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2
汽车尾气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详细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尾气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对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在制定和实施汽车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
然而,由于尾气污染物的复杂组成和变异性,汽车尾气的排放控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汽车尾气氮氧化物的排放机理,探索有效的控制策略,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实验和模拟方法,深入探究汽车尾气氮氧化物排放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分析不同工况下汽车尾气NOx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2.探讨氧气含量、温度和燃料类型等因素对NOx生成和还原的影响。
3.构建尾气催化转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提出有效的催化剂设计策略。
4.发掘新型排放控制技术,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分析:使用尾气分析仪对不同工况下汽车尾气NOx排放进行实测,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
2.模拟分析:运用化学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实验,研究氧气含量、温度和燃料类型等因素对NOx生成和还原的影响。
3.催化剂设计:基于化学动力学模型,构建尾气催化转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提出有效的催化剂设计策略。
4.新型技术研究:探究新型排放控制技术,如非热等离子体催化转化、电子束脉冲等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深入探究汽车尾气的排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为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本研究的具体意义如下: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2.提高汽车相关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为国家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支撑。
4.为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车流波状态的微观尾气排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
重要因素之一。
尾气排放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车辆的排放标准和技术水平,还与行驶状态、路段形态和交通流特性等众多因素有关。
因此,深入研
究城市交通流与尾气排放的关系,对于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基于车流波状态,探讨微观尾气排放问题,具体研究内
容如下:
1. 调查研究城市交通流的特点,采集车速、密度、流量等数据;
2. 分析交通流状态下的尾气排放特征及其与车流参数的关系;
3. 建立基于车流波状态的尾气排放模型,用于预测和评估交通流的
尾气排放量;
4. 针对不同的路段形态和交通流特性,提出相应的尾气减排措施。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观测法和数学建模方法相结合,具体包括:
1. 在交通流密集区域设置观测点,采用车载传感器获取车辆运行状
态数据;
2. 采用统计学和系统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车流波
状态与尾气排放之间的关系;
3. 基于实测数据和先前的研究成果,建立基于车流波状态的尾气排放模型;
4. 应用模型对不同路段和交通流的尾气排放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交通流状态下的尾气排放规律,探究车辆行驶特征对尾气排放的影响机理,为制定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和尾气减排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和排放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空气质量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和排放特性研究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之一。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和排放特性,进而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一定的污染物,如CO、HC和NOx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城市道路不同类型车辆的尾气排放进行采样分析、研究各种车辆的排放物含量以及影响排放物含量的因素,以建立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的模型。
2.机动车排放特性的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对城市道路不同类型车辆的尾气排放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污染物的组成、分布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污染物排放与车速、车辆类型等因素的关系,进而为排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治理措施本研究将根据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和排放特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车辆技术改造、尾气净化技术的应用等,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车辆尾气排放采样分析法。
通过在机动车尾部设置采样接口,收集车辆尾气,并对尾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获取污染物含量。
2.实验室分析法。
采用相关分析仪器对分析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深入探究机动车排放物的成分组成及排放特性。
3.数据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模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取得如下成果:1.建立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模型,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深入探究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物的成分组成及排放特性,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提出局部排放治理的解决方案,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汽车排放污染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以其快速和便利的出行方式赢得了广泛的受欢迎。
然而,由于内燃机的存在,汽车排放产生的尾气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如臭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已经成为受到各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
因此,对汽车尾气的污染控制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通过研究汽车尾气排放的机理,深入了解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规律,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因此,本文拟从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机理和控制技术入手,探索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为未来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机理对各类汽车尾气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排放规律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不同的汽车尾气污染物种类的特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比较,为后续的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2)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技术在分析了汽车排放污染的机理和特点后,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现有的排放控制技术,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尾气污染控制方案,探索不同类型的控制技术在尾气中污染物移除效率、成本、可行性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3)汽车尾气排放的管理政策对比国内外的汽车尾气排放管理政策和法规,探究如何改善国内的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现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并对汽车尾气排放管理政策在落实和执行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在研究本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关于汽车尾气污染的最新研究经验及现有的尾气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国内外汽车尾气排放管理法规和政策。
(2)实验方法:通过设计实验、采集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验证,得到相关结论。
(3)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对汽车尾气的流场、燃烧过程和污染物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的控制技术在排放控制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机动车尾气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已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工作,对于维护环境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有关于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的规定,但是当前立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立法缺乏前瞻性、监管不足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立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制定更加完善、科学、前瞻的法律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1)机动车尾气污染原因及严重性分析通过分析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成分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深入了解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原因和严重性,为后续立法提出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2)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掌握主要的缺陷和瓶颈。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的建议,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3)国际先进法律法规的借鉴和对比分析该部分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并提出相关借鉴和对比分析的建议。
(4)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立法完善的策略分析和建议在充分分析和比较之后,探讨如何制定更加完善、科学、前瞻的制度和法规,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立法的完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性建议。
3. 研究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深入掌握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建立健全的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案例的分析和对比,提供了借鉴和对照的思路,为我国环保法制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为制定有关立法,提出完善的策略性建议,为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的研究及系统开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工具的使用量逐年增长,汽车尾气排放也逐渐成为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控制
尾气排放量,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标准,汽车尾气排放测试也逐渐
成为了一项必要的检测手段。
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系统的研究,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测试精度不高、操作复杂、设备体积庞大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精度高、操作简便、体积小巧的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系统,以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
(1)研究现有的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分析其存在的
问题。
(2)设计一种基于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的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系统,包括
尾气成分测试、排放量测量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3)进行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开发,选择合适的工业控制板卡、传感器、执行器等,完成系统的硬件构建和软件编程。
(4)进行系统的实验测试,测试结果包括测试精度、测试时间、系统使用便捷
度等,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将对汽车尾气排放测试相关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开题报告一、立论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机动车数量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在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中,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分担率相当高。
以为例,1983年英国汽车尾气排放率占85,1967年芝加哥为94,1970年洛杉矶为98,1965年纽约占96[1],美国1995年汽车尾气污染排放率占总排放的66,上海市在1998年机动车排放的就占到了总排放的64[2],广州市1994年占888,北京市1992年占62[2]。
机动车尾气中另外两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在总排放量中的分担率也非常高,如,东京市在1975年汽车尾气排放分担率占到了8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排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3~9]。
自九十年代以来本市加强了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普及使用无铅汽油、提前执行轻型车新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较为有效地控制了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恶化的势头,但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受机动车污染排放影响日益突出。
2000年全市年均浓度0056毫克立方米,比1995年上升了10;城区和郊县年均浓度为0090毫克立方米和0032毫克立方米,分别比1995年上升了23和39,见表1[10]。
表11995~2000年上海市年日平均浓度变化年份全市城区郊县浓度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浓度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浓度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1995511007310023100199759116105144281222000561109012332139根据国外机动车发展经验可知,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轿车将成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的主要方向。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预示和带动本市经济的腾飞,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急切期待现代化便捷交通方式的到来和家庭汽车的普及,机动车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
城市公路隧道汽车尾气排放浓度的研究及通风方案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公路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峰期尤其容易出现排放浓度过高的问题,威胁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公路隧道汽车尾气排放浓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减少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设计合理的通风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放浓度,提高隧道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调查城市公路隧道汽车尾气排放浓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不同交通流量、隧道长度、通风系统设计等因素对排放浓度的影响。
2.研究方法①实地测量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路隧道,采取现场实测方法,测量不同时间段、不同节假日和气象条件下的汽车尾气排放浓度;②数值模拟法: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城市公路隧道尾气排放模型,研究不同交通流量、隧道长度、排风量等因素对排放浓度的影响;③通风方案设计:根据实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设计适合城市公路隧道的通风方案,以降低排放浓度。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1.预期成果①得出城市公路隧道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规律;②设计出针对不同条件下的城市公路隧道通风方案,以降低排放浓度;③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为城市交通空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城市公路隧道汽车尾气排放和通风方案的研究,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开题报告一、立论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机动车数量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在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中,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分担率相当高。
以CO为例,1983年英国汽车尾气CO排放率占85%,1967年芝加哥为94%,1970年洛杉矶为98%,1965年纽约占96%[1],美国1995年汽车尾气污染排放率占总排放的66%,上海市在1998年机动车排放的CO就占到了总排放的64%[2],广州市1994年CO占%,北京市1992年占62%[2]。
机动车尾气中另外两种主要污染物NOx、HC的排放在总排放量中的分担率也非常高,如NOx,东京市在1975年汽车尾气排放分担率占到了8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排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3~9]。
自九十年代以来本市加强了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普及使用无铅汽油、提前执行轻型车新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较为有效地控制了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恶化的势头,但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受机动车污染排放影响日益突出。
2000年全市NOx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比1995年上升了10%;城区和郊县NOx年均浓度为毫克/立方米和毫克/立方米,分别比1995年上升了23%和39%,见表1[10]。
表~2000年上海市NOx年日平均浓度变化年份全市城区郊县浓度(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浓度(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浓度(微克/立方米)相对浓度(%)1995511007310023100199759116105144281222000561109012332139根据国外机动车发展经验可知,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轿车将成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的主要方向。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预示和带动本市经济的腾飞,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急切期待现代化便捷交通方式的到来和家庭汽车的普及,机动车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
根据市交通所预测,到2020年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200~350万辆,是2000年的3~5倍,可以预见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本市大气环境势必进一步恶化。
目前,国内外对于机动车污染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二是机动车污染治理和控制对策的探讨。
排放因子是反映机动车排放状况的最基本的参数,也是确定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环境影响的重要依据。
目前用来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局的EMFAC模式,欧洲共同体的COPERT 模式,美国EPA的MOBILE系列模式。
其中,MOBILE汽车源排放因子系列模型是美国环保局开发的计算车队排放水平的程序[11]。
在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汽车的使用年限、行驶里程、新车排放因子、劣化系数、行驶速度、气温、I/M 制度以及车用油料特性等因素对排放的影响[12]。
国内外对于该模式已有广泛的应用。
墨西哥采用美国EPA的Mobile5a 基本结构模式,用来计算5个特定区域中8种车型的排放因子。
根据气温、平均车速、汽车操作模式,燃料挥发和里程自然增长率条件估计1960年到2020年的排放因子[13]。
此模型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14]、泰国曼谷等也有所应用。
MOBILE模式在国内的小范围内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郝吉明、傅立新等于1997年曾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MOBILE5进行修正,并将之应用于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研究中;祝昌健等应用MOBILE5模式对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及污染趋势进行了探讨[15];李修刚等将MOBILE5模式用于南京市,将给出的南京市现状排放因子直接应用于南京市及附近城市的环境影响评价[16]。
将MOBILE5模式结合上海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已经有人做过尝试,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此模式的修正尚不能进行检验。
主要的方法仍是采用美国FTP的测试数据,将上海市机动车目前的排放水平类比于美国70年代,计算得到不同车型的排放因子。
在污染物的扩散方面,目前一般沿用有限源高斯扩散模型,即根据线源的长度、高度、强度、距离、风速、风向和相应扩散参数计算空间任一点的污染物浓度[17]。
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的特殊性,即对城市各类人为设施,包括绿化、建筑等对扩散的影响考虑较少。
对于线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研究,国外主要的模式有CALINE、BLP、CDM2(ClimatologicalDispersionModel)、ISC3(IndustrialSourceComplexModel)、RAM(Gaussian-PlumeMultipleSourceAirQualityAlgorithm)。
以上模型均由美国环保局开发。
其中,CALINE为稳态高斯扩散模型,用于确定高速公路下风向的空气污染浓度,要求地形相对不太复杂。
BLP为高斯烟流扩散模型,用于处理炼铝工厂以及其它的工业污染源的单一建模问题,要求其烟流上升和下降是主要由固定线源所影响的。
CDM2为气候稳态高斯烟流模型,用于确定城市区域平地下风向的长期的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
ISC3是一个稳态高斯烟流模型,可用于评价来自与工业带相关的许多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浓度。
这个模型涉及到了下列因素:粒子的下沉和干沉降、风向、点面线及立体污染源、烟流的上升为距离的函数、点源的分离以及有限的地形调整功能。
ISC3可以有长期和短期两种模式可供选取。
RAM是高斯烟流多源空气质量算法,是一个稳态高斯烟流模型,用于估算相对稳定的污染物浓度,平均从一小时到一天、从点源到面源、在乡村或者城市的沉降,其地形条件可以假设。
我国目前汽车污染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中期水平,现有汽车90%以上是国产车,由于排放控制技术落后,在同样运行工况下,国产车较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排放量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加上交通管理手段落后,在用车检查维修制度不完善,城市交通道路拥挤和市内居民集中,大量车况恶劣的车辆继续行驶,更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
国产车平均日排污量为—[18]。
本论文旨在借助GIS环境,根据城市路网、交通流量、车型比例等信息,采用经过修正的MOBILE模型,计算不同车型机动车的排放因子,从而确定每条路段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
由于机动车流量和排放因子是计算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源强的关键参数[19~21],本论文将通过抽样调查和MOBILE模型修正得到了这两个量。
在确定道路线源排放源强的基础上,利用CALINE3有限长线源扩散模式,建立上海市城区多线源污染扩散模式,以此来分析道路污染物扩散状况,并在GIS图形上进行显示,最终完成上海市交通线源污染管理信息系统。
此系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道路交通污染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P1[2]上海市环境科学院《世界银行——上海城市交通项目:减少上海城市车辆排污危害的战略》[3]陈长虹等,上海市机动车排污状况与污染控制战略,1997,16:28[4]赫崇衡等,汽车排气污染及治理现状和动向,上海环境科学,1996,15:11~13[5]彭宝成等,汽车尾气对动物的生物效应研究,上海环境科学,1995,14:14~17[6]王培洁,上海市汽车排气污染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上海环境科学,1994,13:7~8[7]陈长虹等,城郊道路污染个例分析,上海环境科学,1993,12:13~17[8]陈长虹等,城郊道路交通带状多线源污染扩散模式研究,上海环境科学,1993,12:7~10[9]王素云等,上海市汽车排气污染在大气中的分担率,上海环境科学,1990,9:27~29[10]上海市机车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及规划纲要》,2000,3[11]傅立新等,MOBILE汽车源排放因子计算模式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717:474[12]傅立新等,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环境科学,200021:68[13]WesternGovernor’sAssociationDenver,’,2000[14]carbonDistribu,30(12),1996[15]祝昌健,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及污染趋势探讨,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16[16]李修刚等,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的机动车污染物现状排放因子研究,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1:87[17],23:555-562[18]贾艳杰,我国大城市汽车废气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人文地理199712:48[19]EPA,User’sGuidetoMOBILE5(MobileSourceEmissionFactoryModel),May1994[20]Eg glestonHS,Goriβ,mroadtraffic[R].,,Luxembourg,1989.[21]pilationofairpollutantemissionfactors[R].,NC,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上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道路线源源强,以及机动车污染物在中心城区街道峡谷中的扩散效应,并在GIS系统上进行显示,完成自主开发的上海市交通线源污染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内容:1)上海市主要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强;2)机动车尾气在街道峡谷中的扩散效应;3)交通污染在GIS平台上的实现。
关键问题:1)机动车大气污染排放源强计算模型;2)上海市道路机动车尾气在峡谷中的扩散模拟;3)地理信息系统与交通大气污染模型整体集成的方法和途径。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基础数据调研、模型修正、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和影响预测可视化界面设计、系统整合。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实验方案与可行性分析:1)建立机动车排放源强计算模型、污染物扩散模型,以及基于GIS技术应用模型,其工作量较大,其中基础数据的调研尤其困难。
但是通过参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02年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机动车发展和大气环境保护研究》,并搜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可获得系统开发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因此本研究已经有较好基础。
2)参与《影响上海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与控制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本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和历史沿革已有所了解。
3)参与了“上海市数字城市大气环境模块”的工作,初步掌握了GIS系统开发和实现方法。
据此我认为,按期完成论文是可行的。
图1.研究技术路线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建立适合上海市情景的主要道路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源强排放模式。
建立线源扩散模式,使其适用于大城市中街道峡谷中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扩散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