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宝黛爱情
- 格式:docx
- 大小:24.65 KB
- 文档页数:4
宝黛爱情分析范文《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的宝黛爱情故事更是深入人心。
宝黛之间的爱情相当复杂,不仅展现了两个人之间的蜜恋和亲情,还镜映了封建社会的阴暗和残酷。
首先,宝黛之间的爱情产生于童年,他们的感情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
宝玉和黛玉从小就一起长大,彼此之间有着独特的默契和情感纽带。
在他们童年的游戏和玩耍中,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宝玉与黛玉的友情日渐升华为爱情。
在五云天中,宝玉侧耳细听黛玉的呼唤,将她拯救出来。
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浪漫和温馨,使人们为之动容。
其次,宝黛之间的爱情层面逐渐升华。
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不再只是亲情,他开始对黛玉产生了深刻的情感。
宝黛之间的相思之情也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情节。
两人常常在梦中相会,彼此倾诉相思之苦。
他们用红线相牵,情感牢牢相连。
尽管他们并未有真正的结合,但他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俗世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灵魂的契合。
然而,宝黛的爱情却被现实中的封建礼教束缚。
黛玉本是贾府的主子女,宝玉却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庶出子弟,他们之间的差距是无法逾越的。
虽然两人有着相爱的心,但他们却不能在一起。
这种无奈的现实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使人们对这段爱情更加深刻而感慨。
另外,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压抑和残酷。
在《红楼梦》中,封建礼教将人们束缚在一定的规范之下,给他们的自由和幸福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黛玉在贾府内受尽了排挤和虐待,她的心灵因此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宝玉也不得不在封建家族的压力下放弃对黛玉的爱情。
封建社会的阴暗面逐渐被揭示,使人们对宝黛之间的爱情更加同情和惋惜。
综上所述,宝黛的爱情故事呈现了浪漫和复杂的特点。
尽管他们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但他们却无法如愿以偿地在一起。
这个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压抑和痛苦。
宝黛之间的爱情即使无法圆满,但它依然令人感动和难忘。
宝黛爱情的理解
宝黛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宝黛的爱情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宝黛的爱情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红楼梦中的理想人物,他们追求真挚、纯洁且完美的爱情。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份制约了他们的爱情。
宝玉身负家族的期望和责任,被迫与其他女性结婚;而林黛玉则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却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与宝玉成婚。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社会和命运的限制,因此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其次,宝黛的爱情也呈现了情感的复杂和多变。
从一开始,宝玉和黛玉之间就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他们彼此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
他们共同分享了喜怒哀乐,互相扶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宝玉被其他女性所吸引,而黛玉也因为宝玉对其他女性的关注而感到嫉妒和失望。
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欢笑、争执、分离和痛苦,最终以悲剧收场。
最后,宝黛的爱情还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红尘世界的
思考。
《红楼梦》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他们的爱情被社会规范所束缚,最终无法得到完美的实现。
这种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怀疑。
总体而言,宝黛的爱情是《红楼梦》中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情感的复杂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爱情故事,作者让读者思考爱情和人生的真实本质。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苦与甜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作,在无数读者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其中宝黛之恋更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宝黛之恋深情而复杂,既有苦涩的爱情故事,又有酸甜的人生感悟。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是娇媚聪慧的贾府血脉,又是纨绔世家的嫡出女儿,与贾宝玉相互倾心。
然而,二人的爱情却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一方面,贾宝玉身世复杂,周围有一众妻妾,宝黛之间的感情受到了家族传统观念的束缚。
另一方面,宝黛之间也有命运的捉弄和人生的无奈。
黛玉是出自富贵之家,宝玉是贫贱之身,他们的身份差异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种因素不仅仅让宝黛无法圆满地走到一起,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然而正是这种悲剧性,让宝黛之恋更加生动的揭示了爱情的苦与甜。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并非一帆风顺,充斥着无数的挫折与磨难。
面对众多的外界阻力,二人不断地试图抗争,努力实现自己的爱情梦想。
他们默默忍受着宿命的安排,却依然坚守着对彼此的真爱。
从宝玉的一番深情告白,“同生共死,与子偕老”,到黛玉的无尽思念与等待,他们用一生一世的执着在诠释着爱情的美好。
正是在苦涩的背后,宝黛之恋中也有让人心动的甜蜜。
他们之间的默契与了解,是无数男女羡慕的模范。
宝玉对黛玉的细心呵护,无论是黛玉体弱多病时的悉心照料,还是黛玉情绪低落时的勉励,都显露出他对黛玉的深深关爱。
而黛玉则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温柔体贴,极大地调动和影响了宝玉的情感。
他们之间的互动,无不体现出亲密无间的默契和情感的深厚。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对人生境遇、命运安排的思考。
宝黛之恋在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成为了贾府家族命运落差的缩影。
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借宝黛之恋对社会局势和人生境遇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出宝黛之间的感情纠葛,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人们命运束缚的无奈和愤怒。
红楼梦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集巨大艺术成就和深刻思想内涵于一体的巨著。
在这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线索被认为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情感故事。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两个气质迥异却又彼此吸引的人物,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艰辛的考验,最终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官。
本文将从他们的个性特征、情感交流及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个性特征在描写中有很多相互吸引的地方,这是他们吸引彼此的根本原因。
贾宝玉是一个情感细腻、善良纯真的人。
他对诗词歌赋有极高的天赋,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林黛玉则是一个倔强、聪明且极富才情的女子。
她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坚定的个性,对官僚体制和社会旧规矩抱有强烈的反感。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通过诗词、音乐和书信等形式进行。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表达多以咏史怀古之词,描述他们之间的相会点滴,抒发内心的情感。
林黛玉则常以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贾宝玉的情感。
例如,她在《神仙生活终短长歌》中借助音乐传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种以诗词和音乐为媒介的交流增加了两人情感的纯净和深度。
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受到了众多社会因素的阻碍。
贾宝玉作为贵族家庭的子弟,身不由己地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与袭人结婚。
而林黛玉作为一个非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其地位一直处于贾家女眷之下,导致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一种悲剧。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众多的角色和情感纠葛,如贾宝玉与黛玉兄妹情、宝玉与妙玉之间的暧昧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感情的复杂性和挣扎。
从以上角度来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红楼梦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强烈批判。
小说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真爱的打压和束缚,以及爱情与现实社会制度的冲突。
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这也是对封建礼教固化思维的一种讽刺和嘲弄。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封建家族。
在这部巨著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之一,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封建社会背景下个性与制度碰撞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宝黛爱情的表现、封建礼教的压制、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及爱情悲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宝黛爱情的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自黛玉初入贾府便开始萌芽。
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热烈,表现出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首先,宝黛爱情的纯真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物质或权力的羁绊。
他们的爱情是心灵的共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黛玉的诗才和宝玉的浪漫气质,使他们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契合。
例如,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两人共读《西厢记》,彼此心有灵犀。
这种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利益,是纯洁而高尚的。
其次,宝黛爱情的热烈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彼此的感情非常执着,不愿意向任何外力妥协。
黛玉多次因宝玉与其他女子的交往而流泪伤心,宝玉也多次在黛玉面前表示他对她的真心。
例如,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玉为了黛玉的伤心而痛哭,这种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
二、封建礼教的压制尽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纯真而热烈,但他们的爱情却受到封建礼教的严厉压制。
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礼教规范和家族利益,这些都成为他们爱情的巨大障碍。
首先,封建婚姻制度的压制。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强调“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个人的爱情往往被忽视甚至牺牲。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更是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贾母和贾政等长辈在考虑宝玉的婚事时,更倾向于选择家世显赫的薛宝钗,而非体弱多病且无靠的林黛玉。
这种婚姻观念的影响,使得宝黛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黛之间的爱情与人生意义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黛之间的爱情与人生意义红楼梦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宝黛的爱情故事,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引人注目,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意义的深远影响。
首先,宝黛之间的爱情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
宝玉与黛玉是一对自幼有缘的青年男女,在红楼梦的故事中,他们的爱情离不开世俗的束缚和家族的利益。
然而,尽管他们深爱彼此,却无法顺利地走到一起。
这反映了人性的软弱和对外部因素的依赖。
爱情使人们变得脆弱,因为它不仅受到感情的牵绊,还受到世俗的制约。
正是由于这种脆弱性,宝黛之间的爱情才增添了纷繁复杂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宝黛之间的爱情凸显了欲望与理想的冲突。
宝黛之间的感情纠葛,一方面是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另一方面却受到欲望的影响。
宝玉是被富贵病态绑架的人,他试图通过对黛玉的爱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发现这种欲望无法持久。
黛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女性,她对传统婚姻的不满以及对宝玉的爱的纠结使她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具矛盾性的人物之一。
这种欲望与理想的冲突,使人们不仅要面对情感的波折,还要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纷争。
最后,宝黛之间的爱情触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主题之一,它不仅在宝黛之间展开,也在其他角色之间得到了体现。
爱情故事的展开以及宝黛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
红楼梦的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和转折点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不可预测性。
宝黛之间的爱情,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了对人生价值观和对爱情定义的思考。
总之,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宝黛之间的爱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欲望与理想的冲突,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对爱情故事,红楼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着人性和情感纷繁复杂的世界。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爱情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观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描绘了许多复杂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宝黛关系背景介绍•宝玉:贾府的长孙,是一个聪明灵活、富有敏感和美丽惹人注目的男子。
•黛玉:贾母堂姐之女,天真无邪、多愁善感且才华横溢。
宝黛相遇与相知宝玉和黛玉从小生活在贾府中,并因此成为了青梅竹马。
他们从童年时期开始便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而无忧无虑的时光。
随着年龄增长,两人对彼此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他们渐渐明白自己心里对对方有着更深刻的感觉。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只能压抑和隐藏,无法公开表露。
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复杂而纠结的因素:1.家族关系:因两人身份悬殊,宝玉是贾府贵族后代,而黛玉只是一个普通堂姐,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婚姻更加困难。
2.媒妁之言:家族长辈主导了两人婚姻命运的决定。
例如贾母曾安排宝玉与别的女子成婚,这给了两人巨大的伤害。
3.宿命论:小说中普遍存在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宿命观念。
对于宝玉和黛玉来说,他们都被认为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
宝黛爱情观比较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限制,宝玉和黛玉对待爱情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宝玉:浪漫、富于幻想并追求纯粹的爱情。
他将黛玉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几乎为她而活。
他体验到了深度的、痛苦却又美丽的爱情,并对黛玉忠贞不渝。
•黛玉:作为一个聪明且敏感的女子,她更注重现实和社会地位。
尽管深爱宝玉,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与宝玉的关系带来的困扰与难以逾越之境。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她选择退缩和放弃。
结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观通过其复杂而动人的故事得以体现。
他们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处境作出了不同选择。
无论是宝玉追求纯粹浪漫的爱情还是黛玉追求现实与独立,在《红楼梦》中都显示了作者对于爱情、命运和传统文化背景下人性境遇充分洞察与揭示。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人生哲思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吸引了众多读者。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爱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哲学思考的思索。
宝黛之爱,是红楼梦中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宝玉作为贾府的男丁,聪明机智,他与黛玉形影不离,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和悲伤。
他们之间的爱情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姹紫嫣红,充满了美和诗意。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却被现实无情地打破。
贾宝玉的家族不同意他与黛玉的婚姻,反而安排了宝玉与别的女子结成了婚约。
黛玉深受伤害,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最终葬送了她的幸福。
宝黛之爱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宝黛之爱所展现的人生哲思,使得读者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首先,宝黛之爱告诉我们,爱情并非平坦的道路。
爱情需要经历考验,需要忍耐和坚持。
正如宝黛两人,他们曾经相爱甚深,却最终无法在一起。
宝玉被逼婚,黛玉受尽屈辱,他们的爱情没有经受住命运的考验。
这启示我们,即使爱情再美好,也需要面对挫折和考验。
爱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更加坚固和真实。
其次,宝黛之爱还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舛,生死离别屡见不鲜。
黛玉的死亡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生命的思考。
宝黛之爱的悲剧结局提醒着我们生命的不确定性和珍贵性。
人生如梦,亦如红楼的花朝月夕,转瞬即逝。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最后,宝黛之爱引发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物追求着金钱、权力和荣华富贵,但这些都无法带给他们内心的真正满足感。
黛玉在世时深受宠爱,但她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
这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追求物质财富并非人生的意义所在。
我们不能被虚妄的名利浮华所迷惑,应该追求内心的真正需求,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就。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思维。
“宝黛”之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对人生的哲思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巨著之一,以其深情细腻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度思考而闻名于世。
其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让读者感慨万千。
宝玉和黛玉的相爱,既是一段美丽的爱情,又引发了对人生的哲思。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宝黛之爱的分析,探讨其所引发的对人生的哲思。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的情感表达之一。
他们的初次相遇,宝玉被黛玉的才情与美貌深深打动,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中黛玉的命运多舛,最终病倒离世,而宝玉也因此感伤不已,甚至自责,这段爱情无疑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宝黛之爱引发了对尘世之爱的反思。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充满了浓郁的尘世气息,他们在激烈的情感交织中受到了世俗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限制。
黛玉一直以来执着于和宝玉的婚姻,却不得不为家族的利益而妥协。
而宝玉则在多重纠葛中始终无法与黛玉完全实现心灵的交流。
正是这种尘世的束缚,最终导致了黛玉的病死,宝玉的痛苦。
这种尘世的爱情,让人思考:人们是否应该在现实世界中尽情追逐他人的爱情,又是否应该在伦理和道德准则下的牵制中学会妥协。
这样的思考,不禁让人对尘世的爱情产生了诸多疑问。
其次,宝黛之爱引发了对人生的无常的反思。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命运多舛,她们的病痛、死亡与喜悦、爱情交织在一起。
黛玉因为病倒而离世,无疑揭示出人生的脆弱及无常。
人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生命的无常,珍惜眼前的美好。
这种思考,让人想到了佛家的念无常、随缘安命的哲学思想。
最后,宝黛之爱引发了对命运与宿命的反思。
红楼梦中,宝黛注定了不能再一起生活的命运。
红楼梦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命运之网,它以细腻的文字串联起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人们的命运也在这庞大的网中交织着。
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安排得无可抗拒。
然而,在这个无法改变的命运之网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却显得如此唯美。
它让人们思考:命运是否真的无法改变,人们是否真的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便是说明遭受婚姻约束的女性形象的一面,揭示出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封闭性、封存性,体现出中国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对女性的影响,在同情人性之外,又能陶冶情操,凸显传统文化中“妇女近庭”之崇高理想。
红楼梦中宝黛一生最大的悲剧便是无论多么坚强倔强,在樊家之家无异于在轻铁上行走,毕竟“物换星移,今夕何夕”。
宝黛从小就在改变不了的选择中,被家族的牢笼套住,不得苟活。
宝黛作为一个婚姻中的妻子,得到永无分裂的围绕;而作为一个母亲,照顾她的孩子无法在她身上体现出来,只能当一个木偶处境,让每一个自心底想做的事儿都凭空飘然而去,宝黛无可挽回地卷入整个家族的女阴影之中,产生了“锒铛入狱”的结果,被家族的利益驱使,只能坚强地接受“强则宁,弱则死”的命运。
宝黛爱情的激荡也让《红楼梦》更加添上对人生的痛苦哀恸。
宝黛的爱情悲剧也被鲁迅先生描述为:“诚如贾宝玉所描绘的宝黛,无非是苦楚和哀思构成的一幅画,唉!太遥远了,女人反抗、做主观、不受男人约束,也许在古代绝处逢生,但大概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宝黛实在太可怜了,她明知道是错,但还是勉强自己去做,太可怜了,只能无望地活着,没有希望也没有愉悦,这样的悲剧,当真也让人无法抗拒。
宝黛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在贾宝玉的爱情下却又渐渐有了一份心结,口是心非,却又有了几分柔情,这便是一份坚持心智的体现,也代表了宝黛对家族的忠贞不渝。
莎士比亚先生的著作《威尼斯商人》中Othello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与宝黛的爱情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宝黛面对爱情的抉择也犹如Othello,选择了更爱面子,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与朱丽叶承受Othello留下的可怕责罚也同出一辙。
宝黛在《红楼梦》中的悲剧,也为婚姻礼仪的表达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妇女婚内角色的封闭性、封存性,占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但是,宝黛作为一个女性,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她只能在社会伦理之下,坚强地活着,而这也正是宝黛悲剧最大的真相所在。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线索。
贾宝玉是故事的男主角,是贾府的贾政和王熙凤所生的孩子。
他天生情趣横生,聪明而多才多艺,却也非常敏感多疑。
他从小就与林黛玉有着特殊的缘分。
林黛玉则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聪明而有才华,却被父亲贬送到贾府接受教育。
林黛玉有着独特的美貌和深情的性格,她敏感而多病,与贾宝玉一样,都有一种离群的感觉。
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成长和相处过程中,他们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洁而深沉的,它超越了世俗和现实的界限。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表达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默默呵护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
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
故事中有许多因素加以阻碍,比如贾宝玉的婚姻安排和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等。
尽管如此,两人心心相印,相互扶持,以感情的力量克服了各种困难。
然而,命运的捉弄最终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离别。
尽管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保持着,两人却无法在一起生活。
林黛玉最终因伤感过度而去世,而贾宝玉也因为家族的兴衰而离开贾府。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诗意,是纯真与美丽的化身。
他们的相遇和相爱并没有被世俗的礼教和权力所束缚,他们不拘一格地追求着内心的真挚感情。
其次,他们的爱情也展现了人类情感中脆弱但又强大的一面。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伤感和离别,这也是对人生痛苦和悲伤的深刻描绘。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总是顺利和圆满的,它也会经历磨难和分离。
最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提醒我们,命运无法完全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和珍惜。
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生活,但他们通过心灵的相通和深情的思念,保持着彼此的存在。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情感被岁月冲淡,但真挚的爱情会在心灵深处永远闪耀。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其中宝黛的爱情被认为是一段悲剧。
在整个故事中,宝黛的爱情经历了诸多挫折和悲痛,最终以悲剧收场。
本文旨在探讨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并分析导致这一结局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婚姻制度的束缚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对于宝黛的爱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社会约定俗成的婚姻观念和家庭利益的考虑,使得宝黛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宝玉的身份地位和荣府的兴衰使得他们的婚姻注定是不可能的。
家族压力宝黛所属的两个家族,宝府和荣府,都希望通过宝黛的婚姻来达到家族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家族压力迫使宝黛在爱情选择上放弃个人感情,而是将目光放在家族利益上,导致宝黛和宝玉的爱情最终走向绝望。
个人因素宝黛个性的冲突宝黛和宝玉在性格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宝黛倔强,自尊心强,对自己的爱情有着特别的追求。
而宝玉则是一个多情而优柔寡断的人。
这种性格差异导致了两人在处理爱情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最终使得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圆满的发展。
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在宝黛的爱情故事中,他们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不能够真正地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了彼此间的误解和猜疑,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爱情的悲剧结局。
情感困境因素宝黛身份的困扰宝黛身份的复杂和家族背景的压力给她的爱情带来了困境。
宝黛是贵族阶层的女性,受到了家族尊严和社会地位的束缚。
她很难摆脱这种身份的枷锁,从而选择了逃避和牺牲。
这种困境无疑加深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
社会潜规则的压制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经常受到社会潜规则的压制。
宝黛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也需遵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
社会潜规则的限制和约束使得宝黛在处理爱情问题时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结论宝黛的爱情悲剧源自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社会环境的限制、个人性格的冲突、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及情感困境的压力,都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这一悲剧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爱情是需要理解、沟通和平衡的,同时也提醒我们重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其中的一段故事线索,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堪称经典。
本文将通过解析原文,深入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拥有富贵家世和聪明才智,他是贾府的贾母的外孙,也是林黛玉的表兄。
林黛玉则是贾府的贾母的亲外孙女,她聪明伶俐,才情出众,但命运多舛,早年丧母,后被送至贾府生活。
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家世和缘分的安排,从小就成为了莲花府的"宝黛二人儿",他们由于共同的命运和相似的性格,逐渐发展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刻画得极为传神。
在《葬花吟》这一章节中,贾宝玉对林黛玉去世的反应,表达了他深深的爱慕和感受。
他为林黛玉写下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绝妙诗句,表达了对林黛玉终生不渝的爱情之情。
同样,在贾宝玉出家时,他再次表达了对林黛玉的思念和守望。
然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却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纠缠复杂的,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由于身世、家族和社会制度等原因,他们无法圆满地在一起。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对比:贾宝玉身陷尘世红尘,被情感困扰,而林黛玉则是超然物外的仙子,无法融入尘世之中。
因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
两个人的情感之间,充满了眷恋、迷离、绝望和无奈。
通过深入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我们可以看到这段爱情背后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对封建礼教束缚和人情世故的讽刺。
小说中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悲剧爱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追求真爱的渴望和无能为力的困境。
他们的爱情是寄托了作者对浪漫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限制和束缚。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情,但也耐人寻味。
它让我们思考爱情的本质和社会的束缚。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不幸爱情是对封建礼教和人情世故的呐喊。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精选3篇)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精选3篇)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1宝黛爱情是小说《红楼梦》的重要主题,可要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却是太浅薄了。
今天说道说道宝黛情缘。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因为他有补天之才而不得补天,是文人才具不得施展的愤懑。
所以他要写什么样的世道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没办法展才的。
他为什么写金陵十二钗。
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堪的男人太多,尤其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男人,他们光鲜的表面下,灵魂之丑陋,行径之恶劣,做事之荒唐。
所以他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是须眉浊物。
他认为大部分的女性都是美好的,尤其是少女最美好,她们要么品行高洁,要么真诚善良,要么娇憨率直,要么才具卓著。
可是少女一旦结了婚,沾染了男人的气息,就被污染了,本是一颗光彩耀人的珍珠,却失了光彩,随着岁月逐渐变成死珠,最后变成鱼眼睛,贾府里的那些婆子就是鱼眼睛的典型代表。
这是曹雪芹对男人、对女人、对少女、对妇女、对婆子大的概念上的区分。
当然,今天看这是不正确的,是曹雪芹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主观认知。
而他最爱的年轻女性里,有高瞻远瞩的秦可卿,有理家奇才责任担当王熙凤、贾探春,有贤德周到的薛宝钗,有名士风度的史湘云。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和他三观统一、才华横溢的知己林黛玉。
爱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贾宝玉爱林黛玉,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问题是,贾宝玉的爱仅仅是跟着感觉走吗?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吗?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这么说,林黛玉的缺点和问题宝玉很清楚,也常常为此二人发生摩擦与冲突。
并不是所谓我爱你,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我为你的一切着迷。
而且,宝黛爱情,他们之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经历痛苦。
红楼梦宝黛之爱的悲剧结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是一部展现世俗封建家族衰败的巨型长篇小说。
在这个故事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是其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线之一。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命运的挑战,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及其原因。
从一开始,宝玉和黛玉就有着特殊的默契和心灵的契合。
他们两人的相遇像是一种缘分,彼此深感亲近。
然而,由于封建家族的束缚以及种种命运的安排,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始终未能得到理想的结局。
首先,封建家族的体制是宝黛爱情的巨大障碍。
贾府虽然富有,却因过于注重封建礼教和角色分明而导致家族的衰败。
黛玉作为贾府的女儿,担负着相对固定的角色定位,注定了她无法像自由散漫的林妹妹那样追求自我的人生。
而宝玉虽然是贾府的公子,拥有更多自由,却也受限于家族的期望和他自身的软弱性格。
二人的身份和家族压力使得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顺利发展,注定了他们最终的悲剧结局。
其次,宝黛的命运安排也对他们的爱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命运往往是残酷且无情的。
宝黛虽然深爱着对方,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无法在一起。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样的亲缘关系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是无法得到婚姻的认可的。
而贾宝玉又受制于贾府的家族命运,被迫成为贾母的继承人,无法与黛玉结合。
两人的爱情注定只能化作深深的思念和遗憾,没有机会实现。
最后,宝黛命运的逆转成为了他们悲剧结局的另一个因素。
黛玉本性敏感多疑,内心深受情感困扰。
宝玉的不断接触和亲近也让黛玉的情感进一步扩大,她陷入了对爱情的痛苦和无奈之中。
宝玉离开贾府后,黛玉更是心如死灰,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她的死不仅是对宝玉爱情的绝望,更是对整个封建家族制度的抗争和对命运的无奈。
宝黛的爱情悲剧结局在红楼梦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同时也映射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宝黛之爱的悲剧结局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总之,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在封建家族体制、命运安排以及主人公命运逆转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浅谈作为一个文科生,《红楼梦》这本文学巨著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高中三年,她是我心灵的陪伴,始终藏在我心中那最柔软的角落。
而对于这本巨著,她是读不尽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实也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于我,我并没有达到研究红楼的境界,因此我只就给我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宝黛爱情简单聊叙。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首哀怨的诗篇打开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如此忠贞的爱情最终也抵不过人情世俗,宗教道化,只化作一曲情殇留存千古,宝黛的爱恋从开卷我们便知是哀怨的落幕,然而于曹雪芹之手描绘的那段爱情历程只会让人难以忘怀她的美好。
花自有期,俟时而落;絮自无根,不待而飞。
在寻常日子里,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落花与飞絮,只是在风雨过后,才惊讶于原来花已落、絮已飞,而嗟叹雨无意、风无情。
孰不知,风雨至多不过是加速了花落或花飞的进程,使天长日久之事于一夕之间造就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已。
世上的万事万物,本没有必然联系,亦不受任何事物的局限,这也就是所谓的“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了。
人与人之间,亦或如此。
林黛玉六岁丧母,其父又“年将半百,再无续弦之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得洒泪拜别老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
所幸贾母见其孱弱聪敏,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由此可见,本来并无太多交集的两人,因一系列变故生活出现交织,并且宝黛初遇便相知相惜,如亲兄妹般亲热却毫不逾矩。
然而,这种亲密情形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宝钗一到,便发生了变化。
书中这样写:“不思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黛玉在贾府的处境陡然间发生了变化,她意识到事态的某种严重性。
但更严重的是,面对这种局面,黛玉常常沉不住气,心中不免有悒郁不忿之意,而薛宝钗却浑然不觉,黛钗矛盾由此而生。
而宝黛之间的“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状况,也变得无法继续。
此时的宝黛,还不能说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不过是少年男女之间的亲近熟惯,因一处坐卧且志趣相投而萌生的爱情之芽,并未被当事人发觉知晓。
所以,黛玉对于宝玉亲近宝钗之意虽多有芥蒂,却也不曾时时放在心上。
但第八回宝玉探望宝钗,两个人比看通灵玉,加之莺儿有心透露金玉之意,这便成了宝黛爱情、宝钗介入的点醒之笔。
而黛玉见他两人如此,必定出语含酸暗讽,此处的“酸”,自然不是心酸,而是女性的醋意。
妙在是“半含酸”,就是说,有一点醋意,但还不是很多。
直至贾元春归省,荣宁两府大大热闹了一回。
其中一个重要节目,是元春带领宝玉和众姊妹作诗。
大家一人一首,很快作完了,宝玉要作四首,一时文思不畅,焦急不堪。
黛玉本有意大展奇才,无奈贾妃只命一匾一咏,不好违谕多作,见宝玉煞费神思,索性代作了一首,搓成个团子,掷给宝玉。
宝玉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便恭楷抄录,作为自己的第四首。
贾妃看后称赞了一番,并说第四首为前三首之冠。
这个忙帮得可不小,其对宝黛感情的融洽起了直接作用,以至元妃省亲完毕,贾府重新恢复平静,宝黛上演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极亲密的感情戏剧。
在这一节中宝玉来到黛玉房中看她,恰好黛玉在歇晌,丫鬟们都出去了,满屋内静悄悄的。
宝玉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
”将黛玉唤醒。
黛玉见是宝玉,因说道:“你且出去逛逛。
我前儿闹了一夜,今儿还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
”宝玉道:“酸疼事小,睡出来的病大,我替你解闷,混过困去就好了。
”“才吃了饭,又睡觉”,此处一个“又”字,巧妙补出黛玉近日困乏嗜睡之事,淡淡写来,使后文“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一说来得不突然。
处于爱情懵懂期的男女,虽也常常迷惘不安,但更多的应该是心灵悸动带来的甜蜜。
此时的黛玉,爱情刚刚萌芽,所虑的不多,又整日与宝玉耳鬓厮磨,自然心情舒畅,酣睡成眠。
宝玉恐其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存了困,便来闹她。
两人歪在床上,黛玉拿前日宝钗“冷香”一事来取笑,宝玉则拿“黛玉是香玉”的“典故”来逗趣,笑闹成一团。
《红楼梦》写宝黛爱情,多是口角、误会,很少有如此温馨的场面,虽然此时黛玉的心里已经摆脱不开宝钗的存在,“金玉”的问题已让她不能释怀,但毕竟还只是出于无意识的爱的占有心理。
在这里我觉得两人的相处的最是温馨烂漫的。
其后,众人搬去大观园中,宝黛二人的感情发展又进入另一个阶段。
首先是宝玉的心理变化。
刚搬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顽得十分快乐,还写了好几首四时即事诗,在外面流传。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宝玉忽然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都只是闷闷的。
实际上,这是青春的躁动,是情和爱的觉醒所引起的苦闷。
书中对此有所解释,这样写道:“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这说明宝玉开始有“心事”了。
恰好宝玉的小厮茗烟是极聪明的,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
然而那些描写爱情的小说野史,对于一个青春躁动的少年来说,不是情感的冷却剂,而是点燃爱情的星星之火。
于是便有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西厢戏语”的主动方是宝玉,却也得到了黛玉的热烈回应。
这以后,宝黛爱情,至少是在黛玉心中,已逐渐明朗。
主要表现在,只要宝玉不在,黛玉就感觉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
这是第一次写黛玉的情绪烦闷,所谓爱情的苦闷是也。
恋爱中的男女,由于彼此情感的吸引,总是不愿意分开,哪怕短暂的分离,也会引起思念,甚至产生情绪的烦躁和精神的孤独。
在“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则是直接写林黛玉的爱情进入内心体验阶段。
那日宝玉意思懒懒,出来闲晃,竟顺着脚一径走到了潇湘馆,只见院内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
这是《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故事进程中极特殊的笔墨,可以说把恋爱双方情感心理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宝玉烦闷得已经到了不胜其情的地步,而黛玉呢,更是情不能禁,躺在床上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西厢记》崔莺莺思念张生的唱词,成了她寄托情思的咏叹调,而且一边说一边伸懒腰,极尽慵懒之态。
此时的黛玉,不仅心理,连身体的动作都表现出缠绵情意的伸张。
而后两人又经过《葬花吟》的洗礼,心灵和情感上都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从而产生了精神的超越。
至少是瞬间的无牵无挂,无滞无碍,因此欢悦和欣喜一时间占据了宝黛的整个身心。
当然,他们的爱情不可能一直这么美好下去,在元春赏赐众人礼物的时候,两人闹起了一次大的矛盾,就“金玉”之说而起,黛玉纠结与金玉的暗指之意,而心无二意的宝玉再怎么解释也缓解不了黛玉心中的郁结。
其实,黛玉自然清楚宝玉心里有她,但又总不至放心,便时常提这“金玉”,若是宝玉听了仿若无闻,方才是毫无此心,可偏偏宝玉一听“金玉”便着急,可见他心里时时有“金玉”。
这样一想,明明是求近之心,却反而弄成了疏远之意。
如此逆转,心里有话却又不能明里解释,只能任由误会迭生,也难怪黛玉会“日夜闷闷,如有所失”了。
事实上,爱情本身便是如此,她充满了意外,充满了误会,其发展过程及最终结局,绝非当事的男女双方所能预料。
自己不能左右自己、开头不知结尾、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等反逻辑,却正是恋爱者的情感逻辑。
爱情不敢直接表达,便变着法子试探,但试探的结果,往往容易出现情感的错位和意向的冲突,于是争执口角在所难免。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二回,是宝黛爱情及周边环境发生大变化的阶段,各方舆论对宝黛都非常不利。
宝钗、袭人,又加上湘云,言来语去,态度明朗。
连小红都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王熙凤的内在情绪,也不是没有所偏。
王夫人的倾向不问自明,当然是站在宝钗一边。
只有老祖宗贾母的态度此时尚未表露,对黛玉仍存一份护惜之情。
宝黛面对严峻的周边环境,面对强烈的舆论反弹,他们并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由相悦相爱发展到志同道合。
那日,黛玉去寻宝玉,不想刚走来,就在外面听到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又听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可巧宝玉正好出来,忽见前面慢慢走着的是林黛玉,似有拭泪之状,便赶忙上前拦住,瞅了半天,方吐出“你放心”三个字。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宝玉还欲再说,却被黛玉一手推开,只听她说着“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头也不回竟去了。
黛玉是多么纤细敏感之人,而此时的她竟然不要宝玉的进一步承诺,可见她已完全相信了宝玉,也就是所谓的定了心。
它标志着宝黛之间的爱情正式成熟,由情感交流进入心灵交融的最高阶层,从今而后两个人再不发生口角了,体谅和护惜代替了疑虑和探询,理解和相通成为构筑他们爱情诗篇的新的桥梁。
既然宝玉对她感情的坚定性已无可怀疑,剩下的便是谁给他们做主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否保障爱情的美满。
她为父母早逝而悲叹,为自己的身体不能久待而伤感,当然,“金玉之论”仍然像幽灵一样吞噬着她的灵魂。
她知道宝钗和自己比是过于强大了,宝钗什么都有,而自己除了得一知己,一无所有。
诉肺腑之前的黛玉小性儿,爱恼人,甚至有时因斟情而矫情,而如今的宝黛,由于互相知心、知情、知意,并且经过了重大考验,感情的波澜已归于平静。
黛玉纯是悱恻缠绵,宝玉纯是温柔体贴,这是宝黛爱情稳定时期的显著特点。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尤其怜惜二人的情愫,真心希望二人能就这样心心相印的陪伴到老。
然而最终的结局早已决定了两人的悲剧。
我们知道,爱情很多时候总是忧伤多于欢乐,痛苦高于幸福。
这不仅在于爱情的本性是排他的,因而爱情的痛苦也是最个人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她与宝玉的爱情乃是在反封建的人生道路上相互倾听到的内心召唤的回音,因而随着爱情的步步深化,也就越来越感到社会环境的险恶和前途的多艰、命运的难测。
我们不能不认为,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给予的猛烈抨击,是她对宝黛爱情的又一次明朗的表态,而且是相当严厉的表态。