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种植与社会经济交往的变迁——以中缅边境两个阿卡人村寨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67.70 KB
- 文档页数:4
生计方式与民族关系变迁——以云南西双版纳州山区基诺族和坝区傣族的关系为例郭家骥2013-02-07 14:06:38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昆明)2012年5期【内容提要】由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物产不同,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山区的基诺族和坝区的傣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生计方式和互利互惠、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格局。
随着橡胶引种成功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橡胶的大规模发展,橡胶种植业取代传统生计方式成为山区和坝区共同的、单一的支柱产业,导致传统的民族关系格局发生改变,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会成为影响西双版纳未来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山区基诺族/坝区傣族/生计方式/橡胶种植/民族关系变迁山多平地少,是云南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也是云南的基本省情之一。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在39.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占94%[1](P23)。
而山间盆地和高原台地,云南俗称“坝子”、“坝区”,占全省总面积的6%。
由这一基本特点所决定,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彝、哈尼、拉祜等15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傣、壮、白、回等10个民族和汉族主要分布在坝区。
因此,山区民族与坝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成为云南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坝区经济比较发达,故早在历史上,云南就已形成坝区民族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山区民族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在政治上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格局。
在这样的格局下,云南的山坝民族关系既表现为山区与坝区由于地形、地貌、海拔、气候和资源、物产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山区民族与坝区民族之间互利互惠、优长互补的经济文化联系,又表现为坝区民族在政治上统治山区民族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坝区民族统治山区民族的政治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山区民族和坝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其相互关系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变化。
老挝橡胶种植现状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老挝橡胶树种植始于1930年,作为试验,一位泰国投资商仅在占巴塞省巴蒋县种植了面积为0.5公顷的橡胶树。
但由于橡胶是新进植物,当地农民对其认识不足,并且当时橡胶的产值与其他作物相近,所以橡胶树并没有被推广种植。
1992-1996年间,老挝珞南塔省开始种植橡胶树,其中坝枯村的种植面积达到342公顷。
其经营形式主要为小农场主经营,并且产胶多直接交易给中国商贩。
这时橡胶种植的产值已远超出其他作物。
因为坝枯村位于老挝-中国接壤地区,所以当地农民可以从邻国学习较为先进的橡胶种植技巧。
有了成功的先例,橡胶种植开始在周边地区兴起并逐渐发展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性产业。
2000年以来,老挝的橡胶种植业迅速发展。
其驱动力量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因素,其中主要是受大规模土地租赁特许权开放的影响。
通过近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老挝各个区域的橡胶树种植面积均有所增加,全国的橡胶树种植面积于2010年达到234000公顷,2013年达到248840公顷。
老挝的橡胶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约123487公顷,中部和南部的橡胶种植面积分别为56176公顷和69182公顷。
橡胶产品的经营方式在老挝的发展可以被概括为三种模式,其中大规模土地租赁特许占49.3%,合作经营方式占23.7%,小农场主经营方式占27%。
并且经预测,橡胶种植的面积依然会持续增长,并且全国种植面积将于2020年达到315400公顷。
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橡胶种植业的爆炸式增长可能会对其他农地和林地的覆被、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老挝橡胶种植业发展中的私人投资对于老挝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农业产量。
但是,其同样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老挝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及大规模橡胶种植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本文针对相关资料利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了老挝橡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限制因素。
“每年收胶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但是当地人很喜欢这个味道,他们说这是钱的味道。
”西双版纳安纳塔拉度假酒店财务总监尹昱笑着说道。
安纳塔拉酒店位于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勐仑镇,从州府景洪驱车前往,沿路延绵成片的橡胶树林就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林作物。
尹昱是东北人,在酒店服务了两年,这家动辄数千房费的国际高端酒店边上,就是傣族的村寨,尹昱透露“原先我们常会请客人去边上村寨看古老的吊脚楼,但这两年胶农收入慢慢增加,有钱也盖了新房,失去了原生态建筑的特色,这项服务项目也就少了。
”橡胶树林给西双版纳带来了富裕,但随着各种多物种的森林被扩张的橡胶树慢慢取代,一场经济效益与原生态环境的悖论也在这个西南之隅上演。
金钱的味道西双版纳橡胶树的开割期是3月15日左右。
今年由于干旱,雨水不足,开割期推迟到4月。
一直到10月,这些橡胶树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乳胶。
5月充足的阳光与橡胶树叶的光合作用形成了糖,糖通过树皮运输到乳管里头,在乳管经过化学反应形成胶乳,是橡胶的主要原料。
“一般一棵橡胶树长七八年在离地一米的地方,树干达到50厘米以上,才可以开割。
”在勐仑镇的一片橡胶树种植林,拥有600多棵橡胶树的当地傣民岩胜开告诉记者。
技术手艺好一棵树可以割30-35年,手艺差只能割15-20年。
割胶是一门技术活,单是一把橡胶刀两侧要磨光滑平整,前沿的凿口要斜顺。
一把好的胶刀,会让一棵橡胶树增产10%。
岩胜开由于读了些书,对于橡胶林的养护和收割极其细心科学,所以其也是当地著名的割胶好手。
每到下午或傍晚收胶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各个山林间,胶农多骑着摩托车,后座两侧各放着几桶塑料大桶,前往橡胶林,每一棵被打理过的胶树,在割线的下方树干上,都用铁线捆着一个大碗,乳胶就滴滴答答流到碗内,胶农一棵一棵树将碗里的乳胶收走,再将碗侧靠在树干上。
收得的乳胶再运往收胶站卖钱。
由于每棵橡胶树的大小、种类,及每年的胶价不等,胶农的收入都不一。
岩胜开村寨的村民,有的大户家有900多棵,一年收入有10万多元;有的300多棵,一年也有五六万元。
从边境理解国家: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本文以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对象,以橡胶种植为切入点,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聚焦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哈尼/阿卡人如何在国家的引导和帮助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如何主动利用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和自身的特点来应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而理解边境、民族与国家及其关系。
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村寨的橡胶种植业是在国家力量、市场经济和民族认同三者的合力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橡胶树跨国界移动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政府将橡胶作为战略物资引入,并通过建立国营橡胶农场扩大发展,也有“屯垦戍边”的意义;第二阶段是中国政府鼓励和引导包括哈尼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种植橡胶发展民营经济:第三阶段是中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合作开展的“替代种植”项目将橡胶从中国西南地区推广到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
中国推动的边民橡胶种植及跨境橡胶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兴边富民,其次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构良好的国际关系,维护利益边疆的利益和国家边疆安全。
老挝和缅甸接受橡胶种植则主要是为了达到禁毒、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目的。
橡胶树的跨国界移动过程也伴随着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从而使橡胶移民成为该地区的一种现象。
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所产生的较大的经济效益,不仅留住了当地村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从而使该地区的农村避免了“空洞化”。
老挝的山地民族在“替代种植”项目的引导下移居坝区种植橡胶。
缅甸掸邦第四特区还凭借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了一些中国移民迁入其境内种植橡胶。
这些中国橡胶移民的“国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选择与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事实上的“双重国籍”的问题都与缅甸的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利益博弈有关。
此外,这些橡胶种植者在各自国家边境地区的聚集,为该地区的橡胶种植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这不仅起到了“移民实边”的作用,而且还使边疆地区成为了繁荣发展的区域。
当代橡胶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傣族民居变迁探析摘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橡胶种植业为主的橡胶经济,成为了西双版纳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本文以在橡胶经济影响的背景下,傣族干栏民居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橡胶经济与傣族干栏民居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期能够找到民居演变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傣族干栏民居,橡胶经济,变迁,影响因素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bber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Folk House Changes of Dai PeopleZhu Jianqi1,Lan Hui2,Ding Qiong3(1.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2.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nd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Abstract: Xishuangbanna Dai houses traditional dry bar has a long history.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e rubber plantations of rubber-based economy,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ubber, dry bar Dai houses for the study of evolution, revealing the rubber economy and Dai dry bar hous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evolutio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ind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between balance.Key Words:Xishuangbanna, the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 Rubber Economy, changes,Factors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
西双版纳橡胶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社会对抗性分析作者:王钰浩杨梦君沈云都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21期摘要西双版纳橡胶种植技术不断发展使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橡胶企业的增多对商品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大,从而导致企业与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不断增强,使得当地社会对抗性增强。
分析解决社会对抗性问题,使人与人、人与地的矛盾逐渐减小,确保传统文化更好的保存与发扬,促进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橡胶产业;傣族;对抗性;西双版纳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1-0260-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1.07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Xishuangbanna Rubber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Bring about Social Antagonism AnalysisWANG Yuhao1, YANG Mengjun2,SHEN Yundu1(1.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650201;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Xishuangbanna rubber planting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local land use pattern, and the increase in rubber enterpris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the commodity market. As a result,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nterprises is increasing, and the confrontation of local society is enhanced.The paper analyzed a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nfrontation, so tha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land were gradually reduced, to ensure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life.Key words Rubber industry;Dai nationality;Antagonism;Xishuangbanna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ZX103)。
国家和地方利益博弈中的移民身份———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中国橡胶移民个案研究①张雨龙*摘要:中国橡胶移民是在“替代种植”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进入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
在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作用下,中国橡胶移民“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了事实上的“双重国籍”问题。
“双重国籍”的产生也是中国、缅甸联邦和缅甸掸邦第四特区之间进行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博弈的结果。
但这些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橡胶移民不应该成为国家之间、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受害者,他们的基本权益和发展诉求应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保障。
关键词:缅甸;中国橡胶移民;移民身份;双重国籍DOI:10.13835/b.eayn.19.02橡胶树在中国和缅甸边界地区的跨国界移动过程也伴随着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从而使橡胶移民成为该地区的一种现象。
在实施罂粟“替代种植”项目过程中,橡胶种植业成为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主要产业。
橡胶种植业发展所产生的较大经济效益,不仅留住了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当地居民,还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迁入该地区种植橡胶。
这些中国橡胶移民迁入缅甸境内后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事实上的“双重国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缅甸的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利益博弈造成的。
探讨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中国橡胶移民身份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边民流动问题以及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选择理性,以及国家对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选择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解。
一、缅甸第四特区移民概况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许多山地民族为了便于开展橡胶种植活动搬迁到低海拔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包括哈尼族、汉族等在内的部分中国人迁到缅甸第四特区种植橡胶,只是作为边民的中国哈尼族和来自内地的汉族迁入缅甸第四特区的时间和方式都不同。
*作者简介:张雨龙,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橡胶种植对西双版纳哈尼族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13YJC850028)、2015年云南省民族研究院课题:“云南边境地区跨境种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研究———以西双版纳哈尼族的跨境橡胶种植为例”(MY2015YB003)和云南省民族研究院资助项目:“国家的力量:中、老、缅三国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