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0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中,对人类癫痫致病基因以及癫痫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致病基因与临床表现的作用机制显著相关。
在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中,致病基因的早期识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该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癫痫致病基因,包括离子通道、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以及近年来与致病基因相对应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定基因缺陷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自1995年发现癫痫相关基因CHRNA4突变起,对癫痫相关基因的研究逐渐深入。
最初,突变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儿童癫痫的诊断、预后和咨询,然而后续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以指导癫痫患儿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选择。
儿童癫痫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因此有了治疗意义,这是选择或研发针对特定分子缺陷治疗的关键步骤。
本文综述了常见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类型,以及特定基因突变对应最适合药物的研究进展。
1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参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拮抗钠离子通道是目前许多AEDs的主要作用机制。
常见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基因包括SCN1A、SCN1B、SCN2A、SCN3A、SCN8A和SCN9A等,这些基因的突变是一部分婴儿和儿童期患耐药遗传性癫痫的共同原因,其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为SCN1A、SCN2A及SCN8A。
1.1 SCN1A突变相关癫痫SCN1A是与癫痫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而SCN1A相关癫痫的发作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
典型疾病包括Dravet综合征和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其症状表现为从发热性惊厥发作到严重的癫痫性脑病的显著异质性。
即使在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之间,临床表型也可能存在差异。
Dravet综合征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为SCN1A杂合突变,这将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缺失。
2022-2023年度抗癫痫药物研发概况研发背景抗癫痫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药行业的关键领域之一。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发展高效和安全的抗癫痫药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国内研发情况2022-2023年度,中国国内在抗癫痫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多家药企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药物研发公司A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型抗癫痫药物。
该药物具有高效抗癫痫的特性,并且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该药物已经通过国家药品监管机构的审批,预计将在2022年获得上市许可。
另外,药物研发公司B也在研发一种基于新机制的抗癫痫药物。
该药物的研发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初步的实验数据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和安全性。
公司B计划在2023年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该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还有一些药企在改进已有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优化配方和剂量等方法,使药物更加适用于癫痫患者,提高了疗效和减少了副作用。
国际合作与趋势除了国内的研发,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抗癫痫药物研发上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与国外的药企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享研发成果和资源,对加快抗癫痫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趋势是发展个体化治疗方法,即基于患者的个体特征来定制治疗方案。
这将会进一步提高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结2022-2023年度,中国国内在抗癫痫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研发新型药物、优化现有药物和国际合作等方式,有望提高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个体化治疗,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癫痫患者的需求。
抗癫痫药物研究现状与新进展一、综述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当前抗癫痫药物研究的现状和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在抗癫痫药物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药物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分为传统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帕金森、托吡酯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癫痫方面各有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等特点,使得许多患者难以耐受。
因此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新型抗癫痫药物通常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少的副作用以及更好的疗效,这使得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除了关注药物的选择和副作用外,抗癫痫药物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增强神经元膜稳定性、改变离子通道活性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用机制,可以为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抗癫痫药物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药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抗癫痫药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他们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想象一下你正在享受着一个美好的时刻,突然间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些奇怪的画面,然后你开始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手脚不听使唤地抽搐,甚至口吐白沫。
这种状况不仅让你痛苦不堪,还会让你的家人和朋友担忧不已。
因此研究抗癫痫药物,帮助这些患者摆脱病痛,重返正常生活,是我们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癫痫研究新进展一、概述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工作的深入,癫痫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癫痫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癫痫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在发病机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逐渐揭示了癫痫发病的复杂过程。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脑内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癫痫的发生。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癫痫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诊断技术方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癫痫的诊断手段也日益丰富和精准。
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癫痫病灶,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脑电图(EEG)等电生理技术也在癫痫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时监测脑电活动,为癫痫的发作预测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在治疗方法方面,癫痫的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和个体化。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技术以及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步应用于癫痫的治疗。
这些新方法在提高癫痫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在预防策略方面,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策略也逐渐从单一的药物预防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习惯、降低环境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癫痫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癫痫的发作。
癫痫研究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癫痫的诊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1. 癫痫的定义与流行病学概况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它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发的慢性疾病,这种异常放电会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
治疗癫痫的新型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随着对癫痫的认识逐渐深入,癫痫药物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型药物。
这些新型药物不仅在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还有较好的安全性,对于癫痫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阵挛样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眼睑上翻、口吐白沫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治疗癫痫至关重要。
早期的治疗主要依靠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并不稳定,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而在近年来,许多新型抗癫痫药物得到开发,这些药物基于对癫痫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了解,能够更有效地阻断或减弱癫痫的发生过程。
一些研究显示,这些新型药物,如利瓦干、菲诺巴比妥等,与传统药物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且安全性更高。
其中,利瓦干(Levetiracetam)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该药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减少对其他神经递质的影响,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研究显示,利瓦干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还能改善同事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者的相关症状。
菲诺巴比妥(Phenobarbital)是一种经典的抗癫痫药物,其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
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菲诺巴比妥的疗效可能高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而其副作用则较苯巴比妥更少,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比苯巴比妥更安全的选择。
除此之外,开发新型药物的趋势也主要集中在阿片受体、离子通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等方面,这些靶点在治疗癫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阿片受体方面,法洛多帕(Faroldopa)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新型药物,能够促进多巴胺合成,从而调节神经的兴奋性,而以前的一些研究亦表明,多巴胺调节对于癫痫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尽管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开发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实际上,新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研发。
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布瓦西坦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万丽君综述,刘学伍审校摘要: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
布瓦西坦是第三代抗癫痫药物之一左乙拉西坦的类似物,通过与突触囊泡蛋白2A结合而起作用。
本文就癫痫的概述、布瓦西坦在癫痫中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癫痫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选择。
关键词:癫痫;布瓦西坦;抗癫痫药物;突触囊泡蛋白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the novel antiepileptic drug brivaracetam WAN Lijun,LIU Xuewu.(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an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Ji⁃nan 250021, China)Abstract:Epilepsy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peated epilep⁃tic seizures caused by abnormal discharge of brain neurons. Brivaracetam is an analogue of the third-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 levetiracetam and exerts a therapeutic effect by binding to synaptic vesicular protein 2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isease of epilepsy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efficacy, safet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brivaracetam in epilepsy,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choice of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Key words:Epilepsy;Brivaracetam;Antiepileptic drugs;Synaptic vesicular protein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典型特征是反复发作。
近年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潘敏翔,陈乾,吴久鸿*中国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101摘要:新型抗癫痫药物是针对癫痫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干预的药物。
其作用主要与提高GABA能、降低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抑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改变有关。
新型抗癫痫药物通过不同于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靶点进行干预,为癫痫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癫痫;抗癫痫药物;研究Abstract:Some important progresses of AEDs have been explored.The AEDs consist of a group of heterogenous chemical structures, un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affecting the same target proteins. Important target molecules, which have been focused upon include voltage gated sodium and calcium channels,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exocytosis of neurotransmitters, and receptor molecules for GABA and glutamate. New drugs will hopefully affect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r altered target proteins more selectively than older drugs.They all provide new hopes to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via the pathway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Keywords: epilepsy;AEDs;research癫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的特征是大脑神经细胞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导致的大脑功能失调。
癫痫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的癫痫发作,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癫痫的治疗和护理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本文将就癫痫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治疗癫痫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来控制癫痫的发作。
目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有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氟马西尼等。
这些药物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癫痫药物也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
这些新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药效,而且副作用更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一种叫做利培酮的药物已经被纳入到治疗癫痫的药物范畴,并且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需要指出的是,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癫痫,只能起到控制症状的作用。
长期使用药物也会导致一些副作用,比如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并定期复查。
二、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这时,手术治疗就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去除癫痫的病灶,另一种是刺激神经元来控制癫痫的发作。
去除病灶的手术即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引发癫痫发作的部分神经组织切除或者切除病变病灶。
这种手术适用于病变病灶清晰、较易定位的癫痫患者,对于较隐匿的病灶难以定位的患者则不太适用。
而刺激神经元的手术则是通过植入电极来刺激大脑中控制癫痫的部分神经元,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手术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手术的风险很大。
患者需要慎重考虑,同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一些癫痫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这是因为,蛋白质可以促进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从而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中文):抗癫痫药的研究进展
分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分院
年级专业应用化学
学生姓名胡琦
学号 1065161010 指导教师皮承富
完成日期年月
目录
摘要 (3)
一、癫痫病 (4)
1.癫痫定义及发作条件 (4)
2.癫痫发病机制 (4)
(1)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病” (4)
(2)神经递质受体等信号传导相关蛋白 (5)
3.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5)
二、新型抗癫痫病的研究及发展 (6)
1.苯妥英钠[1] (6)
2.非氨酯、加巴喷丁及拉莫三嗪[2] (7)
3.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托吡酯和加巴喷[3] (8)
三、结论与展望 (8)
摘要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它是因大脑局部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阵地性放电,所导致的慢性、反复性和突发性的大脑功能失调。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障碍等症状。
全球患者大约5千万,目前其治疗仍以药物为主。
在新型抗癫痫药物出现前,主要以传统抗癫痫药为主,但药代动力学的局限性,致畸的可能性以及对认知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应用,新型抗癫痫药物的问世和应用,给癫痫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更多的选择。
新型抗癫痫药物是针对癫痫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干预的药物。
抗癫痫药物可抑制大脑神经的兴奋性,用于防止和控制癫痫的发作。
其作用主要与提高CABA能,降低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抑制电压门控制子通道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改变有关,新型抗癫痫药物通过不同于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靶点进行干扰,为癫痫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癫痫,新型抗癫痫药,研究进
正文
一、癫痫病
1.癫痫定义及发作条件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群过度放电所致的神经系统慢性功能性疾病。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由多种疾病、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癫痫的发作有两个基本条件,即由各种病因、诱因引起的倾向惊厥发作的脑电活动的变化,以及患者惊厥阈值的减低。
2.癫痫发病机制
(1)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病”
①电压依赖的钠离子通道-产生动作电位的基本离子通道
②电压依赖的钾离子通道-由KCNQ1、KCNQ2、KCNQ3组成的M通道,在决定神经元阈下电兴奋性和对突触传入的反应性上起至关重要作用
③电压依赖的钙离子通道-不仅调节兴奋性细胞的钙离子内流,还参与了一系列钙离子依赖的生理过程(包括肌肉收缩、激素和神经递质释放及基因表达
④配体门控γ-氨基丁酸的受体-调节突触抑制
(2)神经递质受体等信号传导相关蛋白
①神经元肌醇三磷酸受体
②尼克酰胺能乙酰胆碱受体
③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
④神经胶质瘤失活基因1
⑤快速激肽(神经激肽)
⑥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
3.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确诊后尽早治疗。
一般癫痫发作2次即应开始用药。
(2)合理选择抗癫痫药。
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选用药物。
(3).尽量单药治疗,只有单药治疗确实无效时,再考虑合理的联合治疗。
(4).必要的治疗药物监测(TDM),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临床效应调整剂量。
(5).简化服药方法。
根据药物半衰期给药,分配好服药间隔。
(6).规律服药。
合理换药或停药,避免自行调药、停药以及滥用药物。
(7).定期随诊。
注意不良反应,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8).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
(9)停药后复发,可恢复原方案重新治疗,多数仍然有效。
(10)强调治疗的目标是使患儿拥有最佳生活质量
(11).始终突出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二、新型抗癫痫病的研究及发展
1.苯妥英钠[1]
苯妥英钠(DPH)化学名为5,5-2,4-咪唑烷二酮钠盐
(5,5-diphenyl-2,4imidazolidinedionesodium),又名大论丁纳(dilantin sodium)。
近年来对于这种药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在其作用机制和药物
代谢动力学方面。
DPH的抗癫病作用主要与其对抗反复刺激后引起的强直后增弧作用(PTP)有关。
DPH对单失触反剔通路内产生的PTP有特异抑制作用。
PTP是神经反应的功能扩大,这种反应在癫痈发作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DPH对此有选择抑制性作用。
DPH的可能与其降低膜对Na+的通透性,减少其被动内流有关,也可能与其对抗PTP的形成有关。
有人认为PTP成是由于在反复刺激下,去甲肾上(NE)大量释放的结果。
而NE的释放,又取决于此时Ca2+在细胞内的堆积。
Ca2+促进从大鼠脑片释放,DPH能对
抗这种作用,DHP也能对抗PTP时Ca2+引起的 NE释放。
DPH和Ca2+对于以上两种特异蛋白的磷酸化也有相互对抗作用,Ca2+促进其
磷酸化,DPH能对抗Ca2+的这种作用。
DPH对人的脑匀浆的磷酸化也有抑制作用,故认为DPH的以上作用,是其抗癫病和抗心律失
常作用的基础。
2. 非氨酯、加巴喷丁及拉莫三嗪[2]
①非氨酯是一种甲丙氨酯衍生物,对于M ES、五甲烯四氮唑和印防己毒素诱发的癫痫模型有治疗作用,但对荷包牡丹碱及士的宁诱发的发作没有保护作用。
非氨酯能提高发作阈值, 阻止发作后癫痫波向周围的传递。
非氨酯在临床上已证实对部分发作及综合征有效。
非氨酯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恶心、消化不良、呕吐、眩晕及嗜睡。
②加巴喷丁是一种GABA类似物,脂溶性好, 能通过血脑屏
障发挥GABA样作用。
临床上对部分及广泛强直- 阵挛发作有效。
加巴喷丁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有疲劳、恶心、嗜睡、眩晕、言语不清及步态不稳。
③拉莫三嗪是一种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衍生物,具有微弱的抗叶酸功能,它是建立在扑米酮、苯妥英等抗癫痫药降低叶酸浓度和叶酸能致痫的认识基础上开发的。
拉莫三嗪能潜在抑制钠通道开放剂藜芦碱诱发的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的释放。
拉莫三嗪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嗜睡、眩晕、头痛、步态不稳、颤抖和恶心。
但总的来说该药具有良好抗惊厥作用,用药后心血管、肝脏及血液学参数没有明显的变化。
3. 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托吡酯和加巴喷[3]
卡马西平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
近期研究发现它对脑外伤者的冲动性攻击有效,也能改善痴呆病人的激越和攻击,对精
神分裂症、品行障碍的攻击行为也有效。
丙戊酸盐具有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 已被视为治疗双相障
碍的首选药物之一,不仅对控制急性躁狂混合状态的冲动、攻击行为有效, 又被认为是“可减少自杀”的药物,可预防抑郁的自杀、自伤和攻击破坏行为。
托吡酯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具有多种机制的抗癫痫药,也有报道它在治疗冲动攻击行为方面有效
加巴喷丁在结构上与γ-氨基丁酸相似,它对痴呆相关的激
越和攻击行为也有效。
对于有严重冲动性障碍的痴呆患者用神经阻滞剂治疗无效时加巴喷丁可能有效。
三、结论与展望
现如今癫痫病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得癫痫病,随着癫痫病的普遍,抗癫痫药的研发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抗癫痫药进入市场,但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每一种药都有它的副作用,多多服用抗癫痫药物不一定对身体就有好处,而且有些药物对于
一些人来说太昂贵,所以我们应该多研究一些更有利于治理癫痫病,控制癫痫病,更适用于老百姓,每个人都可以买的起,减小药物的副作用,将副作用降到最低,可以帮助每个患者彻底根治癫痫病。
此外,还应加强中药新药的研究,特别是小复方和单味药的开发,使中药在癫痫药物治疗中占领一席之地。
同时,我们也要呼吁中国抗癫痫学会成立相应临床评价和技术准入的组织,加强对中医届癫痫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指导和引导,最重要的是,加强多学科特别是中医药界有关癫痫的学术交流,增进西医对中医治疗癫痫的了解和认可,将会促进双方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文献摘要
[1]裴印权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1981 第12卷第3期
[2]陆巍程介士上海医科大学上海 200032
[3]刘春英崔金波职业与健康 2008年4月第24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