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 公开课(配套)2013年5月24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39
(完整版)《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词结构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鉴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艺术手法和意境。
3. 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品味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醉花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对诗词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含义。
5. 艺术手法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词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7.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美感。
10. 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诗词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诗词字词的解释和翻译能力。
(2)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和意境的理解。
(3)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4)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表现。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醉花阴》的内容,了解作者李清照的背景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查找相关的资料,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理解《醉花阴》的思想内涵。
2、品味《醉花阴》的意境,赏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诵读技巧,通过诵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表达的相思之情,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2)赏析词中的意象,体会其营造的意境。
(3)掌握词的诵读技巧,感受词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去领略她笔下的相思之苦和细腻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是李清照婚后思念丈夫赵明诚所作。
当时赵明诚在外为官,李清照独守空闺,在重阳节这天,她借赏菊饮酒来排遣寂寞和思念之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薄雾浓云”描绘了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愁永昼”直接点明了愁绪,白昼漫长,让人感觉时光难熬。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词作风格,体会其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理解《醉花阴》的词意,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3、培养学生赏析词作的能力,包括意象分析、情感把握、艺术手法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烘托、对比等。
2、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相思之苦和孤独寂寞之情。
(2)让学生能够将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之美,体会词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醉花阴》。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包括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
(2)讲述李清照早期词作的风格特点,以及《醉花阴》的创作背景。
3、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4、词句赏析(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分析“薄雾浓云”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氛围,体会词人的愁苦心情。
讲解“瑞脑消金兽”这一细节描写所表现的时间流逝和词人的寂寞。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强调“又”字的含义,突出词人对时光流逝和佳节独处的感慨。
分析“凉”字的多重含义,既指身体的寒冷,也指内心的凄凉。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讲述“东篱”这一意象与陶渊明的关联,以及在此词中所表达的隐逸之情。
体会“把酒”这一动作所蕴含的借酒消愁之意。
分析“暗香盈袖”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和词人的孤独之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教案如下: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
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
《醉花阴》教案《醉花阴》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重难点 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为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知人论世: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母亲王氏,其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三司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婉约词的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但在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后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
这时李18岁,赵21岁。
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格非被贬回老家。
后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靖康事变后,北宋灭亡。
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
丈夫病逝,李清照也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写作背景: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A.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 B.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醉花阴》写于前期。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醉花阴》,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2.2 诗词原文解析对《醉花阴》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语言、韵律、意境等,使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2.3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醉花阴》中的意象,如花、月、酒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课课题《醉花阴》。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意境。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原文、意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词中的韵律、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诗词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醉花阴》相关诗词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清照的画像、相关诗词背景资料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醉花阴》,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中活动1) 朗读《醉花阴》: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2) 讲解诗词:详细讲解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情感等,培养合作精神。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3 课后活动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