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 格式:ppt
- 大小:242.50 KB
- 文档页数:77
【曾安德:厥阴病-提纲?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什么?厥阴病是什么?——三年学医路,解决了我对《伤寒论》的四大疑惑(下)曾安德肖相如频道 2022-11-13 07:00 发表于上海导读:曾安德是肖相如老师的一期弟子,也是一名热爱中医经典、刻苦学习的中医师承医师。
曾大夫记录了在三年跟师学习过程中“疑惑得解、疗效提升”的心路历程,真情实感、干货满满,值得学习。
上篇:三年学医路,解决了我对《伤寒论》的四大疑惑——表证、解肌......03半表半里是什么?拜师之前,我所学习的少阳病,都是言半表半里,读《伤寒论》第147条时,也没有仔细推敲,很多老师和教课书上说少阳就是邪犯半表半里。
过去老师给我灌输的是太阳为表证,阳明为里证,少阳为半表半里证,少阳为枢。
跟随师父学习之后,我才清楚地认识到少阳病的本质是:邪犯少阳段阶,人体正气已经虚弱,邪气已处于衰减之势,正邪相持,正邪分争。
正气不能一鼓作气的驱邪于外,邪气也不能直趋于里,正邪分争相持,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所以少阳病的主要特征是“往来寒热”。
正如《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是手足少阳二经、胆和三焦二腑受邪致病。
主方是小柴胡汤。
为什么中医界会有半表半里这个概念呢?是因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里,注解《伤寒论》第148条时写道“…….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仔细阅读上述文字,应该理解为:这种情况应该是阳微结,肯定有表证,而且还有里证,是表里同病;脉沉主里,汗出是阳气有轻微的被郁滞,如果是纯属阴气凝结,不会有表证,邪盛于里。
阳微结是部分邪气在里,部分邪气在表之表里同病。
而成无己注解为半表半里,是邪不在里,也不在表,处于表与里之间。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肖相如:浅谈《伤寒论》六经病的本质现在《伤寒论》教材和绝大多数的注家所截取的8篇内容,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而这8篇之中,重点是前6篇,即六经病。
六经病其实是对伤寒,也就是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特征性的概括。
壹太阳病太阳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
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病理阶段是初期,即伤寒的开始阶段;二是证候性质属于表证。
太阳病的病因是寒邪;病机是寒邪袭表,营卫失调,进而影响津液代谢。
我对太阳病病因的认识,与以往的学说有区别,这是基于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
张仲景把太阳表证的基本特点概括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由于人体有强弱,腠理有疏密,外邪有轻重,故其病情、病机亦有所别,因而太阳病有不同的证候类型。
主要有二种:其一,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寒、脉浮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机为外感寒邪,腠理疏松,营卫不调,即“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称为太阳中风证。
其二,以恶风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身体骨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机为寒邪外束,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称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的治法是发汗散寒解表,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
从治法来看也证明太阳病是表证,病因是寒邪。
贰阳明病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里热炽盛的阶段。
性质属于里、热、实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气分证相似。
阳明病的病机,仲景概括为“胃家实”。
胃家是整个肠胃的泛称。
实当指邪气实而言。
阳明病可概括为两大类型:一为燥热亢盛,肠胃无燥屎阻结,出现身大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不解、脉浮滑等,称为阳明热证,亦有人将此称为阳明经证。
此外,表证已罢,邪热内留胸膈,出现心烦懊憹不得眠,为栀子豉汤证。
邪热内陷,胃热气滞,出现热痞表现,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若下后水热互结,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为猪苓汤证。
若下后外邪化热入里,上蒸于肺,下迫大肠,出现肠热下利或喘、利并作,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以上四证,因已涉及阳明,故亦列入本篇。
伤寒论》中厥阴病-肖相如(1)作为《伤寒论》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厥阴病的描述也颇受关注。
在其中,肖相如对于厥阴病的定义、病机病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判断厥阴病的病情和诊疗方法。
下面本文将从定义、病机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定义厥阴病是指由于风寒袭击脾胃,导致脾阳不振、水液循环障碍以及肝郁等原因引发的一类病症。
其临床表现多为恶寒发热、头痛头晕、脉象紧弦等。
病机在病机方面,肖相如主张饮食为厥阴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尤以阴寒为甚。
因此,要治疗该病,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调理脾胃。
因为厥阴病多由于脾胃失调而引发,因此应用健脾益胃、温中行气之品,尤以炙甘草、人参、白术等为主。
2.化解寒湿。
肖相如认为,厥阴病的风寒寒湿是其发病的关键所在,应于方中加入益阳温里的湿热药物,如厚朴、陈皮、枳实、生姜等。
3.疏肝理气。
厥阴病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胸满不适等症状,因此应施以疏肝理气之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等。
治疗肖相如主张将三种疗法相结合,即外治、膳食疗法以及中药治疗。
其治疗方案具体如下:外治:以汗法为主,其目的是透出病邪。
如以桑叶、艾叶等制成温经貼敷,或用艾草制成灸疗,或用附子、云芝等制成汤药,以温经发汗。
膳食疗法:肖相如主张将温补滋养的食品作为饮食调理的重要方式。
比如些小米粥、麻油鸡、芝麻糊等可以温经养脾,排逐病邪。
中药治疗:肖相如主要使用加味当归、炙甘草、人参等药物,以行气消痛、温中补阳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
在厥阴病方面,肖相如提出了清晰明了的病机和治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不仅治疗该病症有效,而且膳食疗法能够让病人养生健身,防患于未然。
然而,实际临床诊疗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不盲目依赖肖相如所讲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真武汤退小儿高热经典发挥通知:今天是2016年11月12日,晚上六点,肖相如老师会在自己的微博里直播《伤寒论》专题讲座——厥阴病的临床解读。
现在关注微博“中医肖相如”,就可以看到肖老师的讲座啦!今晚6点,不见不散哦~真武汤《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病例概况】小儿高热 | 曹茂林医案秦某,女,1岁8月。
一周前感冒,高热微咳,曾服阿司匹林、小儿克感敏冲剂,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又服中药辛凉解表剂1剂,初则似可,夜半热势骤起,体温达40.5℃。
家长惶恐,邀余诊治。
患儿气色不华,气息均匀,神倦纳呆,四肢不温,发热日轻夜重,舌淡体胖,苔中心至根部黑润。
素喜汗出,余无异常。
《伤寒论》之厥阴病厥阴病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
厥者,极也,尽也。
病至厥阴,或阳气衰至极,于是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的厥阴相火郁极乃发,于是就有了“阴尽阳生”的转化。
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绝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
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按照其他五经病证名称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规律,厥阴病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肝、手厥阴心包经和心包。
在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5字,从而提示,整理《伤寒论》者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原本是单独成篇的内容。
是何人将“厥利呕哕”的内容附入了“厥阴病篇”,为什么要附入这样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
遗憾的是,在“厥阴病篇”原文中,并没有标明哪些原文属于“厥阴病原篇”的内容,哪些原文属于“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这就为学习本篇带来一些困惑,这也是关于厥阴病实质的争议由来已久的原因之一。
三、厥阴的生理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手巅顶。
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肝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于肝所藏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其量和太阴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和少阴所主的水液相比较,量是最少的,所以《黄帝内经》用厥阴来命名肝,也就是一阴。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用事,心包内藏相火。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厥阴病的不同成因,往往能决定其病证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因此我在这里将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以及预后转归,合并在一起讨论。
肖相如: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作者/肖相如⊙ 编辑/司鹏飞编者按:《伤寒论》厥阴病篇内容繁杂,向来为历代医家争讼不休,更被陆渊雷称为“千古疑案”。
肖相如老师这篇文章或许不能一扫厥阴病的疑云,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一点新的观点和思路。
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
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
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
消渴者,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
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伤寒论》三四二: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伤寒论》三四二(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词解:
从丑至卯上: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提要:指出厥朔病的欲解时间。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候,大概在夜半以后到黎明的一段时间。
厥阴属肝,与少阳为表里。
寅、卯、辰这三个时辰,正是少阳之气得旺的时候,也是厥阴病欲解时。
“欲解时”不是说“已解时”,而是说这个病倾向于要好了。
这是个商榷的话,不是一个必然之词,只是具备了这个条件了。
因此,不要把这个【欲解时】看成是一个必然的东西,六气对于人是有影响的,不是臆造的,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得来的。
张令韶:少阳旺于寅卯,从丑至卯,阴尽而阳生也。
厥阴解于此时者,中见少阳之化也。
徐旭升:三阳解时,在三阳旺时而解,三阴解时,亦从三阳旺时而解,伤寒以生阳为主也。
张令韶先生、徐旭升先生他们对本条条辩的解释,都以厥阴与少阳的表里关系,来说明问题,是有它一定的理由,临床上也确有这一情况,但切忌绝对化看待,以免拘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