、个人心理健康、总结。
1. 引言1.1 阿格尔的生平介绍阿格尔(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生于1929年。
他曾在巴黎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是20世纪末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思想家之一。
阿格尔的著作涵盖了社会学、文化批评、消费社会理论等领域,对当代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以独特的洞察力和理论创新,引领着后现代思潮的发展。
阿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富有争议性的理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异化消费理论。
他认为,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个体已经完全被商品化和消费所异化,失去了自我和真实性。
他批判了大众文化的空虚和虚假,指出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交换和权力关系的表现。
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争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其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2 异化消费理论概述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是一种消费社会学理论,旨在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消费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消费成为社会主要价值观的代表、消费行为的异化和个体自我认同的消解。
对消费异化的思考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
生态学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当做目的本身,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这样,消费与人的真正需要背离了,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
正是异化的消费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因此,克服消费异化就成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些学者把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界定消费异化。
他们认为所谓“消费异化”,即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
这种界定实际上预设了一种批判尺度:需要是根植于人本质的基本要求,是有限度的,合理的消费应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实现自己的本质。
欲求则是无限的,永远也无法满足。
消费异化之所以受到否定,就是因为它不仅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歪曲和异化了需要,使之成为欲求。
或许很多人并不懂“消费异化”是什么意思,但是联系到现实就显而易见了。
消费异化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消费成了人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有些人在事业上或一些事情上遭遇了挫折,或者由于不顺心的事心情不好,就会有种消费的冲动,其实并不是真的需要购买东西,纯粹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完全把消费当成了一种发泄心中不快和寄托情感的手段,这样的状况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因此并不陌生。
还有就是,随着商品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面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通讯和虚拟世界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同时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精神的贫乏也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