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训练1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中考语文仿写综合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仿写综合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闻名xiá迩的好诗词交汇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妙乐章,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诗词相伴,再枯燥的风景也会清风徐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渔家傲·秋思》,仿佛看到了层峦叠嶂,暮蔼沉沉,山衔落日,孤城紧闭;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眼前呈现出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词人一身猎装,气宇轩昂;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随作者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追忆沙场生涯;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感慨词人突破家庭束缚,立志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的革命精神。
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词吧,汲取古代文化与思想的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xiá________________闻名________迩束缚精髓(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气宇轩昂”中“气”的意思是()A.生气B.人的精神状态C.气势D.人的作风习气(4)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再写个句子。
闻名xiá迩的好诗词交汇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妙乐章,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诗词相伴,再枯燥的风景也会清风徐徐, ________。
【答案】(1)遐;fù;suǐ(2)暮蔼;暮霭(3)B(4)再平淡的生活也会鲜花盛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及字形。
“xiá迩”应写作“遐迩”,“束缚”读作“束fù”,“精髓”读作“精suǐ”。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文段中的“暮蔼”的“蔼”应为“霭”。
(3)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气宇轩昂”多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气”指人的精神状态。
故选:B。
(4)本题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读全句,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自然风光doc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
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
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储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
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
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
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
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
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绿天》)能力提升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题型解析:先要找出对梧桐表示惋惜的话,即开头:“难得活”,结尾:“不得活”。
比较后不难看出,这两句话在表述的语气与程度上有区别,“不得”比“难得”更肯定。
其作用自然是首尾呼应。
参考答案: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能够存活下来越来越失去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
议论文阅读(B卷)一、阅读《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回答1——5题。
(12分)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
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
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
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12 理解写作技巧【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方法。
1.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考的有描写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拟人手法(形象生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夸张手法(突出特征)。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作用: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5)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作用: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三、答题举例。
1.鲁迅《故乡》一文中,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变化的对比,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农民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刻画了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加强了批判性,语言辛辣幽默。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家乡的七七芽曹玉祥①七七芽是我家乡的一种野草,随处可见。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粵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粵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为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岀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本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篇目)。
(2)选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3)根据作品的内容,简要说说这篇散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010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理想信念1(精题例析)热点综述理想是生命的航标,灵魂的支柱,道德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理想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地追求真、善、美。
这是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过程。
信念,是理想和意志的融合,是精神与品格的荟萃;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台阶,是战胜困难的力量。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遭遇坎坷,也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面临不幸,也能使你保持平和的心态。
分析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阅读和写作的选材,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种理念完全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放飞理想,树立人生信念是每一个学子成就学业的重要保证。
“理想信念”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前几年的中考中,这个话题已经出现过,如2004年黑龙江省中考的话题作文“理想篇”,2004年河南省中考的话题作文“信念与成功”,2007年四川省中考的话题作文“信念”等。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该关注这一话题的阅读和写作,因为它不但是中考热点话题之一,而且在考生的人生之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引领考生走向成功。
美文欣赏一信念的支点张鸣跃32岁的艾克仁的根基和理想都是鲜红色的,有着饱满的激情和非凡的业绩。
正是这种火热与自信,让他在“大鸣大放”中也做了一回旗手尖兵。
不久,运动转向,他成了“黑五类”,被打倒了。
对他的最后惩罚就是去劳改农场,刑期20年。
在监狱,没人理解他的“信念”,他成了被捉弄和殴打的对象。
一切都崩塌了,只剩下一个问题:还能不能活下去?这是一种连悔恨都无处有的绝望,一种清醒而无奈的死刑。
没人看望他,一封家信也没有,让他的心发出最后一声哀鸣:死!他决定自杀。
那天,他准备好了一切,决定在当晚行动。
午饭后,忽然间,一处小小的风景吸引了他。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晓雾将歇(hé)B. 沉鳞竞跃(yào)C. 参差(cī)披拂D. 佁(tái)然不动(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②四时俱备________③青树翠蔓________④俶尔远逝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C(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yǐ 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 四时:名词,四季;③ 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俶尔: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精品文档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文体知识:1、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5、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6、常见的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悬念,以小见大,开明宗义,卒章显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等。
围绕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主题这四个要素,常见的命题角度及题型有:命题角度1——情节情节分析题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命题角度有: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的内在关系和特定情节作用;③分析情节安排特色和技巧。
常见题型:1、把握故事情节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鉴赏故事情节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感化;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感化。
3、评价情节安排1)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2)小说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情节。
考查某一个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要从整体的故事情节入手。
因为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结局。
而小说的这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
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推动下文……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使……情节发生了转折,等等。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改革”课题训练(一)
【阅读指导】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牢记三遍阅读法。
一、阅读练习:阅读《信任》,完成下列题目。
(10分)
⑴在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我最敬重的人。
⑵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个谁都不喜欢的“刺头”。
那时的我没有什么理想,没想过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惯于,喜欢交的朋友,也常常惹点事,只是靠着自己多少还有点儿的维持着学业。
⑶对于我的,父亲曾无数次地教训过我,有时甚至是拳头加棍棒。
可是,说实在的,我那时真的看不起他——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整天穿着沾满油污的衣裳,拿着把小锤,从这辆列车钻到那辆列车,敲敲这,听听那,既没有权,又挣不了几张“老人头”。
有一次,在他对我发了顿火后,我鄙夷地看着他,说了一句:“你真窝囊!”他一下愣了,然后就是茫然失措。
⑷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夜的烟。
⑸我很残忍,但是我胜利了。
从那以后,父亲很少过问我的事,我的日子越发放纵、惬意,但乐极生悲,一场灾祸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
一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打饭,其中一个与高年级的学生吵了起来,对方一下子拥上好几个人,我们眼看着好哥们儿要吃亏,就一拥而上。
争斗中,不知是谁用刀子把对方一个人扎了,正扎在腿上,鲜血淋淋。
几个人见势不妙,一个个都跑了,就剩下我还在与对方拚命,结果被闻讯赶来的校保卫科的人抓个正着,于是,我也就成了拿刀行凶的第一嫌疑人。
很快的,我被带到了校保卫科,我的那几个哥们儿也相继被找来,他们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动了手,事情似乎也有了定论,拿刀行凶的就是我。
我愤怒不已,恨自己看错了这些所谓的朋友,交错了所谓的哥们儿,然而我越是为自己辩解,仿佛越是在说谎。
⑺由于拒不交待,当天晚上,我被带到了校长室。
校长室中坐满了人,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班主任……在众人中,我也发现了形容憔悴的父亲。
⑻班主任先发话了,他脸色铁青,指着我语无伦次地大骂了一通,然后是保卫科科长、教务处主任……我偷偷抬眼看了看父亲,他似乎显得异常平静,是啊,他早就对我绝望了,也许发生这种事是他早就预料到的。
我后悔了,也害怕了,我觉得自己就像被扔到了一个荒岛上,没有人是我的朋友,没有人信任我。
⑼终于,校长发话了:“事情就是这样,你拿刀扎伤了人,还拒不承认。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人都清楚,你的父亲也在这里,我相信他现在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
事实上,我们非常欢迎你离开这里,如果你还嘴硬,现在就卷铺盖走人!”
⑽就在这时,父亲从角落里站了起来,他走到我跟前,我只等一个巴掌落到我的脸上,可他并没有打我。
“抬起头来!”他把我的脸扳正,瞪着我,仿佛要看穿我的灵魂,“告诉我,是不是你干的?”
⑾我不敢正视父亲灼灼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木然地摇摇头。
他叹了口气,目光也变得柔和了。
他替我擦了擦眼泪,转过身来对众人说:“我生养的儿子,我最了解。
他会打碎玻璃,会跟别人打架,会与老师顶嘴,但是拿刀子扎人他绝对做不出来。
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他给我整了整衣裳:“儿子,我相信你!咱们走,这里不要你,咱们到其他学校去,就是所有学校都不要你,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养你!”
⑿也许是父亲的那番话起了作用,学校开始重新调查,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我最终没有被开除。
从那以后,我完全变了一个人。
一年以后的高考,我以全校总分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在以后的人生风雨中,我丝毫不敢有任何厌倦、愁苦、懈怠,因为父亲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与了我信任,我唯一能回报他的,只能是勇敢、诚实、正直地做人。
冰子(《扬子晚报》2006/6/20)1.请将以下四个词语分别依次填入第⑵、⑶段的空格处。
(只填字母)(2分)
A.不三不四B.玩世不恭C.自由散漫D.滑头聪明
2.根据第6段——第⑾段的内容,文章作者除了描写“我”被父亲信任以外,与此同时还写了周围其他人对我的态度,如: , 等等。
联系文章结尾部分的内容,更加突出了父亲的信任给我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是:(2分)
3.第⑷段中,“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夜的烟”的原因是(1);
(2)(2分)
4.如果将第⑾段画线句“我不敢正视父亲灼灼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木然地摇摇头”改为“我摇摇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2分)
5.读了文章,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就“信任”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2分)
【写作指导】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五个一
一个新鲜亮丽的标题。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好的开头犹如带露的玫瑰,让人感觉身心愉悦。
一句点明话题的话。
这句话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亮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一个整洁美观的文面。
二、写作训练(60分)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
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
个人成长需要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
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有了五彩斑斓;社会正是因为构建和谐才创造了盛世。
结合以上材料,以“和谐”为话题写一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1.(2分)CADB
12.(2分)对我的态度:“我”被哥儿们“出卖”;“我”被老师们冤枉
影响是:我如愿考上了大学并且懂得了该做怎样的人。
13.(2分)(1)为儿子的不懂事而担忧;(2)为如何教育儿子而伤神。
14.(2分)与改句相比,原句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更能表现出“我”当时内疚、害怕、无奈的心理,从而更突现后来被父亲信任后的对我的巨大作用——“我变了一个人”。
15.(2分)可以从两个角度:“信任”和“被信任”。
文中的父亲在儿子最无助的时候给与了自己儿子充分的信任,由此帮助了陷于困境、无法自拔的孩子,更给孩子迷惘、混沌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纠正了他的人生轨迹,并帮助儿子找到了正确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