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路基结合部的界面处治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54.77 KB
- 文档页数:6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摘要:我国已进入道路改扩建的高峰期,路基拓宽、新老路基结合面临诸多技术难题。
本项目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路基拓宽工程的技术特征和工程问题、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特点、计算方法及对路面结构的影响、拓宽路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的原理、方法和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了路基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结合的主要方式及其分类方法、常见病害及其成因机理,提出了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计算方法,揭示了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特征规律、路面结构对路基不协调变形的力学响应及损坏模式。
表明,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是路基拓宽工程常见病害的根源,基层顶面开裂是拓宽道路特有的损坏模式。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不协调变形控制的路基拓宽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及其施工控制,并在重庆、陕西、上海等三地的6项依托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和验证,形成了《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不仅为公路路基拓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Aba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ransportation, China is undertaking a lot of programs of road- widening now.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road-widening and establish the design system.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mbination modes of widening and exiting subgrade are summarized firstly.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ailure of road- widening, which includes sliding of embankment, failur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pavement, decrement of pavement condition, the collusion is drawn that uncoordinated deform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failure. On the basis of indoor and field tests, through studies on computation model of uncoordinated deformation and pavement construction’s response to uncoordinated deformation, this paper verifies that the uncoordinated deformation appear the feature of “~” and the distress mechanism of pavement includes tension failure of top of base, tension failure of bottom of base and shear failure of interf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countermeasures to diminishing uncoordinated deformation are analyzed. At last, the design method of road-widening and technical criteria are advanced, which have been put to the test in engineering.1 前言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至200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突破176.5km。
浅谈路基拓宽中新旧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多原本的公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通行需求了,所以需要对公路进行拓宽改建。
拓宽改建的路基质量决定着拓宽后的公路使用寿命,引起新旧路基结合处质量问题的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是因为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另一种就是路基填土的强度不足。
在结合时两者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或者时局部应力的集中,导致路面呈撕裂状的裂缝。
为了能够有效的对路基结合处的问题进行处治,以中山市的公路网建设为例,从多个方面来对路基结合处治技术进行研究。
一、路基拓宽新旧路基结合處容易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新旧路基的衔接处理不当在进行路基拓宽时,新旧路基的衔接位置一直是拓宽工程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如果在施工衔接的过程中,没有对路基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很有可能导致路面的表层水分渗透到路基位置,使路基的变形和沉降问题加速发生;如果新旧路基在衔接时,衔接位置的强度不同,而且还没有对衔接位置进行适当的加筋加固,很有可能导致新旧路基的衔接面出现滑动的现象,导致裂缝的出现。
(二)纵向裂缝的产生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旧路基之间的沉降存在差异,旧的公路路基建成时间比较长,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路基已经被路面的荷载压实的比较稳定。
而新建的路基因为建成的实践比较短,在投入使用之后,经过路面荷载的压迫,肯定会出现路基的大幅度变形和沉降。
新旧路基的结合处因为两者的变形和沉降不同就会导致公路路面出现质量问题,出现纵向裂缝。
(三)新旧路基两者的刚度和强度不同新旧路基因为两者建立在不同的时间,所以施工时所用到的材料,以及压实技术都是不同的,两者的土体结构肯定会有差异。
旧路基因为建成时间比较早,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施工,填筑土层也早都被路面荷载压实,不会出现路基结构的变形而影响整个刚度和强度的变化。
但是新路基却不同,新路基因为建成的时间比较短,路基中的土层仍然存在着压实的空间,所以在投入使用与旧路基结合时,必然会被再次压实,出现刚度和强度的变化。
浅谈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靖江市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刘宏摘要:新老路基结合处的不均匀沉降,一直是公路拓宽工程中的一个难题。
针对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路基外部处治、内部处治和综合处治进行探讨,并通过对工后的车辆管理,来研究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的规律,得到切实可行的处治措施,减少不均匀沉降。
关键词:道路工程;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结合处治;公路拓宽0 前言在旧路拓宽的工程中,由于老路路基在多年的运营使用和长期荷载的作用下,沉降已趋于稳定,而新路基成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沉降过程;并且加载时间的不同,地基受力不均匀,造成了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和破损,影响公路的使用性能。
因此,新老路基处治的核心是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控制,也就是减少和控制新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1 结合部处治技术的基本思想新老路基的结合部位技术控制划分为两大类:设计和施工方面,管理控制方面。
其中,设计和施工方面又分为三类:路基内部处治、外部处治和综合处治。
总体而言,新老路基路面的结合处治应遵循以下的基本思想:1、新老路基路面结合处治的根本目的是在保证路基稳定性的前提下,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不均匀沉降与控制是处治技术的核心;2、对道路整体而言,地基、路基、路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新老路基路面结合处治技术应当从地基、路基、路面、排水、支挡等多方面整体考虑,即“综合处治”;3、道路拓宽,涉及到设计、施工、管理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可能对新老路的沉降产生影响,因此,控制不均匀沉降,控制新老路基路面的结合,应不忽略任何方面;4、新老路基路面的结合处治应充分考虑地域、地质条件,考虑方案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技术的可靠性、施工的便利性;5、新老路基路面结合处治技术的设计理论应与施工技术协调统一。
根据处治措施的处治思想,可以了解到:结合面处理和路基加筋的主要作用是增强结合部的结合强度,防止结合部因结合强度不足而发生滑移;填料及压实控制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拓宽路基的整体模量并减小由于拓宽路基自身压缩变形而引起的不协调变形;轻质路堤和支挡结构从减小路基自重的角度来减小地基固结变形引起的不协调变形;地基处理从增强地基抗变形能力的角度来减小地基的固结变形引起的不协调变形;管理方面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方案的正确有效地执行,同时在工程竣工通车后尽量减小外界因素对新拓宽路及结合部位的损害程度;综合处治则是从整体来控制不协调变形。
新老路基结合部的路面辅助处治技术与排水1 结合部路面辅助处治技术新老路基结合部的路面辅助处治方法,主要包括在新老路基结合部位设置分隔带、设置过渡性路面以及铺设玻纤格栅加筋路面。
1.1 新老路基结合部位设置分隔带在线形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新老路基结合部位设置分隔带(如图1所示),1.2 过渡性路面拓宽路基施工完毕后,路面结构可以采用各种未经处理的粒料基层和各类沥青面层、碎(砾)石面层或块石面层组成的柔性路面结构,或者易拆移式的干砌砌块结构。
待道路运营一段时间后,拓宽路基部分充分变形稳定后再将临时性铺面挖除,铺筑最终的路面结构。
1.3 玻璃纤维格栅路面加筋1、材料要求采用新型的玻璃纤维格栅,由高模量的玻璃纤维胶线组成,上面涂有改性聚合物,背面有粘胶。
2、玻璃纤维格栅的铺设层位玻璃纤维格栅应铺设在新老路基结合部上路面结构的基层底面。
3、玻璃纤维格栅的施工工艺(1)垫层表面处理铺设格栅之前,需将垫层表面局部松散、坑洞及裂缝修补填塞,并清除表面颗粒、杂物及尘土,保证表面平整干净。
(2)玻璃纤维格栅的铺设玻璃纤维格栅目前通常采用一种简捷的铺设方法,即将格栅卷材装在专用的摊铺车上,使带胶粘剂的面朝下,然后开动摊铺车向前慢形,将卷材拉开铺到需要的长度后,用剪刀将其割断即可。
铺设时必须平顺、拉紧,横向搭接长度宜为50~100mm,纵向搭接长度宜为150~200mm,并根据摊铺方向,将后一端压在前一端之下。
(3)碾压玻纤格栅铺设固定完毕后,须用小型胶轮压路机适度碾压稳定,此后要严格控制车辆出入,禁止车辆急转向、急刹车,且应尽快铺设沥青混凝土。
(4)上层结构的铺设沥青混凝土的基层和面层的施工工艺同新建路面。
2 结合部的排水设计及施工结合部的排水主要包括结合部的中央分隔带排水、新老路基结合部界面排水以及内部排水,各项排水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应注意对老路基原有排水设施的衔接和改造。
拓宽路基排水设施的设计步骤:(1)调查拓宽侧老路路基和路面原有排水设施的设置情况;(2)分析拓宽路基路堤的填筑或路堑的开挖对原地表水的流向、流速,地下水水位、流向以及泉水的出露位置和流量的影响,确定排水设施的设置位置;(3)选择合适的排水设施,通过水文和水力计算,确定各项排水设施所需的设计断面;(4)各项排水设施的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5)冲刷防护措施的设计。
新旧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旧路拓宽改造后在新旧路基结合部位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阐述了各种减缓和防止纵向裂缝发生和发展的处治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几种路基拓宽改造的综合处治方案。
关键词:路基拓宽;不均匀沉降;纵向裂缝1. 旧路改造后产生纵缝的原因在旧路改建中,拓宽后路基的质量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建后公路的使用寿命。
而控制、延缓新旧路结合部处的开裂是保证拓宽改造公路质量的关键之一。
由于路基原因引起的路面纵向开裂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路基拓宽后新旧路之间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这是引起在结合部位置产生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另一类是由于新路基填土的强度不足造成的,当新路基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与旧路基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相差较大时,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就会在新旧路基接茬位置的路面结构层内产生较大应力、甚至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引起路面纵向开裂。
因此,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减少新拓宽路基的沉降量,进一步缩小新旧路基的沉降差;同时加强新旧路基的衔接,并保证新拓宽路基的填筑质量,用来减轻新旧路基性质差异所产生的危害。
2 .路基加宽处治措施研究2.1地基处治技术研究对于低路堤路基,新拓宽段原地面处理可以按一般路基要求执行,这主要是因为路基填土高度较小,作用于地基上的应力不大,特别是当地表有硬壳层时,路基下土层实际附加应力更小,因此设计及施工中应尽量利用原状土结构强度,不扰动下卧层。
在路基填筑时如有必要可铺设土工布或土工格栅,以加强路基的整体强度及板体作用,防止路基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反射裂缝。
对于高路堤路基,拓宽部分地基必须进行特殊处理,这是由于高路堤自身压缩变形和引起的地基沉降都很大,如不进行处治,必然会引起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本文认为:降低高路堤路基沉降的有效方法有粉喷桩、砂桩、塑料排水体、碎石桩等处理措施,并配合填筑轻型材料,而不易单独采用换填砂石或加固土处治,因为这些方法只适合于浅层处治以及路基填土较低的情况;同时,单独采用土工格栅进行处治效果也并不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缓和不均匀沉降差、对于大规模减少新拓宽段路基的沉降所起作用有限。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 背景与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突飞猛进。
越来越多的城市各类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投入使用,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中,路基结合部处治就是一个热点问题。
因为在路基结合部做不好,将直接导致路基裂缝、坍塌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应运而生。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有两种方式,即“硬质连接”和“软质连接”。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硬质连接硬质连接是指,在新、老路基结合处建设独立的衔接地段,进行下压式桩或机械支撑法将两块路基连接在一起。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连接牢固,能够有效的防止新老路基位移。
同时,硬质连接的建设成本也较为低廉。
缺点则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容易发生裂缝,影响连接的牢固性。
硬质连接施工步骤1.清理在结构层之间的接缝上清理掉老化沥青及沉积物,确保两端的结构层的搭接无阻碍。
同时要注意保证结构层内的水分不会被挤压至接缝处,造成新老结构层的脱离和增生。
2.边界线处理在新老结构层接缝处各自拉线,为次生施工提供参考,从两段结构层的接缝处向外各拉出300-400mm的边缘线。
3.固化材料将固化材料铺在新、老结构层接缝处,保证固化材料渗透到结构层中。
材料要快速喷涂,并拉毛,促使材料均匀渗透到结构层中,防止可能出现的空隙和裂缝。
4.合适的桥梁建立合适的桥梁,在固化材料上开挖桩孔或者基础沉箱,进行下压式桩或机械支撑法将两块路基连接在一起。
软质连接软质连接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新、老结构层连接在一起,但连接的方式相对于硬质连接而言要柔软许多。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承受道路荷载产生的变形,同时也能够适应某些不同的地震标准。
缺点则是硬质连接牢固性较弱,容易产生大范围的裂缝软质连接施工步骤1.清理先将老板基的构筑物清理干净,由于软质连接需要实现虚拟的无缝连接,所以应该在新、老板基的接缝处保证更加清洁,没有油污、浮土等可能影响软质材料固化的物质。
新旧路基结合部位的处理施工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公路提出崭新的要求,以往建设完成的公路难以满足我国实际要求,因此需要扩建,将所有已经建成的公路扩建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因此需要将新旧公路相互连接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位置的处理技术显得较为重要,因此新旧路基结合位置的处理技术应当得到公路工程工作人员充分的重视。
标签:新旧;路基;结合位置;施工技术;分析引言我国公路工程行业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某些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会受到当时施工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建成之后的公路在承载力水平以及载重能力等层面上,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客观需求,甚至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公路病害问题,有关部门在解决上文中所说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到的是扩建模式,这种模式经济性较强,可以让我国发展水平得到满足,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想要对新旧路基结合位置施工质量做出保证,就需要将这些问题妥善的解决。
1、新旧路基结合位置的特征新旧路基结合位置上,因为新旧路基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土质不同,土壤填充高度也不同,因此在时间差异性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也较为明显。
旧路经过多年的沉降之后和新路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沉降水平不同这个问题的影响下,在汽车或者重量压在新旧路基结合位置上的时候,容易在旧路上出现表面沉陷问题,在此情况下就会让公路质量出现难以预测的问题。
在新旧路基上差异性较强的情况下,出现裂缝问题的几率比较高,甚至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路面坍塌问题。
旧路地基土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比较差,固结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新路却不一样,仍然处于固结阶段当中。
以此为依据,可以发现的问题是,新路和旧路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强,这种差异性也是引发结合位置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旧路基结合位置上有可能出现路基撕裂甚至滑坡等问题,从而引发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会对同行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新旧路基衔接处理措施在城市或乡村规划和道路建设中,往往会遇到新旧路基衔接的问题。
新旧路基衔接处理措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使用寿命以及行车安全。
本文将从路基平整度、水平衔接、纵向衔接和施工工艺等方面探讨新旧路基衔接处理的措施。
一、路基平整度新旧路基衔接处理的首要问题是平整度,即新旧路基之间的接口不能有明显的高低差。
为了确保路面的平整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土质改良:如果旧路基的土质较差,可以在旧路基上进行土质改良,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填筑辅助层:对于新旧路基间存在明显高差的地方,可以填筑辅助层,以减小高差,提高平整度。
3. 检测平整度:在进行新旧路基衔接之前,必须进行平整度检测,保证新旧路基之间的高差不超过设计要求。
二、水平衔接新旧路基之间的水平衔接也是新旧路基衔接处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水平衔接的平稳度和舒适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线性过渡:在新旧路基之间设置线性过渡段,将两个路基之间的高差逐渐过渡,以减小水平衔接时的颠簸感。
2. 弹性材料:在新旧路基之间使用弹性材料填充,可以起到缓冲和吸震的作用,减轻车辆经过衔接处产生的冲击力。
3. 路面标线:在新旧路基的过渡段设置标线,引导行车,并提醒驾驶员注意水平衔接处的平稳过渡。
三、纵向衔接纵向衔接是指新旧路基在纵向上的衔接,主要解决两个路基之间的纵向坡度过渡问题。
以下是纵向衔接的处理措施:1. 斜坡衔接:通过设置斜坡,在纵向上逐渐过渡两个路基之间的高度差,减小车辆行驶时的颠簸感。
2. 软化过渡:在纵向衔接处使用柔性材料填充,起到缓冲和过渡的作用,使车辆在纵向上平稳过渡。
3. 设计合理坡度:在规划和设计新旧路基衔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纵向坡度,避免造成车辆行驶不畅或行驶不安全。
四、施工工艺除了路基平整度、水平衔接和纵向衔接的处理措施外,施工工艺也对新旧路基衔接处理起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施工工艺:1. 合理施工顺序:在衔接处理时,应优先进行旧路基的修复和加固工作,确保旧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浅谈辽宁省公路新旧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公路改扩建工程,针对公路新旧路基内部和外部处治技术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出现病害进行新旧路基综合处治技术,为广大设计与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处治技术;压实控制;路基加筋引言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辽宁公路建设发展迅猛。
由于重载交通的影响部分路段逐步出现病害,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转需要对路段进行改扩建。
在改扩建工程施工中,对新旧路基结合部的处理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路施工功能需要以新旧路基结合部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做前提,新旧路基结合处强度决定着拓宽路基稳定性问题。
辽宁省辽东、辽北山岭重丘区地质较好,对于高填方路基,拓宽荷载对地基变形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但是拓宽路基本身压缩变形,通常情况下会对新旧路基不协调变形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路基改扩建工程中应该重点对路基填料与压实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路基强度及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
对于辽西、辽南平原微丘区路堤拓宽,拓宽荷载引起地基固结变形不协调,需要对路基进行处理并采用轻质路基填料。
1 新旧路基内部和外部处治技术1.1 支挡结构在新旧路基结合处,通过设置相应的支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拓宽路基填土自重,同时可以避免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可以防止拓宽路基产生侧向滑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避免新旧路基交接处出现裂缝;如果拓宽路基缺乏稳定性,这时通过设置支挡结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如果拓宽的路基属于高填方路堤,必然导致拓宽路基本身产生压缩变形或新旧路基结合处发生较大的蠕滑变形,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支挡结构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拓宽路基填土的自重;对于拓宽深路堑,由于放坡需要较大工程量,同时不能够保证边坡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支挡结构的方式,收缩边坡,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
1.2 拓宽路基原地面处理路基拓宽前需要对原地面进行处理,如果原地面存在坑穴等,需要良好级配的砂石分层填筑分层夯实,对于原地面表面存在杂草、树根及杂土清除不少于15cm,对于原地面属于耕种土需要换填不小于30cm,如果不清理,就会导致树根等有机质腐烂出现空隙引起不均匀沉降。
新老路基结合部的界面处治技术
为防止因新老路基结合强度不足可能导致的拓宽路基滑动失稳或新老路基的不协调变形过大,常常需要对新老路基结合部的界面进行处治,主要措施包括老路路肩和边坡处理,以及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加筋处治。
1 老路路肩及边坡处理
1、新老路基结合面预处理
路基拓宽工程中新路基填筑前应对老路与新路交界的边坡坡面和部分地基表面进行预处理,主要内容包括:
(1)拓宽区域内的原地面处理
要彻底清除拓宽范围内淤泥、腐植土、树根及杂草等,当新拓宽路基位于水塘、水沟等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应先抽干积水,彻底清除淤泥,换填透水性好的砂砾、碎石等材料,换填深度应不小于30cm,并予以分层碾压至基底标高,压实度不应低于87%;
(2)拆除老路的路缘石,以及旧路肩和路堤上原有的挡土墙;
(3)填筑前应截断流向拓宽作业区的水源,并在设计边沟的位置上开挖临时排水沟,保证施工期间的排水;
(4)老路与新路交界的边坡坡面0.3m左右厚度内以及外侧路肩0.5m范围内应挖除换填,然后与新路基土一起碾压密实。
2、结合部的台阶设计
(1)老路基与新路基交界的坡面上应从老路坡脚向上挖设台阶。
台阶的具体尺寸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老路边坡坡度在1:1~1:1.5左右,每级台阶高度控制在60~100cm,细粒土填料取下限,巨粒土和土石混填可取上限,填石路基可取1.2~1.5m。
台阶宽度一般应不小于1m,且设置成2%~4%的内向横坡。
台阶高宽比设置原则如表1所示。
台阶挖设有时受到老路横断面的限制,当严格按上述设置原则开挖时,可能导致老路路面大部分或全部被挖除,同时考虑到措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新路堤可以每填高1.5m挖设一级台阶。
老路基边坡的台阶开挖如图1所示。
如果开挖后老路台阶上的路基土强度达不到要求时,需将表面强度不足的土层晾晒和掺灰后,再与新路基土一起碾压至规定的密实度。
(2)对于拓宽路基的填土高度不到2m时,也可利用老路边坡直接铺筑新路基。
即先用挖掘机放缓老路边坡,然后再进行新路基的填筑。
2 结合部土工格栅加筋处治技术的设计和施工
(1)当施工场地开阔平坦、坡脚无冲刷时,清除地表杂草及植物根茎,低洼积
水地段,还应进行排水清淤,然后整平老路坡脚地面。
(2)老路基边坡自下而上开挖不小于1.0m宽的边坡台阶,且最下层台阶宜大于2.5m,在地基表层直接铺设垫层,垫层材料宜选用砂砾、碎石等透水性好的材料,粒径在3~6cm,且最下层土工格栅的垫层不小于0.2m,垫层含泥量不大于5%。
(3)土工格栅铺于垫层中,垫层应整平,土工格栅需紧贴垫层,并使土工格栅强度高的方向垂直于路基轴线方向,且应一次铺设足够的长度,不宜缝接和搭接。
土工格栅的铺设过程中不得使其出现扭曲、折皱、重叠,并要特别注意应避免过量拉伸,以避免超过其强度和变形极限而产生破坏或撕裂、局部破顶等。
(4)沿路基轴线方向,土工格栅之间采用搭接法时搭接宽度一般为0.3~0.5m,若周边用“U”型柱钉控制时,搭接长度可为0.1m;当采用尼龙线或涤纶线缝合时,一般采用工业缝纫机,缝接宽度在应大于10cm,且缝线的强度不低于土工格栅的设计容许抗拉强度。
(5)土工格栅必须埋置于拓宽路基填料中,为防止土工格栅的土层表面坚硬凸出物穿破土工格栅,在距土工格栅层8cm以内的路基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cm,现场施工中发现土工格栅有损时必须立即修补好。
(6)为防止土工格栅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而老化,材料铺设好后应立即用土料填盖,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两天。
且土工格栅的存放以及铺设过程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曝晒或暴露。
(7)将新路基填料覆盖在土工格栅上,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土工格栅上的第一层填土摊铺宜采用轻型推土机或前置式装载机,一切车辆、施工机械只允许沿路堤的轴线方向行驶。
(8)路基填料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至规定的压实度。
碾压顺序应由拓宽路基的外侧向新老路基结合部碾压;第一层填料宜采用推土机或其它轻型压实机具进行压实,只有当已填筑压实厚度大于60cm后,才能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要求的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质量检测与控制
(1)施工过程中,需埋设地表沉降仪,控制路堤的填土速率并加强沉降和侧向位移的观测,防止路堤失稳。
(2)压实度检测。
待每层碾压完毕后,进行压实度抽检,抽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垫层和土工格栅的铺设。
拓宽路基的压实度标准应符合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3)土工格栅的铺设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的要求。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