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第3章:孔子的政治思想
- 格式:pptx
- 大小:583.81 KB
- 文档页数:29
孔子的政治思想简介:内仁外礼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仁的第一个涵义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2、关于“礼”,“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中国政治思想史孔子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孔子的仁第一含义是爱人为仁,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二含义是克己复礼为仁。
在孔子看来,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他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
在孔子看来,礼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务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而言。
但是,孔子回复周礼的思想主张并不符合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是优良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德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
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第一,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孔子礼治主张的目的,是恢复原有的等级秩序,而确保等级秩序不被破坏的根本措施就是正名。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并且要有一技之长。
他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第四,愚民政策。
孔子设计的政治统治模式,就是由圣贤君对愚昧民众的政治统治。
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复礼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
从克己复礼的认识出发,孔子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应该首先让别人获得;从内省修身认识出发,孔子认为高尚品德的形成,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度雨人相处。
关于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
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
以这些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论文关键词:积极出仕:为政以德;政治伦理:现代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
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未被充分挖掘。
本文就试图粗略谈一下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一孔子的儒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出仕”而用.因此在他与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伦理的问题。
现简要论述如下:第一.君子要积极出仕.要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职责的政治伦理思想。
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人世者.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为人臣者应出来辅君治国,不应避世隐居。
这样方合乎礼法伦常,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如与长沮、桀溺的对话:长沮、桀溺耦而耕:“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援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阿。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听后,发了一番感叹,对子路说,我们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呢。
在《论语》中,类似的章节还有好几处。
例如与晨门的对话,与荷藤丈人的对话,与楚狂接舆的对话等。
这些人都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
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未被充分挖掘。
本文就试图粗略谈一下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孔子的儒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出仕”而用.因此在他与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伦理的问题。
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政治主张。
他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一种稳健、审慎、实用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极高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以“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主题,简明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阐述他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对现代政治学的启示。
一、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1.仁政思想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人民的福祉,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的“爱人之心,发施于政”,“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先正其身,后正人口,才可以治天下”等著名的理论,都是他对仁政的进一步探讨和体现。
这些思想强调政治家要反省自己,注重人民利益,善待教化,懂得公正理性地处理社会矛盾,消除人民愤怒,以实现国家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2.礼制思想孔子主张“礼治”,即以传统礼制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礼制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他的思想体现在他颁布的“五经”中,将礼制贯穿其中,并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遵循礼制,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
3.稳健的外交策略孔子的外交策略极为稳健,注重谦虚、谨慎、稳重和变通。
他强调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要尊重他国的利益,尽可能地通过和平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争端。
他还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可以和平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二、孔子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先驱,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规律,以治国理政。
孔子强调“礼”与“建制”,注重政治法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尤其是“礼”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这种思想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相当的安定和秩序。
2.提高德育教育,培养优秀政治人才。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培养政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人才资本。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
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中国政治思想的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包括:德治仁政,提出“为政以德”(《为政》)。
礼治,周礼是儒家孔子所崇尚的社会政治规范,孔子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尊君重民,孔子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不能自诸侯、陪臣出。
人治与举贤才,孔子告诫鲁国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告诫鲁哀公,“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
主张人治思想,孔子强调尚贤使能,呼吁“举贤才”和“举直错诸枉”(《为政》)。
主张大一统;孔子憧憬文武盛世,怀念周初的一统天下,提出“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汇集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
另外,孔子编写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
孔子之后,孟轲和荀况分别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
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政治理想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政治思想新时期以来,我们对孔子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误解尤深。
正本清源,廓清误解,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主义,还是民本主义《论语·子路》篇“正名”一章,古今注解多误。
要廓清误解,须弄清其师徒对话的历史背景。
此章应系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其中“卫君”乃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
据《左传》,太子蒯聩谋刺南子不成,投靠了其父仇敌赵简子。
哀公二年(前493年)卫灵公殁,赵简子企图送蒯聩归国继位以控制卫国;忠于灵公的大臣拥立公孙辄继位,拒蒯聩于卫晋边界的戚邑,形成了表面是卫出公父子争国,实乃卫以齐鲁为后援抵御晋国干涉,长期相持不下的局面。
哀公六年孔子自楚返卫,所言“正名”,正是针对卫国君臣父子名分紊乱之局。
汉儒郑玄、北宋邢昺注“正名”为“正百事之名”“百物之名”,显然大而无当。
朱熹《论语集注》为挽旧注之失,指出“正名”的针对性,却误将“名不正,则言不顺”等语作为一般道理的正确性,混同于“正名”治国方略的普适性,忽略了首先实施“正名”的前提条件。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受朱注影响,称孔子的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并把“正名”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画上等号。
其实,“齐景公问政。
第二章和第三章一、孔子思想内容(一)孔子身世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为殷遗民贵族之后。
孔子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三个方面:从政、教学、编书。
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孔子从教经历较早: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大约三十岁时开始授徒,约有七十多贤人弟子。
他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弟子中多为出身贫贱者。
孔子著述编书经历:孔子不仅用诗书礼乐来教育弟子,也有自己的创造看法。
萧公权认为“其最大之成就不在拨乱反正,而在设教授徒。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从周与正名:(1)从周——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中庸》第二十八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借》第三)从周的原因:1.殷商的文化可能比较浅显其制度必尚质朴与儒家的理想不合。
2.即使殷商文化颇高,周因殷礼,则孔子从周,只是间接釆用殷礼,并非兼采两种不同的制度而进行的调和。
况且殷商亡国已经六百多年了,遗民也逐渐被同化了。
而周礼又尽在鲁,孔子醉心周礼,也是自然的事情。
3.孔子于殷之礼俗,取舍从违不一,然其所从者似乎都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之末节,与政治无直接之重要关系。
4.孔子虽自知其为殷人,而身既仕鲁,已承认周朝的政权。
况且,周因袭殷礼,郁郁乎文。
(2)正名——孔子实现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所谓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调整君臣上下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孔子认为,周朝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崩坏,推究其因,不得不归咎于周礼的废弃。
所以他一生的言行都致力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窃。
责人不贷,律己亦严”。
子路问为政之先,孔子答“必也正名”,齐景公问政,孔子又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应尽之事,用其所当用之物,则秩序井然,而后百废可举,万民相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编第⼆和第三章内容第⼆章和第三章⼀、孔⼦思想内容(⼀)孔⼦⾝世简介孔⼦,名丘,字仲尼,为殷遗民贵族之后。
孔⼦⼀⽣的事迹主要有三个⽅⾯:从政、教学、编书。
孔⼦周游所及的地⽅,范围不出今天的⼭东省和河南省。
⼤致是从鲁国出发,⾛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孔⼦从教经历较早:孔⼦⾃称“三⼗⽽⽴”,⼤约三⼗岁时开始授徒,约有七⼗多贤⼈弟⼦。
他倡导“有教⽆类”的思想,弟⼦中多为出⾝贫贱者。
孔⼦著述编书经历:孔⼦不仅⽤诗书礼乐来教育弟⼦,也有⾃⼰的创造看法。
萧公权认为“其最⼤之成就不在拨乱反正,⽽在设教授徒。
”(⼆)孔⼦的政治思想1.从周与正名:(1)从周——孔⼦政治思想的起点⼦⽈:“吾说夏礼,杞不⾜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之,吾从周。
”(《中庸》第⼆⼗⼋章)⼦⽈:“夏礼吾能⾔之,杞不⾜徵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徵也。
⽂献不⾜故也。
”“周监于⼆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论语?⼋借》第三)从周的原因:1.殷商的⽂化可能⽐较浅显其制度必尚质朴与儒家的理想不合。
2.即使殷商⽂化颇⾼,周因殷礼,则孔⼦从周,只是间接⾤⽤殷礼,并⾮兼采两种不同的制度⽽进⾏的调和。
况且殷商亡国已经六百多年了,遗民也逐渐被同化了。
⽽周礼⼜尽在鲁,孔⼦醉⼼周礼,也是⾃然的事情。
3.孔⼦于殷之礼俗,取舍从违不⼀,然其所从者似乎都是个⼈与社会⽣活之末节,与政治⽆直接之重要关系。
4.孔⼦虽⾃知其为殷⼈,⽽⾝既仕鲁,已承认周朝的政权。
况且,周因袭殷礼,郁郁乎⽂。
(2)正名——孔⼦实现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所谓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调整君⾂上下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孔⼦认为,周朝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崩坏,推究其因,不得不归咎于周礼的废弃。
所以他⼀⽣的⾔⾏都致⼒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下之篡窃。
责⼈不贷,律⼰亦严”。
⼦路问为政之先,孔⼦答“必也正名”,齐景公问政,孔⼦⼜告以“君君、⾂⾂、⽗⽗、⼦⼦”,即君⾂⽗⼦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尽其所应尽之事,⽤其所当⽤之物,则秩序井然,⽽后百废可举,万民相安。
孔子思想与民主政治的联系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人。
他的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孔子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孔子的思想和民主政治之间的联系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孔子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他对道德的思考是建立在仁爱、礼仪、忠诚、公正等基本价值观上的。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深深影响了世界。
孔子还强调人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他提出了“教育无完”、“可以无声教,勿以言教”等观点,对教育的规律做出了系统的描述,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在对文化传承和发扬、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培养和传播的重视之中。
最后,孔子的政治思想富有启示。
他认为政治有德性的要求,官吏要以道德为根本,强调以“仁政”为中心,倡导温良恭俭让的行政作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孔子思想与民主政治的联系1. 倡导人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强调人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孔子的思想也注重人本主义,他认为天下之事,人为本。
强调人们利用智慧去寻求机遇,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在一个公正无私的政治体制中,人民的利益应该受到保护,并且拥有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是孔子思想与民主政治的联系之一。
2. 强调道德伦理孔子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另一个联系是他们都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在民主政治中,政治的道德性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准则,更是政治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凝聚力。
而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重道德伦理教育,同样能满足民主政治“守法、诚信、公正”的要求。
3. 推崇教育教育是孔子思想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联系之一。
在民主政治中,教育是人民的基础权利,不仅是一个个人自我实现的途径,更是把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灌输给人民的重要前提。
孔子透过教育打造出的信仰体系,培育出“仁人君子”这个宝贵的人才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第一章先秦儒家政治学说(上)1.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层次来划分人的政治意识,人的政治意识涵盖了多个层级:处在形而上层面的政治意识可具体包括(政治价值观)及其哲学证成。
2.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成型地发展为对政治和社会有规范意义的思想。
3.孔子讲“仁”是为了诠释和维护(礼)。
4.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天的意志是喜怒无常,不以民意为转移(错误)。
5.孔子视教化和刑罚为政府推行仁政,治理民众的两种手段,并强调要以后者为重(错误)。
第二章先秦儒家政治学说(下)1.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而发。
2.荀子视(圣王)是礼法秩序的创立与终极维护者,是众人效法的对象。
3.孟子从神学来论证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内容,把道德基于神学(错误)。
4.孟子民贵论实际上是一种民主政治,其宗旨在于维护民众的地位和利益,君主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和重要手段(错误)。
5.在否定传统神权观念的基础上,荀子将建构政治理论的着眼点放于对现实中的人性、政治起源与本质的探讨之上(正确)。
第三章先秦道家政治学说(上)1.道家思想的渊源可以从古老的神话、(史官)、巫术传统和(隐士)等许多方面来考察。
2.老子眼中的圣人是指(悟道者)。
3.老子认为,“(有为)”是产生社会祸乱和统治者丧失民心之源,因而,统治者只有采取“(无为)”的治国方略。
4.“反者,道之动”表明“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正确)。
5.老子认为,“至治之极”是统治者“有为”政治的最理想状态(错误)。
第四章先秦道家政治学说(下)1.庄子学派认为,(道)构成了人的本性,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2.黄老道家是结合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传说和(老子思想或老子学说或道家思想),融合儒法学说的精华,而形成的政治哲学。
3.在庄子学派看来,随着人官能和心智的成熟,人们逐渐背离了道赋予人的本质和外在命运,这样,外在的命运变成了内在的命运(错误)。
4.在庄子学派看来,人类世界中的所有价值都是人定的,都是束缚人类身心愉悦的障碍(正确)。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一、教育实践:创私学与编“六经”★★★1. 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
2.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
二、教育作用1.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三大要素分别是劳动力、经济、教育)。
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富”,要发展经济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发展教育,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只有把教育搞好了,国家才算真正治理好了。
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他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2.教育的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首次论述教育与人性的问题。
对于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孔子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这一理论,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性论问题,孔子还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
对于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
孔子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
但是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1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2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3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4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5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6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
与“性善论”相对。
由荀子提出。
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
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7居安思危:贞观集团的成员们原本是隋朝的臣民,他们目睹了隋王朝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引起了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①奢侈无度②杜绝言路③用人不贤,小人掌权。
孔子政治主张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引言:通过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社会秩序和治国理政的观点。
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孔子的政治主张,探讨其对中国的影响。
正文:一、仁政思想孔子强调君主应以仁义为政治准则。
他主张君主应关心百姓的福利,以仁爱、公正和善治来治理国家。
这一理念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的传统。
二、礼治理念孔子提出了“礼”作为治国之道的基础。
他认为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治理理念。
三、君主权威孔子主张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道德和品德上的。
他认为君主应具备明智、仁爱和善治的品质,以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拥护。
这种君主权威观念影响了中国历代帝王的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
四、教育思想的政治意义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教育无状元,只求知礼仪”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才,使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这种政治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孔子的政治主张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政思想、礼治理念、君主权威观念以及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都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石。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持续发展。
孔子的政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政治思想新时期以来,我们对孔子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误解尤深。
正本清源,廓清误解,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主义,还是民本主义《论语子路》篇正名一章,古今注解多误。
要廓清误解,须弄清其师徒对话的历史背景。
此章应系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其中卫君乃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
据《左传》,太子蒯聩谋刺南子不成,投靠了其父仇敌赵简子。
哀公二年(前493年)卫灵公殁,赵简子企图送蒯聩归国继位以控制卫国;忠于灵公的大臣拥立公孙辄继位,拒蒯聩于卫晋边界的戚邑,形成了表面是卫出公父子争国,实乃卫以齐鲁为后援抵御晋国干涉,长期相持不下的局面。
哀公六年孔子自楚返卫,所言正名,正是针对卫国君臣父子名分紊乱之局。
汉儒郑玄、北宋邢昺注正名为正百事之名百物之名,显然大而无当。
朱熹《论语集注》为挽旧注之失,指出正名的针对性,却误将名不正,则言不顺等语作为一般道理的正确性,混同于正名治国方略的普适性,忽略了首先实施正名的前提条件。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受朱注影响,称孔子的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并把正名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画上等号。
其实,齐景公问政。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要求君臣父子的行为符合各自身份,到位而不逾越本分。
这分明是正身、正行,而非正名;硬说是正名,是偷换概念;将其泛化为正名主义更是莫大误解。
误解却被普遍接受,直到1981年张岱年教授始醒悟道:以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解释正名,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正名的主要内容,这在事实上恐怕并不切合于正名的含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是循名责实,而正名是纠正名义,并不是一回事。
此论发表36年了,误解依旧充斥于各种《论语》注本和有关论著。
如能摒弃流行的偏见,则不难发现,孔子的政治哲学是崇仁尚德的民本主义。
政治哲学是政治与伦理的耦合体,是如何获得美好生活和良序社会的理性反思与实践智慧。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为政思想的关系论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为政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理想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由于“不欲”含有“克己之意”,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不欲”含有可达仁之意,故可解释为“仁”,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和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位古人所无法比拟的。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为中华民族历代王朝政治思想的核心,甚至对整个东方政治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率先提出了“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等先进理念,“正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正民之道:具有民本精神的政治理念孔子政治思想中,率先提出了“正民思想”,“政者,正也”(《颜渊》)。
这就是说,为政的实质在于使民“正”。
只所以要使民“正”是因为在社会中有一个普遍标准,而民尚未达到这个标准,这就要求为政者去正民,使之由不正归于正。
而这个正民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仁”。
子曰“一日克己复理,天下归仁矣”(《颜渊》)。
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仁”与“礼”之间的关系,更深刻地指出了孔子思想的深层次目的“天下归仁”。
由于民尚未达到“仁”的标准,就需要为政者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这也就是为政的目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外在物质世界欲望的追求,而是顺应天命,通过对自身道德的提升达到“仁”的境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