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流动保障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0
深水航道的概念深水航道是指船只可以安全通行且无需额外船舶操纵的水道。
它为船舶提供了充足的深度和宽度,以保证船只通过时不会因为水下障碍物而搁浅或受到阻碍。
深水航道是船舶运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促进贸易和沿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水航道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水深、水宽、波浪、潮汐、海床状态等。
首先,深水航道需要足够的水深,以适应大型和深吃水的船只通行。
一般来说,深水航道的最低保证水深应为船只的纵曲吃水深度加上一定的余量。
其次,水宽是保证船只安全通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船只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操纵船舶、避免与其他船只相撞以及避免与岸边或水下障碍物碰撞。
因此,深水航道的水宽度应考虑到船只运行时的操纵和机动性的要求。
另外,波浪和潮汐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波浪的大小和强度会直接影响船只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果浪太大,船只容易受到剧烈的摆动和震荡,从而影响到船舶的操作和货物的安全。
而潮汐则会对水深和水宽产生影响,在设计航道时需要综合考虑潮汐的变化和对船只通行的影响。
此外,深水航道的海床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海床的平整度和稳定性决定了船只通过航道时是否会被堵塞或卡住。
当船只通行时,没有杂物或障碍物的海床能够保证船只平稳通过,而不会受到意外的搁浅或缩水。
因此,在建设和维护深水航道时,需要定期进行测量、清理和维护海床,以确保船只的安全通行。
深水航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它涉及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导航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在建设深水航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测和测量工作,以确定最佳航道的位置和水深。
然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疏浚砂土、铺设导航标志等。
最后,深水航道的维护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包括定期测量海床、清理杂物、维护导航标志、修复损坏的设施等。
总之,深水航道是确保船只安全通行和促进贸易发展的关键要素。
它为船只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宽度,以便船只自由通行。
深水航道的建设和维护需要综合考虑水深、水宽、波浪、潮汐、海床状态等多个因素。
石油的钻井工程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随着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的开采越来越深入,这也使得开采的危险系数增大。
其中,石油的固井能够影响钻井、完井、采油等过程[1]。
因此,保障石油固井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对石油固井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高石油固井质量进行了论述。
1 油井固井质量不合格产生后果(1)如果固井质量不合格,无法封隔井下地层,这将对后续一系列生产作业产生影响,从而延长建井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严重时,甚至能够影响整个区域的生产开发。
(2)固井质量高,石油的产量和采收率也会相应提高。
如果固井质量差,高压地层水进入油气藏,影响油气的分布、转运,破坏油气藏造成的水淹,增产措施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3)固井质量会影响油井和油田的寿命。
固井质量差,套管发生损坏,油气井无法正常生产,分层作业不能进行,使得部分储量困难,油藏能量、资源也会发生流失。
因此,石油固井质量在石油钻井工程中尤为重要。
2 油井固井质量影响因素[2]2.1 人为因素影响在固井过程中,可以说人的行为对固井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管理制度以及对应的执行力都会直接影响着固井的质量。
同时技术人员的素质也会产生影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难度大的技术操作。
同时施工人员的一些错误操作,技术不熟练也会影响固井质量。
2.2 材料性能影响2.2.1 钻井液性能钻井液的类型、密度、流变性都会对固井质量产生影响。
钻井液类型会影响地层和套管表面的润湿性,进而影响层间封隔质量;如果不能妥善控制钻井液密度,严重时会出现井塌、井漏、井喷等事故;钻井液的流变性可以保证油井清洁、减少循环压力损失、减轻井壁冲刷从而防止井漏、井塌的发生。
2.2.2 水泥浆性能水泥浆需要保持流动性,其密度要大于钻井液密度,在固井过程中要尽量增大水灰比。
同时水泥浆的流变性要求也很高;降低泥浆失水量也对提高固井质量有好处;确保水泥浆的稳定性也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必要条件。
我国深水石油钻采装备现状及发展建议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但随着老油田产能的快速递减,重质稠油油田、边际油田的份额增加等情形的加剧,“向海洋深水领域进军,向深水技术挑战”已愈发迫切。
现阶段,深水油藏的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而中海油也将深水勘探作为未来主攻方向之一。
标签:深水;钻采装备;钻井平台深水石油钻探设备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深度开发计划,并建立一个多元化和多渠道投資体系,一系列深水钻井技术交流和技术储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钻井设备和优先级实现本地化的大型设备配件等等很多建议。
一、我国深水石油钻采装备现状1.初级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装备是研制成功我国第1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半潜式钻井平台。
该半潜式钻井平台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是我国造船工业的一个重要突破。
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1艘半潜式钻井平台,性能优良,设备先进,安全可靠,达到当时国际上同类型钻井平台的水平。
建成后立即投入到东海油气田的勘探工作中,陆续发现了平湖等许多高产油气井,并曾创出当时我国海上钻井深度达5000 m的纪录,为我国东海油气田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成功设计与建造的渤海友谊号浮式生产储油船技术先进,它对世界FPSO技术的贡献在于首次将FPSO用于有冰的海域。
渤海友谊号机动灵活,已成功地用于渤海3个油田的开发。
该船是获得奖项最多、最高的项目,也是我国海洋工程具有标志性的项目。
紧随其后的伊朗戴维尔(Iran Daiver)号是我国为伊朗国家油轮公司设计建造的30万t超大型油船(VLCC),它是我国首制的超大型油船。
该船与国际上常规型VLCC相比,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即航速高、结构疲劳寿命长、自动化程度高,全船的振动达到了DNV关于客船舒适等级的最高要求。
3.有所突破阶段,将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国海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并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及工艺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高原;魏会东;姜瑛;王勇【摘要】概括了水下生产系统的水下井口及采油树系统、管汇及连接系统、水下控制及脐带缆系统以及水下增压设备、水下分离设备、水下电力设备等水下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现状,并对水下长距离流动保障技术、水下电力输送和全电控制技术、水下安装技术、水下生产系统可靠性及完整性管理技术、极地水下生产系统技术等水下生产系统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我国水下生产系统研发和应用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4【总页数】7页(P84-90)【关键词】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水下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作者】高原;魏会东;姜瑛;王勇【作者单位】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术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公司水下所;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公司水下所;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需要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深海油气开发活动日渐活跃,在深海开发过程中除了兴建大量的水面油气生产平台外,水下生产系统也已成为深海海洋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
作为对深水浮式水面设施,如张力腿平台、半潜式平台、立柱式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设施的重要支持[1],水下生产系统通过海底管道和立管与其建立联系,可以搭建起灵活多样的海洋石油开发形式[2]。
水下生产系统对于水深的要求不敏感,且不受海面恶劣风浪环境的影响,其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在未来极地冰区的海洋油气开发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水下生产系统的作业流程是,油气藏中的生产流体通过水下井口头和采油树汇集到管汇,然后通过海底管线上的终端设备进行集输,最后由立管输送至水面设施。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水面设施的主控站通过水下脐带缆系统及控制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控制和化学药剂的注入。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工程经验积累,世界海洋工程大国,如挪威、美国、巴西等已经掌握了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垄断了国际水下设备和脐带缆市场,与工程公司的海管/立管的EPIC总包能力相结合,共同进行深水SURF(Subsea Umbilical Riser Flowline)工程建设。
河流水位保障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河流水位的保障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河流的水位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田的灌溉,还与防洪工作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河流水位保障措施展开详细阐述,探讨各种方案和技术的运用,以期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一、水库建设和管理水库是有效地调节河流水位的重要手段。
建设水库可以在降雨丰沛时蓄积水源,待干旱时期释放水源以供应下游用水和农田灌溉。
水库管理涉及到库容计算、泄洪及放水策略,需考虑河流流量情况和下游需求。
合理规划和管理水库是确保河流水位稳定的重要一环。
二、水文监测体系的建立水文数据对于河流水位的预测和调控非常重要。
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体系,包括雨量观测、河流流量监测、水位监测等环节,可以实时掌握河流状况,及时预警洪水风险,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同时,该体系也有助于长期变化的分析和趋势预测,为河流水位保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抗洪是保障河流水位的重要环节。
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洪水的冲击,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工程的抗洪能力。
例如,加强河道的清淤、修复和加固堤坝、设立洪水过程联合调度机制等,都是提高水利工程抗洪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加强河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河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对于水位保障至关重要。
首先,保持河道的通畅,避免因泥沙淤积导致河流断流或水位上升。
其次,保护河岸和河床生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河流水位受污染和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
加强河道及周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是保障河流水位的长远利益。
五、发展优化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措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是保障河流水位的可持续手段。
推行节水措施,包括农业的精细化灌溉、工业和居民的节水用水制度等,可有效减少对于河流水源的依赖,降低对于河流水位的影响。
此外,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鼓励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也是保障河流水位的重要路径。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流域管理很多河流跨越多个国家,因此国际合作和流域管理在河流水位保障措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叫什么
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叫深海一号。
我国首个自营XXXX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自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累计生产天然气超XX亿立方米,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重要清洁能源来源。
据了解,“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该气田量身定制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投产后每年可向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XX亿立方米,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
“深海一号”大气田总监介绍,该气田累计产气超10亿立方米,验证了我国自主创建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
系的先进性与可靠性,由此,我国进入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先进国家行列。
“‘深海一号’能源站生产区管线长度超过XX万米,温度跨度从零下25℃到200℃。
”总监表示,气田现场作业团队先后攻克了深水流动性安全保障、深水启井、乙二醇回收系统自主调试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动气田产量不断攀升。
在过去10年全球油气发现中,深水领域占据45%,深水领域已成为全球新增油气储量的主要领域,预计到2035年深水油气产量将占到全球油气供应量的22%~25%[1]。
深水油田开发环境与陆地、浅海相比更显恶劣。
深水(水深大于500 m)海底为高静压、低温环境(约4℃),水下集输半径大、输送距离长,使得水下井口井流物在输送过程中易产生蜡、沥青质沉积和生成天然气水合物,严重时可能堵塞管道。
水下生产管线管输井流物成分多含H2S、CO2等酸性介质和砂砾等固体杂质,易引发管壁腐蚀、结垢等严重问题。
除此之外,深水油田在开发生产管理中面临环境工况恶劣、设备设施种类多、维修作业难度大且成本高、风险管控要求高等问题。
以上这些风险,对水下生产系统流动保障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2-5]。
流动保障研究在深水油田开发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面临深水带来的流体流动挑战,流动保障研究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部署方式,水下管线规格、立管形态以及气举时机都十分关键;另一方面,深水油气混输管道中,由多相流自身组分、海底地势起伏、运行操作等带来的析蜡、水垢沉积、水合物堵塞、段塞流等问题是深水油田开发流动保障研究重点关注的因素[6]。
本文结合某高产高气油比深水油田的生产数据和典型工况,开展流动保障模型分析研究,对油田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水合物、蜡沉积、冲蚀、段塞流等流动安全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超深水高产高气油比油田流动保障研究魏建武1 江鹏2 袁玉金1 段瑞溪3 郭建军11. 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42.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 北京 1000853. 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程设计院 北京 100028摘要:随着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深水油气田规模逐步增加。
深水高压低温环境易引发水下生产系统出现水合物生成、蜡沉积、严重段塞流等流动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高产、高含CO2、高气油比工况对流动安全的影响应特别关注。
深海油田开发中的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深海油田的开发已经成为满足能源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深海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深海油田开发中的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是深海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深海油田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由于深海油田位于海底数千米深的地方,海底管道运输的挑战是巨大的。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道的设计和铺设。
深海油田的管道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水深、海底地形等因素,以确保管道的安全和可靠性。
在铺设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海底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海洋生物和海底资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其次,海底管道的液体运输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深海油田的开发,液体的运输距离和压力也会逐渐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液体的顺利运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研究新型的液体泵浦技术,以确保液体能够顺畅地流动。
另一方面,还需要研究海底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减少液体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风险。
深海油田开发中的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研究还需要关注管道维护和监测技术。
由于海底管道处于恶劣的环境中,经常会受到海底地震、海洋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定期对管道进行维护和监测必不可少。
在维护方面,可以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巡检和维修;在监测方面,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管道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
此外,为了提高深海油田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性,还可以考虑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利用液体分离技术将不同密度的油水进行分离,提高油田的产出效率;利用新型材料和涂层技术提高海底管道的抗腐蚀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深海油田开发中,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的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然而,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我们相信可以解决这些挑战,为深海油田的开发提供更可靠、高效的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
总之,深海油田开发中的海底管道液体运输技术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超标准洪水防御的关键技术
超标准洪水防御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堤防加固技术:通过加固堤防,提高其抗洪能力,是超标准洪水防御的重
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用堤身加高、堤防培厚、护岸护坡等措施,提高堤防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蓄滞洪区建设:通过建设蓄滞洪区,在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可以有效地减
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
蓄滞洪区的建设包括堤防建设、水闸建设、蓄滞洪区内地形改造等。
3.洪水调度技术:通过合理的洪水调度,可以有效地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
力。
洪水调度需要考虑水库的蓄水、放水时机和量级,以及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等因素。
4.预警预报系统: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可以对洪水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5.应急救援技术:在超标准洪水发生时,需要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及
时救援受灾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救援技术包括救援设备的研发、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的制定等。
这些技术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同时需要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南海陵水17-2深水气田开发工程方案研究朱海山;李达;魏澈;李清平【摘要】陵水17-2气田是中国海油在南海自主勘探发现的第一个自营深水气田,该气田所在海域水深1 220~1 560m.针对陵水17-2气田气藏的分布状况,提出了回接至浅水导管架平台开发和回接至深水浮式平台开发2种工程方案.基于中国现有海洋工程工业技术水平及南海的适应性,确定了适用于陵水17-2气田的深水浮式平台方案;基于该方案及南海现有油气管网的分布现状,首次提出了凝析油储存在深水半潜式浮式平台的创新方案;在确定了水下生产系统及深水半潜式浮式平台方案的基础上,对回接浅水导管架平台开发和回接深水浮式平台开发2种工程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气田采收率、技术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对比结果,最终选择采用深水浮式平台方案对陵水17-2气田进行开发,并对深水浮式平台特殊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有效支持了陵水17-2气田开发工程方案的科学决策,对于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8(030)004【总页数】8页(P170-177)【关键词】南海;深水;陵水17-2气田;开发工程方案;浅水导管架平台;深水浮式平台;凝析油储存【作者】朱海山;李达;魏澈;李清平【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4;TE832陵水17-2气田位于琼东南盆地北部海域,地处海南岛东南部海域,距离浅水区(水深160~170 m)约55 km,2014年由“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共钻探7口井证实是千亿立方米优质高产大气田,这也是中国在南海发现的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
该气田所在海域水深1 220~1 560 m,气藏分散,南北跨度约30.4 km,东西跨度约49.4 km。
海底管道液体运输中的水下航行安全措施海底管道是连接海上油田或天然气井与陆上处理设施的重要工程,它承载着许多国家的能源供应。
然而,由于海底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液体运输的特殊性,海底管道运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水下航行过程的安全,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水下航行的安全措施包括对海底管道的布置与设计。
合理的布置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抗拔力,并减少发生管道破损的可能性。
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质情况、水文环境、水下地形等因素,并建立合适的管道保护措施。
例如,运输液体的管道的埋深应该合理设置,以避免因温度、压力、海流等原因导致管道爆裂或移位。
其次,定期维护和检测对水下航行安全至关重要。
地质构造的变化、酸碱度、水流、海洋生物附着等因素都可能对管道的完整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定期的巡检、维护与修复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高科技的工具例如遥感技术、无人航行器等,可在不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检测并报告管道的异常情况。
同时,还应建立管道的维修保养机制,定期进行管道的除锈、涂层修复、防腐处理等工作。
此外,灾害预防与回应机制是水下航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地壳活动、海底山脉、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来减少损失。
同时,在海上石油泄漏、管道爆炸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专业的灾害反应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团队应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紧急抢修和救援能力,并能够迅速形成合作机制,以减少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另外,水下航行中的安全措施还包括对液体品质的确保。
液体的处理与运输工艺中,必须考虑到其化学性质、温度控制、压力变化等因素对管道的影响。
对于易燃易爆液体的运输,应采取严格的防火防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同时,还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定期抽检液体样品,避免管道运输过程中出现泄露问题。
最后,水下航行安全还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意识提高。
对于液体运输管道的操作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类设备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