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国经验科学发展我国的玉米产业
- 格式:pdf
- 大小:113.30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中国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第一篇:美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中国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美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中国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玉米栽培与土肥和农机研究室赴美国考察报告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玉米总量的42%,是机械化、规模化高产高效生产管理技术先进国家。
为了学习国外玉米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技术发展,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和农机两个研究室联合组团,于2010年10月18日~28日,赴美国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进行为期 10天的考察。
先后走访了美国农业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伊利诺州玉米种植者协会、先锋种子公司(Pioneer)总部、Iowa州立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和位于墨西哥城的CIMMYT总部,在沿途穿行美国“玉米带”的过程中参观了5个农场,考察大规模机械收获、整地、施肥现场。
所到之处受到热情接待,会见了包括美国和CIMMYT相关专家共计50多人。
通过这次考察对美国的玉米品种、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结合、玉米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玉米种植者协会等有了初步了解,对进一步转变思路,提升栽培与土肥、农机两个研究室的研发和服务能力,提高我国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考察内容与收获为期10天的考察发现,美国玉米生产具有“五重五不重”的特点,即重播前整地,不重播后管理;重效益,不重产量;重培肥地力,不重追肥;重农机,不重农艺;重晚收,不重早收。
1、以深松为主,松耙联合机械作业为主的整地技术伊利诺州玉米种植者协会秘书长Rodney M.Weinzierrl介绍,该州每个农场大约有3000~6000亩,平均每个农场由1.5个农民经营,全部实现大型联合机械作业。
由于生产规模大,效益高,农场年收入大约15~30万美元。
该州玉米生产的土地耕作和培肥地力主要集中在收获后进行,为春季及时高质量播种和玉米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播种后到收获前基本上不进行田间管理。
中美育种经验比较分类:原创 | 标签:育种产量现代玉米抗逆性2014-12-21 21:52阅读(519)评论(20)中美育种经验比较逻辑思维,又叫理论思维,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
就玉米育种来说,不只是概念性地描述育种经验,更要基于正确的理论基础、试验设计和对试验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然后针对性地抽象出指导性结论,或面向未来提出新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因而越来越接近事物本质的动态过程。
我们经常聆听一些专家教授在玉米育种研讨会上介绍经验,某些专家取得了很突出的育种成就,但思维方式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很像是几千年来中医的思路和方法;中医的特点是糊里糊涂地给人治好病,而现代西医则明明白白地把许多人治死。
中国多数育种者的经验缺少理论支撑,有的甚至与正确理论相抵触,但能够不明不白地育成品种,甚至偶然出现大品种,虽然他们介绍的经验中包含着推理判断,但想当然的成分居多,缺少充分的试验依据。
最近,张铭堂先生在科企合作培训会上作报告,介绍了丰富的育种经验,都是与理论研究结果相一致,而不纯粹是经验之谈。
那些育种经验都能找到理论依据。
育种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还要动手做试验,阅读文献,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比较深入地探索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我们基于各年代中国玉米骨干杂交种的田间试验数据与Duvick的综述比较中美两国玉米育种的变化趋势和育种经验,试图判断育种经验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这种比较,本质上是经验育种和商业化pipeline育种的区别,深一步分析,可归结为文化的区别。
如果不对我们的育种经验和研发管理升级换代,特别是文化观念的升级换代,就很难建立可持续的商业育种机制和提升中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几十年来,美国育种家提高了玉米的群体产量,而中国育种家侧重于提高品种的单株生产能力,其背后效应是普遍忽视抗逆性。
这是经验育种的共同特点。
中国农业发展借鉴美国经验的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各国农业产业的日益竞争,中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启示。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在美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研发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农业发展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美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加大力度。
通过引导和支持农民组织农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美国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农民提供贷款、补贴和保险等支持。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的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四、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美国在农村土地利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规划管理。
通过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五、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美国农业发展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拓宽农产品国际市场美国农业以其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积极拓展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增加农产品出口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发展可以从美国借鉴其科技创新、产业化、支持政策、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以及拓宽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经验。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与启示借鉴种业安全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种业存在种子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种子质量不佳等问题,而美国在种业发展初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通过政府对种业的大力支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种业开始腾飞,并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种业强国。
为实现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对此建议,一是严格执法,加大种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改革研发模式,提高企业育种研发活力;三是积极参与多边体制,为国内育种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保护。
一、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种业与我国当前种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一)种子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
1970年以前美国种子企业约2000家,以家庭型公司为主,经营规模小,总体实力弱,种子公司并购率只有1.98%,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我国种业起步比较晚,目前约有4400家种子公司,其中,玉米种子公司约3000多家,但多数为家族经营的小作坊,也缺乏超大型国际型公司。
(二)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1970年以前,美国在育种方面的科研投入(含私营企业和公共部门)总体水平较低。
其中私营企业育种研发意愿极低,更多从事种子的培育、包装、储存、销售等简单工作。
而我国目前种业研究同样面临这种情形。
如现有的440多家从事种子研发的公共科研单位,低水平重复、选育品种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
(三)政府支持政策不健全,种子产品质量欠佳。
在1970 年《美国植物品种保护法》颁布之前,政府对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明朗,全社会都不愿、不想、不敢对种业进行研发。
种子质量把控也较差,农民投诉和不满情绪较多。
而我国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中国种业开启了市场化的征程。
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各类种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导致种子市场良莠不齐,行业规范性有待加强。
二、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推动种业腾飞的主要措施和经验(一)积极创建与农业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动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障法律体系一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美国法律“转向”。
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农业产业集聚是指通过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关系,将各个环节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集聚到一起,形成一条高效完整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体系的经济形态。
在农村区域,农业产业集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动效应,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经验1.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关系农业产业集聚的核心在于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关系。
例如,在美国的新泽西州,蔬菜类生产制造商、批发市场、零售商和餐饮服务企业通过协作把蔬菜销售链上下游进行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体系。
同时,企业之间互相配合、彼此补充,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种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关系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础。
2.依靠地理优势进行集聚地理优势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例如,日本的福岛县因为地理位置相邻,加工制造规模较大,促进了果汁饮料、饮料等企业的集聚;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农民依托区域内湖泊的水路和铁路交通优势,通水陆运物流,引发各个组织和企业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依靠地理优势进行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实现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
3.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普及产业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荷兰的土壤管理、温室技术领先全球,与肥料、水肥等科技配套推广,有效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日本通过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手段,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产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二、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建立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体系农业产业集聚要建立起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体系。
在中国,农产品生产环节的体制和机制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生产、流通和销售链。
因此,要抓住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这一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体系升级,逐步打造完整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