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脾温肾法治疗慢性泄泻的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体会和优势慢性腹泻是作为临床上一类常见症候。
其在中医学上也被称之为“下利、肠风或泄泻”,临床上慢性腹泻主要表现为每日大便的次数增多、粪便呈溏薄、水样或带粘液及浓血等症状,且多数患者可见合并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等。
慢性腹泻舌质多见淡而红、苔白腻,其脉象多沉,多数患者病程缠绵且不易痊愈,此类患者或其慢性腹泻症状虽有一时的好转,但当其饮食不当、体力疲劳或情绪剧烈波动时,慢性腹泻症状又极易复发,对其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临床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且其治疗后的副作用较小,相比于西药更具有优势。
本文主要以向读者们科普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一些体会和其治疗优势,旨在为慢性腹泻者求医问诊,为临床上治疗慢性腹泻者提供参考。
一、慢性腹泻的病因、病机慢性腹泻之病因相对较为复杂,本病之发病关键在于受到多因素引发的脾胃失调。
中医学上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论述,慢性腹泻多是因脾胃虚弱所致。
此外,中医学也指出“泄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即指久泻不愈,则必伤肾,而肾阳和脾阳具有密切的相关,肾阳虚弱则无法温润脾土,进而导致脾胃难以腐熟其中水谷,最终表现为加重腹泻症状。
因此,中医学认为,在慢性腹泻之病机包括脾胃虚弱、肾阳虚弱以及命火不足等多种因素。
对于存在上述诸症者,需警惕是否患有慢性腹泻,及时求医,及时调理,避免病情迁延而影响正常生活。
二、中医学对于慢性腹泻的辨证治疗中医针对慢性腹泻治疗自古有之,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书中就总结了治疗慢性腹泻之九法,包括“淡渗、清凉、升提、疏利、甘缓、燥脾、酸收、温肾及固涩”。
而现代中医总结治疗慢性腹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温肾助阳、健脾和中治法中医学指出,慢性腹泻具有“久泻无火,多因脾胃之虚弱”特点,有治泻记载表明,脾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可互相影响,故中医学上常用以温肾助阳、健脾和中之治法,可以使用健脾和中之中药如苍术、白术、扁豆、山药及大枣等,搭配补肾助阳中药如补骨脂、何首乌、覆盆子、枸杞子、肉桂、鹿茸及附子等为主药。
自拟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的体会发表时间:2015-08-11T17:21:16.6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潘建荣[导读] 慢性泄泻属中医“久泄”“久痢”“休息痢”范畴。
潘建荣(泰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介绍自拟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的体会。
其病机为脾肾阳虚。
自拟温阳健脾汤,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有明显疗效。
临床治疗160例,治愈36例,显效1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关键词】慢性泄泻;脾肾阳虚;温阳健脾【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10-01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多是因脾胃虚弱,运化水湿无权,饮食不化,下趋肠腑发为泄泻,临床上多数脾肾阳虚的病人,由于素体阳虚,加之过食生冷油腻,致使脾胃更伤。
日久不愈,后天气血生化无源,使先天肾阳失养,久之导致肾阳虚衰,脾阳得不到温煦故而腹中冷痛,形寒肢冷,手足不温等。
本人自拟温阳健脾汤,临床治疗160例,确有良好疗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0例,男性64例,女性96例。
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29岁以下12例,30至39岁24例,40至49岁32例,50至59岁48例,60岁以上44例。
以主诉为依据,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40年。
其中1年以内32例,2至3年48例,4至5年20例,5至lO年48例,10年以上12例。
1.1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饮食不当、受寒凉可诱发。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或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2.治疗方法治则:自拟温阳健脾汤药物组成:附子15 g-60 g (先煎l-3h,口尝无麻感为度,并根据病人脾肾阳虚的程度相应调节用量),干姜20g,党参15g,补骨脂15g,肉桂5g(后下),吴茱萸5 g(后下),五味子10g,白术10g,砂仁5g(后下),茯苓10 g,炙黄芪30g,炙甘草4g。
中医治疗泄泻心得体会篇一:慢性泄泻中医辨证治疗论文慢性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中国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64-01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慢性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但临床所见,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历代医籍对本病论述甚详,名称也颇多,《内径》始称为“泄”,如“濡泄”、“洞泄”、”飧泄”、“注泄’’、”溏糜“、”鹜溏“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也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但都不离”泄泻“二字。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内径》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泄。
“《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风论》》曰:食寒则泄。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
”灵枢.师传》曰:”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
以上说明了风、寒、篇二:泄泻的辨证论治泄泻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
温中健脾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泄泻病的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
吸收能力,从而缓解泄泻的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的原理和具体方法。
泄泻病是指大便次数增多,排便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并伴有腹泻或稀便的一种消化系
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病多是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运化失司。
温中健脾法治疗泄泻病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温中祛寒、健脾补气、调理脾胃功能,从而改善
泄泻症状。
温中健脾法的具体方法如下:
1. 饮食调理:首先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
可选择温热性食品,如姜、葱、大蒜等,以增加体内的热量,改善脾胃寒凉的状况。
2. 调理情绪:情绪紧张、压力大也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3. 中药调理:温中健脾的中药常用的有大黄、干姜、白术、陈皮等。
可以将这些中
药煎煮成药汤,每日喝两次。
还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化湿的中药,如黄连、厚朴、苍术等,
以改善脾胃湿寒的状况。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功能。
可以选择
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温中健脾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泄泻病的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缓解泄泻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并遵医嘱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保持良好
的情绪和适量的运动,以维护脾胃功能的健康。
浅谈健脾温肾法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体会张博候秋萍贺燕芳宋芳芳宋毅杰(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肛肠科河南.洛阳 471000)泄泻在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多伴见腹痛、腹泻、腹胀、矢气多、粘液或血性便,甚至泄出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范畴,病变主要在直肠和结肠的粘膜下层,病情迁延难治且容易复发,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
笔者在临床中紧扣病因,运用中医健脾温肾法治慢性泄泻,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从祖国医学论脾肾关系,谨守慢性泄泻的病机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与湿盛及脾肾两脏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需脾运化水谷精气的滋养,相反,脾气的运化,又必须依靠肾阳(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其运化的作用,如果命门火衰则不能暖阳助脾,而出现大便溏泄,此即所谓“火不生土”的肾虚泄泻。
另一方面,由于脾阳不足, 不能运化水谷精气,进一步可引起肾阳不足。
2.从脾肾两脏的生理病理,剖析慢性泄泻的症状本病的临床主要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矢气多,左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乏力、体重减轻、体力下降等一系列虚症。
根据中医脏腑生理与病理论述脾肾与上述症状关系如下:2.1脾2.1.1运化水谷精微。
即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如果脾不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就会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日久则倦怠乏力,肌肉消瘦。
若脾“化”反常,则食后脘闷腹胀不舒。
若脾气不升反降,则见泄泻,大便滑脱不禁。
另外,脾阳虚者易出现寒化,故纳谷不香,中脘饱闷,腹痛,便溏,泄泻,身倦等寒湿困脾之症。
2.1.2运化水湿代谢。
即输布水湿,也就是说: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发生障碍, 水湿停于肠道,则见肠鸣腹泻。
若脾气虚弱,则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缺乏,必致肌肉萎软,四肢倦怠乏力,日久则致慢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见口唇淡白或萎黄等虚弱症状。
2.2肾《黄帝内经》云:“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火,命门能温煦全身,是各个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命门火不足,可致全身之阳气衰弱。
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心得体会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是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调理脾肾,化瘀利湿,达到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
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根,脾气虚弱、肾气不固,则易出现水液代谢障碍,引起水肿;脾肾阳虚,易导致蛋白尿。
通过健脾益肾,可以提高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缓解水肿;通过化瘀利湿,可以调理体内湿邪,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我采用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者的水肿得到了明显改善,蛋白尿也有所减少,血压逐渐稳定。
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调理。
传统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而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正是符合这一理念的。
脾肾为先天之本,调理脾肾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化瘀利湿可以清理体内的湿邪,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通过长期的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治疗,可以有助于稳定病情,减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中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优势之一在于其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传统中药在治疗肾病综合征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中药成分天然,亦可以避免肾脏的毒副作用,为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临床实践中,我所应用的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对治疗方案均能够很好地配合和接受,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健脾益肾化瘀利湿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疗效显著、长期效果好、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等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浅谈健脾温肾法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体会张博候秋萍贺燕芳宋芳芳宋毅杰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肛肠科河南.洛阳 471000)
泄泻在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多伴见腹痛、腹泻、腹胀、矢气多、粘液或血性便,甚至泄出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范畴,病变主要在直肠和结肠的粘膜下层,病情迁延难治且容易复发,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
笔者在临床中紧扣病因,运用中医健脾温肾法治慢性泄泻,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从祖国医学论脾肾关系,谨守慢性泄泻的病机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与湿盛及脾肾两脏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需脾运化水谷精气的滋养,相反,脾气的运化,又必须依靠肾阳(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其运化的作用,如果命门火衰则不能暖阳助脾,而出现大便溏泄,此即所谓“火不生土”的肾虚泄泻。
另一方面,由于脾阳不足, 不能运化水谷精气,进一步可引起肾阳不足。
2.从脾肾两脏的生理病理,剖析慢性泄泻的症状
本病的临床主要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矢气多,
左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乏力、体重减轻、体力下降等一系列虚症。
根据中医脏腑生理与病理论述脾肾与上述症状关系如下:
2.1脾
2.1.1运化水谷精微。
即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如果脾不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就会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日久则倦怠乏力,肌肉消瘦。
若脾“化”反常,则食后脘闷腹胀不舒。
若脾气不升反降,则见泄泻,大便滑脱不禁。
另外,脾阳虚者易出现寒化,故纳谷不香,中脘饱闷,腹痛,便溏,泄泻,身倦等寒湿困脾之症。
2.1.2运化水湿代谢。
即输布水湿,也就是说: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发生障碍, 水湿停于肠道,则见肠鸣腹泻。
若脾气虚弱,则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缺乏,必致肌肉萎软,四肢倦怠乏力,日久则致慢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见口唇淡白或萎黄等虚弱症状。
2.2肾
《黄帝内经》云:“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火,命门能温煦全身,是各个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命门火不足,可致全身之阳气衰弱。
又命门火能暖脾以水谷之运化。
若命门火衰则脾胃不能腐熟水谷,而出现完谷不化、便溏、泄泻等临床常见症状。
3.将健脾温肾法作为立方依据,总结慢性泄泻的方药
由于本病缠绵日久,难治易犯。
其中脾肾俱虚的症状均可常见,故治宜以健脾温肾法,但应根据病情有所侧重,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1 补中益气汤加味。
北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淮山、扁豆。
本方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效。
本人重用白术(30-45克),因白术主补脾阳,对脾阳不振疗效最好,加入淮山、扁豆功效尤为显著。
3.2 附桂理中汤合四神丸。
党参、白术、干羌、炙甘草、熟附子、肉桂、补骨脂、五味子、吴萸、煨肉豆蔻。
附桂理中汤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作用。
四神丸则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效,两方合用健脾温肾两兼顾。
3.3 参苓白术散加味。
党参、白术、炒扁豆、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肉、苡仁、桔梗、砂仁、陈皮、山楂炭。
本方有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效,加入山楂炭治食欲不振、脘腹胀痛、泄泻,效果更好。
且本方是四君子汤为主药加味而成, 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基本方剂,故常用之。
4.典型病例
王某,男,40岁,教师。
患慢性腹泻3年余,伴有肠鸣,腹痛,痛时腹泻,泻后腹痛减,每次泻出带粘液样便,最多1天13次,平均每天8次,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神倦懒语,四肢不温,腹冷,乏力,脉沉细弱,舌质淡苔白。
历次检查大便有粘液,少量红白血球,行电子胃肠镜检,见肠壁充血水肿,到多家医
医院多次星电子肠镜均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发病初期寻求西医治疗,给予口服诺氟沙星、黄连素以及强的松,症状未能减轻,依然如故。
经人介绍转由中医治疗, 曾服用白头翁汤、槐花散加减等清热燥湿,柔肝止泻方药罔效。
腹泻、腹痛频发,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工作。
近日慕名到我院肛肠科就诊2015年1月开始来我院门诊治疗,根据症状体征认为“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重症) 。
运用健脾温肾法治疗,方用附桂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1月余,腹痛和腹泻明显减少,每天约3-4次,食欲较前有增,但是不能多纳。
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以资巩固,治疗1月后腹泻继续减少,每天约2-3次,腹痛偶见,大便没有以前稀烂,基本成型,神色转好,胃纳稍增,治疗2月,腹痛好转,大便有时烂,有时呈条状,每日2至3次。
按前方再治1月,诸证悉愈,经休养调理半年后重返工作岗位至今。
2:张某,女,72岁,吉利区。
自2012年开始患慢性腹泻、腹痛,反复发作,大便有粘液, 少量红白血球, 行电子肠镜肠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治疗未见效,于2014年底因腹泻加重,每天6至8次而来我院门诊诊治。
来诊时临床所见,除腹泻腹痛外,伴有脘腹胀满,作呕,畏寒,纳差,矢气频繁,神倦乏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
诊断意见: 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脾虚为主)治于健脾为主,佐以温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熟附子,补骨脂。
经服6剂,畏寒腹痛
已除,大便转稀烂,每日1至2次,胃纳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稍有力。
原方加减连服20剂,上述诸症明显改善,趋同常人,2015年5月随访未复发。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医基本理论出发阐述“健脾温肾治疗慢性泄泻“的学术观点,在论脾肾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当中,探讨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病机以及临床症状的认识,总结提出运用健脾温肾法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兹举例期望和大家交流探讨,不足之处肯请同道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